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为”, “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故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徼”体现“道”的有规定性,和有界限的一面。“道”的特点是自然,“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老子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实指一种人格美。

因而,老子并不是真正不要文艺,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所以,他又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样的著名命题。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原本并非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但这也符合他对文艺与美学的要求。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无声可以让人去想像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故而是“大音”。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它派生出来的。所以,“无声”为“有声”之母,“无形之象”为“有形之象”之母。“大音希有,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自然。

这种“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境界,人们怎样才能体会呢?这就涉及到“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问题了。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和“有”这样双重的属性。道,作为天地之始是无,无规定性,无限性;道,作为万物之母是有,有规定性,有差别和界限。就现

象界来说,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也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

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气。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所以,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命题。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实”,而没有“虚”,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无“虚”,只有“有”而无“无”,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虚实结合,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重要的美学特点。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成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将“善”与“美”区别开来。美不仅是在与善的区别中显示自己的规定性,更重要的,还在于“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恶(丑)”而存在的。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因此,“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种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而对于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如何才能达到“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呢?老子又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念。“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固有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一个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带着无任何利害功利、无任何陈腐偏见,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为”, “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故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徼”体现“道”的有规定性,和有界限的一面。“道”的特点是自然,“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老子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实指一种人格美。

因而,老子并不是真正不要文艺,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所以,他又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样的著名命题。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原本并非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但这也符合他对文艺与美学的要求。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无声可以让人去想像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故而是“大音”。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它派生出来的。所以,“无声”为“有声”之母,“无形之象”为“有形之象”之母。“大音希有,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自然。

这种“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境界,人们怎样才能体会呢?这就涉及到“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问题了。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和“有”这样双重的属性。道,作为天地之始是无,无规定性,无限性;道,作为万物之母是有,有规定性,有差别和界限。就现

象界来说,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也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

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气。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所以,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命题。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实”,而没有“虚”,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无“虚”,只有“有”而无“无”,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虚实结合,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重要的美学特点。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成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将“善”与“美”区别开来。美不仅是在与善的区别中显示自己的规定性,更重要的,还在于“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恶(丑)”而存在的。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因此,“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种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而对于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如何才能达到“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呢?老子又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念。“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固有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一个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带着无任何利害功利、无任何陈腐偏见,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章

  • 浅谈中西艺术史与美学
  • 摘要:人类的艺术史是人类历史.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艺术审美取向等.通过研究艺术史与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的发展变迁以及古今中外文化.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中西艺术史: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 ...查看


  • 诸子简介·庄子篇 1
  •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所以史称漆园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继承与发展者,因而统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因为庄子在唐天宝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 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 ...查看


  • 2010高考文学常识
  • 2010 高考文学常识 (含近代) 1.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祝福:范爱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 ...查看


  • 2017尔雅课程[艺术美学]答案
  • 艺术美学 一. 1. 下面关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西借的时代 • B.研究自由的时代 • C.学术必变的时代 •D.最大发现的时代 正确答案: A 2.下面哪一位不是浙江人:() • A.沈增植 • B.王 ...查看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教材勘误: 1. P21" ...查看


  • 美学散步必读书答案 1
  • 美学散步必读书答案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___中的名句.A兰亭序饮酒伯牙水仙操 诗人里尔克是___人.C法国英国捷克 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 ...查看


  • 美学散步必读书答案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___中的名句. A 兰亭序 饮酒 伯牙水仙操诗人里尔克是___人. C 法国 英国 捷克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_ ...查看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