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研制秘闻:风洞试验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

故事1: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恋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

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故事2: 为歼-10瘦身

某年春天,成都某机场。

歼-10飞机按照试飞大纲计划,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当时承担试飞任务的飞行员和现场的设计人员都十分兴奋。

中午,在机场附近一个小饭馆吃饭的宋文骢,却皱着眉头不见喜色,与他一起吃饭的同志不解地问道:

“宋总,第一次超音速很顺利,你为什么情绪不高呢?”

“飞行数据我看过了,不理想,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

回所后,宋总立即召集专题会议,并找出当年做方案的模型吹风数据进行反复比较,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目前飞机的状态很难达到设计的某项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设计定型。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

该项决定十分重大,难度也很大,引来了各方的强烈反响。首先,这个决定意味着生产厂前期生产用过的一些模具和部分零部件将要报废,短暂的周期使他们难以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甚至会直接影响当年的生产总值;对工程进展而言,空军已看好这架飞机,正盼着尽早投入批量生产,提交部队领先试用。因此,不同的意见充满了宋总的耳朵。

其实,这些问题宋文骢都预料到了。但是,作为总设计师他考虑得更加深远,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压力,坚定不移,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他说:“歼-10飞机不瘦身就没有出路,必须破釜沉舟!”最终,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肯定。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总组织人员进行了必要的风洞试验,并与有关部门和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协调,使这一决策得以实现。生产厂后来提供给部队的数架飞机也全部按照宋总提出的瘦身方案进行生产。

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回想当时的情景,有同志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故事1: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恋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

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故事2: 为歼-10瘦身

某年春天,成都某机场。

歼-10飞机按照试飞大纲计划,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当时承担试飞任务的飞行员和现场的设计人员都十分兴奋。

中午,在机场附近一个小饭馆吃饭的宋文骢,却皱着眉头不见喜色,与他一起吃饭的同志不解地问道:

“宋总,第一次超音速很顺利,你为什么情绪不高呢?”

“飞行数据我看过了,不理想,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

回所后,宋总立即召集专题会议,并找出当年做方案的模型吹风数据进行反复比较,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目前飞机的状态很难达到设计的某项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设计定型。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

该项决定十分重大,难度也很大,引来了各方的强烈反响。首先,这个决定意味着生产厂前期生产用过的一些模具和部分零部件将要报废,短暂的周期使他们难以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甚至会直接影响当年的生产总值;对工程进展而言,空军已看好这架飞机,正盼着尽早投入批量生产,提交部队领先试用。因此,不同的意见充满了宋总的耳朵。

其实,这些问题宋文骢都预料到了。但是,作为总设计师他考虑得更加深远,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压力,坚定不移,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他说:“歼-10飞机不瘦身就没有出路,必须破釜沉舟!”最终,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肯定。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总组织人员进行了必要的风洞试验,并与有关部门和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协调,使这一决策得以实现。生产厂后来提供给部队的数架飞机也全部按照宋总提出的瘦身方案进行生产。

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回想当时的情景,有同志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相关文章

  • 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演讲稿
  • 1960到1983这个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刚刚克服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困难,开始发展,但很快就迎来了持续十年的文革.政治上的影响和破坏,再加上60到70年代间,我国的航空工业全面开展"三线"建设.建设 ...查看


  •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
  •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1-04-18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 ...查看


  • 国外风洞试验的新机制_新概念_新技术
  • 第18卷 第4期 2004年12月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xperiments and Measurements in F luid Mechanics V ol. 18, N o. 4 Dec. ,2004 文章编号:100723124( ...查看


  • 航空结冰动力学研究概况
  • 航空结冰动力学研究概况 吉宁,杨新亮,周伟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89) 摘 要:研究航空结冰动力学的方法有工程估算.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分为冰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在飞机防/除冰系统设计前期使用工程估算对系统性能进行初步 ...查看


  • 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十大秘闻
  • 八.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后,都同样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现场总指挥是张爱萍(当时任副总参谋长),副总指挥是刘西尧(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试 ...查看


  • 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及发展动态
  • 推进技术 本文2003-11-28收到,解发瑜.徐忠昌系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李刚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副教授 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及发展动态 解发瑜 李 刚 徐忠昌 摘 要 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 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同时介 ...查看


  • 深度:蛟龙卫海疆 历数中国海军水面主力舰发展历程 
  • 中国海军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研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海军与七院组织人员开始进行导弹驱逐舰的总体方案论证.探讨和预研工作.1960年中期,中央军委为配合国产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需要,正式批准海军自行研制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用于承担洲际导弹试验的 ...查看


  • 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平均风荷载试验研究
  • 第35卷第10期2007年10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 ONGJI UNIVERSIT Y(NATU RAL SCIENCE) Vol. 35No. 10 Oct. 2007 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平均风荷载试验研 ...查看


  • 郭永怀个人简历
  • 个人简历 郭永怀(1909.04--1968.12.5) ,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