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简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简单说“211”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两个100,即百个重点学校百个重点学科。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19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共9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天津(共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共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共4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共3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江苏(共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共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福建(共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共4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共6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共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共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共6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陕西(共5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共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211、大学排名、一流大学、重点大学、高考参考(2009.1)

中国大学层级划分(2009.1)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中国要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引领我国的科技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大学,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个层次:

一)世界一流大学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浙江大学

8南京大学

09西安交通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

11南开大学

12天津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华中科技大学

15北京师范大学

16中山大学

17厦门大学

18同济大学

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北京理工大学

21哈尔滨工程大学

22大连理工大学

23中国农业大学

24华南理工大学

25四川大学

26东南大学

27山东大学

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9南京理工大学

30吉林大学

三)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

31北京邮电大学

32中国海洋大学

33电子科技大学

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5北京科技大学

36西北工业大学

37西南交通大学

38重庆大学

39华东师范大学

40北京交通大学

41华东理工大学

42中央财经大学

43中国政法大学

44上海财经大学

45中国地质大学

46中国石油大学

45中国矿业大学

46北京外国语大学

4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8兰州大学

49中南大学

50湖南大学

四)区域重点、国内准一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上海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隐藏

211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地区大连海事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北地区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华东地区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地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南昌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地区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藏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地区 兰州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事系统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目录

历史背景

1991—1992

1993—至今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遴选条件

实施阶段

建设成果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2、重点学科建设: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建设资金

建设程序

进展情况

学校名单

211工程通过批次

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重点农业院校(9所)

重点医药院校(6所)

重点艺术院校(1所)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历史背景

1991—1992

1993—至今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遴选条件

实施阶段

建设成果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2、重点学科建设: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建设资金

建设程序

进展情况

学校名单

211工程通过批次

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重点农业院校(9所)

重点医药院校(6所)

重点艺术院校(1所)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百所大学

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点办好一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年12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211工程”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专门报告。1992年 8月 26日,国务院第 111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会议原则同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 规划意见。”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重点大学,这很重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至今

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编辑本段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为高层次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

编辑本段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

211工程总设计师

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整体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遴选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

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落实有保障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编辑本段实施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校申报、部门预审、预备立项、正式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作为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211工程”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投入财力,物力最多的一次。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11工程”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指明了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211工程”建设的根本方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直接关心“211工程”建设,并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李岚清同志直接领导工程建设,确立了“211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党和政府对“211工程”建设的关心和指导,为“211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保证了“211工程”建设健康顺利的发展。

编辑本段建设成果

通过十余年建设,中国211工程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使“211工程”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渠道。中国“211工程”是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对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英国、法国等24个国家与我国签定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已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与“211工程”类似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

十年来,“211工程”学校累计培养了本科生242万人、硕士生50万人、博士生12万人、留学生11万人,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211”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11工程”注重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以项目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调整优化了学科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 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 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211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

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经过十年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 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创新学科建设模式,重点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使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 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 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高水平大学随着学科水平的显著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211工程”学校为例,“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并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在“211工程”建设中,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十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观念。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可以说,这些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本段目标任务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

成果显著

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全国一流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编辑本段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

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1、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少数重点学科及其他建设项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学校中进行。

编辑本段建设资金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要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当安排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

1995年到2005年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368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4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55%。 “十五”期间的建设成果,如今已经完成验收,目前进入“十一五”阶段。

编辑本段建设程序

“211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从1995年起实施。

1、国务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的主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办公室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同志组成,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2、“211工程”按国家基建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商国家教委对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备选院校和学科点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有关主管部门需向国家教委报送预备立项备案材料。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和国家财力可能,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国家计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标准,部门、地方和院校自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专项资金的安排,进行综合平衡和审核,条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经审定批准进入“211工程”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在年度计划中滚动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并付诸实施。对符合“211工程”建设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自筹资金落实不需要中央专项支持的高等学校,也可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3、“211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进展要求,具体负责本部门和本地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认真抓好

所属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编辑本段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协调领导下,“211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顺利。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学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人文社会62个,占10%;经济政法57个,占10%;基础科学89个,占15%;环境资源42个,占7%;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占42%;医药卫生66个,占11%;农业31个,占5%。 “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学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11工程”学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十五”期间建设即将开始。

宁夏大学列入“211工程”第三期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三期建设的大学。 在青海大学庆祝50华诞之际,传来国家将青海大学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的喜讯。这是青海大学的盛事,是青海省教育界的大喜事,也是青海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必将对推进学校本身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竣工暨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庆祝大会在拉萨举行。西藏大学是西藏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召开了国务院的讨论会议,听取“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工作汇报,会议同意

温总理主持国务院211工程讨论会议

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在三期中将建设一千个左右重点学科。公共服务系统方面也适当地加强。同时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这方面在原来十年的“211工程”建设中没有太多投入,这次“211工程”建设将有较强的投入。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主要用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和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仍然鼓励社会和地方政府做进一步的支持和中央资金一起以1:1比例配套建设。 最后,杨玉良说,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211工程”十年建设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把“211工程”建设下去,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十一五”比“十五”做的更好,一定能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让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编辑本段学校名单

【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

211工程大学之一——北京大学

北京(27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2所)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211工程大学之一——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山东(4所) 河南(1所) 广东(4所)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郑州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陕西(7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211工程大学之一——武汉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

海南 (1所) 海南大学

西藏(1所)西藏大学

军事院校 (3所)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第四军医大学(陕西) 特别注明:北京市的首都师范大学是市属“211工程”院校,广东省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省属“211工程”院校。跟全国的211工程不一样。故不属211工程学校.

编辑本段211工程通过批次

1995年12月,第一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共16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996年12月,首批增加11所。总数变为27所:

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1997年12月,第二批(67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第三批(13所):

西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编辑本段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院校名称 类别 院校隶属 所在省市 211工程 985工程

北京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北京

211工程大学之一——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北京

清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工科 北京市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林业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药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语言 教育部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语言 教育部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 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艺术 教育部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11工程大学之一——天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政法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药 卫生部 北京 南开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天津

天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医药 天津市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工科 河北省 天津 太原理工大学 工科 山西省 山西

内蒙古大学 综合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辽宁大学 综合 辽宁省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辽宁 东北大学 工科 教育部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工科 交通部 辽宁 吉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吉林

延边大学 综合 吉林省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吉林 北京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 黑龙江省 黑龙江

211工程之一——东南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 教育部 黑龙江 复旦大学 综合 教育部 上海 同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 教育部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东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 教育部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上海

上海大学 综合 上海市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上海 南京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苏州大学 综合 江苏省 江苏 东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江苏

211工程大学之一——上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河海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江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江苏 中国药科大学 医药 教育部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师范 江苏省 江苏

浙江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浙江 安徽大学 综合 安徽省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科 中国科学院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安徽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综合 工科 综合 综合

教育部 福建省 江西省 教育部

福建 福建 江西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山东 郑州大学 综合 河南省 河南 武汉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湖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经 教育部 湖北

211工程大学之一——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南

中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师范 湖南省 湖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事 中央军委 湖南 中山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广东

暨南大学 综合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师范 广东省 广东 海南大学 综合 海南省 海南

广西大学 综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 四川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农业 四川省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四川 西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重庆

211工程大学之一——西藏大学 重庆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重庆 贵州大学 综合 贵州省 贵州 云南大学 综合 云南省 云南 西藏大学 综合 西藏自治区 西藏 西北大学 综合 陕西省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陕西 长安大学 工科 教育部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 教育部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陕西

第四军医大学 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陕西 兰州大学 综合 教育部 甘肃 青海大学 综合 青海省 青海

211工程大学之一——新疆大学

宁夏大学 综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

新疆大学 综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

石河子大学 综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

院校名称 类别 院校隶属 所在省市 211工程 985工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药 教育部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工科 教育部 河北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综合 教育部 山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综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工科 教育部 河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科 教育部 山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中国矿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医药 教育部 上海

211工程标志之一 四川大学

编辑本段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的由来,要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1959年,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中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到1960年又增加了44所大学为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最终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上世纪末,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重点建设工程,更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发展工程,高等教育事业面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系统改革工程。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 内蒙古大学 新疆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 山东大学 湘潭大学 南开大学 西北大学 云南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与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成立北京工商大学,咸阳部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北大学 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华东理工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燕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武汉) 江苏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已于2001年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学院合并为现在的江苏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26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矿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5月27日, 武汉工业大学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重点艺术院校(1所) 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黑体为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学校。后附其所并入的大学。改名的院校,在括号里以注明。)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中央政府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原来的全国重点大学中湘潭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3所院校由于地理和自身发展受限等原因没有纳入国家“211”工程计划,仅存重点大学之名。而原先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南大学、长安大学、暨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一共37所院校由于发展迅速,实力上乘而被列入“211”工程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211”工程实施以来,计划经济时代下侧重于重点之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提法逐渐淡化;逐渐被面向21世纪,市场经济环境下,侧重于重点建设的“211”工程所代替,在国际高等教育界,“211”工程大学也被公认为中国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世纪,中国优质大学的代名词。

创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985工程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一期名单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期名单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工程”诞生(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985工程简介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 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定位与拨款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中国科技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未签约、经费未公布) 3. 目标定位:“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西北工业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陕西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

武汉大学 8亿 (4亿+4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四川大学 7.2亿 (4亿+3.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两校共1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吉林大学 7亿 (4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中山大学 12亿 (3亿+9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山东大学 12亿 (4亿+8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南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华中科技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 厦门大学 6亿 (3亿 +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 同济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华东师范大学 6亿 (1亿+5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重庆大学 5.4亿 (3亿+2.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兰州大学 4.5亿 (3亿+1.5亿+土地)(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3 中央资助经费为2亿的大学:

中南大学 6亿 (2亿+2亿+2亿) (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省拨款) 湖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大连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辽宁省、大连市拨款) 华南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北大学 4亿(2亿+1亿+1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沈阳市拨款)

电子科技大学 5.6亿 (2亿+2亿+1.6亿) (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省拨款) 中国海洋大学 3亿 (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第2位,南京大学第3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4位,复旦大学第5位,山东大学第6位,南开大学第7位,武汉大学第8位,吉林大学第9位,兰州大学第10位。 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2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3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85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5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列世界高校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网站Webometrics 中,北大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上海交大第3位,浙大第4,南大第5,复旦第6,山大第7。 2009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2010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09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10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2010年《泰丅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该报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共同发布这一排行榜。在榜上,中国内地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100强,分别是第37位的北京大学、第49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第58位的清华大学,同时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榜单上也位列前200名。中国香港等地区也有数所大学排名靠前,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1位的香港大学。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

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中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中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中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简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简单说“211”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两个100,即百个重点学校百个重点学科。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19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共9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天津(共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共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共4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共3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江苏(共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共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福建(共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共4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共6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共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共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共6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陕西(共5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共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211、大学排名、一流大学、重点大学、高考参考(2009.1)

中国大学层级划分(2009.1)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中国要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引领我国的科技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大学,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个层次:

一)世界一流大学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浙江大学

8南京大学

09西安交通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

11南开大学

12天津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华中科技大学

15北京师范大学

16中山大学

17厦门大学

18同济大学

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北京理工大学

21哈尔滨工程大学

22大连理工大学

23中国农业大学

24华南理工大学

25四川大学

26东南大学

27山东大学

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9南京理工大学

30吉林大学

三)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

31北京邮电大学

32中国海洋大学

33电子科技大学

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5北京科技大学

36西北工业大学

37西南交通大学

38重庆大学

39华东师范大学

40北京交通大学

41华东理工大学

42中央财经大学

43中国政法大学

44上海财经大学

45中国地质大学

46中国石油大学

45中国矿业大学

46北京外国语大学

4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8兰州大学

49中南大学

50湖南大学

四)区域重点、国内准一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上海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隐藏

211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地区大连海事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北地区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华东地区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地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南昌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地区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藏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地区 兰州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事系统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目录

历史背景

1991—1992

1993—至今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遴选条件

实施阶段

建设成果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2、重点学科建设: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建设资金

建设程序

进展情况

学校名单

211工程通过批次

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重点农业院校(9所)

重点医药院校(6所)

重点艺术院校(1所)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历史背景

1991—1992

1993—至今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遴选条件

实施阶段

建设成果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2、重点学科建设: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建设资金

建设程序

进展情况

学校名单

211工程通过批次

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重点农业院校(9所)

重点医药院校(6所)

重点艺术院校(1所)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百所大学

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点办好一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年12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211工程”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专门报告。1992年 8月 26日,国务院第 111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会议原则同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 规划意见。”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重点大学,这很重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至今

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编辑本段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为高层次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

编辑本段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

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

211工程总设计师

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整体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遴选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

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落实有保障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编辑本段实施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校申报、部门预审、预备立项、正式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作为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211工程”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投入财力,物力最多的一次。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11工程”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指明了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211工程”建设的根本方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直接关心“211工程”建设,并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李岚清同志直接领导工程建设,确立了“211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党和政府对“211工程”建设的关心和指导,为“211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保证了“211工程”建设健康顺利的发展。

编辑本段建设成果

通过十余年建设,中国211工程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使“211工程”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渠道。中国“211工程”是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对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英国、法国等24个国家与我国签定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已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与“211工程”类似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

十年来,“211工程”学校累计培养了本科生242万人、硕士生50万人、博士生12万人、留学生11万人,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211”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11工程”注重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以项目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调整优化了学科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 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 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211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

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经过十年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 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

2、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创新学科建设模式,重点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使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 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 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 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

高水平大学随着学科水平的显著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211工程”学校为例,“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并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

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在“211工程”建设中,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十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观念。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可以说,这些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本段目标任务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

成果显著

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全国一流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编辑本段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

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1、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少数重点学科及其他建设项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学校中进行。

编辑本段建设资金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要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当安排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

1995年到2005年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368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4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55%。 “十五”期间的建设成果,如今已经完成验收,目前进入“十一五”阶段。

编辑本段建设程序

“211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从1995年起实施。

1、国务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的主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办公室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同志组成,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2、“211工程”按国家基建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商国家教委对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备选院校和学科点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有关主管部门需向国家教委报送预备立项备案材料。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和国家财力可能,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国家计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标准,部门、地方和院校自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专项资金的安排,进行综合平衡和审核,条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经审定批准进入“211工程”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在年度计划中滚动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并付诸实施。对符合“211工程”建设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自筹资金落实不需要中央专项支持的高等学校,也可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3、“211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进展要求,具体负责本部门和本地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认真抓好

所属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编辑本段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协调领导下,“211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顺利。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学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人文社会62个,占10%;经济政法57个,占10%;基础科学89个,占15%;环境资源42个,占7%;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占42%;医药卫生66个,占11%;农业31个,占5%。 “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学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11工程”学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十五”期间建设即将开始。

宁夏大学列入“211工程”第三期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三期建设的大学。 在青海大学庆祝50华诞之际,传来国家将青海大学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的喜讯。这是青海大学的盛事,是青海省教育界的大喜事,也是青海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必将对推进学校本身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竣工暨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庆祝大会在拉萨举行。西藏大学是西藏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召开了国务院的讨论会议,听取“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工作汇报,会议同意

温总理主持国务院211工程讨论会议

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在三期中将建设一千个左右重点学科。公共服务系统方面也适当地加强。同时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这方面在原来十年的“211工程”建设中没有太多投入,这次“211工程”建设将有较强的投入。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主要用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和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仍然鼓励社会和地方政府做进一步的支持和中央资金一起以1:1比例配套建设。 最后,杨玉良说,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211工程”十年建设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把“211工程”建设下去,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十一五”比“十五”做的更好,一定能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让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编辑本段学校名单

【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

211工程大学之一——北京大学

北京(27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2所)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211工程大学之一——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山东(4所) 河南(1所) 广东(4所)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郑州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陕西(7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211工程大学之一——武汉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

海南 (1所) 海南大学

西藏(1所)西藏大学

军事院校 (3所)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第四军医大学(陕西) 特别注明:北京市的首都师范大学是市属“211工程”院校,广东省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省属“211工程”院校。跟全国的211工程不一样。故不属211工程学校.

编辑本段211工程通过批次

1995年12月,第一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共16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996年12月,首批增加11所。总数变为27所:

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1997年12月,第二批(67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第三批(13所):

西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编辑本段院校隶属类别划分

院校名称 类别 院校隶属 所在省市 211工程 985工程

北京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北京

211工程大学之一——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北京

清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工科 北京市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林业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药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语言 教育部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语言 教育部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 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艺术 教育部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11工程大学之一——天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政法 教育部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药 卫生部 北京 南开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天津

天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医药 天津市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工科 河北省 天津 太原理工大学 工科 山西省 山西

内蒙古大学 综合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辽宁大学 综合 辽宁省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辽宁 东北大学 工科 教育部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工科 交通部 辽宁 吉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吉林

延边大学 综合 吉林省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吉林 北京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 黑龙江省 黑龙江

211工程之一——东南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 教育部 黑龙江 复旦大学 综合 教育部 上海 同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 教育部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东华大学 工科 教育部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 教育部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上海

上海大学 综合 上海市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上海 南京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苏州大学 综合 江苏省 江苏 东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江苏

211工程大学之一——上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河海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江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江苏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江苏 中国药科大学 医药 教育部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师范 江苏省 江苏

浙江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浙江 安徽大学 综合 安徽省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科 中国科学院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安徽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综合 工科 综合 综合

教育部 福建省 江西省 教育部

福建 福建 江西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山东 郑州大学 综合 河南省 河南 武汉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 教育部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湖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经 教育部 湖北

211工程大学之一——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南

中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师范 湖南省 湖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事 中央军委 湖南 中山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广东

暨南大学 综合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师范 广东省 广东 海南大学 综合 海南省 海南

广西大学 综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 四川大学 综合 教育部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农业 四川省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 教育部 四川 西南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重庆

211工程大学之一——西藏大学 重庆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重庆 贵州大学 综合 贵州省 贵州 云南大学 综合 云南省 云南 西藏大学 综合 西藏自治区 西藏 西北大学 综合 陕西省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综合 教育部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工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 教育部 陕西 长安大学 工科 教育部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 教育部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师范 教育部 陕西

第四军医大学 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陕西 兰州大学 综合 教育部 甘肃 青海大学 综合 青海省 青海

211工程大学之一——新疆大学

宁夏大学 综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

新疆大学 综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

石河子大学 综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

院校名称 类别 院校隶属 所在省市 211工程 985工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药 教育部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科 教育部 北京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工科 教育部 河北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综合 教育部 山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综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 黑龙江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工科 教育部 河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科 教育部 山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科 教育部 湖北 中国矿业大学 工科 教育部 江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医药 教育部 上海

211工程标志之一 四川大学

编辑本段211与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的由来,要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1959年,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中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到1960年又增加了44所大学为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最终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上世纪末,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重点建设工程,更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发展工程,高等教育事业面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系统改革工程。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 内蒙古大学 新疆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 山东大学 湘潭大学 南开大学 西北大学 云南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与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成立北京工商大学,咸阳部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北大学 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华东理工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燕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武汉) 江苏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已于2001年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学院合并为现在的江苏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26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矿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5月27日, 武汉工业大学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重点艺术院校(1所) 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黑体为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学校。后附其所并入的大学。改名的院校,在括号里以注明。)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中央政府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原来的全国重点大学中湘潭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3所院校由于地理和自身发展受限等原因没有纳入国家“211”工程计划,仅存重点大学之名。而原先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南大学、长安大学、暨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一共37所院校由于发展迅速,实力上乘而被列入“211”工程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211”工程实施以来,计划经济时代下侧重于重点之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提法逐渐淡化;逐渐被面向21世纪,市场经济环境下,侧重于重点建设的“211”工程所代替,在国际高等教育界,“211”工程大学也被公认为中国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世纪,中国优质大学的代名词。

创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985工程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一期名单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期名单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工程”诞生(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985工程简介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 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定位与拨款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中国科技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未签约、经费未公布) 3. 目标定位:“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西北工业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陕西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

武汉大学 8亿 (4亿+4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四川大学 7.2亿 (4亿+3.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两校共1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吉林大学 7亿 (4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中山大学 12亿 (3亿+9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山东大学 12亿 (4亿+8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南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华中科技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 厦门大学 6亿 (3亿 +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 同济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华东师范大学 6亿 (1亿+5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重庆大学 5.4亿 (3亿+2.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兰州大学 4.5亿 (3亿+1.5亿+土地)(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3 中央资助经费为2亿的大学:

中南大学 6亿 (2亿+2亿+2亿) (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省拨款) 湖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大连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辽宁省、大连市拨款) 华南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北大学 4亿(2亿+1亿+1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沈阳市拨款)

电子科技大学 5.6亿 (2亿+2亿+1.6亿) (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省拨款) 中国海洋大学 3亿 (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第2位,南京大学第3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4位,复旦大学第5位,山东大学第6位,南开大学第7位,武汉大学第8位,吉林大学第9位,兰州大学第10位。 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2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3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85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5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列世界高校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网站Webometrics 中,北大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上海交大第3位,浙大第4,南大第5,复旦第6,山大第7。 2009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2010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09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10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2010年《泰丅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该报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共同发布这一排行榜。在榜上,中国内地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100强,分别是第37位的北京大学、第49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第58位的清华大学,同时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榜单上也位列前200名。中国香港等地区也有数所大学排名靠前,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1位的香港大学。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

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中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中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中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相关文章

  • 985高校是什么意思
  • 985高校是什么意思 2013.02.27 985高校指的是985工程平台的高校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 ...查看


  • 中国有多少大学生!
  • 中国有多少大学生! 纠结的话题!大学扩招后,大学生所代表的生产力是下降的:但这个群体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问教育部,他会告诉告诉你一大堆数据:XX 年--XX 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网络高校毕业数据--没有总数.问国家统计局,其实他们 ...查看


  • 中国著名大学
  • 中国著名大学 如果要报考一个最好的中国高校,选择顺序为:首选"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并按专业兴趣选择其中的大学)--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 ...查看


  • 夏令营保研申请之我是如何写夏令营以及保研的申请材料的
  • 读研已经大半年了,这次嵌入式的期末作业我却想写写之前自己的保研经历.一来,因为自己之前的努力,才有了现在能在多媒体中心读研的好机会,二来,因为作业的要求是想看出做人做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保研经历虽不是纯学术,我感觉做这件事情上我的逻辑性也是 ...查看


  • 全面放开"二胎",你敢生吗?
  • 全面放开"二胎",你敢生吗? 昨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然而政策放开了,相关的基础设 ...查看


  • 中国电力大学分析
  • 2000年发生了很多事哈,高校合并风起云涌.消失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华工,同时,也消失了一个纵横水利电力两大部,号称电力部第一高校的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这是毫无争议的第一电力部第一高校.门生遍天下,很多人校友身居高层.为国家的水利电力事业做 ...查看


  • 西北大学校史
  •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 ...查看


  • 本科院校出身(是否985.211等)对留学申请影响最全扫盲
  • (2016年2月27.28号豆腐大范围机经,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本文转载整理自 美国留学那点事 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申请留学时,一些院校非常注重中国学生的本科是否为985.211工程并不是什么秘密 ...查看


  • 对于2015年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 名牌大学≠"211工程"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将其称为第二次高考,也有许多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不论如何,将高考归结为"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是不为过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