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研修四:《如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如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兼谈《圆的认识》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在教学《认识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笔者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引入
1、猜圆。我将一个茶杯盖先放在黑色袋子里,学生摸后说出是什么物体?它是什么形状的?并举出生活中一个同样形状的物体名称。
[意图:创设活动悬念,令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圆的知识的过程中。]
2、揭题。师:正因为有了圆,万物才显得和谐、富有生机,世界才变得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吧。(课件出示课题)
(二)教学例1
1、想办法画个圆。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待学生画出来后,让他们举起来互相欣赏,看看谁的圆画得美、画得规范?
[意图: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用圆规画出来的圆最规范,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铺垫。通过学生的画、看、比较与判断,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力、比较和判断能力。]
2.圆的画法。指名演示并投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并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师生总结圆的画法(用课件出示)。
[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教学例2)
1、剪圆。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让学生用圆规再在纸上画个规范的圆并剪下来。(师提醒要注意安全)
[意图:对学生强调要认真感受剪的动作与过程,为比较圆与长方形的区别做铺垫。]
2、摸圆。请你摸一摸剪下的圆片,与摸长方形纸片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摸圆片与长方形纸片的感觉对比,学生能认识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是平面图形中一种特殊的图形,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
3、折圆。让学生通过圆心把圆片多次地对折后,教学圆的半径与直径的概念(用课件出示),板书后让学生读。
[意图:让学生反复对折圆片,引出圆心的概念,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感知到圆是轴对称图形,领略圆的对称美;读一读圆的半径与直径及圆心的概念,是为了学生加深对数学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在画、折圆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的特性。]
4、量圆。让学生测量同一圆片中的多条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后提问:你能发现圆的哪些特征?
[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验证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无数条半径都相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课件展示)这些圆的特征,同时,让学生领略圆的内在美。]
(四)、质疑解难
由学生提出有关圆的认识中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五)、想一想
1、课件投影出示:
问题(一):小猴想参加自行车比赛,现在有车轮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圆这三种自行车,你替小猴选哪辆呢?为什么?
问题(二):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意图]:问题(一)的设置,是鼓励学生把圆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美也源于生活。问题(二)的设置,是让学生将圆的感知上升到对圆的理性认识,过渡到圆的文化价值的发现,从而感悟数学的博大与精深,在鉴赏中升华圆的美,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2、交流汇报。让学生在课中交流对问题(一)、问题(二)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意图:为学生提供主动讨论、交流、参与学习、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形成个性感官处理数字信息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和形式,为学生构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以达到突破数学“圆的认识”重难点的目的,同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课后反馈时,都认为课中学得轻松,自如,有效。
[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呢?其实,课堂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比如:
(1)让学生在“看一看”中学会认真观察;(2)让学生在“读一读”中多动口;(3)让学生在“听一听”中学会用心倾听;(4)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尝试解决问题;(5)让学生在“议一议”中学会交流与合作;(6)让学生在“想一想”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由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的参与,促成学生养成勤动口、勤动手、勤用眼观察、用心倾听、勤动脑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多种感官的强度和敏锐度,促进他们建立起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刻记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总之,在数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就会乐于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正如教育学家简·豪斯顿在其教育专著《教育可能的人类》所说的:“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子课题研修四:《如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如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兼谈《圆的认识》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在教学《认识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笔者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引入
1、猜圆。我将一个茶杯盖先放在黑色袋子里,学生摸后说出是什么物体?它是什么形状的?并举出生活中一个同样形状的物体名称。
[意图:创设活动悬念,令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圆的知识的过程中。]
2、揭题。师:正因为有了圆,万物才显得和谐、富有生机,世界才变得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吧。(课件出示课题)
(二)教学例1
1、想办法画个圆。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待学生画出来后,让他们举起来互相欣赏,看看谁的圆画得美、画得规范?
[意图: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用圆规画出来的圆最规范,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铺垫。通过学生的画、看、比较与判断,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力、比较和判断能力。]
2.圆的画法。指名演示并投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并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师生总结圆的画法(用课件出示)。
[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教学例2)
1、剪圆。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让学生用圆规再在纸上画个规范的圆并剪下来。(师提醒要注意安全)
[意图:对学生强调要认真感受剪的动作与过程,为比较圆与长方形的区别做铺垫。]
2、摸圆。请你摸一摸剪下的圆片,与摸长方形纸片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摸圆片与长方形纸片的感觉对比,学生能认识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是平面图形中一种特殊的图形,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
3、折圆。让学生通过圆心把圆片多次地对折后,教学圆的半径与直径的概念(用课件出示),板书后让学生读。
[意图:让学生反复对折圆片,引出圆心的概念,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感知到圆是轴对称图形,领略圆的对称美;读一读圆的半径与直径及圆心的概念,是为了学生加深对数学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在画、折圆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的特性。]
4、量圆。让学生测量同一圆片中的多条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后提问:你能发现圆的哪些特征?
[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验证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无数条半径都相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课件展示)这些圆的特征,同时,让学生领略圆的内在美。]
(四)、质疑解难
由学生提出有关圆的认识中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五)、想一想
1、课件投影出示:
问题(一):小猴想参加自行车比赛,现在有车轮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圆这三种自行车,你替小猴选哪辆呢?为什么?
问题(二):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意图]:问题(一)的设置,是鼓励学生把圆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美也源于生活。问题(二)的设置,是让学生将圆的感知上升到对圆的理性认识,过渡到圆的文化价值的发现,从而感悟数学的博大与精深,在鉴赏中升华圆的美,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2、交流汇报。让学生在课中交流对问题(一)、问题(二)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意图:为学生提供主动讨论、交流、参与学习、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形成个性感官处理数字信息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和形式,为学生构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以达到突破数学“圆的认识”重难点的目的,同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课后反馈时,都认为课中学得轻松,自如,有效。
[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呢?其实,课堂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比如:
(1)让学生在“看一看”中学会认真观察;(2)让学生在“读一读”中多动口;(3)让学生在“听一听”中学会用心倾听;(4)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尝试解决问题;(5)让学生在“议一议”中学会交流与合作;(6)让学生在“想一想”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由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的参与,促成学生养成勤动口、勤动手、勤用眼观察、用心倾听、勤动脑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多种感官的强度和敏锐度,促进他们建立起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刻记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总之,在数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就会乐于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正如教育学家简·豪斯顿在其教育专著《教育可能的人类》所说的:“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