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真可代替审美么?

杜洪毅/文

近日参观了一下某当代艺术家的个展,走进展厅稍作浏览就不忍心继续看下去。那些所谓的大作不仅仅是太丑,且胡乱涂抹色块还直让人倒反胃。如此般的“杰作”,就不知怎样跟艺术扯得上关系,是不是一旦贴上“当代”的标签,怎么个丑法都通行了呢?

对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类艺术的主旋律,但历史上也有许多杰作的确是不美的,甚至还很丑。比如罗丹的《老妓女》就很丑,最近还在展出的莱顿收藏作品中有一幅《魔法场境中的自画像》看上去让人觉得恐惧。这类作品之所以不以美为根本诉求,是因为作者想寻求某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美学里,也有对“丑”的欣赏,比如一些看似丑陋的奇石反而得到高雅人士的欣赏,古代许多罗汉神佛或鬼怪造像,也喜欢表现夸张的丑态。传统文化中对此类“丑”的欣赏,其实表达着另一种别致情趣的美学诉求,与今天那些故作丑态的“艺术”完全不是一回事。另外,在不少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为了达到批判、揭示丑陋与罪行的效果,也常会刻意呈现某种丑态。此类的“丑”,完全是为艺术诉求所需,并不违背基本的美学原则。

我不认为评判当下美术作品应该唯美是论,可至少不应该是故意弄些毫无意义的丑态吧!在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价值诉求早已非常多元化了,对某些比较另类的表达方式,理应持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当代艺术”(此处加引号,是特指狭义上的当代,而非一切当代艺术),在一切技法与形式彊界早被冲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大行其道的前提下,更不应该唯美而论之。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只要贴上“当代”的标签,就可以故作恶俗的丑态了呢?是不是越丑,就越有“当代性”、越有“艺术”呢?对此表示怀疑。即便不唯美而求,也不至于以丑代美吧!更不应该借以其丑恶的形态,进行哗众取宠式的追捧炒作。我想问那些喜欢故意弄出丑作的人,是不是想借着别人“不懂艺术”名义,来忽悠公众呢?此般的“艺术”还要拿来渲染卖弄,且不是太不知廉耻的了么?

诚然,即便是最杰出的艺术家,手下也会有败笔,也会制造一些不忍直视的涂鸦。但这类东西大多时候被直接销毁,即是要存档保留,才不会轻易示人,更不会放到公众场所去炫耀。当下艺术界广泛流行的以丑代表,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不仅存在丑恶的画作,还有形形色色丑恶的表演,借以“当代”、“前卫”的名义,贴上装腔作势的“学术”标签,四处招摇撞骗。这类颠覆美丑关系的“艺术”,对看不清究竟的普通大众来说,不仅只是“看不懂”,更是要让其丧失对艺术与美的基本信念。此般下去,审美当很快变成审丑,丑学代替美学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追根究底,丑文化的盛行,折射出的恰恰是当下许多人灵魂的丑恶。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许多想在艺术行业分上一杯羹的人,无奈于竞争激烈,自己又没有创造新美学的本事,便以故作丑恶姿态来标新立异(只不过早都被老外玩过了,看不出有几多新意),以寻求名利双收的捷径。审丑代替审美,绝不是代表这个文化多元时代进步的标志,反而展现的只是文明前进过程中的某种退步与悲哀。

个人认为,不管你想表达什么观念,不管怎么样的标新立异,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就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就应该为文明进步尽上一份心,而不是反其道行之。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冲撞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面临变革与希望,而且还得时时面对种种倒退的逆流!在这个人心虚浮、道德沦丧的年代里,要想不迷失,唯有保持自身人格的高度独立,才可避免被那许许多多的污浊浑水弄得晕倒!

2017年7月26日

杜洪毅/文

近日参观了一下某当代艺术家的个展,走进展厅稍作浏览就不忍心继续看下去。那些所谓的大作不仅仅是太丑,且胡乱涂抹色块还直让人倒反胃。如此般的“杰作”,就不知怎样跟艺术扯得上关系,是不是一旦贴上“当代”的标签,怎么个丑法都通行了呢?

对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类艺术的主旋律,但历史上也有许多杰作的确是不美的,甚至还很丑。比如罗丹的《老妓女》就很丑,最近还在展出的莱顿收藏作品中有一幅《魔法场境中的自画像》看上去让人觉得恐惧。这类作品之所以不以美为根本诉求,是因为作者想寻求某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美学里,也有对“丑”的欣赏,比如一些看似丑陋的奇石反而得到高雅人士的欣赏,古代许多罗汉神佛或鬼怪造像,也喜欢表现夸张的丑态。传统文化中对此类“丑”的欣赏,其实表达着另一种别致情趣的美学诉求,与今天那些故作丑态的“艺术”完全不是一回事。另外,在不少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为了达到批判、揭示丑陋与罪行的效果,也常会刻意呈现某种丑态。此类的“丑”,完全是为艺术诉求所需,并不违背基本的美学原则。

我不认为评判当下美术作品应该唯美是论,可至少不应该是故意弄些毫无意义的丑态吧!在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价值诉求早已非常多元化了,对某些比较另类的表达方式,理应持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当代艺术”(此处加引号,是特指狭义上的当代,而非一切当代艺术),在一切技法与形式彊界早被冲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大行其道的前提下,更不应该唯美而论之。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只要贴上“当代”的标签,就可以故作恶俗的丑态了呢?是不是越丑,就越有“当代性”、越有“艺术”呢?对此表示怀疑。即便不唯美而求,也不至于以丑代美吧!更不应该借以其丑恶的形态,进行哗众取宠式的追捧炒作。我想问那些喜欢故意弄出丑作的人,是不是想借着别人“不懂艺术”名义,来忽悠公众呢?此般的“艺术”还要拿来渲染卖弄,且不是太不知廉耻的了么?

诚然,即便是最杰出的艺术家,手下也会有败笔,也会制造一些不忍直视的涂鸦。但这类东西大多时候被直接销毁,即是要存档保留,才不会轻易示人,更不会放到公众场所去炫耀。当下艺术界广泛流行的以丑代表,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不仅存在丑恶的画作,还有形形色色丑恶的表演,借以“当代”、“前卫”的名义,贴上装腔作势的“学术”标签,四处招摇撞骗。这类颠覆美丑关系的“艺术”,对看不清究竟的普通大众来说,不仅只是“看不懂”,更是要让其丧失对艺术与美的基本信念。此般下去,审美当很快变成审丑,丑学代替美学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追根究底,丑文化的盛行,折射出的恰恰是当下许多人灵魂的丑恶。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许多想在艺术行业分上一杯羹的人,无奈于竞争激烈,自己又没有创造新美学的本事,便以故作丑恶姿态来标新立异(只不过早都被老外玩过了,看不出有几多新意),以寻求名利双收的捷径。审丑代替审美,绝不是代表这个文化多元时代进步的标志,反而展现的只是文明前进过程中的某种退步与悲哀。

个人认为,不管你想表达什么观念,不管怎么样的标新立异,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就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就应该为文明进步尽上一份心,而不是反其道行之。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冲撞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面临变革与希望,而且还得时时面对种种倒退的逆流!在这个人心虚浮、道德沦丧的年代里,要想不迷失,唯有保持自身人格的高度独立,才可避免被那许许多多的污浊浑水弄得晕倒!

2017年7月26日


相关文章

  • 文学概论(超全整理笔记)
  • 第四章课后题 1. 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种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文学作品门类众多,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把某几种文学作品综合起来而冠以某种名称,这就 ...查看


  • 自然美与艺术美_谁高谁低_裴仁伟
  • 第18卷第3期Vol.18 No.3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QINZHOUTEACHERSCOLLEGE2003年9月Sept 2003 自然美与艺术美:谁高谁低 裴仁伟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 ...查看


  •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 ...查看


  • 艺术学概论重点
  • 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两类. 自由引导人民作者是:德拉特洛瓦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几个特征:1.创造理想化的世界:2.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3.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解 ...查看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说课稿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说课稿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美术欣赏课本中第10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 ...查看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阅读的意义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阅读的意义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体现出语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特征和本质 ...查看


  • 图画美不能代替语言美
  • 图画美不能代替语言美 --<桥之美>教后反思 临河六中 王梅 为了更好地贯切新课标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式的讨论教学法,以便学生从自己独特角度,发现不同的美,让美贯穿于 ...查看


  • 论"谈到趣味无争辩"
  • 谈到趣味无争辩 俗语有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美学的审美趣味同样如此,拉丁文中有一句谚语:"谈到趣味无争辩",其意思是说,审美趣味属于个人私事,无所谓是非曲直,高低深浅之别,也无绝对的标准和规 ...查看


  • 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之艺术特色
  • 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http://www.wenwuchina.com/episteme/ 2011-2-25 15:07:56 作者:李元 来源:<文物 世界>2010.6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