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演出中的初探由国外创意舞团率先兴起,他们作为新媒体舞蹈的创客先锋,大多选择现代舞、芭蕾或流行舞的语汇进行创意再造,外国舞蹈艺术潮流对中国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的挤压,更使得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屡屡遇冷。大众对于国外舞蹈艺术高涨的热情,一方面诚然凸显了“趋洋、趋新”的评判失度,却也提示需要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曲高和寡”际遇的思忖。此时,在新媒体技术包装下的一批传统中国舞将小众化的民族民间舞、深奥难懂的古典舞,以全新的面貌、多元的手段、震撼的观演视效果带入大众视野,实现科技对传统舞蹈的艺术再造。
1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作品再造
首先,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传统舞蹈剧目起到辅助叙事转场、营造意境氛围、拓展空间层次的作用。北京电视台2015年元宵晚会的新媒体中国舞《青花瓷上的鱼》,便利用大屏投影出一块垂立着的器形圆润、釉色雅兰的青花瓷盘,舞者在屏前的舞动,宛若青花瓷缸中的鱼儿,新媒体对场景的构划使得舞蹈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互动舞蹈《青花瓷上的鱼》
其次,新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起到点缀衬托、情境交融的作用。央视春晚民族舞《雀之恋》是“互动舞蹈”的经典代表。精致的舞美包装、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屏运用,为舞蹈营造出恍如隔世的深幽丛林之境,结尾处画面配合舞者肢体动作完成了孔雀开屏的点睛之笔,天衣无缝的人屏互动给观众带来言不尽意的惊叹。又如互动古典舞《水墨舞韵》,随着大屏画卷徐徐展开,一幅泼墨国画跃然屏上,大屏横分为二的设计给舞者留出纵向舞台剖面正面视觉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朵水墨莲从花苞始然绽放,舞者在此处伫足,仿佛踩在莲花花蕊中起舞,手中扇子挥舞时,背景水波仿佛因其漾起层层涟漪。屏幕上的视觉制作与舞者动作吻合而贴切,舞者如同行走在水墨画间,用肢体化作这幅巨作的每个笔触,达到人景交融的震撼视觉享受。
互动舞蹈《雀之恋》
再者,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为古典、民族舞蹈语汇的现代化编演提供无限可能。舞剧《青衣》片段使用了互动投影,很多舞蹈的瞬时技巧动作被放大得纤毫毕现,观众能更清晰地领略到中国舞的难度与美感。同时,屏幕中虚拟人物的空中跳跃时间被无限延长或快速消失,给观众以超常规视觉经验的体验。互动舞蹈的技术发展给编创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提供便利,也为虚拟现实中“时空速力”的重新建构提供可能。
2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观演关系再造
面对传统舞蹈艺术日趋遇冷的态势,观众开发是疗救这一现状至关重要的方式。新媒体互动舞蹈通过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观演习惯的分析,借助科技手段和互动表演方式,培养观众新的审美趣味、创新的期待视野,再造全新的传统舞蹈艺术观演关系。
2.1新审美趣味的培养
数字化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的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刺激,降低了舞蹈的接受难度,把高雅艺术通过现代化方式带入大众视野。新媒体互动舞蹈培养了观众新的审美趣味,让小众舞蹈艺术以全新的方式回归百姓。例如,新媒体互动古典舞《爱莲说》,通过红外雷达感应捕捉舞者的位置,实时反馈数据来设定和出现朵朵莲花,用交互技术将舞者的空间和影像的空间即时关联起来。
互动舞蹈《水墨舞韵》
2.2创新期待视野的开拓
长期以来在传统舞蹈观演中所形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偏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于舞蹈创新的心理期待。互动舞蹈的应运而生,打破了观众常规的视觉经验,开拓了人们的创新期待视野。例如,新媒体古典舞《墨韵》一度颠覆了中国观众对古典水袖舞的理解,舞者在背投的幕布后用影子完成与画面互动的泼墨图,转而到幕前,与影像上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而制作好的“假舞者”进行实时互动“对弈”,水袖出收之间完成了“虚实”舞者间的对话。
互动舞蹈《墨韵》
2.3全新观演关系的再造
传统舞蹈立足在“三面墙”构成的镜框式舞台上,在观演前便已向观众制造出视觉隔断,很难在舞蹈中让人们产生代入感。“互动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产生技术与艺术的化学反应,它的出现调整了寻常观演节奏,让更多观众全神贯注于舞蹈本体。甚至模糊了舞台界域,在公共空间中用光影勾勒出表演区域,鼓励观众参与体验,让观众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节选自《演艺科技》2016年第4期于悠悠《“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节选自《演艺科技》2016年第4期于悠悠《“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转载请注明来源:演艺科技传媒。更多内容请翻阅《演艺科技》或点击原文查看。
导语: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演出中的初探由国外创意舞团率先兴起,他们作为新媒体舞蹈的创客先锋,大多选择现代舞、芭蕾或流行舞的语汇进行创意再造,外国舞蹈艺术潮流对中国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的挤压,更使得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屡屡遇冷。大众对于国外舞蹈艺术高涨的热情,一方面诚然凸显了“趋洋、趋新”的评判失度,却也提示需要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曲高和寡”际遇的思忖。此时,在新媒体技术包装下的一批传统中国舞将小众化的民族民间舞、深奥难懂的古典舞,以全新的面貌、多元的手段、震撼的观演视效果带入大众视野,实现科技对传统舞蹈的艺术再造。
1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作品再造
首先,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传统舞蹈剧目起到辅助叙事转场、营造意境氛围、拓展空间层次的作用。北京电视台2015年元宵晚会的新媒体中国舞《青花瓷上的鱼》,便利用大屏投影出一块垂立着的器形圆润、釉色雅兰的青花瓷盘,舞者在屏前的舞动,宛若青花瓷缸中的鱼儿,新媒体对场景的构划使得舞蹈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互动舞蹈《青花瓷上的鱼》
其次,新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起到点缀衬托、情境交融的作用。央视春晚民族舞《雀之恋》是“互动舞蹈”的经典代表。精致的舞美包装、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屏运用,为舞蹈营造出恍如隔世的深幽丛林之境,结尾处画面配合舞者肢体动作完成了孔雀开屏的点睛之笔,天衣无缝的人屏互动给观众带来言不尽意的惊叹。又如互动古典舞《水墨舞韵》,随着大屏画卷徐徐展开,一幅泼墨国画跃然屏上,大屏横分为二的设计给舞者留出纵向舞台剖面正面视觉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朵水墨莲从花苞始然绽放,舞者在此处伫足,仿佛踩在莲花花蕊中起舞,手中扇子挥舞时,背景水波仿佛因其漾起层层涟漪。屏幕上的视觉制作与舞者动作吻合而贴切,舞者如同行走在水墨画间,用肢体化作这幅巨作的每个笔触,达到人景交融的震撼视觉享受。
互动舞蹈《雀之恋》
再者,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为古典、民族舞蹈语汇的现代化编演提供无限可能。舞剧《青衣》片段使用了互动投影,很多舞蹈的瞬时技巧动作被放大得纤毫毕现,观众能更清晰地领略到中国舞的难度与美感。同时,屏幕中虚拟人物的空中跳跃时间被无限延长或快速消失,给观众以超常规视觉经验的体验。互动舞蹈的技术发展给编创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提供便利,也为虚拟现实中“时空速力”的重新建构提供可能。
2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观演关系再造
面对传统舞蹈艺术日趋遇冷的态势,观众开发是疗救这一现状至关重要的方式。新媒体互动舞蹈通过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观演习惯的分析,借助科技手段和互动表演方式,培养观众新的审美趣味、创新的期待视野,再造全新的传统舞蹈艺术观演关系。
2.1新审美趣味的培养
数字化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的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刺激,降低了舞蹈的接受难度,把高雅艺术通过现代化方式带入大众视野。新媒体互动舞蹈培养了观众新的审美趣味,让小众舞蹈艺术以全新的方式回归百姓。例如,新媒体互动古典舞《爱莲说》,通过红外雷达感应捕捉舞者的位置,实时反馈数据来设定和出现朵朵莲花,用交互技术将舞者的空间和影像的空间即时关联起来。
互动舞蹈《水墨舞韵》
2.2创新期待视野的开拓
长期以来在传统舞蹈观演中所形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偏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于舞蹈创新的心理期待。互动舞蹈的应运而生,打破了观众常规的视觉经验,开拓了人们的创新期待视野。例如,新媒体古典舞《墨韵》一度颠覆了中国观众对古典水袖舞的理解,舞者在背投的幕布后用影子完成与画面互动的泼墨图,转而到幕前,与影像上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而制作好的“假舞者”进行实时互动“对弈”,水袖出收之间完成了“虚实”舞者间的对话。
互动舞蹈《墨韵》
2.3全新观演关系的再造
传统舞蹈立足在“三面墙”构成的镜框式舞台上,在观演前便已向观众制造出视觉隔断,很难在舞蹈中让人们产生代入感。“互动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产生技术与艺术的化学反应,它的出现调整了寻常观演节奏,让更多观众全神贯注于舞蹈本体。甚至模糊了舞台界域,在公共空间中用光影勾勒出表演区域,鼓励观众参与体验,让观众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节选自《演艺科技》2016年第4期于悠悠《“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节选自《演艺科技》2016年第4期于悠悠《“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转载请注明来源:演艺科技传媒。更多内容请翻阅《演艺科技》或点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