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化工厂爆炸事故

南京化工厂爆炸事故

2010年7月28日上午10时15分,在南京市栖霞区已停产的原南京第四塑料厂厂区,发生丙烯管道泄漏

爆炸,并引发大火。另有100多人需要住院治疗。截至昨日15时40分,火势已得到控制。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南京市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赶往现场指挥救援。公安、武警、消防、环保、120急救中心等部门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现场:市民以为是地震;火苗窜起10米高

事故原因:

28日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率卫生、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听取有

关部门事故情况汇报,对救治处置工作提出要求。29日上午,孙华山等与江苏省、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又一起到事故现场察看处置情况,了解事故原因,并在事故处理现场指挥部会商有关情况,对下一步救援善后工作作出安排。

事故原因现已初步查明,施工人员在原南京塑料四厂厂区场地平整施工中,挖掘机械违规碰裂地下丙烯管线,造成丙烯泄漏, 今年以来数起重大泄露导致的爆炸事件接连发生,“泄露”成为关键词,成为行业企业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根。南京爆炸事故再次引人反思,小隐患带来大灾难,业内人士告诫:别让泄露成为重灾区。

3月8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位于兴国镇的瑞新化工厂发生氨气爆炸泄露事故,造成车间内数名技术人员和操作工被困,同时威胁到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月20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件过去3个月以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装置终于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消息称此次原油泄漏事件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社区在未来三年时间里损失227亿美元。

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大连市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直接经济损失大致在1个亿。

对于接连发生的泄露爆炸事件,究其原因,竟多是操作不当。墨西哥港漏油事件竟祸起“气泡”。这不禁让人想到著名的“墨菲定理”: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在高危行业中,一个“螺丝钉”的失误就可能是伤财甚至是致命的。对此,中国化工网分析师高国云建议,高危行业运行中应将监督防范放在首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爆炸事件的发生不仅是一个打击,也是促使行业监督体系完善的始点。而泄露更不能抓大放小,小隐患带来大灾难,麻痹不得。

西南干旱反思:再论关注地下蓄水空间

据国家防总3月29日公布的数字,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1.16亿亩。防旱形势异常严峻。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干旱从2000年开始逐渐增多,符合赵振国研究员提出的由“南涝北旱”的暖周期向“南旱北涝”的冷周期的转变。

表1 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时间 涉及省市 旱情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 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 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5年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 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0年 多省 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6年前,我们在2004年3月30日提出,充分利用地下蓄水空间:

地下水污染和枯竭一方面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表明有巨量地下蓄水空间未被利用。2000年以来,我多次呼吁:利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下水位,扩大地表蓄水面积,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是刻不容缓的应急对策。这是多数专家的共识,至今收效甚微,关键在于经济政策不到位:抽取地下水受经济利益驱使,明令禁止也无济于事;补充地下水是一种公益事业,国家不出资鼓励,个人无力解决。

由于人口逐年增多,扩大地表蓄水面积的可用空间有限;而地下水位的不断降低,为蓄存地下水开拓了巨量的可用空间。地表水可明确所有权;地下水流动去向不明,所有权难以界定,只能由国家统管。国家在丰水年通过回灌井提高地下水位,以备枯水年急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抽取地下水均需按用水量交纳回灌费,这相对地下水位降低所造成的水井报废而言,既经济又安全。各地根据地形地貌和地下蓄水构造特征,建立蓄水塘和回灌井,在丰水期将水贮存在地下,以备枯水期使用。水存于地下,不易蒸发,比地表蓄水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地下水的维护、生产和开发,将形成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淡水产业,可将在洪水期白白排入大海的淡水充分应用起来,暂存于地下,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合理高度之内。

自然蓄积地下水的速度太慢,人工蓄积地下水的事业大有前途。它不仅可以避免地下水位降低产生的各种灾害,而且可以扩大大陆的蓄水空间,形成可靠稳定的淡水资源。如此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我在2004年4月2日指出,河道蓄水要始于旱季之前。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

河北水利专家建议,利用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回补地下漏斗;这一大胆设想是解决河北缺水的良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讨论、缜密设计、科学调度、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这是关系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百年大计。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由抗大旱急剧转到抗大涝,由极度缺水突然变为洪水灾难,大自然的恶作剧不仅在考验人类的忍受程度,而且在检验人类的调控能力。旱魔肆虐,天灾还是人祸?

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

地下水的自然补充需要周期性的洪水泛滥和广袤的地表蓄水面积: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人类与蓄水争地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要恢复大面积蓄水地表面积已经难以实现,利用地下空间蓄水是唯一可行方案。自然蓄积地下水,是通过地层渗漏,速度慢,时间长。人工地下蓄水可通过深水井回灌,与开采地下水的速度相同。

“地下水库”的蓄水条件利弊分析:

首先,利用地下空间蓄水即可涵养地下水源,又可不增加地表蓄水面积,减轻人水争地的矛盾。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两年后,中线工程将全线完成。按照规划,5年内,河北省将调蓄30亿立方米长江水,补充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引水工程惠及18个县级市、70个县城、11个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区、4个市级重点工业区以及2个农场等112个供水目标。作为地表水体调蓄的主要手段,目前我省现有的地表水库,由于库容有限,并不能完全解决水资源的丰枯调节问题。要迎接3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还需要新建二三十个平原小水库,预算投资需300多亿元。为此,省水利专家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河北省利用地下水库调蓄引江水可行性分析报告”课题负责人刘克岩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库调蓄长江水资源[10]。

其次,污水渗透到地下比流到河流湖泊的速度相对减慢,地表水比地下水更容易受到污染。回灌井可人工控制,污染发生时可关闭回灌井,防止污染水进入地下。因此,地下蓄水比地表蓄水更安全。

第三,地表水特别是水库的蒸发量是很大的,相比之下,地下蓄水可避免蒸发损失。

第四,要避免和预防地下河道和漏水层的水量流失。河北省目前已形成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罕见的“地下漏斗群”。这个漏斗群有着几百亿立方米的空间,其中可以用来调蓄水资源的空间有七八十亿立方米。而且,太行山前平原区各河道渗透能力强,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后,具备了理想的储水空间和储水地质边界条件,相当于现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4倍。在此基础上建地下水库优势得天独厚。不过,这些疏干的含水层未必是完全封闭的,特别是古河道直通大海,可能导致地下水的大量流失。因此,在利用地下空间蓄水之前,必须探明地下地层结构,将水蓄存在封闭的地下空间。

第五、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地下水蓄积、利用和回灌制度,保障用水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第六、我国沿海岛屿有蓄存天然降水成功经验,干旱的城市和农村可以利用地下室蓄积雨水,建筑有地下室蓄水池的房屋,城市的雨水收集管道与污水管道分开,让雨水及时补充地下水,利用地下空间蓄水。

大海之所以浩瀚,因为它不拒绝江河溪流;人类所以缺水,应为不注重日积月累,反而浪费严重。注满你的水窖,注满你的地下室,及时补充地下水,干旱的时候,你还会缺水吗?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11-13]。

我们在2005年1月30日指出,在中国北方的干旱时期,远距离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唯一方法。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行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西南干旱反思2

2009年9月~2010年4月,云、贵、川、重庆和广西5省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涉及人口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往年此时的农村,田野里高过人头的油菜叶绿花黄,一片片的麦苗郁郁葱葱,到处春意盎然。然而今年因为缺水,高处的农田呈龟裂状而荒芜着,低处的农田里焉焉地长着稀稀疏疏二、三十公分瘦弱的油菜,荒凉之景恍如严冬时节,令人痛心。和往年人们辛勤劳作的情况相比,今年的情况截然相反,由于严重的干旱,许多地方已断水一两个月,广大农民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外出找水源,还有一部分由于干旱觉得在家没意思二外出打工。

由于去年以来的长时间干旱导致地表水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只是开发利用而不加以维护,导致土壤植被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放火烧荒、扩大耕种,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森林砍伐失去的植物总量超过人工造林植物总量,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欠到位。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是导致干旱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城镇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和水汽蒸发减少,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大量引进素有“地下抽水机”之称的桉树种植,对地下水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每年的春旱是可以预见到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什么每次干旱到来时都措手不及。这主要是政府从来都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中不足导致,广大的农村向来就是靠天吃饭,没有任何的水利基础设施等。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条件恶劣的西南地区更是明显。地表植被少,本身涵养水分的能力差,加上水利设施的缺乏,导致有水的时候留不住,白白浪费,稍微的干旱就无法应对。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这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在这次百年难遇的大旱中,不难发现由于没有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民没水喝,甚至出现了整个村举家迁徙的情况。此外,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也时刻不容缓的,虽然在早些年国家就开始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重视,所以收效甚微,历史

的教训是惨痛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对不能干自掘坟墓的事。恢复植被,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比建设一堆水利设施更有作用。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能盲目,尤其是建设水利设施。现在普遍讲到的水利设施,更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改变,比如说修建水坝,水坝里的水就可以用来引用和灌溉,但是这个蓄水坝会造成供水之间的矛盾,水在上游被拦截,下游的用水就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上游地区大部分水用来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到下流区域,水量会减少,水源质量也会下降。如果破坏了整个水系流域的状况的话,那么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都会相应的受到影响。所以水利设施如何修建,如何规划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千万不能产生一种对水利设施的迷信心理,现在农民特别希望有水利设施,政府也在加大投入建设水利设施,甚至认为打井是解决旱灾最好的办法,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有一种冷静的思考。对于退耕还林也要做好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实施方案,把每一分钱,每一份力都用到实处,不能被眼前的小利迷惑,在引进一种新的生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切不可植被没恢复,倒是填满了地方官员的荷包。

这次西南旱灾再一次考研了我们政府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对人们也是一次巨大的教训,环境到一定的时候会做出一定的反应以应对人们的无知。人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也要做到科学合理,否则,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那个的后果。

西南干旱反思: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

杨学祥,杨冬红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1]。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据2004年前的统计,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6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1]。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2004年的警告: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2004年8月27日,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科学家警告亚洲农民尽量节约使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今的亚洲已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危机[2]。2010年南亚的干旱正在证实这一预测。

2004年8月25日,伦敦主办的《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地下水资源储量正逐年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情况更不容乐观。亚洲地下水资源已十分贫乏,以后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绿油油的田野,人们在未来将面对的是贫瘠的荒漠。该篇文章反复强调,在未来十年里,部分亚洲地区的缺水危机将十分严重。据悉,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和依据来自近期在瑞典召开的全球水资源讨论会。

亚洲国家缺水危机最为严重的就是印度,目前,一些印度农民早已放弃传统的浅水位水井,开始利用采油业使用的挖掘技术和设备用来汲取地面数百米以下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已接近干枯。此外,农业作为印度的支柱性产业,生产稻米和甘蔗需要开采数百万口水井进行灌溉。尽管,一种花费600美元购买的高级抽水设备可以为印度农业带来较好的收成,农民也可以将丰收的粮食出口国外,但是,他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新科学家》杂志称,印度下一代居民将面临着可怕的缺水危机。

印度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至今仍未具有缺水危机感,该地区的居民抽取地下水资源用于灌溉庄稼,尽管他们获得了农田丰收,但他们将会给下一代人只留下荒漠。印度Gujarat省国际地下水资源协会监控站主管图沙尔-沙罕称,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十分混乱,许多农民没有计划性地使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新科学家》杂志指出,类似的情况遍及印度其他地区,此外,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水资源贫乏,竟然也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如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家。目前,印度过半传统人工水井和浅水池塘已经干枯,部分干旱地区的抽水设备已开采至一千米以下的水资源[2]。

2004年的警告在2010年得到证实: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旱灾导致这些国家粮食、水果以及天然橡胶、棕榈油、甘蔗等经济作物减产,并影响到相关产业链。

菲律宾从去年11月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雨,泰国76省里有52省成为旱灾区,东南亚六国6500万人口视为生命线的湄公河的水位,更降至20年来最低点。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及越南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由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加上雨季降雨量锐减,泰国境内某些河段的水位已降至仅30厘米[3]。

重庆晚报:旱灾比重过半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

据重庆晚报报道,“60年不遇”甚至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正严重折磨着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一场干旱的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全世界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过了。

据气象学家统计,旱灾在全球所有气象灾害中的比重已经占了一半。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约70%为气象灾害,而旱灾占到气象灾害的50%左右,成了全球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成因复杂、预测难度大的一种自然灾害。翻开世界地图册,可以看到全球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

上一次大范围旱灾发生在1972年。当前与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深陷旱灾之苦的还有一些周边国家,远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很不顺,雨水少,旱情重。《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干旱正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刚从经济危机挣扎出来的美国经历了一场大旱,2/3的国土受到影响,沙尘暴席卷美国大平原。

上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出现在非洲撒哈拉地带,始于1968年,持续了近30年。1972年,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干旱袭击了大量产粮国,致使当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2%。

人类真正与干旱进行“全球性”抗争,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1972年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不久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首次把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肯尼亚),其主要职能就包括抗旱问题。过了10年,大旱情再次肆虐全球,此后,局部地区的旱情此起彼伏。

去年8月,南亚印度遭遇大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印度政府无奈之下,决定加大粮食进口,但又担心国际投机客炒作,哄抬粮食价格,在对外公布进口采购时间表时十分慎重。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大国,一旦出现旱灾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就在5年前,印度已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

2006年夏天,英国遭遇了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英国环境署被迫颁布了为期6个月的法令,在旱情严重的英格兰东南地区禁止一切非必要用水。英国东南部的萨顿与东萨里水务公司,有权禁止洗车、为游泳池蓄水、用水浇灌花园及体育场地等耗水量非常大的活动。

中亚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也是旱情多发地。哈萨克斯坦每3年中就有2年面临干旱的危险。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旱灾中,中亚和南亚有600多万人口受到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曾撰文说,世界上1/3的土地处于旱灾的边缘,其中中国的缺水情况最为严重。

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干旱平均两年一次。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较大的有1928~1929年、2000年、2009年等数次大旱,且旱情有向南方湿润地区发展的趋势[4]。

我国严重干旱发生的记录和规律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发生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5]。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1959-1961年和1978-1983年都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滞后8年左右),我们预计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的月亮最小值时期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较大[6]。2000年以来南方的干旱逐步加重,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干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被忽视的低温和干旱警报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2007年7月9日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7]。

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8]。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8-12]。

许靖华特别强调: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8]。这可能是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理论根据。

最近,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13]。

水资源富裕西南地区出现大旱,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家防总秘书长刘宁说: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14]。

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导致南方干旱,这一观点认证了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12年前的预测。许靖华的文章1998年发表在中国一级科学期刊《中国科学》(D辑),这样重要的战略报告为什么被忽视?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8]。这是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警告,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警告,西南干旱又验证了这一警告。

2010年初,罕见的低温暴雪袭击了北半球,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遭到质疑。中国的全球变暖支持者在气温变化问题上强调人为的温室效应,在干旱问题上强调自然的致灾效应,陷入无法解脱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重大灾害预测方面无所作为,屡屡出错。他们认为,人为变暖打乱了自然规律,长期气候预测没有科学根据。因此,他们忽视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也就顺理成章了。

究竟谁发现了规律,自然规律能不能人为改变,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实践。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气象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与客观的评价,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气象战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10],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城市生活 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能源紧缺、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迫在眉睫,在环境变化的当下,环保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各行业都必须履行环保责任,帮助消费者建立、完善环保消费理念。城市生活家具推出了“倡导健康生活、引领环保时尚”系列促销活动,从家具材质、款型,都让消费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环保引领新秩序:引领家具时尚,倡导健康新生活”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正日益成为一种新家居时尚。 在提倡环保的前提下,如何做到真正的绿色、健康,是家具领域一直最具争端和研究的话题。中国经济关注的焦点之一,极有可能是中国能否走上一条节能环保的转型之路,家具行业势必也将紧密跟随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相应市场策略,环保型家居品牌势必受到市场的青睐。

南京化工厂爆炸事故

2010年7月28日上午10时15分,在南京市栖霞区已停产的原南京第四塑料厂厂区,发生丙烯管道泄漏

爆炸,并引发大火。另有100多人需要住院治疗。截至昨日15时40分,火势已得到控制。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南京市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赶往现场指挥救援。公安、武警、消防、环保、120急救中心等部门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现场:市民以为是地震;火苗窜起10米高

事故原因:

28日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率卫生、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听取有

关部门事故情况汇报,对救治处置工作提出要求。29日上午,孙华山等与江苏省、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又一起到事故现场察看处置情况,了解事故原因,并在事故处理现场指挥部会商有关情况,对下一步救援善后工作作出安排。

事故原因现已初步查明,施工人员在原南京塑料四厂厂区场地平整施工中,挖掘机械违规碰裂地下丙烯管线,造成丙烯泄漏, 今年以来数起重大泄露导致的爆炸事件接连发生,“泄露”成为关键词,成为行业企业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根。南京爆炸事故再次引人反思,小隐患带来大灾难,业内人士告诫:别让泄露成为重灾区。

3月8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位于兴国镇的瑞新化工厂发生氨气爆炸泄露事故,造成车间内数名技术人员和操作工被困,同时威胁到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月20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件过去3个月以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装置终于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消息称此次原油泄漏事件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社区在未来三年时间里损失227亿美元。

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大连市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直接经济损失大致在1个亿。

对于接连发生的泄露爆炸事件,究其原因,竟多是操作不当。墨西哥港漏油事件竟祸起“气泡”。这不禁让人想到著名的“墨菲定理”: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在高危行业中,一个“螺丝钉”的失误就可能是伤财甚至是致命的。对此,中国化工网分析师高国云建议,高危行业运行中应将监督防范放在首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爆炸事件的发生不仅是一个打击,也是促使行业监督体系完善的始点。而泄露更不能抓大放小,小隐患带来大灾难,麻痹不得。

西南干旱反思:再论关注地下蓄水空间

据国家防总3月29日公布的数字,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1.16亿亩。防旱形势异常严峻。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干旱从2000年开始逐渐增多,符合赵振国研究员提出的由“南涝北旱”的暖周期向“南旱北涝”的冷周期的转变。

表1 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时间 涉及省市 旱情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 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 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5年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 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0年 多省 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6年前,我们在2004年3月30日提出,充分利用地下蓄水空间:

地下水污染和枯竭一方面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表明有巨量地下蓄水空间未被利用。2000年以来,我多次呼吁:利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下水位,扩大地表蓄水面积,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是刻不容缓的应急对策。这是多数专家的共识,至今收效甚微,关键在于经济政策不到位:抽取地下水受经济利益驱使,明令禁止也无济于事;补充地下水是一种公益事业,国家不出资鼓励,个人无力解决。

由于人口逐年增多,扩大地表蓄水面积的可用空间有限;而地下水位的不断降低,为蓄存地下水开拓了巨量的可用空间。地表水可明确所有权;地下水流动去向不明,所有权难以界定,只能由国家统管。国家在丰水年通过回灌井提高地下水位,以备枯水年急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抽取地下水均需按用水量交纳回灌费,这相对地下水位降低所造成的水井报废而言,既经济又安全。各地根据地形地貌和地下蓄水构造特征,建立蓄水塘和回灌井,在丰水期将水贮存在地下,以备枯水期使用。水存于地下,不易蒸发,比地表蓄水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地下水的维护、生产和开发,将形成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淡水产业,可将在洪水期白白排入大海的淡水充分应用起来,暂存于地下,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合理高度之内。

自然蓄积地下水的速度太慢,人工蓄积地下水的事业大有前途。它不仅可以避免地下水位降低产生的各种灾害,而且可以扩大大陆的蓄水空间,形成可靠稳定的淡水资源。如此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我在2004年4月2日指出,河道蓄水要始于旱季之前。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

河北水利专家建议,利用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回补地下漏斗;这一大胆设想是解决河北缺水的良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讨论、缜密设计、科学调度、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这是关系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百年大计。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由抗大旱急剧转到抗大涝,由极度缺水突然变为洪水灾难,大自然的恶作剧不仅在考验人类的忍受程度,而且在检验人类的调控能力。旱魔肆虐,天灾还是人祸?

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

地下水的自然补充需要周期性的洪水泛滥和广袤的地表蓄水面积: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人类与蓄水争地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要恢复大面积蓄水地表面积已经难以实现,利用地下空间蓄水是唯一可行方案。自然蓄积地下水,是通过地层渗漏,速度慢,时间长。人工地下蓄水可通过深水井回灌,与开采地下水的速度相同。

“地下水库”的蓄水条件利弊分析:

首先,利用地下空间蓄水即可涵养地下水源,又可不增加地表蓄水面积,减轻人水争地的矛盾。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两年后,中线工程将全线完成。按照规划,5年内,河北省将调蓄30亿立方米长江水,补充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引水工程惠及18个县级市、70个县城、11个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区、4个市级重点工业区以及2个农场等112个供水目标。作为地表水体调蓄的主要手段,目前我省现有的地表水库,由于库容有限,并不能完全解决水资源的丰枯调节问题。要迎接3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还需要新建二三十个平原小水库,预算投资需300多亿元。为此,省水利专家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河北省利用地下水库调蓄引江水可行性分析报告”课题负责人刘克岩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库调蓄长江水资源[10]。

其次,污水渗透到地下比流到河流湖泊的速度相对减慢,地表水比地下水更容易受到污染。回灌井可人工控制,污染发生时可关闭回灌井,防止污染水进入地下。因此,地下蓄水比地表蓄水更安全。

第三,地表水特别是水库的蒸发量是很大的,相比之下,地下蓄水可避免蒸发损失。

第四,要避免和预防地下河道和漏水层的水量流失。河北省目前已形成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罕见的“地下漏斗群”。这个漏斗群有着几百亿立方米的空间,其中可以用来调蓄水资源的空间有七八十亿立方米。而且,太行山前平原区各河道渗透能力强,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后,具备了理想的储水空间和储水地质边界条件,相当于现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4倍。在此基础上建地下水库优势得天独厚。不过,这些疏干的含水层未必是完全封闭的,特别是古河道直通大海,可能导致地下水的大量流失。因此,在利用地下空间蓄水之前,必须探明地下地层结构,将水蓄存在封闭的地下空间。

第五、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地下水蓄积、利用和回灌制度,保障用水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第六、我国沿海岛屿有蓄存天然降水成功经验,干旱的城市和农村可以利用地下室蓄积雨水,建筑有地下室蓄水池的房屋,城市的雨水收集管道与污水管道分开,让雨水及时补充地下水,利用地下空间蓄水。

大海之所以浩瀚,因为它不拒绝江河溪流;人类所以缺水,应为不注重日积月累,反而浪费严重。注满你的水窖,注满你的地下室,及时补充地下水,干旱的时候,你还会缺水吗?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11-13]。

我们在2005年1月30日指出,在中国北方的干旱时期,远距离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唯一方法。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行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西南干旱反思2

2009年9月~2010年4月,云、贵、川、重庆和广西5省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涉及人口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往年此时的农村,田野里高过人头的油菜叶绿花黄,一片片的麦苗郁郁葱葱,到处春意盎然。然而今年因为缺水,高处的农田呈龟裂状而荒芜着,低处的农田里焉焉地长着稀稀疏疏二、三十公分瘦弱的油菜,荒凉之景恍如严冬时节,令人痛心。和往年人们辛勤劳作的情况相比,今年的情况截然相反,由于严重的干旱,许多地方已断水一两个月,广大农民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外出找水源,还有一部分由于干旱觉得在家没意思二外出打工。

由于去年以来的长时间干旱导致地表水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只是开发利用而不加以维护,导致土壤植被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放火烧荒、扩大耕种,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森林砍伐失去的植物总量超过人工造林植物总量,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欠到位。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是导致干旱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城镇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和水汽蒸发减少,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大量引进素有“地下抽水机”之称的桉树种植,对地下水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每年的春旱是可以预见到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什么每次干旱到来时都措手不及。这主要是政府从来都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中不足导致,广大的农村向来就是靠天吃饭,没有任何的水利基础设施等。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条件恶劣的西南地区更是明显。地表植被少,本身涵养水分的能力差,加上水利设施的缺乏,导致有水的时候留不住,白白浪费,稍微的干旱就无法应对。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这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在这次百年难遇的大旱中,不难发现由于没有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民没水喝,甚至出现了整个村举家迁徙的情况。此外,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也时刻不容缓的,虽然在早些年国家就开始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重视,所以收效甚微,历史

的教训是惨痛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对不能干自掘坟墓的事。恢复植被,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比建设一堆水利设施更有作用。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能盲目,尤其是建设水利设施。现在普遍讲到的水利设施,更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改变,比如说修建水坝,水坝里的水就可以用来引用和灌溉,但是这个蓄水坝会造成供水之间的矛盾,水在上游被拦截,下游的用水就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上游地区大部分水用来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到下流区域,水量会减少,水源质量也会下降。如果破坏了整个水系流域的状况的话,那么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都会相应的受到影响。所以水利设施如何修建,如何规划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千万不能产生一种对水利设施的迷信心理,现在农民特别希望有水利设施,政府也在加大投入建设水利设施,甚至认为打井是解决旱灾最好的办法,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有一种冷静的思考。对于退耕还林也要做好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实施方案,把每一分钱,每一份力都用到实处,不能被眼前的小利迷惑,在引进一种新的生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切不可植被没恢复,倒是填满了地方官员的荷包。

这次西南旱灾再一次考研了我们政府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对人们也是一次巨大的教训,环境到一定的时候会做出一定的反应以应对人们的无知。人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也要做到科学合理,否则,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那个的后果。

西南干旱反思: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

杨学祥,杨冬红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1]。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据2004年前的统计,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6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1]。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2004年的警告: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2004年8月27日,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科学家警告亚洲农民尽量节约使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今的亚洲已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危机[2]。2010年南亚的干旱正在证实这一预测。

2004年8月25日,伦敦主办的《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地下水资源储量正逐年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情况更不容乐观。亚洲地下水资源已十分贫乏,以后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绿油油的田野,人们在未来将面对的是贫瘠的荒漠。该篇文章反复强调,在未来十年里,部分亚洲地区的缺水危机将十分严重。据悉,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和依据来自近期在瑞典召开的全球水资源讨论会。

亚洲国家缺水危机最为严重的就是印度,目前,一些印度农民早已放弃传统的浅水位水井,开始利用采油业使用的挖掘技术和设备用来汲取地面数百米以下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已接近干枯。此外,农业作为印度的支柱性产业,生产稻米和甘蔗需要开采数百万口水井进行灌溉。尽管,一种花费600美元购买的高级抽水设备可以为印度农业带来较好的收成,农民也可以将丰收的粮食出口国外,但是,他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新科学家》杂志称,印度下一代居民将面临着可怕的缺水危机。

印度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至今仍未具有缺水危机感,该地区的居民抽取地下水资源用于灌溉庄稼,尽管他们获得了农田丰收,但他们将会给下一代人只留下荒漠。印度Gujarat省国际地下水资源协会监控站主管图沙尔-沙罕称,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十分混乱,许多农民没有计划性地使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新科学家》杂志指出,类似的情况遍及印度其他地区,此外,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水资源贫乏,竟然也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如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家。目前,印度过半传统人工水井和浅水池塘已经干枯,部分干旱地区的抽水设备已开采至一千米以下的水资源[2]。

2004年的警告在2010年得到证实: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旱灾导致这些国家粮食、水果以及天然橡胶、棕榈油、甘蔗等经济作物减产,并影响到相关产业链。

菲律宾从去年11月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雨,泰国76省里有52省成为旱灾区,东南亚六国6500万人口视为生命线的湄公河的水位,更降至20年来最低点。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及越南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由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加上雨季降雨量锐减,泰国境内某些河段的水位已降至仅30厘米[3]。

重庆晚报:旱灾比重过半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

据重庆晚报报道,“60年不遇”甚至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正严重折磨着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一场干旱的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全世界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过了。

据气象学家统计,旱灾在全球所有气象灾害中的比重已经占了一半。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约70%为气象灾害,而旱灾占到气象灾害的50%左右,成了全球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成因复杂、预测难度大的一种自然灾害。翻开世界地图册,可以看到全球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

上一次大范围旱灾发生在1972年。当前与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深陷旱灾之苦的还有一些周边国家,远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很不顺,雨水少,旱情重。《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干旱正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刚从经济危机挣扎出来的美国经历了一场大旱,2/3的国土受到影响,沙尘暴席卷美国大平原。

上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出现在非洲撒哈拉地带,始于1968年,持续了近30年。1972年,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干旱袭击了大量产粮国,致使当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2%。

人类真正与干旱进行“全球性”抗争,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1972年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不久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首次把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肯尼亚),其主要职能就包括抗旱问题。过了10年,大旱情再次肆虐全球,此后,局部地区的旱情此起彼伏。

去年8月,南亚印度遭遇大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印度政府无奈之下,决定加大粮食进口,但又担心国际投机客炒作,哄抬粮食价格,在对外公布进口采购时间表时十分慎重。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大国,一旦出现旱灾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就在5年前,印度已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

2006年夏天,英国遭遇了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英国环境署被迫颁布了为期6个月的法令,在旱情严重的英格兰东南地区禁止一切非必要用水。英国东南部的萨顿与东萨里水务公司,有权禁止洗车、为游泳池蓄水、用水浇灌花园及体育场地等耗水量非常大的活动。

中亚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也是旱情多发地。哈萨克斯坦每3年中就有2年面临干旱的危险。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旱灾中,中亚和南亚有600多万人口受到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曾撰文说,世界上1/3的土地处于旱灾的边缘,其中中国的缺水情况最为严重。

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干旱平均两年一次。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较大的有1928~1929年、2000年、2009年等数次大旱,且旱情有向南方湿润地区发展的趋势[4]。

我国严重干旱发生的记录和规律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发生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5]。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1959-1961年和1978-1983年都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滞后8年左右),我们预计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的月亮最小值时期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较大[6]。2000年以来南方的干旱逐步加重,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干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被忽视的低温和干旱警报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2007年7月9日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7]。

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8]。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8-12]。

许靖华特别强调: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8]。这可能是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理论根据。

最近,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13]。

水资源富裕西南地区出现大旱,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家防总秘书长刘宁说: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14]。

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导致南方干旱,这一观点认证了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12年前的预测。许靖华的文章1998年发表在中国一级科学期刊《中国科学》(D辑),这样重要的战略报告为什么被忽视?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8]。这是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警告,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警告,西南干旱又验证了这一警告。

2010年初,罕见的低温暴雪袭击了北半球,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遭到质疑。中国的全球变暖支持者在气温变化问题上强调人为的温室效应,在干旱问题上强调自然的致灾效应,陷入无法解脱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重大灾害预测方面无所作为,屡屡出错。他们认为,人为变暖打乱了自然规律,长期气候预测没有科学根据。因此,他们忽视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也就顺理成章了。

究竟谁发现了规律,自然规律能不能人为改变,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实践。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气象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与客观的评价,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气象战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10],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城市生活 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能源紧缺、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迫在眉睫,在环境变化的当下,环保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各行业都必须履行环保责任,帮助消费者建立、完善环保消费理念。城市生活家具推出了“倡导健康生活、引领环保时尚”系列促销活动,从家具材质、款型,都让消费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环保引领新秩序:引领家具时尚,倡导健康新生活”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正日益成为一种新家居时尚。 在提倡环保的前提下,如何做到真正的绿色、健康,是家具领域一直最具争端和研究的话题。中国经济关注的焦点之一,极有可能是中国能否走上一条节能环保的转型之路,家具行业势必也将紧密跟随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相应市场策略,环保型家居品牌势必受到市场的青睐。


相关文章

  • 近年安全生产爆炸事故
  • 近年安全生产爆炸事故汇总时间地点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2013年11月22日青岛2011年4月11日北京2011年1月17日吉林2010年12月30日昆明 贵州黔东 2010年12月4日南州凯里 市 2010年8月16日黑龙江伊 春 ...查看


  • 石油化工厂管道储罐用到哪些消防报警产品?
  • 石油化工厂区里肯定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罐罐,这些储罐里面储存着生产原料.中间料或者成品,而这些物料里面又有很多是可燃甚至易爆的. 前不久的漳州PX项目爆炸刚结束,今天清晨6点多,南京扬子石化厂区又发生爆炸,而南京扬子石化在去年6月份已经发生过一 ...查看


  • 危险性分析
  • 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3.1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南京燕昊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未使用危险化学品,所涉及到的主要物质有氯化锌.丙烯酸.过硫酸铵.异噻唑啉酮.苯骈三氮唑.溴化钠.柠檬酸中除溴化钠外均为可燃物: ...查看


  • 定量风险评价软件产品白皮书(5.29)
  • 安元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V1.0 产品白皮书 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件中出现的全部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于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元科技)所有,未经安元科技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拷贝. ...查看


  • 易燃易爆压缩气体输传管线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 易燃易爆气体输传管线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公安部消防局作战训练处 2010年7月28日9时50分许,江苏南京因拆迁人员施工不慎将一口径150 mm的丙烯输传管线挖破,造成丙烯泄漏爆炸,导致周围100米内建筑全部倒塌,800米内建筑窗户受损,事故 ...查看


  •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 附件2: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一.火灾事故 1.2001年5月20日,江苏省石油化工学院化工楼一实验室发生火灾,烧毁了该实验室全部设备. 2.2001年11月20日,广东工业大学5号楼三楼化工研究所的一个化工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二人 ...查看


  • 危险的城市地下管网
  • 8月12日8时25分左右,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2处塌陷.事故原因目前已经初步查明,地下管道破裂后,流水倾注到防空洞通道内,致使路面塌陷.部分楼房坍塌.-[详细] 7月30日16时46分,长春八佰伴理发店发生了一起惨烈的爆炸事 ...查看


  • 试生产方案1
  • 试生产方案 XXXX化工有限公司 2014年5月03日 目录 1 建设项目施工完成情况 ............................................ 1 2安全设施的施工及检测检验情况 ............. ...查看


  • 紧急切断阀在液化气储存系统中的应用2
  • 紧急切断阀在九江石化炼油厂 液化气罐区的应用分析 摘要 紧急切断阀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运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附件,经常应用到液化气储存罐区及运输槽车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工作场合.随着人们对安全重视及规范对安全的细化,中石化九江分公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