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名词解释

1. 福摩萨 福摩萨是西方人对台湾的称呼。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看见许多渔船出没与海岛之间,因此称之为“Iiha Pescasdores”,意思是渔夫之岛;望着景色秀丽的台湾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 2. 热兰遮城 1624年9月,宋克率荷兰舰队离开澎湖退居台湾,即在大员湾外侧的一个小沙丘上修建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改名为热兰遮城(安平),并在北线尾岛建立商馆。 3. “一府二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家乡安平,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澎湖与台湾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4.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5. 台湾近代邮政 1885年 10月 12日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为改进台湾邮政的邮传,充裕财政收入,便利民众寄递邮件,他自行负责在清朝开办国家邮政之前,在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发行邮票,收寄民间邮件,这是中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光绪十四年(1888),以台湾道陈鸣志为“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督办”邮政。刘铭传仿照西洋邮政章程,自行草拟邮政办法条目,交电报总局总办张维卿道员研究筹划,并以台湾邮政总局的名义,于同年正月三十日(1888. 2. 21.)公布于众。从此,台湾近代邮政开始运转。 1. 大坌坑文化 从冰河时代最晚期气候变暖以后,全世界分别从几个适合农业的地区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6500年前左右,台湾北部的淡水河口附近和西南部当时还是沿海地带的新化丘陵、凤山丘陵,却出现了带有农业,使用陶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大坌坑文化人。大部分出土的新石器文物-陶器都有绳纹,而在陶器的口部施以菱形、交叉、波浪等形的划纹。这批陶器文物的器形和装饰手法受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大岔坑粗砂绳纹陶是从祖国大陆移植而来,其祖型在祖国大陆。 2. 《台湾文艺》 台湾文艺联盟的机关刊物。共出15期。1934年创刊发行。编委张深切、张星健、赖和等。这是日据时期台湾存在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杂志。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坚持文学面向大众,该刊在当时政治高压情形下于1936年停刊。1964年,吴浊流有感于光复后的台湾文学界不景气,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毅然重办《台湾文艺》,刊行至今。《台湾文艺》主张文学要写台湾人的喜怒哀乐和台湾本土故事,反映并批判现实。 3. 台阳美协 全称“台阳美术协会”,由廖继春、颜水龙、陈澄波、陈清汾、李梅树、李石樵、立石铁臣等人于1934年组织成立。 4. 美浓油纸伞 美浓的手工艺极负盛名,尤以油纸伞为代表。油纸伞完全是用手工制作。细长的伞骨,都是用从台中运来的“孟宗竹”经浸水后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弹性。再经过钻孔、穿线,一顶圆形的纸伞骨架就此成型。接着将做成扇形的绵纸,用棉籽油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晒之后,涂上防水桐油,一把油纸伞就制作成功了。美浓的油纸伞制作精巧,伞面上的中国书画极富美感。现今即便人们已不使用油纸伞了,仍有许多人视其为艺术品而收购珍藏。 5. 度小月担仔面 一百多年前,一位父亲为了养家活口,每逢在打渔遇台风休业之际,就挑起担子沿街卖面以补贴家用,这就是台湾最有名的“度小月担仔面”的由来。“度小月担仔面”配方独特,其肉燥的独门配方只有特定传人才能知道。除了肉燥以外,加上用虾子熬煮的汤头,还有一尾虾、蒜泥、香菜相佐提味。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碗面,引来了无数的品尝者。自1895年起,“度小月担仔面”由第一代经营者洪芋头先生传承至今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用心调配的传统味道始终不变。如今,“度小月担仔面” 在台南、台北各有多家分店。 1.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Polynesian),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三百到五百种不同的语。学者推测古南岛语族的原居地可能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也有学者干脆说就是台湾),但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开始,在中国大陆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南岛语族的踪迹,成为学术界的难解之谜。台湾原住民语言,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族,一共有23个语言,可以再细分成「泰雅语群」、「排湾语群」、以及「邹语群」等三个。 2. 迁界令 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沿海30里范围内的百姓全部内迁,房屋焚毁,人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昔日沃土良田,尽为荒野废墟。 3. “牛皮割地”的传说 十六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台湾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4. 四平戏 四平戏又称四坪或四棚,原为明代安徽徽州地区的一个剧种,俗称四平腔。四平戏从不同的途径传入福建,因其戏台大、演出灯火大、锣鼓声响大、唱腔音响大而被称为“大戏”。流行福建诏安、云霄、平和一带的闽南四平戏,从其剧目种类和来源、从音乐特色和曲调、从对白语言和内容等,与潮音戏、乱弹戏和正字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肯定,台湾四平戏是闽南的四平戏,由福建传入。在台湾,四平戏主要流行于新竹、苗栗一带。清末民初,四平戏在台湾渐渐衰微。 5. 李鹄饼店 李鹄饼店是创立于清光绪(公元1882年)的百年老店。以完全手工精制的绿豆凸闻名,采用进口酥油和阿罗利奶油,在基隆享有盛誉。近十多年又相继制作凤梨酥、蛋黄酥、馅松、咖哩酥、柠檬糕、太阳饼等各式礼饼,受到大众的欢迎。 1. 揆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揆一可能于1615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揆一进入荷属东印度公司后,经历各种职阶,1647年被任命为日本出岛商馆馆长,1656年为台湾长官。1662年为郑成功军队包围而投降离台。揆一回到巴达维亚后,立刻因为投降而受到审判。之后被软禁于班达群岛(Banda),1674年特赦下回到荷兰,晚年住在阿姆斯特丹。1675年出版《被贻误的台湾》一书。 2. 校园民歌 校园民歌是台湾的一种音乐风格。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乡愁四韵》现代诗,被视为是台湾校园民歌发展的开始。当时著名的民歌手有包美圣、王大成、赵树海、李建复、齐豫、叶家修、王梦麟、张雨生等人。《龙的传人》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为侯德建,首唱者为李建复。民歌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大学校园气味。後期,随着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1990年以后随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以及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开始走向衰落。 3. 杵舞 杵舞脱胎于舂米劳动,又称“杵音”或“杵乐”,是一种以敲击木杵为特色的舞蹈形式,以邵族人的杵舞最为著名。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根据需要用力或轻或重,以杵击石时有不同音高,发出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并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杵歌”时,妇女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戴上美丽的鲜花,随歌挥杵,交错敲奏。时而踏地轻摇,时而左右摆动,优美的舞姿和着天籁般的杵音和竹筒声,使人进入清新自然的田园世界。 4. 《养鸭人家》 《养鸭人家》,台湾彩色故事片。台湾中央电影事业有限公司1964年摄制。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赖成美摄影,主要演员有高香亭、唐宝云、欧威等。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描写台北附近淡水河畔的鸭农林再田,收留小月为养女,两人相依为命、情同骨肉的故事。本篇获第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3项奖;第十二届亚洲电影节金禾奖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指导3项奖。 5. 《东番记》 《东番记》全文一千四百余字,记述台湾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为最早描绘台湾平埔族生活、习俗的著作。作者陈第(1541年-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朝儒生。曾先后于戚继光与俞大猷从军,累功至游击将军,镇守古北口。1602年,将军沈有容为了平定日本海盗,特别邀他前往闽南。不料于搭船期间,遇到台风,飘到了台湾。事后,他根据居住台湾将近一年的经验作成《东番记》。为研究东番人的族属、社会发展和民族迁徙提供了线索,弥足珍贵。 1. 红毛城 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后来此称被称为“红毛城”。原因是当时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后,人们即将荷兰人占领的此城称作“红毛城”。 “红毛城”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远成为西方侵略者的侵台罪证。 2.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3. 素人画家 民俗风格与素人画家的流行,是乡土运动引发的现象。素人画家是指从来没有受过正统美学训练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表现能力很有个人风格,而被称之为“朴素艺术美学”。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不同于一般学院画派的生命力。素人画家中较著名的有70年代的洪通、林渊,80年代的李永沱、张李富、王业、周邱英薇等人。 4. 《汪洋中的一条船》 《汪洋中的一条船》(He Never Gives Up)是依据台湾作家郑丰喜所撰写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改编的电影。上映后,旋即造成盛况空前的轰动,无人不知此部家喻户晓的影片,观众皆无不动容落泪,创下极高的卖座纪录。 故事剧情述说残疾青年奋发向上的历程,以尊严克服逆境创造自己的人生,最终乃成为一位生命的勇士,带给世人艰辛灿烂的榜样;亦反映当时国家处境,及生命意义的反思。整个舞台在嘉义县东石乡港墘国小取景,并曾依制作需求前往台北市中正区宝藏岩拍摄,构筑出早期台湾艰困生活环境,以及不屈不饶的求学过程。 5. 台南端午节 在台南地区,端午节并不吃粽子,而吃一种名叫“煎堆”的食物。传说此俗与郑成功来台有关。郑军进入台湾后,军粮匮乏,端午节没有米包粽子。台湾民众闻之,纷纷献出薯粉、花生等给郑军。郑成功下令将这些食物搅和后,用油煎熟,分给将士,以度端午节。此后,台南人每年都做这种“煎堆”以示纪念。

1. 福摩萨 福摩萨是西方人对台湾的称呼。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看见许多渔船出没与海岛之间,因此称之为“Iiha Pescasdores”,意思是渔夫之岛;望着景色秀丽的台湾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 2. 热兰遮城 1624年9月,宋克率荷兰舰队离开澎湖退居台湾,即在大员湾外侧的一个小沙丘上修建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改名为热兰遮城(安平),并在北线尾岛建立商馆。 3. “一府二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家乡安平,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澎湖与台湾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4.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5. 台湾近代邮政 1885年 10月 12日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为改进台湾邮政的邮传,充裕财政收入,便利民众寄递邮件,他自行负责在清朝开办国家邮政之前,在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发行邮票,收寄民间邮件,这是中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光绪十四年(1888),以台湾道陈鸣志为“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督办”邮政。刘铭传仿照西洋邮政章程,自行草拟邮政办法条目,交电报总局总办张维卿道员研究筹划,并以台湾邮政总局的名义,于同年正月三十日(1888. 2. 21.)公布于众。从此,台湾近代邮政开始运转。 1. 大坌坑文化 从冰河时代最晚期气候变暖以后,全世界分别从几个适合农业的地区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6500年前左右,台湾北部的淡水河口附近和西南部当时还是沿海地带的新化丘陵、凤山丘陵,却出现了带有农业,使用陶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大坌坑文化人。大部分出土的新石器文物-陶器都有绳纹,而在陶器的口部施以菱形、交叉、波浪等形的划纹。这批陶器文物的器形和装饰手法受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大岔坑粗砂绳纹陶是从祖国大陆移植而来,其祖型在祖国大陆。 2. 《台湾文艺》 台湾文艺联盟的机关刊物。共出15期。1934年创刊发行。编委张深切、张星健、赖和等。这是日据时期台湾存在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杂志。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坚持文学面向大众,该刊在当时政治高压情形下于1936年停刊。1964年,吴浊流有感于光复后的台湾文学界不景气,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毅然重办《台湾文艺》,刊行至今。《台湾文艺》主张文学要写台湾人的喜怒哀乐和台湾本土故事,反映并批判现实。 3. 台阳美协 全称“台阳美术协会”,由廖继春、颜水龙、陈澄波、陈清汾、李梅树、李石樵、立石铁臣等人于1934年组织成立。 4. 美浓油纸伞 美浓的手工艺极负盛名,尤以油纸伞为代表。油纸伞完全是用手工制作。细长的伞骨,都是用从台中运来的“孟宗竹”经浸水后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弹性。再经过钻孔、穿线,一顶圆形的纸伞骨架就此成型。接着将做成扇形的绵纸,用棉籽油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晒之后,涂上防水桐油,一把油纸伞就制作成功了。美浓的油纸伞制作精巧,伞面上的中国书画极富美感。现今即便人们已不使用油纸伞了,仍有许多人视其为艺术品而收购珍藏。 5. 度小月担仔面 一百多年前,一位父亲为了养家活口,每逢在打渔遇台风休业之际,就挑起担子沿街卖面以补贴家用,这就是台湾最有名的“度小月担仔面”的由来。“度小月担仔面”配方独特,其肉燥的独门配方只有特定传人才能知道。除了肉燥以外,加上用虾子熬煮的汤头,还有一尾虾、蒜泥、香菜相佐提味。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碗面,引来了无数的品尝者。自1895年起,“度小月担仔面”由第一代经营者洪芋头先生传承至今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用心调配的传统味道始终不变。如今,“度小月担仔面” 在台南、台北各有多家分店。 1.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Polynesian),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三百到五百种不同的语。学者推测古南岛语族的原居地可能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也有学者干脆说就是台湾),但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开始,在中国大陆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南岛语族的踪迹,成为学术界的难解之谜。台湾原住民语言,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族,一共有23个语言,可以再细分成「泰雅语群」、「排湾语群」、以及「邹语群」等三个。 2. 迁界令 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沿海30里范围内的百姓全部内迁,房屋焚毁,人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昔日沃土良田,尽为荒野废墟。 3. “牛皮割地”的传说 十六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台湾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4. 四平戏 四平戏又称四坪或四棚,原为明代安徽徽州地区的一个剧种,俗称四平腔。四平戏从不同的途径传入福建,因其戏台大、演出灯火大、锣鼓声响大、唱腔音响大而被称为“大戏”。流行福建诏安、云霄、平和一带的闽南四平戏,从其剧目种类和来源、从音乐特色和曲调、从对白语言和内容等,与潮音戏、乱弹戏和正字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肯定,台湾四平戏是闽南的四平戏,由福建传入。在台湾,四平戏主要流行于新竹、苗栗一带。清末民初,四平戏在台湾渐渐衰微。 5. 李鹄饼店 李鹄饼店是创立于清光绪(公元1882年)的百年老店。以完全手工精制的绿豆凸闻名,采用进口酥油和阿罗利奶油,在基隆享有盛誉。近十多年又相继制作凤梨酥、蛋黄酥、馅松、咖哩酥、柠檬糕、太阳饼等各式礼饼,受到大众的欢迎。 1. 揆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揆一可能于1615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揆一进入荷属东印度公司后,经历各种职阶,1647年被任命为日本出岛商馆馆长,1656年为台湾长官。1662年为郑成功军队包围而投降离台。揆一回到巴达维亚后,立刻因为投降而受到审判。之后被软禁于班达群岛(Banda),1674年特赦下回到荷兰,晚年住在阿姆斯特丹。1675年出版《被贻误的台湾》一书。 2. 校园民歌 校园民歌是台湾的一种音乐风格。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乡愁四韵》现代诗,被视为是台湾校园民歌发展的开始。当时著名的民歌手有包美圣、王大成、赵树海、李建复、齐豫、叶家修、王梦麟、张雨生等人。《龙的传人》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为侯德建,首唱者为李建复。民歌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大学校园气味。後期,随着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1990年以后随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以及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开始走向衰落。 3. 杵舞 杵舞脱胎于舂米劳动,又称“杵音”或“杵乐”,是一种以敲击木杵为特色的舞蹈形式,以邵族人的杵舞最为著名。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根据需要用力或轻或重,以杵击石时有不同音高,发出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并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杵歌”时,妇女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戴上美丽的鲜花,随歌挥杵,交错敲奏。时而踏地轻摇,时而左右摆动,优美的舞姿和着天籁般的杵音和竹筒声,使人进入清新自然的田园世界。 4. 《养鸭人家》 《养鸭人家》,台湾彩色故事片。台湾中央电影事业有限公司1964年摄制。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赖成美摄影,主要演员有高香亭、唐宝云、欧威等。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描写台北附近淡水河畔的鸭农林再田,收留小月为养女,两人相依为命、情同骨肉的故事。本篇获第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3项奖;第十二届亚洲电影节金禾奖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指导3项奖。 5. 《东番记》 《东番记》全文一千四百余字,记述台湾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为最早描绘台湾平埔族生活、习俗的著作。作者陈第(1541年-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朝儒生。曾先后于戚继光与俞大猷从军,累功至游击将军,镇守古北口。1602年,将军沈有容为了平定日本海盗,特别邀他前往闽南。不料于搭船期间,遇到台风,飘到了台湾。事后,他根据居住台湾将近一年的经验作成《东番记》。为研究东番人的族属、社会发展和民族迁徙提供了线索,弥足珍贵。 1. 红毛城 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后来此称被称为“红毛城”。原因是当时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后,人们即将荷兰人占领的此城称作“红毛城”。 “红毛城”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远成为西方侵略者的侵台罪证。 2. 水师提督 清代,设立“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或“巡抚”指挥,位阶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某某舰队司令员。提督:官制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后来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3. 素人画家 民俗风格与素人画家的流行,是乡土运动引发的现象。素人画家是指从来没有受过正统美学训练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表现能力很有个人风格,而被称之为“朴素艺术美学”。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不同于一般学院画派的生命力。素人画家中较著名的有70年代的洪通、林渊,80年代的李永沱、张李富、王业、周邱英薇等人。 4. 《汪洋中的一条船》 《汪洋中的一条船》(He Never Gives Up)是依据台湾作家郑丰喜所撰写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改编的电影。上映后,旋即造成盛况空前的轰动,无人不知此部家喻户晓的影片,观众皆无不动容落泪,创下极高的卖座纪录。 故事剧情述说残疾青年奋发向上的历程,以尊严克服逆境创造自己的人生,最终乃成为一位生命的勇士,带给世人艰辛灿烂的榜样;亦反映当时国家处境,及生命意义的反思。整个舞台在嘉义县东石乡港墘国小取景,并曾依制作需求前往台北市中正区宝藏岩拍摄,构筑出早期台湾艰困生活环境,以及不屈不饶的求学过程。 5. 台南端午节 在台南地区,端午节并不吃粽子,而吃一种名叫“煎堆”的食物。传说此俗与郑成功来台有关。郑军进入台湾后,军粮匮乏,端午节没有米包粽子。台湾民众闻之,纷纷献出薯粉、花生等给郑军。郑成功下令将这些食物搅和后,用油煎熟,分给将士,以度端午节。此后,台南人每年都做这种“煎堆”以示纪念。


相关文章

  • 历史人类学绝版笔记
  • 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 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8月1日) --萧凤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 7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不完全只研究"他者",而转向对自身社会的观察. 人类学的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 ...查看


  •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1-0003-15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1999-2010真题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1999-2010真题 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大众传播 2. 反馈 3. 传播者 4. 控制实验法 5. 编码 二.简答题:(每 ...查看


  • 台湾政治走向的结构分析
  • [内容提要]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形成了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它会不会 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台海持续和平发展,等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台海关系重大课题.从 结构来分析,可以发现台海新形势的形成在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务实性,在于台 ...查看


  • 当代史名词解释真题
  • 当代史名词解释: 1.863计划: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计划,全称<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高新科 ...查看


  •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主要特征
  • 作者:巫云仙 文史哲 1996年03期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国现代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中国问题专家.对华政策的评论者.半个世纪以来,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西关系史进行了深入的 ...查看


  • 龙应台港大演讲全文:我的香港,我的台湾
  • 龙应台港大演讲全文:我的香港,我的台湾 编者注:12月1日晚,龙应台在香港大学陆佑堂发表题为"我的香港,我的台湾"演讲,龙应台认为香港作为"边陲"的力量,台湾作为宁静的力量,有一种温柔如水的力量,可以 ...查看


  • 历史复习资料
  • 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要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 ...查看


  •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回归佛像待遇不能低于台湾|佛像| 佛光山
  •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 20年前,河北省幽居寺的一尊北齐释迦牟尼佛像的佛首被盗,文物流失海外,不知去向.时隔20年,这尊高47公分.重80公斤的佛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并与此前从河北运抵台湾的佛身正式"合为一体",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