《我为家庭添欢乐》教学案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比较课件,明白事理)
师:老师让你们看看我们的小伙伴——爱爱和淘淘在家里表现怎么样。
师出示课件1:爱爱在家关心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她。
师出示课件2:淘淘对长辈缺乏礼貌,经常在家调皮捣蛋,惹爸爸妈妈生 气。
生:爱爱在家是个乖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喜欢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他们都看着爱爱高兴地笑着,还把他搂在怀里。
师:那淘淘呢?
生:爸爸妈妈都很生气,不喜欢他。
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淘淘而喜欢爱爱吗?
生1:因为爱爱关心父母,会干家务活,说话有礼貌,所以大家见了爱爱都很喜欢;而淘淘每天做作业等爸爸妈妈催,还把家弄得乱七八糟,爸爸妈妈见了肯定心烦,所以爸爸妈妈不喜欢淘淘了。
生2:爸爸妈妈白天工作这么累,回到家还得帮淘淘整理房间,管作业,就更累了,淘淘真不关心父母,还要惹他们生气。
师:假如你是淘淘,听了大家的话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生1:多做家务活。
生2:做作业不等大人催。
......
师:是呀,家人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小朋友怎么能让他们再操心呢?我们要做家里的“开心果”,给家庭增添欢乐。
( 课始,打破教材中平铺直叙的手法,以对比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说说对淘淘、爱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明理,初步感受到要做家中的“开心果”。)
(二)、通过表演,加深体验
1、 师:我们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小小年纪有能力让家人生活得开开心心吗?全班展开讨论。
生1:爸爸干活累了,我为他捶背。
生2:吃完饭,我为 他们收拾碗筷。
......
2、小组内合作表演,加上动作、对话。
3、小组上台展示
( 通过表演,加深了情感体验,这种模拟、实践、体验,往往能使学生懂得的道德认识得到升华。)
(三)、情感交流,发展能力
师:再过几天呀,三月八日就要到了,你知道三月八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介绍妇女节的由来。)师:妈妈平时干活这么累,在她节日到来之际,你有什么法子让她开心吗?
生1:我唱一首歌祝妈妈节日快乐。(组织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2:我为妈妈做家务活。(说说干什么活 略)
生3:我送一件礼物给妈妈。
师:歌唱了,家务活也干了,你们想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
生1:买一朵花。
生2:买一张贺卡。
师:老师有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她,好吗?
生:好。
师:你们想送妈妈什么礼物呢?
生1:我想送一张画给妈妈。
生2:我想折一只千纸鹤给妈妈。
生3:我想用橡皮泥做一只蛋糕送给她。 ......
生动手制作,然后在组内交流。(略)
(四)、模拟情境,培养习惯
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妈妈,向妈妈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用上最动听的话语向妈妈表示敬意。
生1:妈妈,你辛苦了,这是我亲手制作的千纸鹤,祝你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
(拿出行动,加上赞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从中体验到行动和语言在沟通和促进家人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来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五)、开展竞赛,了解其他节日
1、师:我真为你们的妈妈感到高兴,下面我们来个竞赛,看看大家还知道家人的那些节日。
2、生竞答,有突出表现的奖励“红苹果”。
(活用教材,以竞赛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通过这种形式把课外调查的结果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成功感,激发了自主参与的热情。)
(六)、课外延伸,联系家校
坚持在家做个“开心果”,把记录为家人做事的“向日葵”带回家,在家长的督促下,把所做的事填写在花瓣上,涂上颜色。
(联系家庭,形成家校合力,是提高品行训练实效的好方法。)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现,感受到作为孩子要多替家人着想,并产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学生了解相关节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学生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能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表演反馈,展示出学生对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三八节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出主意为妈妈过节日,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仅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家长共同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我为家庭添欢乐》教学案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比较课件,明白事理)
师:老师让你们看看我们的小伙伴——爱爱和淘淘在家里表现怎么样。
师出示课件1:爱爱在家关心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她。
师出示课件2:淘淘对长辈缺乏礼貌,经常在家调皮捣蛋,惹爸爸妈妈生 气。
生:爱爱在家是个乖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喜欢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他们都看着爱爱高兴地笑着,还把他搂在怀里。
师:那淘淘呢?
生:爸爸妈妈都很生气,不喜欢他。
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淘淘而喜欢爱爱吗?
生1:因为爱爱关心父母,会干家务活,说话有礼貌,所以大家见了爱爱都很喜欢;而淘淘每天做作业等爸爸妈妈催,还把家弄得乱七八糟,爸爸妈妈见了肯定心烦,所以爸爸妈妈不喜欢淘淘了。
生2:爸爸妈妈白天工作这么累,回到家还得帮淘淘整理房间,管作业,就更累了,淘淘真不关心父母,还要惹他们生气。
师:假如你是淘淘,听了大家的话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生1:多做家务活。
生2:做作业不等大人催。
......
师:是呀,家人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小朋友怎么能让他们再操心呢?我们要做家里的“开心果”,给家庭增添欢乐。
( 课始,打破教材中平铺直叙的手法,以对比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说说对淘淘、爱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明理,初步感受到要做家中的“开心果”。)
(二)、通过表演,加深体验
1、 师:我们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小小年纪有能力让家人生活得开开心心吗?全班展开讨论。
生1:爸爸干活累了,我为他捶背。
生2:吃完饭,我为 他们收拾碗筷。
......
2、小组内合作表演,加上动作、对话。
3、小组上台展示
( 通过表演,加深了情感体验,这种模拟、实践、体验,往往能使学生懂得的道德认识得到升华。)
(三)、情感交流,发展能力
师:再过几天呀,三月八日就要到了,你知道三月八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介绍妇女节的由来。)师:妈妈平时干活这么累,在她节日到来之际,你有什么法子让她开心吗?
生1:我唱一首歌祝妈妈节日快乐。(组织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2:我为妈妈做家务活。(说说干什么活 略)
生3:我送一件礼物给妈妈。
师:歌唱了,家务活也干了,你们想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
生1:买一朵花。
生2:买一张贺卡。
师:老师有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她,好吗?
生:好。
师:你们想送妈妈什么礼物呢?
生1:我想送一张画给妈妈。
生2:我想折一只千纸鹤给妈妈。
生3:我想用橡皮泥做一只蛋糕送给她。 ......
生动手制作,然后在组内交流。(略)
(四)、模拟情境,培养习惯
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妈妈,向妈妈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用上最动听的话语向妈妈表示敬意。
生1:妈妈,你辛苦了,这是我亲手制作的千纸鹤,祝你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
(拿出行动,加上赞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从中体验到行动和语言在沟通和促进家人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来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五)、开展竞赛,了解其他节日
1、师:我真为你们的妈妈感到高兴,下面我们来个竞赛,看看大家还知道家人的那些节日。
2、生竞答,有突出表现的奖励“红苹果”。
(活用教材,以竞赛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通过这种形式把课外调查的结果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成功感,激发了自主参与的热情。)
(六)、课外延伸,联系家校
坚持在家做个“开心果”,把记录为家人做事的“向日葵”带回家,在家长的督促下,把所做的事填写在花瓣上,涂上颜色。
(联系家庭,形成家校合力,是提高品行训练实效的好方法。)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现,感受到作为孩子要多替家人着想,并产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学生了解相关节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学生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能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表演反馈,展示出学生对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三八节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出主意为妈妈过节日,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仅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家长共同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