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交通

中国式交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式交通”

康伦来中国生活已经5个年头,是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运营总监,说起中国的交通,他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论开车还是走路都得“格外小心”。

在康伦看来,中国设立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反映了从国家到社会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造成62387人死亡,23742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道路交通伤害已取代自杀成为“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这些道路交通事故80%以上因交通违法所致。

家乡在意大利庞贝的导游玛蒂娜经常穿梭于中意两国间,谈及交通,她说,违反中国的交通法律可能会入刑,这一点很严厉,但是,中国的交通事故还是很多,尤其是旅游大巴事故,这在意大利并不多见。

玛蒂娜介绍,在意大利,每辆旅游大巴里都会插入一张卡片,记录车辆行驶情况。法律规定,每隔两小时司机必须休息,如果长时间疲劳驾驶,司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此外,旅游大巴的最高时速也只有100公里。

行人和车辆同是绿灯,车是否应该让人?据了解,在美国、欧洲

等地,这种情况下,车让人被写入交通法规。“这次回波士顿,过马路时好多车都让我,有点不习惯。”康伦说。

康伦告诉记者,他平时会跟很多中国的私家车主打交道,发现大部分人文化层次很高,素质也很好。“可能随着中国私家车的增多,司机的整体素质也逐渐提高。”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5年来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人。

家住上海陆家嘴的美国人罗桑杰拉说:“其实很多年轻车主还是很文明的,有时小区里有车开在我身后并不鸣笛,等我发现时还对我微笑。”

聚焦“中国式”交通尴尬

据新华网10月,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当天这条微博被近10万名网友转发。“中国式过马路”迅速成为网络搜索高频词汇和媒体关注热点。

随后,“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等脱胎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词语也迅速流行。“中国式”交通尴尬引发舆论关注。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一问题背后除了与民众交通安全素养有关之外,不少城市交通规划缺乏科学性,管理不够精细化,尤其是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缺位是重要原因。 无所不在的“尴尬”

11月22日下午5点半。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与德胜门外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处。在马路东头等待红灯要走向马路西头的冰窖口胡同的行人,不等人行横道对面的绿灯亮起,就开始扎堆迈步。这是近期媒体热衷描述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场景。“灯还没亮,往前走安全吗?”面对着记者的提问。一位中年妇女是这样回答的:“这不大家都走了吗?汽车红灯已经亮了。”而另外一名青年男子笑称:“这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呀。”

相对于行人过马路时不等人行绿灯亮起就扎堆迈步的情形,私家车主徐祝诉说了司机的苦恼:“前面绿灯亮起,斑马线的行人还在走,后面的喇叭就响个不停。在一些街道上,行人、汽车、自行车争着往前跑,行人怨灯短,开车人也不容易啊。”徐祝描述的是“中国式开车”。

11月23日下午3点多,北京七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聚在校门外,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整个学校门口乱哄哄的,像个集市。校门外本不宽敞的马路车流、人流更加拥挤,一时间,嘈杂声、喇叭声响成一片。学校大门对面的一家商店老板对记者说:“周一到周五,上下学时间,这里都这么热闹。”

除了网上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孩子”外,“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均是近期迅速涌现并且引发关注的“中国式交通尴尬”。

谁是“罪魁祸首”?

11月23日中午,一位在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过马路的行人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的苦衷:“我们这儿人行道的红绿灯好像会随时变化似的,有时候绿灯等半天不亮,有的时候从绿灯亮起开始从路这头走,还没走到路那头,红灯又亮了,不知道这个灯是咋设计的。”

老人过马路更是近期“中国式过马路”引发关注后被讨论最多的话题。记者近日在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采访时对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一些步速稍慢的行人和老人行至中间路段时遭遇红灯,不得不停在马路中央,两旁呼啸而过的车辆擦肩而过。

据记者查证,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和交管部门曾进行过实地观测以不同人群的步行速度为依据来设计路口的红绿灯时间。根据观测结果,上海青年人步行速度平均为1.35米至1.51米/秒,中年人为1.37米至1.45米/秒,而老年人的平均步速只有0.96米至1.01米/秒。其中除

了老年人的步速低于全国标准外,中青年步速均高于全国标准。 有报道称,德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但我国从来没有做过相关测试。有专家曾在2006年召开的“中德道路信号灯研讨会”上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副教授张璋在谈及此问题时对记者表示,“中国式过马路”涉及到的交通灯设计,“中国式开车”涉及到的道路设计及“中国式接孩子”中公共设施的缺失,从规划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属于科学性尚不细致、不周到。

规划管理回归以人为本

张璋更愿意把记者归纳的这些“中国式交通尴尬”理解成“前进中的尴尬”、“喜悦的烦恼”。“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这是张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诸如此类问题则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类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政府的问题。“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责怪谁不责怪谁的问题。行人有行人的烦恼,开车人有开车人的烦恼,人行道红灯时间长了行人不满意,短了开车人不满意,这对政府管理、城市规划也是一个难题。”张璋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其实并没有跟上。”

张璋以国外情况举例,“西方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汽车文明,经过几代人才养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明,而我们国家则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这个过程,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城市让

生活更美好”,张璋对上海世博会这一主题赞誉有加,他认为,目前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欠缺一个整体思考,城市化迅速发展,政府管理和服务理念也跟不上这一进程,目前的规划还处于“搭架子”阶段,忙于修建城市主干道、地铁,很多服务尚不细致。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应做到以人为本,以提高民众的生活便利与舒适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结一下现在的中国交通

一个字“乱”

车走的不仅是车道,人走的占了半个车道,人车“交流”倒也壮

观,我想这在国外是很难得一见的“美景”了。路人行车不走自己的路,有护栏的还好些,尤其是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不仅路乱了,而且人也乱了,也更危险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可爱的人民交通警察却不知道躲到哪个地摊上凉快去了!

乱的都有谁?开车的横行,骑车的穿行,大家在等车时偏偏不在线后边,都想往着挤,我就搞不明白了,前边有黄金还是有钞票?挤到前边能 过去吗?红灯就是红灯,尽管你不拿它当回事,可有人却拿绿灯当回事,你红灯该停时不停,人家却是绿灯行,撞了谁都不好,何必呢?而且你在路的中间停着,绿灯的走不过去,后边的也跟不上来,直行的走不了,右转的使劲按喇叭,大哥,他不是没看到禁鸣的标志,我想那时候他只看到“赶紧过,要不一会儿就红灯了”。 这里边学生占一大部分,上班的也占不少,而城里人最讨厌的“民工”却没几个,就是有也被远远地挤在后边。警察最不敢拦的是“O”牌的和“军”牌的车,这种 车据说敢闯任何地方,管他红灯绿灯,照直了走便是,交警怎么了,见了不仅不敢拦还得点头带哈腰! 两个字“添乱”

车为什么会堵?人为什么会不好走?除了人自身不注意以外,更有一些“特殊”人群在“添乱”,国家和政府经常开会是好事,兴许真研究和解决点实际问题,可你开你的会,你封个什么路啊?美国总统够NB了吧?也没听说过美国总统过马路还要把路封了不许别人走,只许他一个人过,咱们的父母官,嘿嘿,好嘛,不仅封路,还开路车、保镖车一大溜,外加交警等警防护,这气势,哪像开会啊,压

根儿就是和路过不去,还交通呢,干脆整个马桶疏通器来疏通吧!NND!

有钱人开车更是不让了,开个破夏利还得瑟个不行,恨不得把那喇叭变成牛角号,这通叫唤!这要开个奔驰他还不得在人们头上“飞驰”啊,都说“公路”,这路还 是不是公家的?倒有点像“公牛”,就他最牛,不过这号还怕另一号人,这四个轱辘的还怕三个轱辘的,据着他们都叫“三马子”,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泡马 子”的一泡还就仨,这家伙,哪有缝往哪儿钻,嘿,你还真别说,他就有效,谁见了谁躲,那位说不躲,不躲行吗?碰着了就赖上你了,啧啧~~~,不得不佩服。

更可气的这“占路”的,其实出来在大街上整个摊儿也挺不容易,为了生计嘛,人活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这口吃的,我们也不是特别排斥,但你们推着三轮车, 不在一边走,偏跑到路中央,要么就在拐弯处,路灯不是不亮吧,大家不是看不到你们吧?难道往边上靠靠会没饭吃啊大哥!你现在是好了,可很多人因此不好了。 三个字“谁之过”

我一直觉得这红绿灯有问题(仅指石家庄),直行时车还可以左转

右转,可那直行的行人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结果不是挤在一起就是出事,因为大家都那么走,而谁都不想停,于是事故常出,都说走自己的路,是按指示灯走的,都没错,那谁错了?鬼才知道。

另外一种是占道停车的,唉,这路本来就窄,你还在自行车道上划出个道道儿停车,这样的路大家只有在夜里12点才不会堵,那时

没人走,开饭店的弄娱乐的,没 有车位就不要开嘛,中国本来人就多,虽然你地儿大,可你一平均就小多喽,别以为那路是随便占的,那位又说了,我们交了钱了,是交通部门批准的,是,是他们 批准的,可老百姓没批准!再问一句:谁之过?无人回答!

还用再说许多吗?相信人们会说出比我说的多一千条的理由来,可到底谁之过?

四个字“见多不怪”

曾经有过报道,在北京有位外籍老师拦住上了便道的开汽车的,结果被骂,为此事大家也是炒得沸沸洋洋,难道中国人的交通真得由外国人来比划不成?为什么没人中国人出来说两句?四个字:见多不怪!

这就是中国式交通,有人在却没人管的交通,有人管却管不了的交通,一个城市如果火车站周围的交通好那这个城市的交通一定好,去火车站转转吧,看看车是怎么走的,看看人是怎么钻的,体现体现中国式交通是如何“交”的。

其实想不堵难么?不难!但是在中国很难,为什么因为从法律到国民素质,都差的太远了。其实单说某一群体,我所列举的都不足以造成现在的大堵车,但是加在一起,情况就严重了。。。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只代表我个人的想法)说的对,希望支持。说的不对,望指出。漏了哪,请留言。

【法律篇】

据我所知,法律现在很保护弱势群体。比如机动车撞到行人,

不管谁的责任,你机动车得掏钱给人瞧病。表面看国家好人性化。。。但是细想就会发现,很多弱势群体,就是利用这一点,肆无忌惮的破坏规则,心想:“反正你不敢撞我”导致行人的猖獗

我印象中最逗的是,有的人在高速上被撞了,行人权责,司机赔钱。。。

这个,你不觉得好笑么

【非机动车篇】

1、千万不要因为没车闯红灯!重要!!!!(举个例子,国外司机,到路口只要是绿灯基本都不减速,因为他知道没人会突然跑出来,但是中国不一样,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汽车到路口要猛减速,小心突然出现的违章行人,最后导致堵车)

2、不要去机动车道。(很多人骑自行车喜欢并排行驶,即使上了机动车道,也无所谓!大错)

3、不要和机动车生抢。(开车的人都碰见过,行人和机动车抢路,你除了在车里骂,别无他法)

4、法不责众的心里不能有。(不多说了,就像开头的段子,只要人够多,就没有交通法)

【机动车篇】

1、注意安全行驶,不要超速,闯红灯(不做解释)

2、不要随意并线。(老司机都知道,如果三条道都堵着,你并来并去,开到出口,其实速度一样,相反会让整体车速降下很多,越来越慢。但是现在更多的司机喜欢秀车技,没完没了强行并线)

3、并线要打灯。(越是基础的东西大家就越不注意,现在路上很多人并线不打灯,直接造成事故)

4、出入高速不要加三。(你加三是快了,但是整体就慢了,所以堵车了。。这也是中国式排队的标准体现)

5、高速上,不要过慢行驶。(很多人边打电话边开车,很让人讨厌) 从我

做起!改变我们现在的中国式交通!

中国式交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式交通”

康伦来中国生活已经5个年头,是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运营总监,说起中国的交通,他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论开车还是走路都得“格外小心”。

在康伦看来,中国设立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反映了从国家到社会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造成62387人死亡,23742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道路交通伤害已取代自杀成为“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这些道路交通事故80%以上因交通违法所致。

家乡在意大利庞贝的导游玛蒂娜经常穿梭于中意两国间,谈及交通,她说,违反中国的交通法律可能会入刑,这一点很严厉,但是,中国的交通事故还是很多,尤其是旅游大巴事故,这在意大利并不多见。

玛蒂娜介绍,在意大利,每辆旅游大巴里都会插入一张卡片,记录车辆行驶情况。法律规定,每隔两小时司机必须休息,如果长时间疲劳驾驶,司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此外,旅游大巴的最高时速也只有100公里。

行人和车辆同是绿灯,车是否应该让人?据了解,在美国、欧洲

等地,这种情况下,车让人被写入交通法规。“这次回波士顿,过马路时好多车都让我,有点不习惯。”康伦说。

康伦告诉记者,他平时会跟很多中国的私家车主打交道,发现大部分人文化层次很高,素质也很好。“可能随着中国私家车的增多,司机的整体素质也逐渐提高。”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5年来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人。

家住上海陆家嘴的美国人罗桑杰拉说:“其实很多年轻车主还是很文明的,有时小区里有车开在我身后并不鸣笛,等我发现时还对我微笑。”

聚焦“中国式”交通尴尬

据新华网10月,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当天这条微博被近10万名网友转发。“中国式过马路”迅速成为网络搜索高频词汇和媒体关注热点。

随后,“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等脱胎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词语也迅速流行。“中国式”交通尴尬引发舆论关注。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一问题背后除了与民众交通安全素养有关之外,不少城市交通规划缺乏科学性,管理不够精细化,尤其是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缺位是重要原因。 无所不在的“尴尬”

11月22日下午5点半。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与德胜门外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处。在马路东头等待红灯要走向马路西头的冰窖口胡同的行人,不等人行横道对面的绿灯亮起,就开始扎堆迈步。这是近期媒体热衷描述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场景。“灯还没亮,往前走安全吗?”面对着记者的提问。一位中年妇女是这样回答的:“这不大家都走了吗?汽车红灯已经亮了。”而另外一名青年男子笑称:“这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呀。”

相对于行人过马路时不等人行绿灯亮起就扎堆迈步的情形,私家车主徐祝诉说了司机的苦恼:“前面绿灯亮起,斑马线的行人还在走,后面的喇叭就响个不停。在一些街道上,行人、汽车、自行车争着往前跑,行人怨灯短,开车人也不容易啊。”徐祝描述的是“中国式开车”。

11月23日下午3点多,北京七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聚在校门外,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整个学校门口乱哄哄的,像个集市。校门外本不宽敞的马路车流、人流更加拥挤,一时间,嘈杂声、喇叭声响成一片。学校大门对面的一家商店老板对记者说:“周一到周五,上下学时间,这里都这么热闹。”

除了网上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孩子”外,“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均是近期迅速涌现并且引发关注的“中国式交通尴尬”。

谁是“罪魁祸首”?

11月23日中午,一位在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过马路的行人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的苦衷:“我们这儿人行道的红绿灯好像会随时变化似的,有时候绿灯等半天不亮,有的时候从绿灯亮起开始从路这头走,还没走到路那头,红灯又亮了,不知道这个灯是咋设计的。”

老人过马路更是近期“中国式过马路”引发关注后被讨论最多的话题。记者近日在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采访时对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一些步速稍慢的行人和老人行至中间路段时遭遇红灯,不得不停在马路中央,两旁呼啸而过的车辆擦肩而过。

据记者查证,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和交管部门曾进行过实地观测以不同人群的步行速度为依据来设计路口的红绿灯时间。根据观测结果,上海青年人步行速度平均为1.35米至1.51米/秒,中年人为1.37米至1.45米/秒,而老年人的平均步速只有0.96米至1.01米/秒。其中除

了老年人的步速低于全国标准外,中青年步速均高于全国标准。 有报道称,德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但我国从来没有做过相关测试。有专家曾在2006年召开的“中德道路信号灯研讨会”上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副教授张璋在谈及此问题时对记者表示,“中国式过马路”涉及到的交通灯设计,“中国式开车”涉及到的道路设计及“中国式接孩子”中公共设施的缺失,从规划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属于科学性尚不细致、不周到。

规划管理回归以人为本

张璋更愿意把记者归纳的这些“中国式交通尴尬”理解成“前进中的尴尬”、“喜悦的烦恼”。“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这是张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诸如此类问题则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类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政府的问题。“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责怪谁不责怪谁的问题。行人有行人的烦恼,开车人有开车人的烦恼,人行道红灯时间长了行人不满意,短了开车人不满意,这对政府管理、城市规划也是一个难题。”张璋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其实并没有跟上。”

张璋以国外情况举例,“西方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汽车文明,经过几代人才养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明,而我们国家则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这个过程,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城市让

生活更美好”,张璋对上海世博会这一主题赞誉有加,他认为,目前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欠缺一个整体思考,城市化迅速发展,政府管理和服务理念也跟不上这一进程,目前的规划还处于“搭架子”阶段,忙于修建城市主干道、地铁,很多服务尚不细致。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应做到以人为本,以提高民众的生活便利与舒适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结一下现在的中国交通

一个字“乱”

车走的不仅是车道,人走的占了半个车道,人车“交流”倒也壮

观,我想这在国外是很难得一见的“美景”了。路人行车不走自己的路,有护栏的还好些,尤其是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不仅路乱了,而且人也乱了,也更危险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可爱的人民交通警察却不知道躲到哪个地摊上凉快去了!

乱的都有谁?开车的横行,骑车的穿行,大家在等车时偏偏不在线后边,都想往着挤,我就搞不明白了,前边有黄金还是有钞票?挤到前边能 过去吗?红灯就是红灯,尽管你不拿它当回事,可有人却拿绿灯当回事,你红灯该停时不停,人家却是绿灯行,撞了谁都不好,何必呢?而且你在路的中间停着,绿灯的走不过去,后边的也跟不上来,直行的走不了,右转的使劲按喇叭,大哥,他不是没看到禁鸣的标志,我想那时候他只看到“赶紧过,要不一会儿就红灯了”。 这里边学生占一大部分,上班的也占不少,而城里人最讨厌的“民工”却没几个,就是有也被远远地挤在后边。警察最不敢拦的是“O”牌的和“军”牌的车,这种 车据说敢闯任何地方,管他红灯绿灯,照直了走便是,交警怎么了,见了不仅不敢拦还得点头带哈腰! 两个字“添乱”

车为什么会堵?人为什么会不好走?除了人自身不注意以外,更有一些“特殊”人群在“添乱”,国家和政府经常开会是好事,兴许真研究和解决点实际问题,可你开你的会,你封个什么路啊?美国总统够NB了吧?也没听说过美国总统过马路还要把路封了不许别人走,只许他一个人过,咱们的父母官,嘿嘿,好嘛,不仅封路,还开路车、保镖车一大溜,外加交警等警防护,这气势,哪像开会啊,压

根儿就是和路过不去,还交通呢,干脆整个马桶疏通器来疏通吧!NND!

有钱人开车更是不让了,开个破夏利还得瑟个不行,恨不得把那喇叭变成牛角号,这通叫唤!这要开个奔驰他还不得在人们头上“飞驰”啊,都说“公路”,这路还 是不是公家的?倒有点像“公牛”,就他最牛,不过这号还怕另一号人,这四个轱辘的还怕三个轱辘的,据着他们都叫“三马子”,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泡马 子”的一泡还就仨,这家伙,哪有缝往哪儿钻,嘿,你还真别说,他就有效,谁见了谁躲,那位说不躲,不躲行吗?碰着了就赖上你了,啧啧~~~,不得不佩服。

更可气的这“占路”的,其实出来在大街上整个摊儿也挺不容易,为了生计嘛,人活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这口吃的,我们也不是特别排斥,但你们推着三轮车, 不在一边走,偏跑到路中央,要么就在拐弯处,路灯不是不亮吧,大家不是看不到你们吧?难道往边上靠靠会没饭吃啊大哥!你现在是好了,可很多人因此不好了。 三个字“谁之过”

我一直觉得这红绿灯有问题(仅指石家庄),直行时车还可以左转

右转,可那直行的行人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结果不是挤在一起就是出事,因为大家都那么走,而谁都不想停,于是事故常出,都说走自己的路,是按指示灯走的,都没错,那谁错了?鬼才知道。

另外一种是占道停车的,唉,这路本来就窄,你还在自行车道上划出个道道儿停车,这样的路大家只有在夜里12点才不会堵,那时

没人走,开饭店的弄娱乐的,没 有车位就不要开嘛,中国本来人就多,虽然你地儿大,可你一平均就小多喽,别以为那路是随便占的,那位又说了,我们交了钱了,是交通部门批准的,是,是他们 批准的,可老百姓没批准!再问一句:谁之过?无人回答!

还用再说许多吗?相信人们会说出比我说的多一千条的理由来,可到底谁之过?

四个字“见多不怪”

曾经有过报道,在北京有位外籍老师拦住上了便道的开汽车的,结果被骂,为此事大家也是炒得沸沸洋洋,难道中国人的交通真得由外国人来比划不成?为什么没人中国人出来说两句?四个字:见多不怪!

这就是中国式交通,有人在却没人管的交通,有人管却管不了的交通,一个城市如果火车站周围的交通好那这个城市的交通一定好,去火车站转转吧,看看车是怎么走的,看看人是怎么钻的,体现体现中国式交通是如何“交”的。

其实想不堵难么?不难!但是在中国很难,为什么因为从法律到国民素质,都差的太远了。其实单说某一群体,我所列举的都不足以造成现在的大堵车,但是加在一起,情况就严重了。。。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只代表我个人的想法)说的对,希望支持。说的不对,望指出。漏了哪,请留言。

【法律篇】

据我所知,法律现在很保护弱势群体。比如机动车撞到行人,

不管谁的责任,你机动车得掏钱给人瞧病。表面看国家好人性化。。。但是细想就会发现,很多弱势群体,就是利用这一点,肆无忌惮的破坏规则,心想:“反正你不敢撞我”导致行人的猖獗

我印象中最逗的是,有的人在高速上被撞了,行人权责,司机赔钱。。。

这个,你不觉得好笑么

【非机动车篇】

1、千万不要因为没车闯红灯!重要!!!!(举个例子,国外司机,到路口只要是绿灯基本都不减速,因为他知道没人会突然跑出来,但是中国不一样,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汽车到路口要猛减速,小心突然出现的违章行人,最后导致堵车)

2、不要去机动车道。(很多人骑自行车喜欢并排行驶,即使上了机动车道,也无所谓!大错)

3、不要和机动车生抢。(开车的人都碰见过,行人和机动车抢路,你除了在车里骂,别无他法)

4、法不责众的心里不能有。(不多说了,就像开头的段子,只要人够多,就没有交通法)

【机动车篇】

1、注意安全行驶,不要超速,闯红灯(不做解释)

2、不要随意并线。(老司机都知道,如果三条道都堵着,你并来并去,开到出口,其实速度一样,相反会让整体车速降下很多,越来越慢。但是现在更多的司机喜欢秀车技,没完没了强行并线)

3、并线要打灯。(越是基础的东西大家就越不注意,现在路上很多人并线不打灯,直接造成事故)

4、出入高速不要加三。(你加三是快了,但是整体就慢了,所以堵车了。。这也是中国式排队的标准体现)

5、高速上,不要过慢行驶。(很多人边打电话边开车,很让人讨厌) 从我

做起!改变我们现在的中国式交通!


相关文章

  • 2017年中国交通节能减排发展前景预测
  • ▄ 前言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 ...查看


  • 优秀科技人员(按推荐单位排序)
  • 优秀科技人员(按推荐单位排序) 何运成 蒋卫华 李 敬 杨 琳(女)姚红宇 俞力玲(女)赖从沛 刘昌忠 毛 刚 梅拥军 吴宏刚 魏弋锋 孙瑞山 赵嶷飞 李自俊 苏 彬 黄 为(女)王云访(女)蔡和熙 刘 红 (女)吕 岳 杜 勇 中国民航科 ...查看


  •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
  • 目录: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 .................................................................. 2 摘要 ............................... ...查看


  • 2017年版中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市场研究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王庆丁 摘要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 ...查看


  • 可持续交通课题总报告
  • 可持续交通课题组总报告 中方组长:周伟 外方组长:斯杰里奥维奇 第1章背景 1.1中国实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紧迫性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土开发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 ...查看


  • 2016-2021年交通设施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16-2021年交通设施行业 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报告目录 报告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交通设施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交通设施行业定义 第二节 交通设施行业基本特点 第三节 交通设 ...查看


  • 2016年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 析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62002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组织手册
  • 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 组织手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指导委员会 2007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在全国110个城市成功举办,无车日成为整个活动的亮点和最具影响力的一天.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残奥会的如期开展 ...查看


  • 交通规划论文浅析中国城市交通规划
  • 交通规划原理 浅析中国城市交通规划 年 级:运输2011级 学 号: 11252069 姓 名:刘 铮 专 业: 铁道运输 指导老师:赵 熠 卫 翀 二零一三年六月 交通运输学院 摘要 通过了解关于城市交通流的形成过程的介绍与对交通拥堵现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