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分析评价主体、对象的基础上,依据目的性、可测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选取评价内容,使其规范化成具体指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对指标予以量化,最后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并总结和讨论了这样的评价体系的意义和不足。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
第二课堂是指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第二课堂某些方面的或全部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探索并健全一套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至关重要。进行评价首先要选定教育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教学评价模式,由W.R.Tyler提出,它是以目的为中心而展开的目标参照测评,主要步骤是:首先分析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再分析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组织这些因素,然后依据这些目标分解出的具体指标来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模式对于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和其他评价模式相比,目标评价模式具有简单、易量化、利于目标的达成等优点,因此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构建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基本过程。
一、对评价主体的分析
第二课堂评价的出发点是促进第二课堂的构建,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出发点考虑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从落脚点考虑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若是学校组织他人评价,则存在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了解不够,感触不深的问题。本文建议将第二课堂评价划分为教学人员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评价主体不同则评价对象也不同,教学人员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评价的对象是学校和班级,那么各自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会完全不一样。在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时注意要考虑评价的背景、是否专业、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组织的信任程度、评价者对评价人员的利益冲突等。
二、构建原则
首先,要突出以目的为中心,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评价以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体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师生在第二课堂评价过程中能不断内省。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最好是具有可控制性或者说可改进性,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评测结果可以促使第二课堂按照指标内容和自身情况向更高层次改进。其次,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尽量具有可测量性,评价通常都是一些主观感受,直接作为评价结果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能用定量化的指标一律加以量化,这不是否定定性指标的作用,只是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最后,评价体系应该要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找出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围绕目的展开,分析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将目标按层次分析梯阶分解成具体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出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简便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问题分解成各因素,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再通过相互比较、综合权威判断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内容梯阶分解,最后成具有层次和从属关系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后续的量化,要注意综合判断具体指标的独立性、内涵范围大小,使最后同一层次的指标内涵范围差别不是太大。此过程中,指标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再梯阶分成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或者更细。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教师评价部分,第二课堂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解此目标,准则层大致分为四类别,具体是学术科技类、思想修养类、兴趣体育类、实践类。各类别下指标层即是具体的指标,应该根据第二课堂实践中具体内容,在考虑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着重于要能够反映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来细化指标,具体指标举例选取如下:学术科技类具体包括:各种学术竞赛获奖、参加人数、发表的学术类文章、参加学术讲座和科研活动的次数等;思想修养类具体包括: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各种先进集体成员和先进个人情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等;兴趣体育类具体包括: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的得奖情况、参与次数,个人画展、摄影展,出操情况等;实践类具体包括: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情况。
学生评价目的是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分解此目标,评价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类、组织制度类、活动心理类等三类。物质环境类主要包括:校园风景建筑舒适度,绿化卫生,图书馆藏书的类别和数量,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齐全性,校牌、校标、校徽、校训、校服等的满意度等;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守则 、教学管理方式等;活动心理类主要包括:学校活动组织情况,考试频度难度,对教师的满意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以及学校的精神氛围、人际交往氛围等。
上述指标层指标在具体选取时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予以调整,最后对形成的具体指标还要列出对被评价事物作综合评判时需考虑的因素和合适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主体的打分依据。
四、指标的权重赋值
第二课堂建设的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划分也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标准难以严密确定,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判断,因此宜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模糊系统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对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具体过程是:首先对指标层具体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根据Satty教授提出的九刻度的比较标度法赋值,进行n*(n-1)/2次比较来构造一正互反的判断矩阵,并把矩阵归一化处理来计算权重形成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尽量保证构造判断矩阵时前后思维要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是以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与矩阵阶数的差值大小来检验,检验标准通常是上述差值按Satty教授检验方法处理后小于0.1即可;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实际上是考虑中间层的权重,然后对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最后,对于指标中存在分类模糊、以部分代表全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判断每一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隶属度并量化赋值,也构建一矩阵,再归一化处理。然后用隶属度矩阵对层次总排序结果再处理即可作为每一指标的权重值矩阵。把权重值加权到评价主体打分后的指标上就可形成了评价体系。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美国学者P.Jackson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有深刻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评测第二课堂质量的一个标尺,是第二课堂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编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期望赋予到评价过程当中,这种期望就成为学生想要达成的目标的一种标准,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向着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的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对于学校根据自身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建立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教育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和可行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效。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本文介绍构建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模式是属于目标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有一定局限性,美国的评价专家M.Scriven 曾经指出:目标评价模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注意到预期效应,而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难以为教师提供完整反馈信息,这也会使评价者受目标的限制,缩小了评价的范围,而且这种模式的目标确定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目标的合理性存疑,从而削弱了评价的意义。针对这方面不足,我们需要在分析评价内容制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反复权衡指标的合理性,预判非预期情况,尽量弥补目标评价模式的不足。另外,各人对第二课堂的感受经验受个体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第二课堂涉及的元素众多,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间开展情况千差万别,人们对其敏感差异更大,难以做出权威的、各地各学校通用的、有具体权重值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对于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曾长德. 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55-57.
[2]Derek Ziesmer.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Youth [EB/OL].
[3]Everson,H., Millsap, R.. Everyone Gai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and SAT Scores[J]. College Board Research Report, 2005(2):1-12.
[4]王莲芬,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灏然,俞守华,周玉意.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7(1):84-86.
[7]余立. 大学管理概论[M]. 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1985.
[8]延立军.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D]. 优秀硕博论文库: 兰州大学,2010.
【摘 要】本文介绍了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分析评价主体、对象的基础上,依据目的性、可测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选取评价内容,使其规范化成具体指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对指标予以量化,最后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并总结和讨论了这样的评价体系的意义和不足。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
第二课堂是指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第二课堂某些方面的或全部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探索并健全一套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至关重要。进行评价首先要选定教育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教学评价模式,由W.R.Tyler提出,它是以目的为中心而展开的目标参照测评,主要步骤是:首先分析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再分析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组织这些因素,然后依据这些目标分解出的具体指标来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模式对于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和其他评价模式相比,目标评价模式具有简单、易量化、利于目标的达成等优点,因此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构建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基本过程。
一、对评价主体的分析
第二课堂评价的出发点是促进第二课堂的构建,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出发点考虑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从落脚点考虑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若是学校组织他人评价,则存在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了解不够,感触不深的问题。本文建议将第二课堂评价划分为教学人员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评价主体不同则评价对象也不同,教学人员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评价的对象是学校和班级,那么各自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会完全不一样。在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时注意要考虑评价的背景、是否专业、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组织的信任程度、评价者对评价人员的利益冲突等。
二、构建原则
首先,要突出以目的为中心,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评价以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体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师生在第二课堂评价过程中能不断内省。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最好是具有可控制性或者说可改进性,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评测结果可以促使第二课堂按照指标内容和自身情况向更高层次改进。其次,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尽量具有可测量性,评价通常都是一些主观感受,直接作为评价结果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能用定量化的指标一律加以量化,这不是否定定性指标的作用,只是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最后,评价体系应该要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找出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围绕目的展开,分析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将目标按层次分析梯阶分解成具体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出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简便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问题分解成各因素,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再通过相互比较、综合权威判断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内容梯阶分解,最后成具有层次和从属关系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后续的量化,要注意综合判断具体指标的独立性、内涵范围大小,使最后同一层次的指标内涵范围差别不是太大。此过程中,指标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再梯阶分成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或者更细。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教师评价部分,第二课堂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解此目标,准则层大致分为四类别,具体是学术科技类、思想修养类、兴趣体育类、实践类。各类别下指标层即是具体的指标,应该根据第二课堂实践中具体内容,在考虑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着重于要能够反映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来细化指标,具体指标举例选取如下:学术科技类具体包括:各种学术竞赛获奖、参加人数、发表的学术类文章、参加学术讲座和科研活动的次数等;思想修养类具体包括: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各种先进集体成员和先进个人情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等;兴趣体育类具体包括: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的得奖情况、参与次数,个人画展、摄影展,出操情况等;实践类具体包括: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情况。
学生评价目的是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分解此目标,评价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类、组织制度类、活动心理类等三类。物质环境类主要包括:校园风景建筑舒适度,绿化卫生,图书馆藏书的类别和数量,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齐全性,校牌、校标、校徽、校训、校服等的满意度等;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守则 、教学管理方式等;活动心理类主要包括:学校活动组织情况,考试频度难度,对教师的满意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以及学校的精神氛围、人际交往氛围等。
上述指标层指标在具体选取时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予以调整,最后对形成的具体指标还要列出对被评价事物作综合评判时需考虑的因素和合适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主体的打分依据。
四、指标的权重赋值
第二课堂建设的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划分也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标准难以严密确定,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判断,因此宜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模糊系统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对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具体过程是:首先对指标层具体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根据Satty教授提出的九刻度的比较标度法赋值,进行n*(n-1)/2次比较来构造一正互反的判断矩阵,并把矩阵归一化处理来计算权重形成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尽量保证构造判断矩阵时前后思维要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是以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与矩阵阶数的差值大小来检验,检验标准通常是上述差值按Satty教授检验方法处理后小于0.1即可;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实际上是考虑中间层的权重,然后对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最后,对于指标中存在分类模糊、以部分代表全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判断每一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隶属度并量化赋值,也构建一矩阵,再归一化处理。然后用隶属度矩阵对层次总排序结果再处理即可作为每一指标的权重值矩阵。把权重值加权到评价主体打分后的指标上就可形成了评价体系。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美国学者P.Jackson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有深刻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评测第二课堂质量的一个标尺,是第二课堂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编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期望赋予到评价过程当中,这种期望就成为学生想要达成的目标的一种标准,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向着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的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对于学校根据自身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建立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教育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和可行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效。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本文介绍构建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模式是属于目标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有一定局限性,美国的评价专家M.Scriven 曾经指出:目标评价模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注意到预期效应,而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难以为教师提供完整反馈信息,这也会使评价者受目标的限制,缩小了评价的范围,而且这种模式的目标确定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目标的合理性存疑,从而削弱了评价的意义。针对这方面不足,我们需要在分析评价内容制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反复权衡指标的合理性,预判非预期情况,尽量弥补目标评价模式的不足。另外,各人对第二课堂的感受经验受个体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第二课堂涉及的元素众多,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间开展情况千差万别,人们对其敏感差异更大,难以做出权威的、各地各学校通用的、有具体权重值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对于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曾长德. 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55-57.
[2]Derek Ziesmer.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Youth [EB/OL].
[3]Everson,H., Millsap, R.. Everyone Gai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and SAT Scores[J]. College Board Research Report, 2005(2):1-12.
[4]王莲芬,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灏然,俞守华,周玉意.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7(1):84-86.
[7]余立. 大学管理概论[M]. 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1985.
[8]延立军.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D]. 优秀硕博论文库: 兰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