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1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的一些常风的自然现象

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我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

句。

3、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运动与静止的描述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方法:

以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及今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刘翔在比赛中获得金牌事例的原因说明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学

让学生把课本P 16—18认真阅读一遍,并在重点内容处做上记号。

2、教师讲解

A 、提问:从课本P 16的三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B 、运动的描述

①提问: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各是如何描述运动的?

(培养学生各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能力)

a 、文学与运动:让学生列举与运动有关的词汇。

让学生背诵描述运动的诗句。

(登鹳鹊楼、早发白帝城等)

b 、音乐与运动:列举《高山流水》-----古琴曲

c 、绘画与运动:列举毕加索------用绘画表现运动的大师。

②物理学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

a 、描术方法: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

b 、什么叫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

运动。

以具体事例详解“位置变化”的含义。

c 、什么叫参照物:从运动的概念中引出,事先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结合具体

事例说明参照物的一些特点,⑴假定为不动,但不一定不运动的。⑵任意性。⑶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d 、什么是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称之为静止。

e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在说明物

体运动与静止时一定要指明参照物。举例说明: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f 、什么是相对静止: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是相对静止的,因为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进而解释“新课引入”中的两个故事。

g 、用实例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⑴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

3、结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表述。

三、布置作业(见学案)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与静

A 、运动的世界:运动具有绝对性。(广义的)

B 、运动的描述:

① 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对运动的描述

文学家:语言的韵律和意境

音乐家:旋律和节奏

画 家:形态与色彩

② 物理学中对运动的描述

a 、描述方法: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描述。

b 、什么叫做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c 、什么叫做静止:一个物体桎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d 、什么叫参照物:事先选择用为标准的物体。

e 、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物理学中)

f 、什么是相对静止:同方向、同速度运动的两个物体。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的一些常风的自然现象

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我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

句。

3、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运动与静止的描述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方法:

以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及今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刘翔在比赛中获得金牌事例的原因说明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学

让学生把课本P 16—18认真阅读一遍,并在重点内容处做上记号。

2、教师讲解

A 、提问:从课本P 16的三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B 、运动的描述

①提问: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各是如何描述运动的?

(培养学生各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能力)

a 、文学与运动:让学生列举与运动有关的词汇。

让学生背诵描述运动的诗句。

(登鹳鹊楼、早发白帝城等)

b 、音乐与运动:列举《高山流水》-----古琴曲

c 、绘画与运动:列举毕加索------用绘画表现运动的大师。

②物理学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

a 、描术方法: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

b 、什么叫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

运动。

以具体事例详解“位置变化”的含义。

c 、什么叫参照物:从运动的概念中引出,事先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结合具体

事例说明参照物的一些特点,⑴假定为不动,但不一定不运动的。⑵任意性。⑶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d 、什么是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称之为静止。

e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在说明物

体运动与静止时一定要指明参照物。举例说明: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f 、什么是相对静止: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是相对静止的,因为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进而解释“新课引入”中的两个故事。

g 、用实例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⑴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

3、结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表述。

三、布置作业(见学案)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与静

A 、运动的世界:运动具有绝对性。(广义的)

B 、运动的描述:

① 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对运动的描述

文学家:语言的韵律和意境

音乐家:旋律和节奏

画 家:形态与色彩

② 物理学中对运动的描述

a 、描述方法: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描述。

b 、什么叫做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c 、什么叫做静止:一个物体桎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d 、什么叫参照物:事先选择用为标准的物体。

e 、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物理学中)

f 、什么是相对静止:同方向、同速度运动的两个物体。


相关文章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初中物理1对1微视频公开课11
  •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测未知电阻的几种方法及典型中考题分析[中考物理微课] 金牌1对1教育 11,351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电路故障判断技巧及中考题分析[中考物理微课] 金牌1对1教育 11,629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特殊测量 测滑动变阻器的功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广州各区期末试卷(初中)
  • 初一试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 http://bbs.eduu.com/thread-1780967-1-1.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2(语文)http://bbs.eduu.com/thread-17 ...查看


  • 九年级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 九年级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高源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物理教学的效果,但由于本学期教材的特点和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故本学期只安排学生实验6次,教师演示实验17次(其中增加实 ...查看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教案
  •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校科目年级教师 2012-2013学年度第学期教学进度表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物理 武威第十九中学 2012-201 ...查看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 - Google 视频
  • 第 1 - 20 个搜索结果,共约 200 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的结果(0.06 秒) - 所有分类 所有来源 列表视图 › 网格视图 › 所有片长 短(0 – 4 分钟) 中(4 – 20 分钟) 长(≥ 20 ...查看


  • 2014-2015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韩 杰 一.学生基本情况: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 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习这门新鲜的学科.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 ...查看


  •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查看


  •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大茂中学 熊妹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