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指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二○○六年二月

说明…………………………………………………………(3)

第一部分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系列……………(8)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11) 三、“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13) 四、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16) 五、 上海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系列………………………… (18) 六、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若干问题研究系列………… (19) 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23)

第二部分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路研究系列……(25)

第三部分 2006 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招标课题………(30)

2

一、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立项 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 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本 市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尤其要凸现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深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 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 律,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 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 建设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二、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指南 (以下简称《课题指南》 )指导今年各类课题的申报。申报 课题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新的进展,力求居于

3

学科前沿,倡导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要 着眼于国际局势和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上 海市情,注重研究我国尤其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三、2006 年《课题指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 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系列课题,共有 7 个研究系列,54 个子课题

;第二部分为 2006 年度上海市、江 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总题 目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共有 13 个子课题;第三部分为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 题。申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设计申报。 四、系列课题条目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 实际问题,用研究系列的形式在于突出课题研究所涉及问题 的广度和深度,强调课题研究应当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而 由多学科共同参与。系列课题条目都是规定选题,条目不分 学科,都将通过评审对应立项。系列课题的申报者既可以申 报整个研究系列,也可以申报研究系列中的某个子课题。若 申报整个研究系列,申报者除自己承担其中某个子课题外, 还应当落实好整个研究系列中其他子课题的申报者;若申报 子课题则每个申报者限报一项。申报者应按《课题指南》条 目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论证,一般不改动条目。课题的设计 论证均要求贯彻理论性、实证性、对策性三者的统一。系列

4

课题一般要求在年内完成,每项子课题都应有相应的独立成 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研究系列的总成果,成果形式主要 是系列研究报告。系列课题将采用招标方式评审立项。课题 立项后,采用首席专家制,由首席专家对整个研究系列负总 责,统筹和协调所有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系列课题的成果质 量取决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也依赖于整个研究系列的组织 协调。鼓励对系列课题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 研究,即鼓励实际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联合申报和合 作研究。 五、2006 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简称“联合发布课题”) 业经三省市哲 , 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协商确定, 总题目为“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接受三省市专家学者申 报,尤其鼓励三省市专家学者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联合 研究。课题负责人按所属地区进行申报,由本地区社科规划 办公室受理。2006 年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研究系列”所列出的选题条目及每个条目所附的简要说明提 示了这一条目包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申报者可按条目进行 课题设计、申请;也可以根据简要说明的提示,结合申报者 所在地区的具体实践,另行设计课题并提出申请。无论以哪 种方式申请这一系列的课题,申报者都应当强调研究的实证 特点和现实针对性,力避空泛。该类课题申请的评审立项工

5

作将由三省市社科规划办联合组织,统一评审,同时立项。 课题研究力争

在半年内完成,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字数为 2 万字。 六、2006 年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 题, 是市决咨委设立的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简称“委托 招标课题”) 。这些选题也是规定选题,将通过招标评审、对 应立项,其申报、评审、立项和管理工作均委托我办组织。 此类课题应在年内完成。 七、2006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设系列课 题、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四类。除重大课题单独 组织申报外,其他三类课题同时申报,分类组织评审。 八、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申报不受《课题 指南》条目的限制,但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课 题。重大课题的具体申报、评审、立项办法详见《关于增设 2004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方案设想》 。一 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按学科申报。2006 年除立项系列课题 外,还将立项一般课题 100 项、青年课题 30 项。凡时效性 较强的应用研究课题要求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基础理论研 究课题则要求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九、为加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 建设,以使学科研究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2006 年

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学科分类目录,延续 2005 年 的调整,将“城市科学研究”同其他一级学科一样单列。其余 分类目录不变。

7

第一部分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研究科学发展观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层面,通过对现 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深入研究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着眼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 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和正确运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 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指导意义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概括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形成的 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研究 (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8

推进

) 4、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和正确运 用,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 (从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深入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方法、路径、体制和机制,研究如何建 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6、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 发展环境,准确判断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分 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 的对策和建议) 7、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坚持自主创新对于实 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和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竞 争力的现实意义,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多个层 面, 深入研究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内涵, 结构特征和构建途径)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价值基础、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研究分析社会主

9

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导思想、构建原则、实现方式和 有效途径) 9、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模式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 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模式)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产品供给、农民合作 经济组织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实际状况,加强矛盾分 析,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 11、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具 体内容以及方法和途径) 1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全面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有效途

10

径)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握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发展的新 特点、新趋势,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研究 (深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相互关 系;研究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 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 内涵、作用和意义) 2、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 际,针对社会阶层变化和人们利益分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 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分析在社会矛盾和利 益冲突多发期、凸显期,执政党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 础遇到的新问题和解决办法) 3、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11

建设小康社会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和 实现途径,以及改进和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执政的制度、规范和程序) 4、拓展党的执政资源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历史 经验和现实任务,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资源的内涵和构成,以 及在新形势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分析执政资源与执政基础、 执政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维护好历史性资源、强化意识形 态资源,以及创新和拓展组织资源的对策和思路) 5、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政领导班子素质匹配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深入研究 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全面分析经 济社会发展变化对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影响及新要求; 结合现代领导科学理论和人才测评技术,研究党政领导班子 素质匹配问题,提出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对策、思 路和操作方案) 三、“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

12

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理

论联 系实际,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等,深入研究“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 理论和实践问题。 1、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着眼于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深入研究经济全 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四个中心”建设、产业组织结构演进 与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互关系;借鉴国际经验,以实 证方法,研究分析上海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 件,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思路)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眼于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 设,深入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本质、内涵和构成;以实证方法 分析制约创新体系形成的各种因素, 从体制改革、 学科建设、 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和环节,探索和提出加快创 新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和措施) 3、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13

议精神,总结梳理上海积极鼓励创业政策的实施状况;实证 比较鼓励创业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和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的对策和思路) 4、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梳理就业政策 的实施效果;深入研究影响就业的动态变化因素及其趋势; 实证分析促进就业的各项社会政策的相互协调,提出完善就 业援助机制的对策思路) 5、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证分析上海房地 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不同收入人群居住需求的影 响,研究和探索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方法、实施途径和政 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思路) 6、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总结上海构建体现普惠特征、功能健全的社会保障 体系的实践,针对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研究探索加快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思路) 7、加快上海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系统分析上海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分布现状,研究 探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空间均衡分布的对策和思路) 8、继续推进上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提高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总结梳理上 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继续推进 上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和思路) 9、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 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 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结 上海郊区农村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上海社会主义新郊 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推进措施和实施路径) 10、完善上海区县功能定位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 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 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着眼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背 景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分布合理化,对区县功能调

15

整和重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实证分析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 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依据、内容、条件和 实现路径) 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针对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 题,深入研究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的着力点、有效方法和途径。 1、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紧紧 抓住浦东新区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先试先行的有利机 遇,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建设, 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等目标,深入研究浦东 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重点、关键环节和推进路径,以系 统方法分析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和协调整合,探索提出 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2、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按照构建社会主义

1

6

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分析制约提高公共服 务水平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 思路和建议) 3、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事务决策程序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着眼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 研究如何实现政府重大经济社会事务决策程度的科学化、民 主化和规范化,以及内容、形式和实现途径) 4、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总结梳理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经 验,研究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的新要 求,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各种资 产来源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平竞争和有序健康发展为 重点,深入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稳妥 实施、协同和衔接) 5、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按照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 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分析完善现代市场体 系的难点和重点,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对策和建 议)

17

6、深化医疗卫生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证方法研究分 析市民就医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的根源,探索和提出深化 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五、上海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和提出加快上海文化发展 的对策和思路。 1、上海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按照中央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系统总结上 海文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研究分析进一步加快上海 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和重点,提出深化上海文化管理体制改 革的思路和对策) 2、上海加快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文化 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研究上海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战 略、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建议) 3、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18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以公共文化 服务的内容供给、设施建设

和营运、空间分布等为重点,深 入研究加快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4、上海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现状,深入 研究市场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优化和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可操作的对策 和建议) 5、上海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战略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发展对于增强上海城市国 际竞争力的作用和价值,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 深入研究建设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内涵、方法和 途径) 6、培育城市创新文化研究 (着眼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证方法、借鉴国际 经验,深入研究城市创新文化的内涵、构成和形式;探索培 育城市创新文化的战略、方法和途径) 7、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以实证比较方法,分析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现状、特 点和趋势,深入研究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和构成,探 索构建具有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

19

六、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若干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中国上海世博 会主题,以举办一届精彩的世博会为目标,着眼于动员、协 调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有效推进世博会的筹备和运营, 深入研究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筹备举办期间面临的各种 问题;比较、分析、学习、借鉴历届世博会的成败得失和经 验教训;以实证方法研究和分析问题,提出可供世博会筹备 运营实际操作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1、世博经济研究 (结合世博会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世博会对主办国和 承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比奥运经济,分析、研究世博经 济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探索世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条 件;从中国上海世博会筹办、举办、后续利用三个阶段,分 析世博会对中国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对 上海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 整、加速“四个中心”建设的影响) 2、中国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策划思路研究 (以弘扬世博会精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办好 世博会为目标,学习借鉴历届世博会对外宣传成功经验,深 入研究中国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战略,研究分析政府公关策 略和媒体关系、民众对世博会的心理预期、不同媒介不同宣 传方式的技巧、效果和针对性等,提出可供操作的世博会对

20

外宣传目标、策略、运作模式和方案思路) 3、中国上海世博会组织招展模式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组织招展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国 情出发,研究如何运

用外交、商贸、文化、政府和民间多层 次、多渠道组织开展世博会招展工作;研究分析针对不同参 展对象的招展方式;探索如何在组织招展工作中与相关国 家、国际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探索国际性非政府 组织参展管理模式) 4、世博会的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总结梳理历届世博会筹备举办期间主办国有关参展 活动的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其中涉及税收、强制保险、进 出口、参展设施建设、安检等;研究分析我国法律法规和政 府管理对于这些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的适用性和冲突,提出 解决冲突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5、世博会运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结历届世博会展管理评价和绩效评价的理论及实 践,依据历史数据归纳影响世博会举办效果的相关因素;探 索构建世博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运用指标 体系和预测对筹备工作和方案进行预评估,提出提高世博会 管理绩效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6、中国上海世博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总结分析历届世博会和各类大型社会活动特别是会

21

展活动中出现的不同安全问题,归纳世博会举办期间可能发 生的安全问题类型,如会场、交通、通信、住宿、食品、自 然灾害、环保、公共卫生、能源、信息等;研究分析不同类 型安全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运用系统学、灾害学的方 法和模型,分析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不 同类型安全问题的预警、应急、救援处臵方案的设计思路, 研究如何构建世博会有效安全管理的组织构架、体制机制和 相关法律、人才培训等保障体系) 7、世博会期间上海环境承载力调控研究 (研究分析世博会期间,高密度和大规模人群流动对上 海环境的影响,预测分析上海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利用程 度,提出应对世博会期间上海环境压力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8、中国上海世博会协调合作问题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主办国通过协调合作方式,动员 国力,整合资源,办好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归纳梳理世博会 筹办过程中的协调需求、类型和模式;针对 2010 中国上海 世博会筹办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目标, 探索世博会协调合作模式) 9、中国上海世博会文化资源管理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的文化特色,对世博会成功举办 所依赖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世博会文化资源的 构成和特点,提出有效挖掘、利用和管理世博会文化资源的

22

方法和手段) 10、中国上海世博会风险管理研究 (世博会是政府主办的超大型活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 和空间内,聚集了大量动产、不动产和

人员,因此世博会的 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 的风险因素、管理模式和实际案例,结合我国和上海的实际 情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研究、分析世博会所面 临的参观人数、展示内容、财务、交通、后续利用等各种风 险,建立中国上海世博会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风险 控制对策和管理体系构想) 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 神,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探索加强和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举措。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以实证方法,系统总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 践,研究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和改进领导体 制、运行机制、队伍结构和职责分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

23

化和要求;研究探索学生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创新方法和途 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系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 实践,研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 法和实际效果;研究分析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 衔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横向关系;研究 探索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 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总结梳理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实践; 研究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构成、形式特征和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建设的 互动关系;探索研究引导、提升、拓展和深化校园文化的思 路和方法) 4、学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描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 入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各种因素;研究探索建立促 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高校社会工作制度;分析高校社会工 作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构建方法)

24

第二部分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 的发展思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区域 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的机遇和挑战,将长江三角

洲地区塑造成我国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促进 区域合作与分工向纵深发展; 重视制度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通过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形 式,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性、规模和水平,加 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从“十一五”时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的总体战略出发,确定本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以 及服务全国发展的功能,使之既充分体现与全国的总体发展 目标有机结合,又具有本区域发展的特点。 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实证考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进入增长 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转型的条件、时机、内容和路径;探索提出加快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对策和思路)

25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长江三角洲 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分析 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提出科 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发展 目标和主要任务。借鉴城市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教训,提出 调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的重大政策与建议) 3、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规模、综合管理和服务研究 (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与城市化发展现状,着眼 于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城市体系 的构建,实证比较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各地区人口规模、综合 管理和服务现状,探索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合理规模和规划 定量依据;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布局、发展、调控和完 善综合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4、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结构优化研究 (立足于破除行政区划的阻隔、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着眼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布局现 状和发展趋势,按照优化调整、重点发展、限制开发和禁止 开发的区域开发方针,探索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布局调 整、结构优化的指导原则和整体思路;把握长江三角洲产业

26

发展趋势,在调整现有布局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区域 内各地区产业定位、分工和发展的基本框架、政策建议和对 策措施) 5、资源紧约束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

,分析长江 三角洲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潜力;借鉴城市 群土地利用的国际经验,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 与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和战略重点。探索长江三角洲区域 耕地、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等综合平衡的土地利用思路和政 策建议) 6、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制度协调、构 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为目 标,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如 空气及水污染等的相互关系和现状;梳理分析长江三角洲区 域需要优先解决的重大区域性环境问题;总结排污权交易的 实践经验,探索推广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化途径;以水环境 与水生态调控、 大气环境治理、 区域生态恢复和保护为重点, 探索提出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重大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路、政 策建议和方案设计) 7、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机制研究 (着眼于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便捷高效的区域基础设施

27

体系,以实证方法描述和预测长江三角洲区域未来交通运输 发展需求;从区域整合发展的目标出发,积极探索区域综合 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法,重点研究区域各地区基础 设施配套衔接的协调机制和方法,提出合理规划区域港口、 机场、 城际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建议和方案) 8、 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生产与供给 系统研究 (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可持续的要求,以实证 方法,描述和预测长江三角洲区域能源需求与供给趋势,围 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发展目标,结 合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出构建区域能源生产和供给系 统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9、长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围绕提升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根据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的差别化特征,研究分析引进外资 趋缓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立足 点;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形成自主创新 能力的条件、内容和路径;探索加快完善区域产学研体系的 方法和对策;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总体目标 和政策建议) 10、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 (以区域规划有效实施为目标,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

28

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 原则、组织构架、主要内容、操作程序,以及中央和地方相 关政策的保障和协调等) 11、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以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 长江三角洲

区域内各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的实际,深入研究统 筹区域城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在当前条件下,促进区域内各地区公 共服务均等化应把握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有效 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12、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握政府转 变职能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各地区政务信息、 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在现有网络技术应用条件下,实现 区域网络互联互通的指导原则、构建模式、技术标准、组织 构架、财政保障和推进措施,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思路和方 案设计) 13、长江三角洲 16 城市农民工现状调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以实证方法统计调查长江三角洲 16 城市的农民工就业、消 费、 医疗、 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9

第三部分

2006 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招标课题

1、国外文化法规情况及其借鉴的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梳理和描述世界主要国家文化法规的基本情况, 比较分析各国文化法规的立法背景和执行效果,深入研究文 化法规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探索提出可供我国文化法规建设 借鉴的对策和思路) 2、上海培育与管理非政府组织的实证对策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实证分析上海非政府组织发展和管理的现状,研究市 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和绩效评价方法, 提出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和改进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的对 策思路) 3、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的状况、特点、走向 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梳理和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共政策实施基本状况和 主要特点;研究分析新形势下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 本走向)

30

4、上海现阶段社会公共政策要注意解决的问题、难点 与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 设的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梳理上 海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通过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 实施加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提出改进和提高社会公 共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对策思路) 5、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衔接配套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实 证方法比较分析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的课程设臵、教 学内容和实际效果,探索提出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衔 接配套的对策思路)

3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指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二○○六年二月

说明…………………………………………………………(3)

第一部分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系列……………(8)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11) 三、“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13) 四、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16) 五、 上海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系列………………………… (18) 六、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若干问题研究系列………… (19) 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23)

第二部分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路研究系列……(25)

第三部分 2006 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招标课题………(30)

2

一、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立项 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 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本 市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尤其要凸现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深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 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 律,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 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 建设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二、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课题指南 (以下简称《课题指南》 )指导今年各类课题的申报。申报 课题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新的进展,力求居于

3

学科前沿,倡导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要 着眼于国际局势和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上 海市情,注重研究我国尤其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三、2006 年《课题指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 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系列课题,共有 7 个研究系列,54 个子课题

;第二部分为 2006 年度上海市、江 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总题 目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共有 13 个子课题;第三部分为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 题。申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设计申报。 四、系列课题条目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 实际问题,用研究系列的形式在于突出课题研究所涉及问题 的广度和深度,强调课题研究应当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而 由多学科共同参与。系列课题条目都是规定选题,条目不分 学科,都将通过评审对应立项。系列课题的申报者既可以申 报整个研究系列,也可以申报研究系列中的某个子课题。若 申报整个研究系列,申报者除自己承担其中某个子课题外, 还应当落实好整个研究系列中其他子课题的申报者;若申报 子课题则每个申报者限报一项。申报者应按《课题指南》条 目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论证,一般不改动条目。课题的设计 论证均要求贯彻理论性、实证性、对策性三者的统一。系列

4

课题一般要求在年内完成,每项子课题都应有相应的独立成 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研究系列的总成果,成果形式主要 是系列研究报告。系列课题将采用招标方式评审立项。课题 立项后,采用首席专家制,由首席专家对整个研究系列负总 责,统筹和协调所有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系列课题的成果质 量取决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也依赖于整个研究系列的组织 协调。鼓励对系列课题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 研究,即鼓励实际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联合申报和合 作研究。 五、2006 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简称“联合发布课题”) 业经三省市哲 , 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协商确定, 总题目为“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接受三省市专家学者申 报,尤其鼓励三省市专家学者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联合 研究。课题负责人按所属地区进行申报,由本地区社科规划 办公室受理。2006 年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研究系列”所列出的选题条目及每个条目所附的简要说明提 示了这一条目包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申报者可按条目进行 课题设计、申请;也可以根据简要说明的提示,结合申报者 所在地区的具体实践,另行设计课题并提出申请。无论以哪 种方式申请这一系列的课题,申报者都应当强调研究的实证 特点和现实针对性,力避空泛。该类课题申请的评审立项工

5

作将由三省市社科规划办联合组织,统一评审,同时立项。 课题研究力争

在半年内完成,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字数为 2 万字。 六、2006 年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 题, 是市决咨委设立的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简称“委托 招标课题”) 。这些选题也是规定选题,将通过招标评审、对 应立项,其申报、评审、立项和管理工作均委托我办组织。 此类课题应在年内完成。 七、2006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设系列课 题、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四类。除重大课题单独 组织申报外,其他三类课题同时申报,分类组织评审。 八、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申报不受《课题 指南》条目的限制,但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课 题。重大课题的具体申报、评审、立项办法详见《关于增设 2004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方案设想》 。一 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按学科申报。2006 年除立项系列课题 外,还将立项一般课题 100 项、青年课题 30 项。凡时效性 较强的应用研究课题要求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基础理论研 究课题则要求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九、为加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 建设,以使学科研究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2006 年

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学科分类目录,延续 2005 年 的调整,将“城市科学研究”同其他一级学科一样单列。其余 分类目录不变。

7

第一部分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研究科学发展观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层面,通过对现 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深入研究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着眼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 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和正确运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 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指导意义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概括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形成的 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研究 (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8

推进

) 4、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和正确运 用,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 (从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深入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方法、路径、体制和机制,研究如何建 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6、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 发展环境,准确判断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分 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 的对策和建议) 7、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坚持自主创新对于实 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和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竞 争力的现实意义,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多个层 面, 深入研究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内涵, 结构特征和构建途径)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价值基础、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研究分析社会主

9

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导思想、构建原则、实现方式和 有效途径) 9、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模式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 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模式)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产品供给、农民合作 经济组织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实际状况,加强矛盾分 析,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 11、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具 体内容以及方法和途径) 1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全面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有效途

10

径)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握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发展的新 特点、新趋势,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研究 (深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相互关 系;研究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 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 内涵、作用和意义) 2、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 际,针对社会阶层变化和人们利益分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 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分析在社会矛盾和利 益冲突多发期、凸显期,执政党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 础遇到的新问题和解决办法) 3、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11

建设小康社会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和 实现途径,以及改进和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执政的制度、规范和程序) 4、拓展党的执政资源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历史 经验和现实任务,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资源的内涵和构成,以 及在新形势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分析执政资源与执政基础、 执政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维护好历史性资源、强化意识形 态资源,以及创新和拓展组织资源的对策和思路) 5、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政领导班子素质匹配研究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深入研究 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全面分析经 济社会发展变化对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影响及新要求; 结合现代领导科学理论和人才测评技术,研究党政领导班子 素质匹配问题,提出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对策、思 路和操作方案) 三、“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

12

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理

论联 系实际,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等,深入研究“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 理论和实践问题。 1、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着眼于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深入研究经济全 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四个中心”建设、产业组织结构演进 与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互关系;借鉴国际经验,以实 证方法,研究分析上海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 件,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思路)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眼于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 设,深入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本质、内涵和构成;以实证方法 分析制约创新体系形成的各种因素, 从体制改革、 学科建设、 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和环节,探索和提出加快创 新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和措施) 3、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13

议精神,总结梳理上海积极鼓励创业政策的实施状况;实证 比较鼓励创业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和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的对策和思路) 4、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梳理就业政策 的实施效果;深入研究影响就业的动态变化因素及其趋势; 实证分析促进就业的各项社会政策的相互协调,提出完善就 业援助机制的对策思路) 5、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证分析上海房地 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不同收入人群居住需求的影 响,研究和探索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方法、实施途径和政 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思路) 6、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总结上海构建体现普惠特征、功能健全的社会保障 体系的实践,针对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研究探索加快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思路) 7、加快上海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系统分析上海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分布现状,研究 探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空间均衡分布的对策和思路) 8、继续推进上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会 议精神,着眼于提高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总结梳理上 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继续推进 上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和思路) 9、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 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 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结 上海郊区农村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上海社会主义新郊 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推进措施和实施路径) 10、完善上海区县功能定位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 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 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着眼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背 景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分布合理化,对区县功能调

15

整和重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实证分析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 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依据、内容、条件和 实现路径) 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针对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 题,深入研究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的着力点、有效方法和途径。 1、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紧紧 抓住浦东新区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先试先行的有利机 遇,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建设, 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等目标,深入研究浦东 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重点、关键环节和推进路径,以系 统方法分析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和协调整合,探索提出 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2、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按照构建社会主义

1

6

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分析制约提高公共服 务水平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 思路和建议) 3、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事务决策程序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着眼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 研究如何实现政府重大经济社会事务决策程度的科学化、民 主化和规范化,以及内容、形式和实现途径) 4、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总结梳理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经 验,研究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的新要 求,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各种资 产来源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平竞争和有序健康发展为 重点,深入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稳妥 实施、协同和衔接) 5、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按照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 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分析完善现代市场体 系的难点和重点,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对策和建 议)

17

6、深化医疗卫生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证方法研究分 析市民就医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的根源,探索和提出深化 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五、上海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会议精 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和提出加快上海文化发展 的对策和思路。 1、上海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按照中央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系统总结上 海文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研究分析进一步加快上海 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和重点,提出深化上海文化管理体制改 革的思路和对策) 2、上海加快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文化 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研究上海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战 略、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和建议) 3、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18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以公共文化 服务的内容供给、设施建设

和营运、空间分布等为重点,深 入研究加快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4、上海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现状,深入 研究市场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优化和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可操作的对策 和建议) 5、上海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战略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上海文化发展对于增强上海城市国 际竞争力的作用和价值,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 深入研究建设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内涵、方法和 途径) 6、培育城市创新文化研究 (着眼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证方法、借鉴国际 经验,深入研究城市创新文化的内涵、构成和形式;探索培 育城市创新文化的战略、方法和途径) 7、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以实证比较方法,分析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现状、特 点和趋势,深入研究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和构成,探 索构建具有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

19

六、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若干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中国上海世博 会主题,以举办一届精彩的世博会为目标,着眼于动员、协 调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有效推进世博会的筹备和运营, 深入研究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筹备举办期间面临的各种 问题;比较、分析、学习、借鉴历届世博会的成败得失和经 验教训;以实证方法研究和分析问题,提出可供世博会筹备 运营实际操作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1、世博经济研究 (结合世博会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世博会对主办国和 承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比奥运经济,分析、研究世博经 济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探索世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条 件;从中国上海世博会筹办、举办、后续利用三个阶段,分 析世博会对中国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对 上海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 整、加速“四个中心”建设的影响) 2、中国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策划思路研究 (以弘扬世博会精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办好 世博会为目标,学习借鉴历届世博会对外宣传成功经验,深 入研究中国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战略,研究分析政府公关策 略和媒体关系、民众对世博会的心理预期、不同媒介不同宣 传方式的技巧、效果和针对性等,提出可供操作的世博会对

20

外宣传目标、策略、运作模式和方案思路) 3、中国上海世博会组织招展模式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组织招展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国 情出发,研究如何运

用外交、商贸、文化、政府和民间多层 次、多渠道组织开展世博会招展工作;研究分析针对不同参 展对象的招展方式;探索如何在组织招展工作中与相关国 家、国际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探索国际性非政府 组织参展管理模式) 4、世博会的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总结梳理历届世博会筹备举办期间主办国有关参展 活动的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其中涉及税收、强制保险、进 出口、参展设施建设、安检等;研究分析我国法律法规和政 府管理对于这些惯例和特殊制度安排的适用性和冲突,提出 解决冲突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5、世博会运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结历届世博会展管理评价和绩效评价的理论及实 践,依据历史数据归纳影响世博会举办效果的相关因素;探 索构建世博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运用指标 体系和预测对筹备工作和方案进行预评估,提出提高世博会 管理绩效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6、中国上海世博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总结分析历届世博会和各类大型社会活动特别是会

21

展活动中出现的不同安全问题,归纳世博会举办期间可能发 生的安全问题类型,如会场、交通、通信、住宿、食品、自 然灾害、环保、公共卫生、能源、信息等;研究分析不同类 型安全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运用系统学、灾害学的方 法和模型,分析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不 同类型安全问题的预警、应急、救援处臵方案的设计思路, 研究如何构建世博会有效安全管理的组织构架、体制机制和 相关法律、人才培训等保障体系) 7、世博会期间上海环境承载力调控研究 (研究分析世博会期间,高密度和大规模人群流动对上 海环境的影响,预测分析上海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利用程 度,提出应对世博会期间上海环境压力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8、中国上海世博会协调合作问题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主办国通过协调合作方式,动员 国力,整合资源,办好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归纳梳理世博会 筹办过程中的协调需求、类型和模式;针对 2010 中国上海 世博会筹办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目标, 探索世博会协调合作模式) 9、中国上海世博会文化资源管理研究 (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的文化特色,对世博会成功举办 所依赖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世博会文化资源的 构成和特点,提出有效挖掘、利用和管理世博会文化资源的

22

方法和手段) 10、中国上海世博会风险管理研究 (世博会是政府主办的超大型活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 和空间内,聚集了大量动产、不动产和

人员,因此世博会的 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历届世博会 的风险因素、管理模式和实际案例,结合我国和上海的实际 情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研究、分析世博会所面 临的参观人数、展示内容、财务、交通、后续利用等各种风 险,建立中国上海世博会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风险 控制对策和管理体系构想) 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 神,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探索加强和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举措。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以实证方法,系统总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 践,研究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和改进领导体 制、运行机制、队伍结构和职责分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

23

化和要求;研究探索学生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创新方法和途 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系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 实践,研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 法和实际效果;研究分析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 衔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横向关系;研究 探索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 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总结梳理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实践; 研究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构成、形式特征和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建设的 互动关系;探索研究引导、提升、拓展和深化校园文化的思 路和方法) 4、学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研究 (以实证方法,描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 入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各种因素;研究探索建立促 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高校社会工作制度;分析高校社会工 作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构建方法)

24

第二部分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 的发展思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区域 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的机遇和挑战,将长江三角

洲地区塑造成我国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促进 区域合作与分工向纵深发展; 重视制度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通过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形 式,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性、规模和水平,加 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从“十一五”时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的总体战略出发,确定本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以 及服务全国发展的功能,使之既充分体现与全国的总体发展 目标有机结合,又具有本区域发展的特点。 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实证考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进入增长 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转型的条件、时机、内容和路径;探索提出加快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对策和思路)

25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长江三角洲 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分析 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提出科 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发展 目标和主要任务。借鉴城市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教训,提出 调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的重大政策与建议) 3、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规模、综合管理和服务研究 (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与城市化发展现状,着眼 于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城市体系 的构建,实证比较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各地区人口规模、综合 管理和服务现状,探索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合理规模和规划 定量依据;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布局、发展、调控和完 善综合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4、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结构优化研究 (立足于破除行政区划的阻隔、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着眼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布局现 状和发展趋势,按照优化调整、重点发展、限制开发和禁止 开发的区域开发方针,探索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布局调 整、结构优化的指导原则和整体思路;把握长江三角洲产业

26

发展趋势,在调整现有布局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区域 内各地区产业定位、分工和发展的基本框架、政策建议和对 策措施) 5、资源紧约束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

,分析长江 三角洲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潜力;借鉴城市 群土地利用的国际经验,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 与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和战略重点。探索长江三角洲区域 耕地、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等综合平衡的土地利用思路和政 策建议) 6、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制度协调、构 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为目 标,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如 空气及水污染等的相互关系和现状;梳理分析长江三角洲区 域需要优先解决的重大区域性环境问题;总结排污权交易的 实践经验,探索推广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化途径;以水环境 与水生态调控、 大气环境治理、 区域生态恢复和保护为重点, 探索提出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重大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路、政 策建议和方案设计) 7、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机制研究 (着眼于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便捷高效的区域基础设施

27

体系,以实证方法描述和预测长江三角洲区域未来交通运输 发展需求;从区域整合发展的目标出发,积极探索区域综合 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法,重点研究区域各地区基础 设施配套衔接的协调机制和方法,提出合理规划区域港口、 机场、 城际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建议和方案) 8、 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生产与供给 系统研究 (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可持续的要求,以实证 方法,描述和预测长江三角洲区域能源需求与供给趋势,围 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发展目标,结 合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出构建区域能源生产和供给系 统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9、长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围绕提升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根据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的差别化特征,研究分析引进外资 趋缓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立足 点;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形成自主创新 能力的条件、内容和路径;探索加快完善区域产学研体系的 方法和对策;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总体目标 和政策建议) 10、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 (以区域规划有效实施为目标,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

28

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 原则、组织构架、主要内容、操作程序,以及中央和地方相 关政策的保障和协调等) 11、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以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 长江三角洲

区域内各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的实际,深入研究统 筹区域城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在当前条件下,促进区域内各地区公 共服务均等化应把握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有效 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12、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握政府转 变职能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各地区政务信息、 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在现有网络技术应用条件下,实现 区域网络互联互通的指导原则、构建模式、技术标准、组织 构架、财政保障和推进措施,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思路和方 案设计) 13、长江三角洲 16 城市农民工现状调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以实证方法统计调查长江三角洲 16 城市的农民工就业、消 费、 医疗、 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9

第三部分

2006 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招标课题

1、国外文化法规情况及其借鉴的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梳理和描述世界主要国家文化法规的基本情况, 比较分析各国文化法规的立法背景和执行效果,深入研究文 化法规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探索提出可供我国文化法规建设 借鉴的对策和思路) 2、上海培育与管理非政府组织的实证对策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实证分析上海非政府组织发展和管理的现状,研究市 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和绩效评价方法, 提出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和改进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的对 策思路) 3、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的状况、特点、走向 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梳理和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公共政策实施基本状况和 主要特点;研究分析新形势下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 本走向)

30

4、上海现阶段社会公共政策要注意解决的问题、难点 与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 设的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梳理上 海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通过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 实施加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提出改进和提高社会公 共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对策思路) 5、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衔接配套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实 证方法比较分析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的课程设臵、教 学内容和实际效果,探索提出大中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课衔 接配套的对策思路)

31


相关文章

  • CSSCI2012-2013期刊目录
  • 管理学(29种) 序号[***********][***********][1**********]29 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软科学外国经济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公共管理学报 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 国务院发 ...查看


  • CSSCI核心版期刊(2012-2013)
  • CSSCI(2012-2013)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535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535种, ...查看


  • 2012-2013南大核心期刊目录
  • CSSCI(2012-2013)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1)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535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53 ...查看


  • 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目录
  • 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目录 一类期刊 1 .外文期刊: SSCI 或 A & HCI 来源期刊:专家认定的其他外文一流期刊. 2 .中文期刊( 61 种): 学科 马克思主义( 2 种) 哲学( 3 种) 宗教学( 1 种) 历史学( ...查看


  • 复旦大学社会学考博教师介绍以及参考书目
  • 刘欣(LIU Xin) 社会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千人层) ...查看


  • 经济学家陈学彬简介
  • 2009年09月04日 13:30凤凰网财经[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陈学彬 男, 1953 生, 四川自贡人,经济学博士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国际金融 ...查看


  • 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 南大核心期刊 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通过对全国所有符合两月以下出版及非一刊号多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性期刊,进行他引影响因子分析,指某刊在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文献引用该刊前2年所登载的文章的 ...查看


  • CSSCI核心期刊目录
  • 1附件4: 南京大学CSSCI来源核心期刊目录(2008-2009年) 选刊说明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选刊的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CSSCI来源期刊遴选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查看


  • 高等教育研究
  • 一期刊简介要求: 刊名: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主办: 华中理工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420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