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间:2011年1月18日
培训者:覃超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更新观念,放飞学习者!
利用技术变革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一、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二、 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内涵与原理)
三、 如何把教育技术应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四、 更新观念,变革课堂
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前 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二)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技术?
(三)关于培训的要求与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理论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教育将逐步开放,并与国际接轨。世界性的文化革命和教育革命已经惊涛拍岸。我们准备好了吗?大学生的“背叛”和挑战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杨东平教授一个庞大的“逃课族”。据一个调查,“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
而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 许多学生逃离教室,走出校园,退出了这场以消磨青春为代价的“游戏”,是在用脚投票,用另一种“参与”表达了他们的否定态度。 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背叛”。“逃离”的学生原因各异,也有所谓校风、学风的问题;但这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现象,深刻地暴露了我们的教育危机和文化危机,蕴涵着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强大力量。
在莺歌燕舞的高等教育的高速道下,我们看到了地火在运行。
许多终年苦读、披荆斩棘进入大学的幸运儿,对大学感到深深的失望和困惑。 这种失望有两个基本的来源。
一是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学习于是成为一种折磨。
更多的学生感到失望的是陈旧的教育和教学。繁多的课程,陈旧的教材,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死记硬背的考试,使得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被称为是“后中学时代”;而读研究生,又回到“本科时代”。 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他们心仪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但是他们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在流水线上生产同样的产品” 。
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学习自由的基本尊重,学非所愿,用非所学,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这几十年来优秀的创造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缴费上学的学生仍被习惯性地视为只需服从的感恩者,而不是自主的
个体、积极的学习主体和学校的真正主人。
家长应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
培养孩子与其说是教育体制的责任,不如说是父母的义务。很多的父母似乎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以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果真是这样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和孩子会共同考虑、讨论如何选择教育。让孩子进一所理想的学校是父母职责的一部分,但父母的责任远不止于此。今天的父母需要知道学校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它能够做什么,它不能做什么。
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指导。父母必须清楚如何让孩子做好准备去迎接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这个责任相当艰巨,因为年轻一代常常意识不到做准备的必要性。
(二)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技术?
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趋势
信息社会教育特征(多媒体化、个性化、多样化)
教育对象的长远发展
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都要求教师尽早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动应用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高校培养的是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面发展、潜能大、素质高的新一代。
传统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教学观念必须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致力于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教高司[2000]79号文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三)关于培训要求与学习方法〔培训要求〕为了教师能够主动适应和参与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所需基本技术入手,要求达到全国高等教育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要求的二级水平。
前言:关于培训要求与学习方法
〔培训具体要求〕
1、 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作用,掌握教学论和学习论的基本原理,
懂得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
3、掌握利用Photoshop和Flash工具处理图像、制作动画的一般过程,同时了解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4、能使用Internet网络资源,掌握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
〔本培训的特点〕
1、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为几项技术;
2、学习对象的技术起点不一;
3、学习内容信息量大;
4、学习技术的方法不同于学习一般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要将合理的理论或思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行为,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学习技术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将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高效应用于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式学习;
自主性、个性化的自我建构式学习;
面授、远程、自学;
创造多样化学习环境;
近程与远程交互的跨时空协同学习
协作式学习
一、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带给教育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人们的教学观念。
(一) 改变教学环境
在硬环境方面,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必须要有有关硬件产品方面的保障。如要增加一些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网络设备等。这些是应用的物质基础。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在改善硬件环境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硬件仅仅是物质基础和手段,有效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而应用的前提是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因此,资源建设是核心。在整个环节中,广大教师是主角,教师如何适应新型的教学环境,如何应用信息资源,如何建设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关键。
(二) 改变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之后,使文字、图像、
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比较好的整合在一起,
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
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实践证明:只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才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改变教学手段?
1、备课中
2、课堂上
3、课后反馈中
4、学习和工作中
1、备课
(1)利用Interner搜集资料和素材;利用Photoshop等工具制作或改造素材;
(2)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
(3)积累和互为共享;
2、课堂上
在一般的演示基础上,寻求新的模式,如以网络为平台和工具,学生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小组研究等模式。
3、课后
(1)师生利用email沟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提交与批改作业。
(2)整理和积累常用问题
4、学习和工作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
注重技术的活学活用;
注重积累和精益求精;
敢于尝试和自我超越!
(三)改变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
2、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向着不确定性、开放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四)改变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仅仅把计算机引进教室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对教育的多
个方面,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进行深刻的改革,尤其是教学观念的变革,现代技术手段的作用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1、树立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观念;
2、树立终身化学习的教学观念;
二、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原理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__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教育技术学的两大研究对象
学习过程 ( 人 )
认知过程 陶冶性情 健全人格
学习资源(物)
人类学习资源:教师、辅导员
非人类学习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进一步理解
定义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技术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因此主要涉及的是“人”(学习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
境和条件,因此主要涉及的是“物”。
学习资源(即主要涉及“物”的)设计而言,由于人类学习资源(如教师、辅导员等)是事先确定无法选择的,所以学习资源设计一般是指非人类学习资源,即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就教学环境的设计而言,由于和硬设备有关的环境(如教室和实验室等)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选择,所以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为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
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系统、教学信息) 开发(印刷、音像、计算机、综合技术等)
利用(媒体、最新技术、制度化、法规化)
管理(教学系统、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研究项目)
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问题分析、参照规范标准比较 ) 教育技术的内涵
1.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2.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3.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4.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与资源管理、测量、评价
教学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设计
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课堂教学
远程教学
企业员工培训
(二)教育技术原理
1.1 利用教育技术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出发点和归宿
2、整体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作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3、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4、视听与思考结合的原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象上升到抽象 5、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6、及时、准确的反馈原则
7、效益性原则
1.2 运用规律:戴尔的“经验之塔”观点
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2、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3、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更好的抽象;
4、位于塔中层的视听教育,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5、直接经验与抽象经验的平衡
(二)教育技术原理
2.1 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包括开发的目的性以及根据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2、科学性,符合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3、技术性,技术质量;
4、艺术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最小代价,最大收获。
2.2 媒体开发应依据传播的效果原理
1、共同经验原理
2、抽象层次原理
3、重复作用原理
4、信息来源原理
5、最小代价律原理
三、如何把教育技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
(一)讲授性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它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作为形象、生动、有效的演示工具
(2)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3)作为教学评估和检查的工具
教师应注意:
(1)要明确教学思路,将各种资源有机地
组织起来,避免完全受课件的控制;
(2)讲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理解,所以,
教师要对信息进行精心组织,呈现的速度要
适当,要留给学生理解与反思的时间。
(二)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和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和发现一定的原理。
教育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另外,也可以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探究性教学活动步骤
1. 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2. 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evidence)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3. 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 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 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探究性教学时教师要:
1、明确教学的目标,围绕着希望学生获得的概念和原理精心设计“问题”;
2、要考虑学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
3、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做策略性的启发和提示,但不应把关键部分“告诉”学生。
(三)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
(1)课堂中的合作研讨
(2)网上合作研讨
email方式(同学或者教师或者专家)
在线论坛、BBS
专门的研究类项目网站全球教室:http://www.globalclassroom.org
现代人探微:http://www.jdyz.com/xdrtw/student/1.htm 中国文学:http://www.jdyz.com/chineseword/indix.htm 探索埃及:http://www.jdyz.com/ExploredEgypt/index.htm 教师的工作:
1、精心设计讨论主题,保证主题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做好“激励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促进讨论的深入和扩展,但教师不是主要发言人;
3、在网上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说明学习
者的具体责任和活动规定时间,汇总最新发展情况,创造一种集体的氛围;
4、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做关键的概括。网上资源
最好的搜索引擎:http://www.google.com
软件下载(华军):http://gz.onlinedown.net/hj_rjfl.htm 太平洋电脑城:http://www.pconline.com.cn
MP3下载:http://music.269.net/mp3list.asp?SingerID=linyl 英语听力:http://www.putclub.com/
网上科学馆:http://www.insm.org/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ttp://www.nstl.gov.cn/
教育技术网站http://www.etc.edu.cn
法律网站http://www.mylaw.com.cn
心理学专业网站http://edu.xinli.net
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技术网:http://202.115.29.138
全球教室http://www.globalclassroom.org
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gb/index.html
四、更新观念,变革课堂
要实现教育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和教育的整体改革,最迫切的还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技术的介入并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有关理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关于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过程是积累与贯通相结合的过程,所谓“积习既多”、“用力之久”、又“脱然有语”、“豁然贯通”(朱熹,《朱子四书或问》卷二,《大学或问》)。
2、关于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
学习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Treicher著名的心理实验
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人类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具体到学习观上,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三方面的重心转移:
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
从“个体户” 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
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1)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主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是个体知识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
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
(3)强调情境学习-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情境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或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测验的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导入
引出学生的观点
通过四个阶段重新建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相互交流;将旧有观点暴露于特定情景之下;重新建构新观点;评价新观点 运用新观点
对观念变化进行评论
对学生的重新定位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要求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 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对教师的重新定位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 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整合的阶段
(二)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多媒体课题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个
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变革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实现对学习者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整合的阶段
第一阶段
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阶段
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 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这是计算机与课程的初步整合;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
第四阶段
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2、教学软件资源开发
3、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
1、媒体素材: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
2、题库
3、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4、课件(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
5、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6、专题学习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相关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数字化学习系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结束语
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人潜能发展的需要、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抱怨、等待没有用,唯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打碎传统教育的桎梏。
思考题:
一、当前教学改革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哪几方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二、当代教学观念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趋势?试对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作比较分析。如何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和以“教” 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何区别?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谢 谢!
21
培训时间:2011年1月18日
培训者:覃超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更新观念,放飞学习者!
利用技术变革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一、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二、 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内涵与原理)
三、 如何把教育技术应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四、 更新观念,变革课堂
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前 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二)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技术?
(三)关于培训的要求与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理论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教育将逐步开放,并与国际接轨。世界性的文化革命和教育革命已经惊涛拍岸。我们准备好了吗?大学生的“背叛”和挑战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杨东平教授一个庞大的“逃课族”。据一个调查,“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
而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 许多学生逃离教室,走出校园,退出了这场以消磨青春为代价的“游戏”,是在用脚投票,用另一种“参与”表达了他们的否定态度。 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背叛”。“逃离”的学生原因各异,也有所谓校风、学风的问题;但这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现象,深刻地暴露了我们的教育危机和文化危机,蕴涵着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强大力量。
在莺歌燕舞的高等教育的高速道下,我们看到了地火在运行。
许多终年苦读、披荆斩棘进入大学的幸运儿,对大学感到深深的失望和困惑。 这种失望有两个基本的来源。
一是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学习于是成为一种折磨。
更多的学生感到失望的是陈旧的教育和教学。繁多的课程,陈旧的教材,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死记硬背的考试,使得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被称为是“后中学时代”;而读研究生,又回到“本科时代”。 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他们心仪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但是他们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在流水线上生产同样的产品” 。
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学习自由的基本尊重,学非所愿,用非所学,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这几十年来优秀的创造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缴费上学的学生仍被习惯性地视为只需服从的感恩者,而不是自主的
个体、积极的学习主体和学校的真正主人。
家长应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
培养孩子与其说是教育体制的责任,不如说是父母的义务。很多的父母似乎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以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果真是这样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和孩子会共同考虑、讨论如何选择教育。让孩子进一所理想的学校是父母职责的一部分,但父母的责任远不止于此。今天的父母需要知道学校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它能够做什么,它不能做什么。
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指导。父母必须清楚如何让孩子做好准备去迎接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这个责任相当艰巨,因为年轻一代常常意识不到做准备的必要性。
(二)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技术?
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趋势
信息社会教育特征(多媒体化、个性化、多样化)
教育对象的长远发展
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都要求教师尽早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动应用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高校培养的是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面发展、潜能大、素质高的新一代。
传统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教学观念必须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致力于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教高司[2000]79号文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三)关于培训要求与学习方法〔培训要求〕为了教师能够主动适应和参与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所需基本技术入手,要求达到全国高等教育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要求的二级水平。
前言:关于培训要求与学习方法
〔培训具体要求〕
1、 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作用,掌握教学论和学习论的基本原理,
懂得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
3、掌握利用Photoshop和Flash工具处理图像、制作动画的一般过程,同时了解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4、能使用Internet网络资源,掌握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
〔本培训的特点〕
1、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为几项技术;
2、学习对象的技术起点不一;
3、学习内容信息量大;
4、学习技术的方法不同于学习一般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要将合理的理论或思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行为,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学习技术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将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高效应用于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式学习;
自主性、个性化的自我建构式学习;
面授、远程、自学;
创造多样化学习环境;
近程与远程交互的跨时空协同学习
协作式学习
一、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带给教育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人们的教学观念。
(一) 改变教学环境
在硬环境方面,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必须要有有关硬件产品方面的保障。如要增加一些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网络设备等。这些是应用的物质基础。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在改善硬件环境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硬件仅仅是物质基础和手段,有效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而应用的前提是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因此,资源建设是核心。在整个环节中,广大教师是主角,教师如何适应新型的教学环境,如何应用信息资源,如何建设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关键。
(二) 改变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之后,使文字、图像、
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比较好的整合在一起,
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
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实践证明:只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才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改变教学手段?
1、备课中
2、课堂上
3、课后反馈中
4、学习和工作中
1、备课
(1)利用Interner搜集资料和素材;利用Photoshop等工具制作或改造素材;
(2)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
(3)积累和互为共享;
2、课堂上
在一般的演示基础上,寻求新的模式,如以网络为平台和工具,学生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小组研究等模式。
3、课后
(1)师生利用email沟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提交与批改作业。
(2)整理和积累常用问题
4、学习和工作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
注重技术的活学活用;
注重积累和精益求精;
敢于尝试和自我超越!
(三)改变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
2、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向着不确定性、开放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四)改变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仅仅把计算机引进教室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对教育的多
个方面,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进行深刻的改革,尤其是教学观念的变革,现代技术手段的作用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1、树立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观念;
2、树立终身化学习的教学观念;
二、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原理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__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教育技术学的两大研究对象
学习过程 ( 人 )
认知过程 陶冶性情 健全人格
学习资源(物)
人类学习资源:教师、辅导员
非人类学习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进一步理解
定义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技术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因此主要涉及的是“人”(学习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
境和条件,因此主要涉及的是“物”。
学习资源(即主要涉及“物”的)设计而言,由于人类学习资源(如教师、辅导员等)是事先确定无法选择的,所以学习资源设计一般是指非人类学习资源,即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就教学环境的设计而言,由于和硬设备有关的环境(如教室和实验室等)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选择,所以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为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
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系统、教学信息) 开发(印刷、音像、计算机、综合技术等)
利用(媒体、最新技术、制度化、法规化)
管理(教学系统、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研究项目)
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问题分析、参照规范标准比较 ) 教育技术的内涵
1.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2.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3.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4.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与资源管理、测量、评价
教学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设计
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课堂教学
远程教学
企业员工培训
(二)教育技术原理
1.1 利用教育技术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出发点和归宿
2、整体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作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3、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4、视听与思考结合的原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象上升到抽象 5、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6、及时、准确的反馈原则
7、效益性原则
1.2 运用规律:戴尔的“经验之塔”观点
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2、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3、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更好的抽象;
4、位于塔中层的视听教育,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5、直接经验与抽象经验的平衡
(二)教育技术原理
2.1 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包括开发的目的性以及根据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2、科学性,符合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3、技术性,技术质量;
4、艺术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最小代价,最大收获。
2.2 媒体开发应依据传播的效果原理
1、共同经验原理
2、抽象层次原理
3、重复作用原理
4、信息来源原理
5、最小代价律原理
三、如何把教育技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
(一)讲授性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它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作为形象、生动、有效的演示工具
(2)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3)作为教学评估和检查的工具
教师应注意:
(1)要明确教学思路,将各种资源有机地
组织起来,避免完全受课件的控制;
(2)讲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理解,所以,
教师要对信息进行精心组织,呈现的速度要
适当,要留给学生理解与反思的时间。
(二)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和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和发现一定的原理。
教育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另外,也可以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探究性教学活动步骤
1. 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2. 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evidence)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3. 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 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 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探究性教学时教师要:
1、明确教学的目标,围绕着希望学生获得的概念和原理精心设计“问题”;
2、要考虑学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
3、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做策略性的启发和提示,但不应把关键部分“告诉”学生。
(三)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
(1)课堂中的合作研讨
(2)网上合作研讨
email方式(同学或者教师或者专家)
在线论坛、BBS
专门的研究类项目网站全球教室:http://www.globalclassroom.org
现代人探微:http://www.jdyz.com/xdrtw/student/1.htm 中国文学:http://www.jdyz.com/chineseword/indix.htm 探索埃及:http://www.jdyz.com/ExploredEgypt/index.htm 教师的工作:
1、精心设计讨论主题,保证主题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做好“激励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促进讨论的深入和扩展,但教师不是主要发言人;
3、在网上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说明学习
者的具体责任和活动规定时间,汇总最新发展情况,创造一种集体的氛围;
4、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做关键的概括。网上资源
最好的搜索引擎:http://www.google.com
软件下载(华军):http://gz.onlinedown.net/hj_rjfl.htm 太平洋电脑城:http://www.pconline.com.cn
MP3下载:http://music.269.net/mp3list.asp?SingerID=linyl 英语听力:http://www.putclub.com/
网上科学馆:http://www.insm.org/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ttp://www.nstl.gov.cn/
教育技术网站http://www.etc.edu.cn
法律网站http://www.mylaw.com.cn
心理学专业网站http://edu.xinli.net
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技术网:http://202.115.29.138
全球教室http://www.globalclassroom.org
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gb/index.html
四、更新观念,变革课堂
要实现教育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和教育的整体改革,最迫切的还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技术的介入并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有关理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关于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过程是积累与贯通相结合的过程,所谓“积习既多”、“用力之久”、又“脱然有语”、“豁然贯通”(朱熹,《朱子四书或问》卷二,《大学或问》)。
2、关于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
学习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Treicher著名的心理实验
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人类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具体到学习观上,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三方面的重心转移:
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
从“个体户” 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
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1)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主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是个体知识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
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
(3)强调情境学习-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情境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或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测验的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导入
引出学生的观点
通过四个阶段重新建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相互交流;将旧有观点暴露于特定情景之下;重新建构新观点;评价新观点 运用新观点
对观念变化进行评论
对学生的重新定位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要求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 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对教师的重新定位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 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整合的阶段
(二)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多媒体课题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个
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变革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实现对学习者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整合的阶段
第一阶段
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阶段
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 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这是计算机与课程的初步整合;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
第四阶段
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2、教学软件资源开发
3、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
1、媒体素材: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
2、题库
3、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4、课件(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
5、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6、专题学习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相关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数字化学习系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结束语
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人潜能发展的需要、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抱怨、等待没有用,唯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打碎传统教育的桎梏。
思考题:
一、当前教学改革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哪几方面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二、当代教学观念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趋势?试对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作比较分析。如何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和以“教” 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何区别?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谢 谢!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