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扩招仍有很大余地。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 扩招 就业 结构性矛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近3倍。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降到了2005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
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水平的劳动力从1964年、1982年的0.416%和0.615%提高到2005年的5.42%,分别比1964年和1982年提高了14倍和9倍;适龄青年大学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3%提高到2005年的21%,提高了7倍。所以,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升和高级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人力保障。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扩招仍有很大余地。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 扩招 就业 结构性矛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近3倍。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降到了2005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
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水平的劳动力从1964年、1982年的0.416%和0.615%提高到2005年的5.42%,分别比1964年和1982年提高了14倍和9倍;适龄青年大学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3%提高到2005年的21%,提高了7倍。所以,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升和高级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