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理论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
Multiple-composition in Landscape Space Design—Garden of Villa D'Este as An Example
金云峰 / JIN Yun-feng范 炜 / FAN Wei
摘 要:根据对埃斯特别墅等案例的研究,提出园林的“多重构图”概念,以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在确立园林结构强势的控制力时,如何将其控制相对化,融入变化多样的主观体验。即如何协调规整式园林强势的形式图像,与动态的、现场体验的品质之间的冲突。研究显示出埃斯特别墅园林结构的复杂性:它具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或主导性构图,但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或被刻意打断,相互之间的转换形成了戏剧化的体验。形成这一“多重构图”结构的具体操作为:横切、视错觉、遮挡与隐藏、诱导、整体与局部的差异等。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园林史;意大利园林;构图;设计;埃斯特别墅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6-0048-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1-10-08; 修回日期:2012-03-1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沪教委高[2009]42号)与同济大学“2009—2012教改项目”(编号0100104146)共同资助Abstract: Multiple-composition of gardens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he conclus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Villa D 'Este, a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a garden, with a powerful structure, can make its structure relative, to combining with the dynamic, changeful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is problem relates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rength image and the varying experience of the garden. The analysis of Villa D'Este shows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 powerful compositions or dominant compositions coexist, yet each of them respectively has relative dominance, or conversion of compositions after being deliberately broken formed dramatic experience. Multiple-composition study summarize its operation and logic, such as transection, optical illusion, shelter or hide, induction,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part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history; Italian garden; composition; design; Villa D'Este
在分析历史上的园林时,平面图、照片、绘画的静态图像控制着许多人的理解方式,正如平面图、效果图在当代设计市场中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现代建筑设计分析,重视匀质的空间、抽象的形式。2种倾向彼此割裂,却殊途同归,往往掩盖了园林的体验品质,只看重简明的、易传播的形式图像。
对蒂沃利的埃斯特别墅的理解同样受限于此。在平面和鸟瞰图上,其纵横轴线结构清晰明确,具有强势的秩序;但在现场体验中,更多的却是变化多样的暧昧与惊喜,是空间与氛围、人的视角、运动、注意力紧密结合的表演。
人们在园林现场体验中获得的,并不是静态图像或抽象空间和形式,而是在游赏者有限的、不断变动的视野中,各种造景元素组织排列形成的
“构图”①。同样,园林体验伴随着身体的运动、视角的变化。因此本文创新性地使用“构图”“动线”等概念,用以分析园林体验的动态效果。
由此,笔者提出以下研究问题:规整式园林设计,如何在强调宏观秩序、产生强烈的形式图像的同时,又在现场体验中造成多样变化的品质?依循这一问题分析埃斯特别墅园林,进而提出“多重构图”概念。
因强调空间体验而非平面图像,这里所用的构图(composition)概念为:园林对某个主观视角呈现出或暗示出的有序面貌以及形式印象,例如造园要素的排序、配置与组合[1]对某个特定视角呈现出的景象。
本文提出“多重构图”(multiple-compositions)概念,有以下内涵。1)多重构图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指在园林中: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或主导性构图,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这些构图之间的转换
①“构图”(composition),是在克莱门特·史丁伯格(Clemens Steenbergen)使用的composition基础上,加以修改的概念。追溯其起源,“构图”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的巴黎美院布扎教学体系(the Ecole des
Beaux Arts)。这一体系指导建筑师将元素(element)在轴线与几何框架中排布、配置与组合,称为“构图”。这种设计操作涉及到建筑元素(element of building)与构图元素(element of composition),建筑元素是基本的建筑构件如门窗、栏杆等,而构图元素是一些更为概念化的对象,如房间(room)、前厅(vestibule)、走廊(corridor)等,因此构图元素是有功能和意义的使用“空间”,而不仅仅是平面布置。在20世纪,克莱门特·史丁伯格和顾大庆等对构图概念加以重新界定,强调了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序、配置与组合,结合对主观视角、视域和对主体感知的研究。
48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形成了戏剧化的体验;而对强有力构图的“打断”(Interruption)和相对化,保持着这一戏剧性体验。
2)“强”构图需要被“打断”,这使得多重构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多个强构图交叠的张力,可能形成总体上更加宏伟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单一构图控制力的打断,也可能平衡过度强势的秩序,引发视野、视线、地形、身体移动、方向感、氛围和情绪等因素的突变。
3)“动线”是多重构图的必要条件。在规整式园林中,动线不是独立于构图的观赏路径,例如作为轴线,它就是主导性构图的框架;而作为台阶、坡道,它嵌入地形结构。风景式园林中的
“园路”具有独立的、蜿蜒的形式,相反,埃斯特别墅具有建筑的特征,其动线由空间本身的方向、运动感、开口与高差过渡等形成。
对“多重构图”的具体内涵的解析,将随着对埃斯特别墅的分析展开。
1 先例:哈德良离宫
埃斯特别墅园林结构的特征,可能受到同在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影响。法国思想家蒙田在1581年参观了建造中的埃斯特别墅,即发现埃斯特从哈德良离宫遗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2]。
哈德良离宫在空间上的奇特之处是:它有多个轴线参考系,它们之间形成了非正交的、背离古典协调方法的关系。这样的布局可能是由于复杂地形的限制,以及漫长的增建过程造成的。但这种明显的不规则性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园林整体的宏伟效果。因为每一个空间结构都是强有力的,而相互之间的张力和戏剧性,则超
2-1
出了单一空间参考系可能达到的效果[2]。
这一结构特征——以及华丽的水景和洞窟——在考古发掘中重现于利哥里奥和艾普利托·德·埃斯特的面前,成为了同样建立在复杂地形之上的埃斯特别墅的参考。
2 结构:多重构图
埃斯特别墅并不具有哈德良离宫式的巨大规模。与后者松散的多中心结构相比,它更为紧凑,更强调主轴线。然而它的横纵轴线空间更为紧密地交叠在一起。与哈德良别墅相似,轴线相汇的交点不是被标志物所强调,而是空出来,形成流动的空间和“同时属于不同参照系”[3]的空间;同样,在主轴线上观察,横轴线形成的另一重构图被小心翼翼地隐藏和遮挡,产生了难以预料的戏剧性效果,组成了多重构图的基本特征。
将埃斯特别墅的结构与早期文艺复兴园林的常见结构比较,其特殊之处有。
2-2
1)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园林整体虽建立在正交网格上,但靠近主轴处的对称布局与边缘因地制宜的、不对称和多样化的子空
图1 埃斯特别墅鸟瞰与周边关系鸟瞰(航片与模型拼贴)
图2 埃斯特别墅轴测(2-1 乔木覆盖;2-2 去掉乔木,可见清晰的道路结构)
间截然不同。这源自地形的复杂性(图1、2)。大型鱼池被设置在
49
规划设计理论
3-1
图3-1 文艺复兴园林典型的十字分割平面 图3-2 埃斯特别墅多个纵深空间相互重叠
3-2
别墅
水风琴水剧场
百泉路
龙喷泉
园林入口底层平台棚架(已被毁)鱼池
图4 埃斯特别墅园林剖面(龙喷泉全貌无法在底层平台看到)
与陡坡平行的横轴上,不仅形成向山谷自然排水的渠道,而且以近似壕沟的形式,强化了地形隐含的防御优势,这使得中轴线不能开阔延展,却如同穿透防守性地势的一条动线,形成一种构图的紧张感。而开朗的、丰富的子空间则分布在园林边缘,回应了周边大范围的山水:东面建于台地上的蒂沃利城、北面的河谷、萨宾山脉(Sabine)、西南面脚下朝向罗马的平原。
2)横切(transect):打断先前秩序的有力的构图。横轴线(在不同的高差上)形成了重叠于主轴对称布局之上的强有力的元素。横轴的独立性与主轴的张力都被凸显。虽然与哈德良离宫相比,埃斯特别墅的结构保持着正交角度,但所形成的张力和戏剧性却是相近的。与早期文艺复兴园林基于完美的柏拉图几何形的平面布局相比,它们都更加凸显强势的纵深空间,而不是理想的平面几何形的分割(图3)。
由于地形、绿篱、树林和挡墙的遮挡与隐藏作用(shelter or hide)[4],每一条横轴线上的构图对游历者来说都是无法事先预料、突然呈现的。
3)布局中心的相对化:龙喷泉在鸟瞰和平面图上的角色,是园林的几何重心,但它并没有被放置在主轴与横轴的交叉点上——虽然是十字交叉轴线,却并不强调交点。
4)诱导(induce):龙喷泉在园林体验中的角色,是中轴线构图中起诱
导作用的元素[4]。因为它位于斜坡上,在低层平台上只能看到其喷起的水柱,只有十分接近它或站在高处平台才能把握它的全貌。动线体验真正的连续性,是由“阴翳中的山坡地形”提供的[5]。这诱导人沿着中轴的动线探寻(图4),在这一游历过程中,新的强有力的构图将会一一展现。
3 体验多重构图
园林最初的入口在低处(西北面),正对主轴线,两侧是喷泉和高墙,步入最底层平台的十字形廊架间(现已被毁)可以望见高处的别墅,这里最初为功能性的菜园[5],它的向心布局、节奏和实用功能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模式。但是高高在上的别墅似乎完全控制着园子,形成明确的“正立面”和强化的主轴透视构图。此时,龙喷泉被廊架遮挡(图5)。
进入廊架,在前方的山坡上逐渐出现龙喷泉的水柱,诱导人向山坡前行(图6视点A),然而,横轴的鱼池突然展现在眼前,吸引了游人的全部注意力(图6视点B)。由于高绿篱围绕着菜园,遮挡了视线,横轴的出现是预想不到的。廊架内的阴翳与鱼池的明亮形成强烈对比。人们会突然进入150m长的横向连续空间。
埃斯特的每一条横轴,都是以这种分节的、蒙太奇的形式突然呈现的,而且激起对比性的感官印象。鱼池很可能让人联想到哈德良离宫的坎
50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5-1
6-1
6-27-1
图5-1 模型:底层台地的中轴线构图原貌,廊架遮挡了龙喷泉 图 5-2 照片:底层台地的中轴线构图现状图6 当龙喷泉逐渐出现在中轴线视野前方,横轴的构图突然展现,产生令人惊讶的对比(A、B为不同视点)
图7 在接近龙喷泉的动线中,百泉路被完全隐藏,龙喷泉两旁的坡道也被绿篱遮挡(C、D为不同视点,D视点构图见图8)
帕鲁斯(Canopus)水道。
中轴构图依然存在。它被山坡上的壁龛、龙喷泉的水柱、别墅立面的对称角楼所强化(角楼现在被长高的柏树遮挡)。尽管中轴线并没有真的向山坡上延伸至别墅,但是山坡上的洞窟、府邸入口台阶下的洞窟相互呼应,构图的连续性造成了轻微的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增强了中轴线构图的延续感。由于感受到2个轴线方向上的吸引力,人们必须选择进入其中一条动线,继续旅程。
如果沿主轴前进,道路将如同壕沟上的桥一般跨过鱼池,随后沿着龙喷泉旁边的弧形阶梯拾级而上。阶梯扶手上的跌水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在眼前,这里的设计诉诸身体的绕行和感官的刺激,弱化了遵循主轴线而行的拘束感。
龙喷泉遮掩了下一条横轴:百泉路,人们无法在中轴线上的几乎任何位置清楚看到百泉路,除非走近其中(图7视点C)。约高5m、长130m的百泉台嵌入挡土墙,完全遮挡了别墅立面。其密集、均质的节奏、规则的
51
规划设计理论
8-2
图8 横切主轴线的百泉路
图9 在别墅前的台地,中轴线构图重新确立,并指向萨宾山
9-2
铺地图案、茂密的树墙和半室内性的空间(宽/高接近1:1且完全封闭两侧的视线)打断了主轴的延续,形成横切于主轴秩序上的有力而独立的空间(图8视点D)。这使人不可避免地被百泉路两端的景物吸引,而暂时忘记向别墅的朝圣之路——离心力已超出了序列感。从这个位置开始,遮蔽性的阴影取代了开敞空间的阳光,成为园林氛围的主角,应和着一系列喷泉、雕塑的主题——蒂沃利此地的“自然”的奥秘,是被幽暗保护着的土地的生育力和艺术的神秘创造力[6]。
当攀上整个高差来到别墅门前的台地,回望斜坡下方,主轴构图重新建立起来,但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向着远处萨宾山的一个顶峰方向[1],而园林的其他部分完全掩藏在浓荫和隆隆水声中(图9)。
转移到经验的感知。
埃斯特别墅园林整体的比例,属于阿尔伯蒂所言的简单的音乐和声比例:鱼池加上两侧铺地延续了和正方形十字划分的菜园同样的1:1比率,每个比率单位约30m。鱼池的长宽比为2:1。再高一层台地延续了1:1的比率直到别墅前。椭圆形是龙喷泉与水剧场共用的几何母题。
虽然整体的几何控制线在鸟瞰图上非常明确,但人视角的体验并不这么专横,更不是一览无余。许多空间都是由更接近人的尺度和建筑式的尺度协调构成的:2~4m高的冬青篱或墙,与步道形成1:2~1:1的高宽比,左右着这些局部空间,人体雕像的尺度控制着壁龛、洞窟、小品构筑,而长度(空间深度)则往往连续延伸,失去比例。这阻碍了人们清楚地认知园林的大尺度几何框架,只能体验到一系列清晰限定的、有着人的尺度的局
4 整体与局部的差异
尽管埃斯特的平面被控制在统一的几何系统中,但多重构图的存在,恰恰因为这个几何系统只是控制着总平面,而对园林的实际体验却由更局部的比例和人的尺度决定(图10)。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宏观的形式秩序
部空间。这些局部空间中的兴奋之处是无法预见的戏剧性,有明晰节奏的高差和方向变化。
这并不意味着模糊了整体的几何体系,就无法构造强有力的构图。山坡上的洞窟、小罗马旁的壁龛等空间仅有5~10m长宽的尺度,与鱼池、
52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百泉路的纵深距离(150m)相差15倍以上,足以造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对前者的局部空间,装饰的细节大量增加,用栏杆、雕像等建立了亲切的尺度;而对鱼池等这大尺度空间,则减少装饰细节。这种差异大大强化了园林体验的丰富性。
化的体验。而对强构图的打断和相对化,保持了这一体验的连续性。其具体操作有:横切、遮挡、隐藏、诱导、整体与局部的差异等。
在园林史、风景园林的设计和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多重构图所要应对的一些矛盾与挑战。如受到埃斯特别墅影响的勒·诺特式园林,同样具有多重构图的某些特征:整体上强势有力、秩序井然,看似不留余地,而现场体验却精巧多变,高度依赖于观者的身体移动和注意力的调动[7]。
抽象来看,“多重构图”的逻辑,是在确立园林结构的力度和形式印象的紧张感之际,又将其相对化,以容纳动态的场所体验。这种平衡所面临的张力与模棱两可,成为媒体文化下的常见现象。当园林设计需要突出强势的、标志性的图像效果(无论是使用传统的轴线构图,还是现代的抽象几何构图),同时又需要保证现场丰富的体验,都可能面临与“多重构图”类似的挑战。这是埃斯特别墅等园林历史案例可能带来的启示。
5 结论
埃斯特别墅既是具有强烈形式印象的园林,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媒体图像,但同时也是“现场的园林”。它保持着一种动态变化、多个强势构图相互平衡的园林体验,在秩序控制中保留着弹性,进而容纳多样的、对比的氛围。
规整式园林可以具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但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在隐藏与遮挡等操作之下,构图之间的转换形成了出人意料的、戏剧
参考文献:
[1] Steenbergen C, Reh W.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s[M]. Basel: Birkhäuser-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2003: 91.
[2] 奇普·沙利文.庭园与气候[M].沈浮,王志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4.
[3]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斯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3.
[4] Brix M. The Baroque Landscape André Le Nôtre & Vaux le
Vicomte[M]. Translated by Steven Lindberg. New York: Rizzoli, 2004.[5] 落合太郎.风景之构成与演出[M].地景,编译.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91.
10-1
[6] Dernie D.The Villa D'Estre at Tivoli[M].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6: 19.
[7] Hazlehurst F H. Jules Hardouin mansard and André Le Nostre at
Dampierre[C]//John Dixon Hunt and Michel Conan.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French Garden Art: Chapters of a New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编辑/邵丹锦)
作者简介:
金云峰/1961年生/男/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上海 200092)
范 炜/1986年生/男/四川成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10-2
图10 建筑式的局部空间(细微的高差变化模糊了园林整体的大尺度几何形式)
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历史与理论(上海 200092)
53
规划设计理论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
Multiple-composition in Landscape Space Design—Garden of Villa D'Este as An Example
金云峰 / JIN Yun-feng范 炜 / FAN Wei
摘 要:根据对埃斯特别墅等案例的研究,提出园林的“多重构图”概念,以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在确立园林结构强势的控制力时,如何将其控制相对化,融入变化多样的主观体验。即如何协调规整式园林强势的形式图像,与动态的、现场体验的品质之间的冲突。研究显示出埃斯特别墅园林结构的复杂性:它具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或主导性构图,但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或被刻意打断,相互之间的转换形成了戏剧化的体验。形成这一“多重构图”结构的具体操作为:横切、视错觉、遮挡与隐藏、诱导、整体与局部的差异等。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园林史;意大利园林;构图;设计;埃斯特别墅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6-0048-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1-10-08; 修回日期:2012-03-1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沪教委高[2009]42号)与同济大学“2009—2012教改项目”(编号0100104146)共同资助Abstract: Multiple-composition of gardens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he conclus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Villa D 'Este, a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a garden, with a powerful structure, can make its structure relative, to combining with the dynamic, changeful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is problem relates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rength image and the varying experience of the garden. The analysis of Villa D'Este shows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 powerful compositions or dominant compositions coexist, yet each of them respectively has relative dominance, or conversion of compositions after being deliberately broken formed dramatic experience. Multiple-composition study summarize its operation and logic, such as transection, optical illusion, shelter or hide, induction,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part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history; Italian garden; composition; design; Villa D'Este
在分析历史上的园林时,平面图、照片、绘画的静态图像控制着许多人的理解方式,正如平面图、效果图在当代设计市场中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现代建筑设计分析,重视匀质的空间、抽象的形式。2种倾向彼此割裂,却殊途同归,往往掩盖了园林的体验品质,只看重简明的、易传播的形式图像。
对蒂沃利的埃斯特别墅的理解同样受限于此。在平面和鸟瞰图上,其纵横轴线结构清晰明确,具有强势的秩序;但在现场体验中,更多的却是变化多样的暧昧与惊喜,是空间与氛围、人的视角、运动、注意力紧密结合的表演。
人们在园林现场体验中获得的,并不是静态图像或抽象空间和形式,而是在游赏者有限的、不断变动的视野中,各种造景元素组织排列形成的
“构图”①。同样,园林体验伴随着身体的运动、视角的变化。因此本文创新性地使用“构图”“动线”等概念,用以分析园林体验的动态效果。
由此,笔者提出以下研究问题:规整式园林设计,如何在强调宏观秩序、产生强烈的形式图像的同时,又在现场体验中造成多样变化的品质?依循这一问题分析埃斯特别墅园林,进而提出“多重构图”概念。
因强调空间体验而非平面图像,这里所用的构图(composition)概念为:园林对某个主观视角呈现出或暗示出的有序面貌以及形式印象,例如造园要素的排序、配置与组合[1]对某个特定视角呈现出的景象。
本文提出“多重构图”(multiple-compositions)概念,有以下内涵。1)多重构图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指在园林中: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或主导性构图,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这些构图之间的转换
①“构图”(composition),是在克莱门特·史丁伯格(Clemens Steenbergen)使用的composition基础上,加以修改的概念。追溯其起源,“构图”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的巴黎美院布扎教学体系(the Ecole des
Beaux Arts)。这一体系指导建筑师将元素(element)在轴线与几何框架中排布、配置与组合,称为“构图”。这种设计操作涉及到建筑元素(element of building)与构图元素(element of composition),建筑元素是基本的建筑构件如门窗、栏杆等,而构图元素是一些更为概念化的对象,如房间(room)、前厅(vestibule)、走廊(corridor)等,因此构图元素是有功能和意义的使用“空间”,而不仅仅是平面布置。在20世纪,克莱门特·史丁伯格和顾大庆等对构图概念加以重新界定,强调了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序、配置与组合,结合对主观视角、视域和对主体感知的研究。
48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形成了戏剧化的体验;而对强有力构图的“打断”(Interruption)和相对化,保持着这一戏剧性体验。
2)“强”构图需要被“打断”,这使得多重构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多个强构图交叠的张力,可能形成总体上更加宏伟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单一构图控制力的打断,也可能平衡过度强势的秩序,引发视野、视线、地形、身体移动、方向感、氛围和情绪等因素的突变。
3)“动线”是多重构图的必要条件。在规整式园林中,动线不是独立于构图的观赏路径,例如作为轴线,它就是主导性构图的框架;而作为台阶、坡道,它嵌入地形结构。风景式园林中的
“园路”具有独立的、蜿蜒的形式,相反,埃斯特别墅具有建筑的特征,其动线由空间本身的方向、运动感、开口与高差过渡等形成。
对“多重构图”的具体内涵的解析,将随着对埃斯特别墅的分析展开。
1 先例:哈德良离宫
埃斯特别墅园林结构的特征,可能受到同在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影响。法国思想家蒙田在1581年参观了建造中的埃斯特别墅,即发现埃斯特从哈德良离宫遗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2]。
哈德良离宫在空间上的奇特之处是:它有多个轴线参考系,它们之间形成了非正交的、背离古典协调方法的关系。这样的布局可能是由于复杂地形的限制,以及漫长的增建过程造成的。但这种明显的不规则性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园林整体的宏伟效果。因为每一个空间结构都是强有力的,而相互之间的张力和戏剧性,则超
2-1
出了单一空间参考系可能达到的效果[2]。
这一结构特征——以及华丽的水景和洞窟——在考古发掘中重现于利哥里奥和艾普利托·德·埃斯特的面前,成为了同样建立在复杂地形之上的埃斯特别墅的参考。
2 结构:多重构图
埃斯特别墅并不具有哈德良离宫式的巨大规模。与后者松散的多中心结构相比,它更为紧凑,更强调主轴线。然而它的横纵轴线空间更为紧密地交叠在一起。与哈德良别墅相似,轴线相汇的交点不是被标志物所强调,而是空出来,形成流动的空间和“同时属于不同参照系”[3]的空间;同样,在主轴线上观察,横轴线形成的另一重构图被小心翼翼地隐藏和遮挡,产生了难以预料的戏剧性效果,组成了多重构图的基本特征。
将埃斯特别墅的结构与早期文艺复兴园林的常见结构比较,其特殊之处有。
2-2
1)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园林整体虽建立在正交网格上,但靠近主轴处的对称布局与边缘因地制宜的、不对称和多样化的子空
图1 埃斯特别墅鸟瞰与周边关系鸟瞰(航片与模型拼贴)
图2 埃斯特别墅轴测(2-1 乔木覆盖;2-2 去掉乔木,可见清晰的道路结构)
间截然不同。这源自地形的复杂性(图1、2)。大型鱼池被设置在
49
规划设计理论
3-1
图3-1 文艺复兴园林典型的十字分割平面 图3-2 埃斯特别墅多个纵深空间相互重叠
3-2
别墅
水风琴水剧场
百泉路
龙喷泉
园林入口底层平台棚架(已被毁)鱼池
图4 埃斯特别墅园林剖面(龙喷泉全貌无法在底层平台看到)
与陡坡平行的横轴上,不仅形成向山谷自然排水的渠道,而且以近似壕沟的形式,强化了地形隐含的防御优势,这使得中轴线不能开阔延展,却如同穿透防守性地势的一条动线,形成一种构图的紧张感。而开朗的、丰富的子空间则分布在园林边缘,回应了周边大范围的山水:东面建于台地上的蒂沃利城、北面的河谷、萨宾山脉(Sabine)、西南面脚下朝向罗马的平原。
2)横切(transect):打断先前秩序的有力的构图。横轴线(在不同的高差上)形成了重叠于主轴对称布局之上的强有力的元素。横轴的独立性与主轴的张力都被凸显。虽然与哈德良离宫相比,埃斯特别墅的结构保持着正交角度,但所形成的张力和戏剧性却是相近的。与早期文艺复兴园林基于完美的柏拉图几何形的平面布局相比,它们都更加凸显强势的纵深空间,而不是理想的平面几何形的分割(图3)。
由于地形、绿篱、树林和挡墙的遮挡与隐藏作用(shelter or hide)[4],每一条横轴线上的构图对游历者来说都是无法事先预料、突然呈现的。
3)布局中心的相对化:龙喷泉在鸟瞰和平面图上的角色,是园林的几何重心,但它并没有被放置在主轴与横轴的交叉点上——虽然是十字交叉轴线,却并不强调交点。
4)诱导(induce):龙喷泉在园林体验中的角色,是中轴线构图中起诱
导作用的元素[4]。因为它位于斜坡上,在低层平台上只能看到其喷起的水柱,只有十分接近它或站在高处平台才能把握它的全貌。动线体验真正的连续性,是由“阴翳中的山坡地形”提供的[5]。这诱导人沿着中轴的动线探寻(图4),在这一游历过程中,新的强有力的构图将会一一展现。
3 体验多重构图
园林最初的入口在低处(西北面),正对主轴线,两侧是喷泉和高墙,步入最底层平台的十字形廊架间(现已被毁)可以望见高处的别墅,这里最初为功能性的菜园[5],它的向心布局、节奏和实用功能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模式。但是高高在上的别墅似乎完全控制着园子,形成明确的“正立面”和强化的主轴透视构图。此时,龙喷泉被廊架遮挡(图5)。
进入廊架,在前方的山坡上逐渐出现龙喷泉的水柱,诱导人向山坡前行(图6视点A),然而,横轴的鱼池突然展现在眼前,吸引了游人的全部注意力(图6视点B)。由于高绿篱围绕着菜园,遮挡了视线,横轴的出现是预想不到的。廊架内的阴翳与鱼池的明亮形成强烈对比。人们会突然进入150m长的横向连续空间。
埃斯特的每一条横轴,都是以这种分节的、蒙太奇的形式突然呈现的,而且激起对比性的感官印象。鱼池很可能让人联想到哈德良离宫的坎
50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5-1
6-1
6-27-1
图5-1 模型:底层台地的中轴线构图原貌,廊架遮挡了龙喷泉 图 5-2 照片:底层台地的中轴线构图现状图6 当龙喷泉逐渐出现在中轴线视野前方,横轴的构图突然展现,产生令人惊讶的对比(A、B为不同视点)
图7 在接近龙喷泉的动线中,百泉路被完全隐藏,龙喷泉两旁的坡道也被绿篱遮挡(C、D为不同视点,D视点构图见图8)
帕鲁斯(Canopus)水道。
中轴构图依然存在。它被山坡上的壁龛、龙喷泉的水柱、别墅立面的对称角楼所强化(角楼现在被长高的柏树遮挡)。尽管中轴线并没有真的向山坡上延伸至别墅,但是山坡上的洞窟、府邸入口台阶下的洞窟相互呼应,构图的连续性造成了轻微的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增强了中轴线构图的延续感。由于感受到2个轴线方向上的吸引力,人们必须选择进入其中一条动线,继续旅程。
如果沿主轴前进,道路将如同壕沟上的桥一般跨过鱼池,随后沿着龙喷泉旁边的弧形阶梯拾级而上。阶梯扶手上的跌水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在眼前,这里的设计诉诸身体的绕行和感官的刺激,弱化了遵循主轴线而行的拘束感。
龙喷泉遮掩了下一条横轴:百泉路,人们无法在中轴线上的几乎任何位置清楚看到百泉路,除非走近其中(图7视点C)。约高5m、长130m的百泉台嵌入挡土墙,完全遮挡了别墅立面。其密集、均质的节奏、规则的
51
规划设计理论
8-2
图8 横切主轴线的百泉路
图9 在别墅前的台地,中轴线构图重新确立,并指向萨宾山
9-2
铺地图案、茂密的树墙和半室内性的空间(宽/高接近1:1且完全封闭两侧的视线)打断了主轴的延续,形成横切于主轴秩序上的有力而独立的空间(图8视点D)。这使人不可避免地被百泉路两端的景物吸引,而暂时忘记向别墅的朝圣之路——离心力已超出了序列感。从这个位置开始,遮蔽性的阴影取代了开敞空间的阳光,成为园林氛围的主角,应和着一系列喷泉、雕塑的主题——蒂沃利此地的“自然”的奥秘,是被幽暗保护着的土地的生育力和艺术的神秘创造力[6]。
当攀上整个高差来到别墅门前的台地,回望斜坡下方,主轴构图重新建立起来,但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向着远处萨宾山的一个顶峰方向[1],而园林的其他部分完全掩藏在浓荫和隆隆水声中(图9)。
转移到经验的感知。
埃斯特别墅园林整体的比例,属于阿尔伯蒂所言的简单的音乐和声比例:鱼池加上两侧铺地延续了和正方形十字划分的菜园同样的1:1比率,每个比率单位约30m。鱼池的长宽比为2:1。再高一层台地延续了1:1的比率直到别墅前。椭圆形是龙喷泉与水剧场共用的几何母题。
虽然整体的几何控制线在鸟瞰图上非常明确,但人视角的体验并不这么专横,更不是一览无余。许多空间都是由更接近人的尺度和建筑式的尺度协调构成的:2~4m高的冬青篱或墙,与步道形成1:2~1:1的高宽比,左右着这些局部空间,人体雕像的尺度控制着壁龛、洞窟、小品构筑,而长度(空间深度)则往往连续延伸,失去比例。这阻碍了人们清楚地认知园林的大尺度几何框架,只能体验到一系列清晰限定的、有着人的尺度的局
4 整体与局部的差异
尽管埃斯特的平面被控制在统一的几何系统中,但多重构图的存在,恰恰因为这个几何系统只是控制着总平面,而对园林的实际体验却由更局部的比例和人的尺度决定(图10)。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宏观的形式秩序
部空间。这些局部空间中的兴奋之处是无法预见的戏剧性,有明晰节奏的高差和方向变化。
这并不意味着模糊了整体的几何体系,就无法构造强有力的构图。山坡上的洞窟、小罗马旁的壁龛等空间仅有5~10m长宽的尺度,与鱼池、
52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百泉路的纵深距离(150m)相差15倍以上,足以造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对前者的局部空间,装饰的细节大量增加,用栏杆、雕像等建立了亲切的尺度;而对鱼池等这大尺度空间,则减少装饰细节。这种差异大大强化了园林体验的丰富性。
化的体验。而对强构图的打断和相对化,保持了这一体验的连续性。其具体操作有:横切、遮挡、隐藏、诱导、整体与局部的差异等。
在园林史、风景园林的设计和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多重构图所要应对的一些矛盾与挑战。如受到埃斯特别墅影响的勒·诺特式园林,同样具有多重构图的某些特征:整体上强势有力、秩序井然,看似不留余地,而现场体验却精巧多变,高度依赖于观者的身体移动和注意力的调动[7]。
抽象来看,“多重构图”的逻辑,是在确立园林结构的力度和形式印象的紧张感之际,又将其相对化,以容纳动态的场所体验。这种平衡所面临的张力与模棱两可,成为媒体文化下的常见现象。当园林设计需要突出强势的、标志性的图像效果(无论是使用传统的轴线构图,还是现代的抽象几何构图),同时又需要保证现场丰富的体验,都可能面临与“多重构图”类似的挑战。这是埃斯特别墅等园林历史案例可能带来的启示。
5 结论
埃斯特别墅既是具有强烈形式印象的园林,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媒体图像,但同时也是“现场的园林”。它保持着一种动态变化、多个强势构图相互平衡的园林体验,在秩序控制中保留着弹性,进而容纳多样的、对比的氛围。
规整式园林可以具有多个强有力的构图,但各自都只具有相对的支配性。在隐藏与遮挡等操作之下,构图之间的转换形成了出人意料的、戏剧
参考文献:
[1] Steenbergen C, Reh W.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s[M]. Basel: Birkhäuser-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2003: 91.
[2] 奇普·沙利文.庭园与气候[M].沈浮,王志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4.
[3]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斯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3.
[4] Brix M. The Baroque Landscape André Le Nôtre & Vaux le
Vicomte[M]. Translated by Steven Lindberg. New York: Rizzoli, 2004.[5] 落合太郎.风景之构成与演出[M].地景,编译.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91.
10-1
[6] Dernie D.The Villa D'Estre at Tivoli[M].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6: 19.
[7] Hazlehurst F H. Jules Hardouin mansard and André Le Nostre at
Dampierre[C]//John Dixon Hunt and Michel Conan.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French Garden Art: Chapters of a New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编辑/邵丹锦)
作者简介:
金云峰/1961年生/男/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上海 200092)
范 炜/1986年生/男/四川成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10-2
图10 建筑式的局部空间(细微的高差变化模糊了园林整体的大尺度几何形式)
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历史与理论(上海 20009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