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结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并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和矫正提供新观点,促进大学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自我效能 关系研究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
2.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均参照成瘾行为来诊断手机依赖,有学者提出手机依赖包括突显性、冲突性、兴奋性、耐受性、戒断性和复发性。
关于手机依赖的心理学研究的数量目前国内外还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以下是一些研究的结论:(1)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26.1%,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2)大学生手机以来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差异不显著。(3)手机成瘾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
3.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中,手机凭借小巧、便捷、无线移动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最新的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这使得它切实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约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的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的工具。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人生黄金时期,所以大学生们大多都是热爱交际、爱表现自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的,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胆怯于表现自我。而现在手机具有的QQ、飞信、微信、人人等强大的人际交往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平台,这些沟通方式降低了他们与他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
虑感,从而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人交往。所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也成为不少大学生产生对手机媒介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
二、自我效能的含义及影响
1.自我效能的含义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已经88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行,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
2.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自我效能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将坚持多久。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这种思维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可能的失败或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以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同伴群体都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群体通过相互模仿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起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1)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精力。不少大学生上课时并不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行,使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2)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机关系的交往。(3)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对使用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4)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身体方面,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边,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2.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呈现负相关,对手机依赖有直接预测作用显著。个体的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发生手机依赖。这与类似的研究结构一致。侯其锋等人研究证明了网络自我效能可以负向地预测网络成瘾。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为了组织和实施特定的目标,对实施过程中自己所具有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作用机制表明人们总是回避那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和场景,更乐意承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手机功能的丰富,使手机成为一个可以逃避现实困难的场所,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手机依赖倾向。
自我效能包含两个成分,即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其中效能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结果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够带来某种结果的推测(Bandura,2003)当个体确信自己具有进行某一活动能力时,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由此产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而当个体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对学习就会产生回避消极的观念,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所以自我效能能够决定个体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激励自我和如何行为。(Bandura,1999)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中,自我效能是影响行为的最核心概念,自我效能能够通过动机、认知、选择历程、情感等促使人行为的变化。当个体自我效能水平较高时,对完成某个行为的信心越足,就越具有行为的信心,就越容易改变现有行为模式,而信心是影响你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自信心较低时形成手机依赖的重要人格特征。低自我效能水平对成功做事情缺乏信心,很难从其他事情上获得成就感,那么就转移到手机上去寻找安慰或是打发时。同时当个体过度使用手机时,高效能感的人对于阶段手机依赖行为更有信心,那么就容易改变手机以来行为,相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对于阶段手机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信心不足,就会出现更多的手机依赖倾向。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以及如何提高自我效能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力;(2)控制使用时间,增强时间意识;(3)增加课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4)增加课外读物,充实大学生活;(5)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6)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2.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1)创建经验体系在人类的认知、心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现实中发掘个体的成功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的失败挫伤自信心,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报告自己在做类似的事时并不是没有经验,相反很多人都有足够的成败经验,但是依然不能确定自己有更好的表现,是由于缺乏经验“心象表征”的原因。所以充分运用有益的经验来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相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为活动的物理执行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2)创建评价体系,评价并不局限于自我评价而是一个系统、全面、整体的认识体系。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更多依靠朋友的支持、理解,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保持与朋友良好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有更多的认同体验、信念实现。
(3)创建训练体系。训练体系又包括归因训练、目标设立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大学生通常采取多种情绪调节方式,如发泄或表达情绪、认知管理、接受与重构、消极分心、暂时解脱。大学生应尝试自我的情绪调节训练,让情绪处于一种恰当
的状态,尽量采取表达情绪、积极分心等调节方式,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
五、总结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将不断塑造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只有以辩证发展的客观态度作为起点,在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特性的同时,全面看待手机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扬长避短,使手机成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新突破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
[2]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3]汪明春.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4]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12,89(1):80-82
[5]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健康,2009,6(2)
[6]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以来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7]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7)
[8]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9]杨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9
[10]班杜拉著.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缀小存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结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并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和矫正提供新观点,促进大学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自我效能 关系研究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
2.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均参照成瘾行为来诊断手机依赖,有学者提出手机依赖包括突显性、冲突性、兴奋性、耐受性、戒断性和复发性。
关于手机依赖的心理学研究的数量目前国内外还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以下是一些研究的结论:(1)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26.1%,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2)大学生手机以来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差异不显著。(3)手机成瘾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
3.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中,手机凭借小巧、便捷、无线移动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最新的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这使得它切实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约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的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的工具。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人生黄金时期,所以大学生们大多都是热爱交际、爱表现自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的,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胆怯于表现自我。而现在手机具有的QQ、飞信、微信、人人等强大的人际交往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平台,这些沟通方式降低了他们与他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
虑感,从而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人交往。所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也成为不少大学生产生对手机媒介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
二、自我效能的含义及影响
1.自我效能的含义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已经88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行,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
2.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自我效能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则相反。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将坚持多久。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这种思维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可能的失败或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以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同伴群体都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群体通过相互模仿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起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1)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精力。不少大学生上课时并不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行,使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2)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机关系的交往。(3)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对使用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4)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身体方面,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边,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2.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呈现负相关,对手机依赖有直接预测作用显著。个体的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发生手机依赖。这与类似的研究结构一致。侯其锋等人研究证明了网络自我效能可以负向地预测网络成瘾。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为了组织和实施特定的目标,对实施过程中自己所具有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作用机制表明人们总是回避那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和场景,更乐意承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手机功能的丰富,使手机成为一个可以逃避现实困难的场所,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手机依赖倾向。
自我效能包含两个成分,即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其中效能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结果预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够带来某种结果的推测(Bandura,2003)当个体确信自己具有进行某一活动能力时,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由此产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而当个体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对学习就会产生回避消极的观念,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所以自我效能能够决定个体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激励自我和如何行为。(Bandura,1999)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中,自我效能是影响行为的最核心概念,自我效能能够通过动机、认知、选择历程、情感等促使人行为的变化。当个体自我效能水平较高时,对完成某个行为的信心越足,就越具有行为的信心,就越容易改变现有行为模式,而信心是影响你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自信心较低时形成手机依赖的重要人格特征。低自我效能水平对成功做事情缺乏信心,很难从其他事情上获得成就感,那么就转移到手机上去寻找安慰或是打发时。同时当个体过度使用手机时,高效能感的人对于阶段手机依赖行为更有信心,那么就容易改变手机以来行为,相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者对于阶段手机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信心不足,就会出现更多的手机依赖倾向。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以及如何提高自我效能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力;(2)控制使用时间,增强时间意识;(3)增加课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4)增加课外读物,充实大学生活;(5)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6)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2.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1)创建经验体系在人类的认知、心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现实中发掘个体的成功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的失败挫伤自信心,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报告自己在做类似的事时并不是没有经验,相反很多人都有足够的成败经验,但是依然不能确定自己有更好的表现,是由于缺乏经验“心象表征”的原因。所以充分运用有益的经验来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相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为活动的物理执行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2)创建评价体系,评价并不局限于自我评价而是一个系统、全面、整体的认识体系。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更多依靠朋友的支持、理解,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保持与朋友良好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有更多的认同体验、信念实现。
(3)创建训练体系。训练体系又包括归因训练、目标设立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大学生通常采取多种情绪调节方式,如发泄或表达情绪、认知管理、接受与重构、消极分心、暂时解脱。大学生应尝试自我的情绪调节训练,让情绪处于一种恰当
的状态,尽量采取表达情绪、积极分心等调节方式,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
五、总结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将不断塑造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只有以辩证发展的客观态度作为起点,在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特性的同时,全面看待手机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扬长避短,使手机成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新突破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
[2]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3]汪明春.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4]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12,89(1):80-82
[5]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健康,2009,6(2)
[6]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以来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7]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7)
[8]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9]杨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9
[10]班杜拉著.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缀小存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