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大国政治的新内涵

  9月4日,中国杭州。在当天下午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致开幕辞。在致辞中,习近平说:“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在这个关键当口,“希望杭州峰会能够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杭州峰会是2016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为全球所瞩目。这次峰会所达成的共识和行动方案,不仅将对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也会发挥重大作用。

  峰会当然不仅是大国的舞台,“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但肯定会非常鲜明的展示出中国对大国责任的理解和担当。特别是,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中国的领导人多次倡导“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理念。杭州峰会标志着,这一重大理念不仅在中国国内已经体现到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之中,而且已经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关键当口,发挥大国责任的重要理念支撑之一。这也标志着,大国政治已经有了新的内涵。这是当下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包容性为什么这么重要?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的“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部分中指出: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都能从当今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中得到部分解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能不把国内的和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差距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并且,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在更加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中,会催生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为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纵观古今历史,但凡一个地区性或者全球性的强国或者大国,人们常常记住它的辉煌的“伟业”,往往忽视其背后的不公正的实际“制度安排”。比如雅典的直接民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有意无意忽略了奴隶制的存在。古罗马大帝国,雄极一时,但支撑其辉煌的奴隶的来源枯竭之后,帝国也就在“蛮族”入侵之后很快土崩瓦解。近代的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帜,号称“日不落帝国”,背后则是殖民主义扩张带给他国的深重的灾难。即使是以“例外论”自诩的美国,也早就有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所谓“自由民主社会”的领导人哪怕说的很冠冕堂皇,但归根结底还是首先关心通过讨好国内选民保持自己的个人权力,对外政策也常以这一点为转移,枉顾公平和正义。

  指出这些历史事实,我们是想说:大国政治往往有以邻为壑,转嫁矛盾的一面。中国是一个近代以来曾经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苦的大国。从1949年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开始,中国的领导人就明确提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从那以后,“全国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理念,就成了历届领导人和政府的自觉意识。在这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区域贸易安排丛生,导致规则碎片化。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作为积极发挥国际社会领导者作用的大国,尤其是当下作为G20峰会轮值主席国,决心和世界各国一道,避免老路,走出新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如此等等,就是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发出的最强音。

  要走出新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巨大挑战。中国国内发展的课题和世界经济调整的方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明确倡议不搞“以邻为壑”,减少各国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推动与会各国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个主题下,形成了若干重要共识和行动计划,拓展了世界经济的新边界,可以说充分践行了中国对于大国责任的重大承诺。

  杭州是一个新起点,相信通过与会各国的努力,能够“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包容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

  9月4日,中国杭州。在当天下午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致开幕辞。在致辞中,习近平说:“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在这个关键当口,“希望杭州峰会能够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杭州峰会是2016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为全球所瞩目。这次峰会所达成的共识和行动方案,不仅将对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也会发挥重大作用。

  峰会当然不仅是大国的舞台,“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但肯定会非常鲜明的展示出中国对大国责任的理解和担当。特别是,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中国的领导人多次倡导“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理念。杭州峰会标志着,这一重大理念不仅在中国国内已经体现到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之中,而且已经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关键当口,发挥大国责任的重要理念支撑之一。这也标志着,大国政治已经有了新的内涵。这是当下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包容性为什么这么重要?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的“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部分中指出: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都能从当今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中得到部分解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能不把国内的和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差距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并且,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在更加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中,会催生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为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纵观古今历史,但凡一个地区性或者全球性的强国或者大国,人们常常记住它的辉煌的“伟业”,往往忽视其背后的不公正的实际“制度安排”。比如雅典的直接民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有意无意忽略了奴隶制的存在。古罗马大帝国,雄极一时,但支撑其辉煌的奴隶的来源枯竭之后,帝国也就在“蛮族”入侵之后很快土崩瓦解。近代的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帜,号称“日不落帝国”,背后则是殖民主义扩张带给他国的深重的灾难。即使是以“例外论”自诩的美国,也早就有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所谓“自由民主社会”的领导人哪怕说的很冠冕堂皇,但归根结底还是首先关心通过讨好国内选民保持自己的个人权力,对外政策也常以这一点为转移,枉顾公平和正义。

  指出这些历史事实,我们是想说:大国政治往往有以邻为壑,转嫁矛盾的一面。中国是一个近代以来曾经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苦的大国。从1949年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开始,中国的领导人就明确提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从那以后,“全国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理念,就成了历届领导人和政府的自觉意识。在这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区域贸易安排丛生,导致规则碎片化。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作为积极发挥国际社会领导者作用的大国,尤其是当下作为G20峰会轮值主席国,决心和世界各国一道,避免老路,走出新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如此等等,就是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发出的最强音。

  要走出新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巨大挑战。中国国内发展的课题和世界经济调整的方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明确倡议不搞“以邻为壑”,减少各国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推动与会各国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个主题下,形成了若干重要共识和行动计划,拓展了世界经济的新边界,可以说充分践行了中国对于大国责任的重大承诺。

  杭州是一个新起点,相信通过与会各国的努力,能够“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包容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


相关文章

  •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集多国智慧.百家之长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外交顶层设计.中国外交主张以"国际主义精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q ...查看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 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 ...查看


  • 包容性增长中国式智慧的经济增长下
  • 包容性增长:中国式智慧的经济增长(下) 2013年04月18日 10:49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作者:方大春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三.中国式发展战略思维:治大国若烹小鲜 从经济增长方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得到了沿线国家 ...查看


  • 包容性增长:中国式智慧的经济增长
  • 我国政府先后在国际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不仅向世界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型,也为世界指出经济增长的新战略,这一理念以其高度的现实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查看


  •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个"中国梦"/王太拓阅读答案
  •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个"中国梦"   / 王太拓 ①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作家龙应台于日前在北大百年讲堂接受"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奖",成为今年七个受奖者之一.被问到自己的"中国梦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 2016年第2期 (总第 226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No.2,2016Serial No. 226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胡洪彬 [摘要] "一 ...查看


  • 怎样理解中国梦
  • 怎样理解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查看


  •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浅谈"新型大国关系" 回顾上世纪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却也有过合作.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一直以来就不受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待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更是遭受资本主义的各方面压制,使得新中国一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