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古罗马时期的故事。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数士兵都留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
莎士比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 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材料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讷,不是葡萄酒,而是生活。准确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士的“无为”打败了帝王的野心。]
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不断寻找快乐、寻找幸福感。
但生活常常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
其实生活自身就是手段,生活自身就是目的。(朱光潜)
博讷的葡萄酒为战士们提供了回归生活本质的一个契机,这只是一个触发点,让狂热而迷惘的自我逐渐省悟。
现今社会的许多人在异化的环境中狂热地、“机械化”运作着,慢慢变得麻木,失去了生活的目的与意义。就像许多战争年代中的士兵,只剩下命令和执行!
一部《红楼梦》写的是什么?
元春的判曲——富贵乡,名利场,及早抽身。
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路线方向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归是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战争可以摧毁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战争可以剥夺人们的自由,却不能剥夺他们对自由的不死梦想。
即使大军压境,即使枪炮压倒了玫瑰,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人们一样可以尽享人生中的情与爱,选择站在玫瑰一边。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奴时代”
从“房奴”、“孩奴”、“车奴”、“卡奴”,到现在的“菜奴”,我们俨然已步入了一个“奴时代”。当太多的“奴”接二连三地出现时,“菜奴”显然已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每当提及“奴”的时候,总有一种声音会适时响起———没有人逼着你去超前消费,做人应当量入为出。言下之意十分明显:所谓这“奴”那“奴”,多半都是作茧自缚。
二律背反,思辩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梦想,并为此付诸努力。退一步说,现在自甘为奴,难道不正是为了以后挺直腰板吗?对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消费品,形形色色的“奴”并没有过高的奢望,他们只是想尽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这种心态应该不难理解。
可关键也在于,实现这样的理想何以竟要以变身为奴作为代价?
橡皮人
橡皮人现今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
梦破、梦醒或梦圆了,回到现实,所以无梦。伤痛太多、太重、太深了,已经麻木,反而无痛。生活过得艰难、单调、自我,日复一日,变得无趣。 成功主义、阶层板结、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橡皮人”。他们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国家愿景始终如一,社会共识已现分歧,个人希望载沉载浮。我们寄望于重新摆正社会的天平,使“橡皮人”找回梦想、痛感和生趣,成为情感饱满的新鲜人。 成功主义、阶层板结、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橡皮人”。他们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国家愿景始终如一,社会共识已现分歧,个人希望载沉载浮。我们寄望于重新摆正社会的天平,使“橡皮人”找回梦想、痛感和生趣,成为情感饱满的新鲜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前段时间,重庆市急救中心整形科,一个爱美的妈妈怕女儿容貌输在起跑线上,竟将刚满1岁的女儿抱到医院,要做双眼皮手术。妈妈的这一行为遭到医生的断然拒绝和批评。
反思这一社会教育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两个前置性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究竟输不输得?如果这两个前置性问题得不到科学的回答,“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如果起跑线的方向没有选择对,就会导致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模糊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无数哲人在思考,至今却仍没有一个公认答案。我想,竞争虽然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绝不是唯一的本质。
我很赞成美国管理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的那句话:
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
二律背反
重点是这个渔夫在这里晒太阳他吃什么?住哪儿?生活必需品怎么解决?在这些基本的生计问题解决之后,才有怎么过生活的选择。如果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喜欢多工作的就多工作,喜欢消遣娱乐休息的就自己消遣娱乐休息。如果自给自足都做不到,生计问题都不能自己解决不就只能做慵懒的寄生虫了么?
当富翁不想在沙滩上晒太阳,想去阿拉斯加吹冷风看极光的时候,富翁依然可以想去就去。
至于渔夫 连生病都不敢 依然只能每天在海上风吹日晒。
一位旅行家在印度旅行,恰好赶上印度人去圣山朝圣的日子。只见有数千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蔚为壮观。旅行家平时很注意锻炼,自认为身体非常好,于是决定加入其中,体验一下。
没想到,20分钟后,旅行家就气喘吁吁,迈不动步子了。而那些抱着孩子的女人,拄着拐杖的老人,却一个个轻松地从他面前经过。
“我不明白,”旅行家对印度同伴说,“怎么他们能做到,我却做不到?” 印度同伴回答道:“因为你有一个习惯——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你把山当成敌人,一心想打败它,山自然会回击你,而它远比你强大。但我们不把山当成敌人去征服,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亲近山,与山合而为一,所以,山带着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举高。”
故事作者旨在通过对两种登山观的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就是我们不必凡事都要争强好胜,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那样自己会很累,会得不偿失。
你看看,抱孩子的女人,拄拐杖的老人,他们能平静而轻松地奔向山顶,而这位旅行家,在走了20分钟后就气喘吁吁,因为他们对登山这件事所持的心态大有不同啊。
前者,是怀着一种神圣的、敬畏的心情向着目标出发;而后者,则是抱着战胜它、征服它的心态爬山。
从哲学意义上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过程决定着结果。我们凡事都希望有一种圆满的结果,但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结果,这需要我们多多思量,千万不可南辕而北辙。
许多许多的事,我们为了那个期望的结果,费尽了心力,但仍然出力不讨好,问题可能就出在你的过程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也可以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一点儿启迪。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喜欢和别人做比较,即使自己已经感觉到身心俱疲,也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极强的征服欲。为什么我们不能少一点征服欲望,占有欲望,多一点亲和力,多一份和睦相处呢?
就像我们老师,教学生读书学习一样。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视学习和读书为一座大山,带着征服欲去攀登,一定会很累,而且极有可能会使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虽十分努力,但还是对登至峰顶而力不从心的孩子,在遭受屡次挫败后,又有谁还愿意再去心甘情愿地去攀爬呢?反之,如果我们使孩子们视读书学习为朋友,甚至是知己,让他们带着兴趣出发,主动地去亲近他们,了解他们,那结果是不是就会出现印度同伴所说的结果呢?
沉醉自我,享受人生,无须过分执著于追求结果。无所执著,黯然悟对,这便是“禅”的境界。寻找身体和心的归宿,让时光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领悟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是发生在古罗马时期的故事。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数士兵都留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
莎士比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 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材料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讷,不是葡萄酒,而是生活。准确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士的“无为”打败了帝王的野心。]
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不断寻找快乐、寻找幸福感。
但生活常常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
其实生活自身就是手段,生活自身就是目的。(朱光潜)
博讷的葡萄酒为战士们提供了回归生活本质的一个契机,这只是一个触发点,让狂热而迷惘的自我逐渐省悟。
现今社会的许多人在异化的环境中狂热地、“机械化”运作着,慢慢变得麻木,失去了生活的目的与意义。就像许多战争年代中的士兵,只剩下命令和执行!
一部《红楼梦》写的是什么?
元春的判曲——富贵乡,名利场,及早抽身。
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路线方向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归是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战争可以摧毁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战争可以剥夺人们的自由,却不能剥夺他们对自由的不死梦想。
即使大军压境,即使枪炮压倒了玫瑰,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人们一样可以尽享人生中的情与爱,选择站在玫瑰一边。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奴时代”
从“房奴”、“孩奴”、“车奴”、“卡奴”,到现在的“菜奴”,我们俨然已步入了一个“奴时代”。当太多的“奴”接二连三地出现时,“菜奴”显然已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每当提及“奴”的时候,总有一种声音会适时响起———没有人逼着你去超前消费,做人应当量入为出。言下之意十分明显:所谓这“奴”那“奴”,多半都是作茧自缚。
二律背反,思辩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梦想,并为此付诸努力。退一步说,现在自甘为奴,难道不正是为了以后挺直腰板吗?对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消费品,形形色色的“奴”并没有过高的奢望,他们只是想尽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这种心态应该不难理解。
可关键也在于,实现这样的理想何以竟要以变身为奴作为代价?
橡皮人
橡皮人现今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
梦破、梦醒或梦圆了,回到现实,所以无梦。伤痛太多、太重、太深了,已经麻木,反而无痛。生活过得艰难、单调、自我,日复一日,变得无趣。 成功主义、阶层板结、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橡皮人”。他们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国家愿景始终如一,社会共识已现分歧,个人希望载沉载浮。我们寄望于重新摆正社会的天平,使“橡皮人”找回梦想、痛感和生趣,成为情感饱满的新鲜人。 成功主义、阶层板结、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橡皮人”。他们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国家愿景始终如一,社会共识已现分歧,个人希望载沉载浮。我们寄望于重新摆正社会的天平,使“橡皮人”找回梦想、痛感和生趣,成为情感饱满的新鲜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前段时间,重庆市急救中心整形科,一个爱美的妈妈怕女儿容貌输在起跑线上,竟将刚满1岁的女儿抱到医院,要做双眼皮手术。妈妈的这一行为遭到医生的断然拒绝和批评。
反思这一社会教育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两个前置性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究竟输不输得?如果这两个前置性问题得不到科学的回答,“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如果起跑线的方向没有选择对,就会导致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模糊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无数哲人在思考,至今却仍没有一个公认答案。我想,竞争虽然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绝不是唯一的本质。
我很赞成美国管理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的那句话:
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
二律背反
重点是这个渔夫在这里晒太阳他吃什么?住哪儿?生活必需品怎么解决?在这些基本的生计问题解决之后,才有怎么过生活的选择。如果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喜欢多工作的就多工作,喜欢消遣娱乐休息的就自己消遣娱乐休息。如果自给自足都做不到,生计问题都不能自己解决不就只能做慵懒的寄生虫了么?
当富翁不想在沙滩上晒太阳,想去阿拉斯加吹冷风看极光的时候,富翁依然可以想去就去。
至于渔夫 连生病都不敢 依然只能每天在海上风吹日晒。
一位旅行家在印度旅行,恰好赶上印度人去圣山朝圣的日子。只见有数千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蔚为壮观。旅行家平时很注意锻炼,自认为身体非常好,于是决定加入其中,体验一下。
没想到,20分钟后,旅行家就气喘吁吁,迈不动步子了。而那些抱着孩子的女人,拄着拐杖的老人,却一个个轻松地从他面前经过。
“我不明白,”旅行家对印度同伴说,“怎么他们能做到,我却做不到?” 印度同伴回答道:“因为你有一个习惯——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你把山当成敌人,一心想打败它,山自然会回击你,而它远比你强大。但我们不把山当成敌人去征服,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亲近山,与山合而为一,所以,山带着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举高。”
故事作者旨在通过对两种登山观的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就是我们不必凡事都要争强好胜,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那样自己会很累,会得不偿失。
你看看,抱孩子的女人,拄拐杖的老人,他们能平静而轻松地奔向山顶,而这位旅行家,在走了20分钟后就气喘吁吁,因为他们对登山这件事所持的心态大有不同啊。
前者,是怀着一种神圣的、敬畏的心情向着目标出发;而后者,则是抱着战胜它、征服它的心态爬山。
从哲学意义上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过程决定着结果。我们凡事都希望有一种圆满的结果,但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结果,这需要我们多多思量,千万不可南辕而北辙。
许多许多的事,我们为了那个期望的结果,费尽了心力,但仍然出力不讨好,问题可能就出在你的过程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也可以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一点儿启迪。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喜欢和别人做比较,即使自己已经感觉到身心俱疲,也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极强的征服欲。为什么我们不能少一点征服欲望,占有欲望,多一点亲和力,多一份和睦相处呢?
就像我们老师,教学生读书学习一样。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视学习和读书为一座大山,带着征服欲去攀登,一定会很累,而且极有可能会使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虽十分努力,但还是对登至峰顶而力不从心的孩子,在遭受屡次挫败后,又有谁还愿意再去心甘情愿地去攀爬呢?反之,如果我们使孩子们视读书学习为朋友,甚至是知己,让他们带着兴趣出发,主动地去亲近他们,了解他们,那结果是不是就会出现印度同伴所说的结果呢?
沉醉自我,享受人生,无须过分执著于追求结果。无所执著,黯然悟对,这便是“禅”的境界。寻找身体和心的归宿,让时光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领悟生命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