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湖南省桃江县2014.7.15近12年来最高洪水位与桃江历年来洪水形成特征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桃江水文站典型年份洪水最高洪峰水位流量资料及对比1996年最高洪水位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水流域性洪水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水 7.15洪水 桃江 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TV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98-01 2014年汛期,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相继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流域性大洪水。7月17日0时,资水桃江站水位达到42.93米,为近12年来最高洪水位。尽管在有历史记录的实测最高水位中,“7.15”洪水只排在第6位,但对桃江县经济财产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对沿河乡镇私营企业造成的损失却大大超过有历史最高水位记录的1996年。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次大大增加,这种极端天气的变化规律我们尚未可知,但加强分析思考,采取何种有效措施防御突如其来的流域性大洪水、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却是势在必行。 一、资水桃江流域基本情况 桃江县地处资水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582mm。受冷空气和热带季风的交替影响,降雨多集中在5-7月,有雨量集中、强度大等特点。资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长为102km,落差29.5m,河道最宽处680m,最窄仅200m。资水桃江段上有柘溪水库泄洪、中处梅城暴雨中心、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极易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水。此外,在资江干流柘桃区间已建成东坪、株溪口、马迹塘、白竹洲、修山5座梯级电站。 二、资水流域性洪水的成因分析 据资料记载,资水暴雨洪水频繁,从上游到下游都出现过洪灾。解放以前的大水年有1924、1926、1938、1948等年份,解放后的大水年有1952、1954、1955、1969、1988、1995、1996、1998、2002等年份。根据历年来桃江洪水形成的特征来看,达到以下四种因素之一,就极易形成超警戒水位洪水。 1、由于每年汛期洞庭湖水位较高,资水桃江县城段受洞庭湖水顶托,河道基础水位偏高2-3m,柘桃区间发生降雨时,顶托作用会迟滞河道洪水流速,造成雨洪与基础河水位叠加,壅高了水位。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已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洞庭湖常年水位的急剧下降而大大减少。 2、柘溪水库泄洪。即便在桃江县内无明显降雨的情况下,一旦柘溪水库泄洪达到或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桃江站水位仍可能超警,因为其间的五座梯级电站没有调洪错洪功能。 3、区间降雨强度大。据统计,柘桃区间有315座水库(其中桃江191座,安化124座)、2万多口山塘。在前期水库、山塘基础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经历一次区间普遍强降雨时,流域内降雨径流系数偏高、汇流时间短,连同水库、山塘泄洪,一同注入资江,快速抬升资江水位,即便柘溪水库不泄洪,同样可以引发超警以上洪水。 4、柘桃区间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水库山塘溢洪,柘溪水库泄洪与雨洪部分或全部叠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这种恶劣组合极易引发接近或超历史大洪水。 三、资水阻洪因素的分析 洪水形成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和降雨面积的大小,还和行洪河道河床构造、坡降等因素息息相关。除了河道自然的演变,人类活动的干预对河道的行洪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历史资料记载,桃江站1995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为44.31m,流量为11500m3/s;2002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也为44.31m,而流量只有9360m3/s;几年的变化,水位相同,而通过的洪峰流量减少了2280m3/s。桃江站1954年洪峰流量达11300m3/s时水位为42.91m,而“95.7”、“96.7”洪峰流量均为11500m3/s时,水位分别为44.31m和44.44m,分别抬高了1.4m和1.53m。1955年资江河道流量15300m3/s,桃江站水位43.82米,到2002年,资江河道流量9360m3/s,而桃江站水位达44.31米,47年内资江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小38.8%。最为典型的是“2014.7.15”洪水洪峰流量8800m3/s,水位就达到了42.93米。 相比1996年最高洪水位,2014年的洪水在修山电站上游普遍偏高0.25-0.85米,而在修山电站下游普遍偏低0.35-0.8米(见表2)。查阅历史资料可知,1996年桃江站最高洪水位为44.44米,2005年后,桃江站搬迁至下游5千米的桃江县城,按照河道坡降,高程下降0.5米,为43.94米,仍然高于今年桃江站最高洪水位42.93米。同在一条河道,为什么出现不同时期同一河段水位差反而相反呢?水位相差不大,流量却逐年减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阻洪因素的影响。 1、河道采砂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砂卵石作为建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市场上成为紧俏资源。受利益驱动,非法采砂、挖砂等现象日趋普遍。滥采滥挖、无序开采不仅使河砂资源急剧减少,使河道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影响河道生态平衡,还形成尾砂堆积、深坑密布,也给上下游、左右岸的安全行洪和河堤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大水时,河水受砂堆的阻挡,沿砂堆两侧流动,从而造成河势出现左右较大幅度的横向摆动,加剧了河水和洪水对河岸、河堤和河床的冲刷,导致河道河床下切深陷,河岸、河堤抽根坍塌,洪水长驱直入,不仅淹没面积增大,同时也导致河势发生变化。 2、沿河建设的影响。一是电站、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占用河道,形成阻水建筑,导致河床行洪断面减小,河道行洪不畅,减小了行洪能力。如目前横跨资江的公路桥就有7座,铁路桥1座;桃江在县城下首已建一个500T级的码头。二是居民建房。多数居民均未经审批,私自在资江及其支流河道内建房,均属违章阻水建筑。三是生活垃圾、厂矿废弃物、建筑垃圾等乱堆乱弃。资水桃江段9个乡镇,两岸人口约40万人,一年就有数十万吨垃圾进入资江,一旦降雨涨水,资江水面上的各种垃圾及漂浮物随处可见,不仅污染了水质,而且淤塞了河床。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出现的极端天气愈加频繁,流域性洪水出现的频次也难以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资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经济不断向两岸集聚,同等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将越来越大,防洪保安成为流域开发治理的头等大事。 1、建立健全流域防洪体系。一是设立专门机构。由市防指牵头,市、县的水务、气象、水文部门及梯级电站为成员,通过在柘桃区间建立专门的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严密监控柘溪库区和柘桃区间的降雨情况,在即将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和洪水期间,组织进行联合会商,及时预报准确的降雨信息,改进调度措施,合理确定调度方案,互通水雨情和洪水要素信息,掌握防御主动权。二是加强对电站的监督管理。防汛联合调度期间,由市防指派驻特派员到各电站现场检查调度情况,随时向市、县防指报告各水电站执行调度指令情况。同时,由电站所在地乡镇派出村民代表进行监督,随时观测电站闸门开启情况,并直接报告县防指。三是在沿河各乡镇选择合适位置设置1-2组水尺,有利于乡镇和群众随时观测水位数据,了解洪水上涨情况。 2、加大河道采砂治理力度。建议下一轮河道治理以河道综合整治为主,推行砂石资源一体上岸,杜绝抛弃尾砂;加大河道两岸禁采区保护范围;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部门、乡镇积极性;对挖砂船建立监控平台,严格采砂行为和采砂量。 3、加强河道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对今年遭受水淹的地区,尤其是经常遭遇洪水的沿河低洼地区,建立预警发布机制。在洪水到来前,能够通过电话、短信、村村通广播等方式,多渠道、高密度地发布预警信息,防止出现预警信息发布盲区。二是对沿河新建房建厂的企业主要求进行防洪影响评估,先判定建设地是否属于洪水经常淹没范围再选厂址,以减少淹没财产损失。三是加强对碎石场和砂石场的建设管理,对已建的要防止场地继续向河心扩张,对于未建的要严格审批场地范围,避免形成阻洪设施。对沿河、跨河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完成后,要求迅速拆除施工桥墩、便桥、围堰等设施,恢复河道通畅。
[摘 要]文章对湖南省桃江县2014.7.15近12年来最高洪水位与桃江历年来洪水形成特征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桃江水文站典型年份洪水最高洪峰水位流量资料及对比1996年最高洪水位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水流域性洪水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水 7.15洪水 桃江 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TV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98-01 2014年汛期,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相继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流域性大洪水。7月17日0时,资水桃江站水位达到42.93米,为近12年来最高洪水位。尽管在有历史记录的实测最高水位中,“7.15”洪水只排在第6位,但对桃江县经济财产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对沿河乡镇私营企业造成的损失却大大超过有历史最高水位记录的1996年。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次大大增加,这种极端天气的变化规律我们尚未可知,但加强分析思考,采取何种有效措施防御突如其来的流域性大洪水、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却是势在必行。 一、资水桃江流域基本情况 桃江县地处资水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582mm。受冷空气和热带季风的交替影响,降雨多集中在5-7月,有雨量集中、强度大等特点。资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长为102km,落差29.5m,河道最宽处680m,最窄仅200m。资水桃江段上有柘溪水库泄洪、中处梅城暴雨中心、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极易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水。此外,在资江干流柘桃区间已建成东坪、株溪口、马迹塘、白竹洲、修山5座梯级电站。 二、资水流域性洪水的成因分析 据资料记载,资水暴雨洪水频繁,从上游到下游都出现过洪灾。解放以前的大水年有1924、1926、1938、1948等年份,解放后的大水年有1952、1954、1955、1969、1988、1995、1996、1998、2002等年份。根据历年来桃江洪水形成的特征来看,达到以下四种因素之一,就极易形成超警戒水位洪水。 1、由于每年汛期洞庭湖水位较高,资水桃江县城段受洞庭湖水顶托,河道基础水位偏高2-3m,柘桃区间发生降雨时,顶托作用会迟滞河道洪水流速,造成雨洪与基础河水位叠加,壅高了水位。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已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洞庭湖常年水位的急剧下降而大大减少。 2、柘溪水库泄洪。即便在桃江县内无明显降雨的情况下,一旦柘溪水库泄洪达到或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桃江站水位仍可能超警,因为其间的五座梯级电站没有调洪错洪功能。 3、区间降雨强度大。据统计,柘桃区间有315座水库(其中桃江191座,安化124座)、2万多口山塘。在前期水库、山塘基础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经历一次区间普遍强降雨时,流域内降雨径流系数偏高、汇流时间短,连同水库、山塘泄洪,一同注入资江,快速抬升资江水位,即便柘溪水库不泄洪,同样可以引发超警以上洪水。 4、柘桃区间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水库山塘溢洪,柘溪水库泄洪与雨洪部分或全部叠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这种恶劣组合极易引发接近或超历史大洪水。 三、资水阻洪因素的分析 洪水形成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和降雨面积的大小,还和行洪河道河床构造、坡降等因素息息相关。除了河道自然的演变,人类活动的干预对河道的行洪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历史资料记载,桃江站1995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为44.31m,流量为11500m3/s;2002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也为44.31m,而流量只有9360m3/s;几年的变化,水位相同,而通过的洪峰流量减少了2280m3/s。桃江站1954年洪峰流量达11300m3/s时水位为42.91m,而“95.7”、“96.7”洪峰流量均为11500m3/s时,水位分别为44.31m和44.44m,分别抬高了1.4m和1.53m。1955年资江河道流量15300m3/s,桃江站水位43.82米,到2002年,资江河道流量9360m3/s,而桃江站水位达44.31米,47年内资江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小38.8%。最为典型的是“2014.7.15”洪水洪峰流量8800m3/s,水位就达到了42.93米。 相比1996年最高洪水位,2014年的洪水在修山电站上游普遍偏高0.25-0.85米,而在修山电站下游普遍偏低0.35-0.8米(见表2)。查阅历史资料可知,1996年桃江站最高洪水位为44.44米,2005年后,桃江站搬迁至下游5千米的桃江县城,按照河道坡降,高程下降0.5米,为43.94米,仍然高于今年桃江站最高洪水位42.93米。同在一条河道,为什么出现不同时期同一河段水位差反而相反呢?水位相差不大,流量却逐年减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阻洪因素的影响。 1、河道采砂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砂卵石作为建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市场上成为紧俏资源。受利益驱动,非法采砂、挖砂等现象日趋普遍。滥采滥挖、无序开采不仅使河砂资源急剧减少,使河道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影响河道生态平衡,还形成尾砂堆积、深坑密布,也给上下游、左右岸的安全行洪和河堤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大水时,河水受砂堆的阻挡,沿砂堆两侧流动,从而造成河势出现左右较大幅度的横向摆动,加剧了河水和洪水对河岸、河堤和河床的冲刷,导致河道河床下切深陷,河岸、河堤抽根坍塌,洪水长驱直入,不仅淹没面积增大,同时也导致河势发生变化。 2、沿河建设的影响。一是电站、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占用河道,形成阻水建筑,导致河床行洪断面减小,河道行洪不畅,减小了行洪能力。如目前横跨资江的公路桥就有7座,铁路桥1座;桃江在县城下首已建一个500T级的码头。二是居民建房。多数居民均未经审批,私自在资江及其支流河道内建房,均属违章阻水建筑。三是生活垃圾、厂矿废弃物、建筑垃圾等乱堆乱弃。资水桃江段9个乡镇,两岸人口约40万人,一年就有数十万吨垃圾进入资江,一旦降雨涨水,资江水面上的各种垃圾及漂浮物随处可见,不仅污染了水质,而且淤塞了河床。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出现的极端天气愈加频繁,流域性洪水出现的频次也难以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资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经济不断向两岸集聚,同等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将越来越大,防洪保安成为流域开发治理的头等大事。 1、建立健全流域防洪体系。一是设立专门机构。由市防指牵头,市、县的水务、气象、水文部门及梯级电站为成员,通过在柘桃区间建立专门的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严密监控柘溪库区和柘桃区间的降雨情况,在即将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和洪水期间,组织进行联合会商,及时预报准确的降雨信息,改进调度措施,合理确定调度方案,互通水雨情和洪水要素信息,掌握防御主动权。二是加强对电站的监督管理。防汛联合调度期间,由市防指派驻特派员到各电站现场检查调度情况,随时向市、县防指报告各水电站执行调度指令情况。同时,由电站所在地乡镇派出村民代表进行监督,随时观测电站闸门开启情况,并直接报告县防指。三是在沿河各乡镇选择合适位置设置1-2组水尺,有利于乡镇和群众随时观测水位数据,了解洪水上涨情况。 2、加大河道采砂治理力度。建议下一轮河道治理以河道综合整治为主,推行砂石资源一体上岸,杜绝抛弃尾砂;加大河道两岸禁采区保护范围;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部门、乡镇积极性;对挖砂船建立监控平台,严格采砂行为和采砂量。 3、加强河道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对今年遭受水淹的地区,尤其是经常遭遇洪水的沿河低洼地区,建立预警发布机制。在洪水到来前,能够通过电话、短信、村村通广播等方式,多渠道、高密度地发布预警信息,防止出现预警信息发布盲区。二是对沿河新建房建厂的企业主要求进行防洪影响评估,先判定建设地是否属于洪水经常淹没范围再选厂址,以减少淹没财产损失。三是加强对碎石场和砂石场的建设管理,对已建的要防止场地继续向河心扩张,对于未建的要严格审批场地范围,避免形成阻洪设施。对沿河、跨河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完成后,要求迅速拆除施工桥墩、便桥、围堰等设施,恢复河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