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

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

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 ,轰动了 19 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 ,“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维克多·雨果 ,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他出身于军官家庭 ,父亲信仰共和主义 ,母亲则信奉天主教。由于受母亲影响较深 ,他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 ,后因目睹波旁王朝的黑暗与反动 ,政治立场从保守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后又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 ,晚年成为热情的民主战士。文艺观上 ,他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 ,反对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 ,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 ,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特别是 1827 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 ,论证翔实 ,精华毕注 ,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雨果要粉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 ,反对封建贵族沙龙主义文艺观 ,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运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新形式、新题材进行创作。这篇序言实际上也是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宣战书。

在《序言》里 ,雨果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 ,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 ,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 ,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雨果在《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的基础是社会 ,他从基督教的肉体与灵魂、兽性与神性对立的神学观念出发 ,指出近代诗人应该站得高些 ,全面地看到黑暗与光明、丑与美的并存和对照 ,从而获得新的觉醒。近代诗人开始赋予灵魂以肉体 ,理智以兽性 ,崇高优美以滑稽可笑 ,结果产生了诗的新形式 ———浪漫主义戏剧 ,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 ,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 ,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雨果认为 ,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 ,都属于美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他说:“在生活中、在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中 ,存在着两种敌对原则之间无时无刻不有的对立和斗争”;“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并存 ,光明与黑暗相共”;“某一种污点只可能是某一种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如果删掉了丑 ,也就是删掉了美。独创性就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的。” 因此 ,在他看来 ,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事物的对比 ,美与丑、悲和喜、哭与笑、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都应处于统一整体中 ,不应割裂。因为 ,只有把美丑统一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近代生活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他解释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 ,人们需要任何东西都要有所变化 ,以便能够休息一下 ,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 ,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般稍息的时间 ,一种比较的对象 ,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 ,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显得更美。” 这就是说 ,由于有了美丑比照 ,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正因为如此 ,新的浪漫主义文学 ,尤其是近代喜剧 ,把滑稽丑怪引入了戏剧 ,其美学效果要高于单纯追求高贵和典雅、一味地描写美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把美丑两方面割裂开来 ,舍弃了滑稽丑怪的一面 ,是个缺陷。雨果指出 ,

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美的要素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崇高优美将表现灵魂经过基督教道德化后的真实状态 ,而滑稽丑怪则将表现人类的兽性。”“戏剧就是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结合、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戏剧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 ,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 ,这两种典型交织在戏剧中就如同交织在生活中的造物一样。因为真正的诗 ,完整的诗 ,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优美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合中才产生了近代的天才。这种天才丰富多彩 ,形式富有变化 ,而其创造更是无究无尽 ,恰巧和古代天才的单调一色形成对比;我们要指出 ,正应该由此出发以树立两种文学的真正的、根本的区别。”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 ,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的表现视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 ,是艺术发展的表征 ,同时 ,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雨果的这种美学对照原则 ,在他的戏剧和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他利用这种极强烈而又

鲜明的对照 ,表达了作品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相斗争的主题思想 ,抒发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感 ,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黑暗的势力 ,表现了作家对被压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 ,美总是与善紧紧相连 ,丑总是与恶密不可分。但雨果却把美与善、丑与恶在人物身上和谐地结合着 ,或严重地矛盾着。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 ,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 ,把形象突现出来 ,致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产生一种撼动人心的魅力。

雨果创作实践中对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角色安排的对照。雨果认为 ,美的角色旁边设置丑的角色 ,通过美、丑两个极端的对比突出美的形象。正如莫里哀的名剧《唐璜》中 ,使斯加纳莱勒在唐璜周围蹦跳;歌德诗剧《浮士德》中靡菲斯特在浮士德左右周旋。雨果的早期浪漫主义杰作《巴黎圣母院》,在角色的安排上 ,运用对照原则 ,鲜明突出 ,增强了角色的审美性。例如 ,善良、诚挚、美丽、纯洁的艾斯梅拉达 ,与在道貌岸然的法衣覆盖下 ,隐藏着肮脏兽性、卑鄙、恶毒灵魂的副主教克罗德形成鲜明对照 ,反衬出艾斯梅拉达高尚和纯洁的人性美;卡西摩多跛、聋、瞎、奇丑无比 ,但他心灵高尚、纯洁、正义 ,与卫队长英俊潇洒、漂亮 ,但内心却自私丑陋、卑鄙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相对照 ,使人物泾渭分明 ,高下判然。

第二 ,不同情境的对照。雨果说:“当艺术本身合情合理的时候 ,就更有把握把各种事物

表现得彻底 ,而表现彻底的最好方式是对照。” 例如 ,雨果的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作家幻想的美好情境与现实的丑恶情境相互对照:青春的生活不断诱惑着囚犯的想象 ,“那年轻的亭亭玉立的姑娘 ,那教士的华丽礼服 ,那灯光辉煌的戏院 ,那月夜树荫下的幽情散步 „„”,这些“良辰佳节”的情境 ,都已消逝;而眼前赤裸裸的现实情境:凄凉的牢房 ,潮湿的石板地 ,暗淡的灯光 ,质料粗劣的囚衣 ,卫兵严厉的脸孔 ,以及子弹盒的闪光 „„”,这种不同情境的强烈对照 ,使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恐怖倍加深刻。再如 ,《巴黎圣母院》中 ,广场上卡西摩多在绞刑架下 ,受鞭打折磨 ,围观的人投石唾骂 ,烈日下的卡西磨多企盼有人能救他并给他口水喝。就在这丑恶的情境中 ,美丽的艾斯梅拉达 ,拎着桶水走向了卡西摩多 ,把水送到他干裂的唇边。这正是雨果所言的 ,把美的人物同丑的情境加以

对照 ,使美者愈见其美。

第三 ,情节的对照。雨果说:“在戏剧里形体和心灵都在起作用 ,人物和情节都被这双重动因所推动 , 忽而滑稽突梯 , 忽而惊心动魄。” 例如 ,《悲惨世界》中写冉阿让带着阿赛特从沙威的追捕中逃脱 ,进入一个月色朦胧、万簌俱寂的园子里 ,而且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祈祷声交织而成的音乐。当读者正在为他们的化险为夷而欢愉时 ,作家笔锋一转 ,随着冉阿让的视线 ,出现了一间厅堂 ,那里正僵卧着一个可怕的人 ,“颈子上仿佛有根绳子 ,像蛇一样拖在石板上”。情节对照之鲜明 ,使读者的情绪乍暖又寒 ,乍喜又惊 ,深为人物的命运担忧 ,其艺术共鸣颇佳。再如 ,《巴黎圣母院》中 ,“奇迹王朝”的怪厅 ,对民间诗人甘果瓦的审判情节 ,与专制王朝的法院大厅对艾斯梅拉达的审判情节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的审判 ,表面看来 ,似乎滑稽可笑 ,然而在它的法规面前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滑稽可笑中包含着崇高与庄严的因素;后者的审判 ,貌似庄严 ,实则卑鄙、虚伪、残酷 ,既不平等 ,又不公正。竟以莫须有的罪名 ,强加给艾斯梅拉达 ,硬把她置于死地。这两相对照的情节 ,把人物的悲剧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 ,外在形象和内心品质的对照。雨果认为 ,古代文学中就有外形和本性相矛盾的形象。如 ,司命神 ,人面鹰身的三妖妇 ,只在外形上丑恶 ,其本性并不可怕。罪罚女神 ,表面美丽 ,但内心却很恐惧。雨果认为 ,在创作中要向观众展示出两个意境 ,既要照亮人物的外部 ,也要照亮人物的内心。 在《巴黎圣母院》中 ,他塑造了卡西摩多。在运用人物本身固有因素 ,即外形和内心的对照原则方面 ,是十分杰出的。这个人物给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罕见的角色。正如雨果自己所言:取一个在形体上 , 丑怪的最可恶、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 ,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 ,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 ,用阴森对照的光线 ,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 ,然而给他一颗灵魂 ,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结果怎样呢 ? 这种高尚的情感 ,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 ,使这卑下的造物 ,在你面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 ,畸形变成了美好。于此 ,显见这种对照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 ,人物性格内部光明面与阴暗面的对照。雨果认为 ,人的性格兼具神性和兽性两个方面 ,即使雄才大略的伟人 ,也免不了有愚蠢之处。正如拿破伦所说:“崇高与可笑 ,只有一步之差。”故而描绘人物必须挖掘复杂的个性 ,透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写出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例如 ,他在剧本《克伦威尔》中塑造的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 ,就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的、多样化的个性 ,作家写出了他内心世界的善与恶、天才与渺小的矛盾性格。对照中突出了人物 ,既是一个欧洲的暴君 ,又是自己家庭的玩偶 ,表现了一个形象化的“双重人格的克伦威尔”。纵观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 ,究其实质 ,是辩证法在文学艺术中的实际运用。我们知道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 ,而生活是无限广阔、丰富多彩的。在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这个问题上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原则性的分歧。古典主义认为文艺只能反映崇高、优美、庄严的事物 ,不能描写滑稽丑怪 ,所以 ,他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中去选取 ,以此来塑造自己理想的英雄人物。与此相反 ,雨果认为“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不应该“仅仅从一个方面去考察”,不能“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艺术中抛弃”,他强调文艺必须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 ,因为“事物都是通过配合而相互依存、更趋完整、彼此结合 ,互相丰富的”,所以 ,雨果要求作家要如实反映生活中美和丑、善和恶、

光明和黑暗等对立的两个方面 ,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 ,只有“揉合了一切最相反的特性 ,才能同时既深刻而又突出 ,既富于哲理又不乏诗情画意。”雨果的这种艺术辩证观点 ,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脱离生活实际 ,他们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 ,使人物变得公式化、概念化。如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他的《诗的艺术》中 ,对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性格特点都作了刻板的规定。另一位著名的古典主义者德莱登也说:“当诗人把一个国王的尊严赋予一个人物之后 ,这个人物在他的全部言行中必须显出庄严 ,慷慨和对于权力的妒忌等品质 ,因为这些是国王的一般性格适应的。” 而雨果则恰恰相反 ,他认为“一切雄才大略的诗人 ,不论怎么了不起 ,身上总有愚蠢之处足以蒙蔽他们的聪明 ,也正是由于这点 ,他们才打动人心 ,正由于这点 ,他们才有戏剧意味”。 他辩证地分析人 ,完全肯定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精辟地指出 ,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 ,就必须从人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去加以刻画。即使是“滑稽丑怪”的人物也可以通过对照的艺术手段将他们描写成为具有优美心灵的艺术形象。

雨果善于给丑怪人的灵魂赋予一种最纯净的感情 ,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这种美与丑、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两种形象的对立 ,在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中并不罕见 ,但像雨果这样 ,在他的创作中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法则、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段、一种美学原则 ,可以说是独步文坛的。他把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当作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这种艺术辩证的美学思想 ,无疑给当时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文艺创作上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 ,也预示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将在现实的辩证本质中 ,艺术而辩证的反映现实生活 ,使其艺术与思想更具永久魅力。

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

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 ,轰动了 19 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 ,“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维克多·雨果 ,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他出身于军官家庭 ,父亲信仰共和主义 ,母亲则信奉天主教。由于受母亲影响较深 ,他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 ,后因目睹波旁王朝的黑暗与反动 ,政治立场从保守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后又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 ,晚年成为热情的民主战士。文艺观上 ,他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 ,反对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 ,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 ,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特别是 1827 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 ,论证翔实 ,精华毕注 ,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雨果要粉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 ,反对封建贵族沙龙主义文艺观 ,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运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新形式、新题材进行创作。这篇序言实际上也是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宣战书。

在《序言》里 ,雨果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 ,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 ,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 ,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雨果在《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的基础是社会 ,他从基督教的肉体与灵魂、兽性与神性对立的神学观念出发 ,指出近代诗人应该站得高些 ,全面地看到黑暗与光明、丑与美的并存和对照 ,从而获得新的觉醒。近代诗人开始赋予灵魂以肉体 ,理智以兽性 ,崇高优美以滑稽可笑 ,结果产生了诗的新形式 ———浪漫主义戏剧 ,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 ,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 ,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雨果认为 ,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 ,都属于美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他说:“在生活中、在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中 ,存在着两种敌对原则之间无时无刻不有的对立和斗争”;“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并存 ,光明与黑暗相共”;“某一种污点只可能是某一种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如果删掉了丑 ,也就是删掉了美。独创性就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的。” 因此 ,在他看来 ,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事物的对比 ,美与丑、悲和喜、哭与笑、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都应处于统一整体中 ,不应割裂。因为 ,只有把美丑统一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近代生活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他解释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 ,人们需要任何东西都要有所变化 ,以便能够休息一下 ,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 ,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般稍息的时间 ,一种比较的对象 ,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 ,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显得更美。” 这就是说 ,由于有了美丑比照 ,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正因为如此 ,新的浪漫主义文学 ,尤其是近代喜剧 ,把滑稽丑怪引入了戏剧 ,其美学效果要高于单纯追求高贵和典雅、一味地描写美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把美丑两方面割裂开来 ,舍弃了滑稽丑怪的一面 ,是个缺陷。雨果指出 ,

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美的要素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崇高优美将表现灵魂经过基督教道德化后的真实状态 ,而滑稽丑怪则将表现人类的兽性。”“戏剧就是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结合、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戏剧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 ,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 ,这两种典型交织在戏剧中就如同交织在生活中的造物一样。因为真正的诗 ,完整的诗 ,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优美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合中才产生了近代的天才。这种天才丰富多彩 ,形式富有变化 ,而其创造更是无究无尽 ,恰巧和古代天才的单调一色形成对比;我们要指出 ,正应该由此出发以树立两种文学的真正的、根本的区别。”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 ,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的表现视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 ,是艺术发展的表征 ,同时 ,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雨果的这种美学对照原则 ,在他的戏剧和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他利用这种极强烈而又

鲜明的对照 ,表达了作品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相斗争的主题思想 ,抒发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感 ,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黑暗的势力 ,表现了作家对被压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 ,美总是与善紧紧相连 ,丑总是与恶密不可分。但雨果却把美与善、丑与恶在人物身上和谐地结合着 ,或严重地矛盾着。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 ,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 ,把形象突现出来 ,致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产生一种撼动人心的魅力。

雨果创作实践中对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角色安排的对照。雨果认为 ,美的角色旁边设置丑的角色 ,通过美、丑两个极端的对比突出美的形象。正如莫里哀的名剧《唐璜》中 ,使斯加纳莱勒在唐璜周围蹦跳;歌德诗剧《浮士德》中靡菲斯特在浮士德左右周旋。雨果的早期浪漫主义杰作《巴黎圣母院》,在角色的安排上 ,运用对照原则 ,鲜明突出 ,增强了角色的审美性。例如 ,善良、诚挚、美丽、纯洁的艾斯梅拉达 ,与在道貌岸然的法衣覆盖下 ,隐藏着肮脏兽性、卑鄙、恶毒灵魂的副主教克罗德形成鲜明对照 ,反衬出艾斯梅拉达高尚和纯洁的人性美;卡西摩多跛、聋、瞎、奇丑无比 ,但他心灵高尚、纯洁、正义 ,与卫队长英俊潇洒、漂亮 ,但内心却自私丑陋、卑鄙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相对照 ,使人物泾渭分明 ,高下判然。

第二 ,不同情境的对照。雨果说:“当艺术本身合情合理的时候 ,就更有把握把各种事物

表现得彻底 ,而表现彻底的最好方式是对照。” 例如 ,雨果的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作家幻想的美好情境与现实的丑恶情境相互对照:青春的生活不断诱惑着囚犯的想象 ,“那年轻的亭亭玉立的姑娘 ,那教士的华丽礼服 ,那灯光辉煌的戏院 ,那月夜树荫下的幽情散步 „„”,这些“良辰佳节”的情境 ,都已消逝;而眼前赤裸裸的现实情境:凄凉的牢房 ,潮湿的石板地 ,暗淡的灯光 ,质料粗劣的囚衣 ,卫兵严厉的脸孔 ,以及子弹盒的闪光 „„”,这种不同情境的强烈对照 ,使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恐怖倍加深刻。再如 ,《巴黎圣母院》中 ,广场上卡西摩多在绞刑架下 ,受鞭打折磨 ,围观的人投石唾骂 ,烈日下的卡西磨多企盼有人能救他并给他口水喝。就在这丑恶的情境中 ,美丽的艾斯梅拉达 ,拎着桶水走向了卡西摩多 ,把水送到他干裂的唇边。这正是雨果所言的 ,把美的人物同丑的情境加以

对照 ,使美者愈见其美。

第三 ,情节的对照。雨果说:“在戏剧里形体和心灵都在起作用 ,人物和情节都被这双重动因所推动 , 忽而滑稽突梯 , 忽而惊心动魄。” 例如 ,《悲惨世界》中写冉阿让带着阿赛特从沙威的追捕中逃脱 ,进入一个月色朦胧、万簌俱寂的园子里 ,而且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祈祷声交织而成的音乐。当读者正在为他们的化险为夷而欢愉时 ,作家笔锋一转 ,随着冉阿让的视线 ,出现了一间厅堂 ,那里正僵卧着一个可怕的人 ,“颈子上仿佛有根绳子 ,像蛇一样拖在石板上”。情节对照之鲜明 ,使读者的情绪乍暖又寒 ,乍喜又惊 ,深为人物的命运担忧 ,其艺术共鸣颇佳。再如 ,《巴黎圣母院》中 ,“奇迹王朝”的怪厅 ,对民间诗人甘果瓦的审判情节 ,与专制王朝的法院大厅对艾斯梅拉达的审判情节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的审判 ,表面看来 ,似乎滑稽可笑 ,然而在它的法规面前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滑稽可笑中包含着崇高与庄严的因素;后者的审判 ,貌似庄严 ,实则卑鄙、虚伪、残酷 ,既不平等 ,又不公正。竟以莫须有的罪名 ,强加给艾斯梅拉达 ,硬把她置于死地。这两相对照的情节 ,把人物的悲剧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 ,外在形象和内心品质的对照。雨果认为 ,古代文学中就有外形和本性相矛盾的形象。如 ,司命神 ,人面鹰身的三妖妇 ,只在外形上丑恶 ,其本性并不可怕。罪罚女神 ,表面美丽 ,但内心却很恐惧。雨果认为 ,在创作中要向观众展示出两个意境 ,既要照亮人物的外部 ,也要照亮人物的内心。 在《巴黎圣母院》中 ,他塑造了卡西摩多。在运用人物本身固有因素 ,即外形和内心的对照原则方面 ,是十分杰出的。这个人物给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罕见的角色。正如雨果自己所言:取一个在形体上 , 丑怪的最可恶、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 ,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 ,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 ,用阴森对照的光线 ,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 ,然而给他一颗灵魂 ,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结果怎样呢 ? 这种高尚的情感 ,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 ,使这卑下的造物 ,在你面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 ,畸形变成了美好。于此 ,显见这种对照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 ,人物性格内部光明面与阴暗面的对照。雨果认为 ,人的性格兼具神性和兽性两个方面 ,即使雄才大略的伟人 ,也免不了有愚蠢之处。正如拿破伦所说:“崇高与可笑 ,只有一步之差。”故而描绘人物必须挖掘复杂的个性 ,透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写出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例如 ,他在剧本《克伦威尔》中塑造的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 ,就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的、多样化的个性 ,作家写出了他内心世界的善与恶、天才与渺小的矛盾性格。对照中突出了人物 ,既是一个欧洲的暴君 ,又是自己家庭的玩偶 ,表现了一个形象化的“双重人格的克伦威尔”。纵观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 ,究其实质 ,是辩证法在文学艺术中的实际运用。我们知道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 ,而生活是无限广阔、丰富多彩的。在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这个问题上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原则性的分歧。古典主义认为文艺只能反映崇高、优美、庄严的事物 ,不能描写滑稽丑怪 ,所以 ,他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中去选取 ,以此来塑造自己理想的英雄人物。与此相反 ,雨果认为“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不应该“仅仅从一个方面去考察”,不能“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艺术中抛弃”,他强调文艺必须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 ,因为“事物都是通过配合而相互依存、更趋完整、彼此结合 ,互相丰富的”,所以 ,雨果要求作家要如实反映生活中美和丑、善和恶、

光明和黑暗等对立的两个方面 ,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 ,只有“揉合了一切最相反的特性 ,才能同时既深刻而又突出 ,既富于哲理又不乏诗情画意。”雨果的这种艺术辩证观点 ,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脱离生活实际 ,他们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 ,使人物变得公式化、概念化。如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他的《诗的艺术》中 ,对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性格特点都作了刻板的规定。另一位著名的古典主义者德莱登也说:“当诗人把一个国王的尊严赋予一个人物之后 ,这个人物在他的全部言行中必须显出庄严 ,慷慨和对于权力的妒忌等品质 ,因为这些是国王的一般性格适应的。” 而雨果则恰恰相反 ,他认为“一切雄才大略的诗人 ,不论怎么了不起 ,身上总有愚蠢之处足以蒙蔽他们的聪明 ,也正是由于这点 ,他们才打动人心 ,正由于这点 ,他们才有戏剧意味”。 他辩证地分析人 ,完全肯定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精辟地指出 ,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 ,就必须从人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去加以刻画。即使是“滑稽丑怪”的人物也可以通过对照的艺术手段将他们描写成为具有优美心灵的艺术形象。

雨果善于给丑怪人的灵魂赋予一种最纯净的感情 ,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这种美与丑、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两种形象的对立 ,在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中并不罕见 ,但像雨果这样 ,在他的创作中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法则、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段、一种美学原则 ,可以说是独步文坛的。他把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当作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这种艺术辩证的美学思想 ,无疑给当时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文艺创作上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 ,也预示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将在现实的辩证本质中 ,艺术而辩证的反映现实生活 ,使其艺术与思想更具永久魅力。


相关文章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 瓯海中学 阳崇娟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 ...查看


  •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 现 [摘 要] 雨果是世界文坛的不朽作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巴黎圣母院>是他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论述他的"美丑对照 ...查看


  • 巴黎圣母院内容提要
  • 1482年巴黎圣母院居住着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罗洛和敲钟的畸形人卡西莫多.内心邪恶的弗罗洛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西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弗比斯.满怀嫉妒的副主教趁他们幽会之际刺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外国文学(1)作业答案
  •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 ...查看


  • 语文手抄报资料:法国文化先驱
  • 维克多·雨果(1802-1885),诗人.小说家.政治活动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 ...查看


  • 西方文学与文化习题库定稿(有答案)
  • 祝大家复习开心,考试取得好成绩! 陈玉蓉 <西方文学与文化>课程考试使用题库 使用时间: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适用班级:12理工广电班 第一章 古代文化与文学 1.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查看


  •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大纲)
  • 第一讲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 ...查看


  • 简答题外国文学
  • 1.希腊神话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的神和英雄? 古希腊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的产物.希腊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 ...查看


  • 外国文学的复习资料喏
  •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希腊神话包括 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旧神体系 提坦神族:新神体系 奥林波斯神统 英雄传说:俄狄浦斯的故事.阿伽门农.伊阿宋.赫拉克勒斯 希腊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