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遂溪一中语文科组 吴妙婷 教材分析:
《金岳霖先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四篇文章皆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所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这些文章有两个层面意义:掌握语文工具和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掌握语文工具”层面说,应通过学习本单元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阅读技能),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和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写作技能);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层面说,应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情感,领悟人生。 《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先生身上那种天真的品性,和基于天真的特立独行、对学问的热情、对生活的投入和热爱是多么可爱啊!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不正是“诗意的栖居”的典范么!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文风轻灵自由。平常人物琐碎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会闪烁出诗意的美感,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好。汪曾祺的这一特色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也是能培养人的。 学生分析:
《金岳霖先生》文字平易,人物有趣,学生会读得轻松愉快,但又因为轻松愉快,似乎没有什么疑难,就容易不加思索,过目即忘。故宜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质疑;并且利用风格相同的课外文章,强化学生对汪曾祺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一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捕捉美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自主质疑 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学会从这些角度提出问题,研究课文。
2学习合作与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 理解运用 写人要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
预习时自主质疑
堂上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教时(堂上)
预习:
1.自由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划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或印象深刻?
2 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却不在以上范围内的),写在纸条上。 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
写了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采用哪些材料刻画人物形象?(选材)
这些材料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详略是否得当?(裁剪)
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或文章的意义何在?(写作目的或意义) 3 教师收集问题,筛选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上课讨论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导语更追求趣味性,以逗引学生的热情,同时要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因此由一个活得很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老师开始讲。]
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当语文老师吗?
这和我的语文老师有关。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他脸色红黑,长得一点也不象个语文老师。可是他活得很象个语文老师。上课特别投入,他上《屈原》,念《雷电颂》:“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双眼圆睁,满脸通红,颈上青筋条条暴突,右手在空中挥动,恍若怒目金刚。他在房子后面的空地种许多胡萝卜、小白菜、黄瓜,下午放学后他在菜地里浇水,看见我们经过,必定要拉我们下车,吹嘘他的胡萝卜如何壮大,小白菜如何青嫩,慷慨地强迫我们带一点回家。他家的墙上挂着把二胡,常常应要求拉给我们听,二胡音色暗哑,不见得好听,可他总是摇头晃脑地陶醉其中,得意起来还要师母伴唱,连我们偷偷溜走了也没看见。
于是我常想:尽管我的老师很平凡,但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他活得很投入,生活充满了乐趣,这样活着很优美。也许这正是语文的功效吧!所以我就成了语文老师。现在我们要学习的《金乐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写他的老师——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作家笔下的老师的神采吧!
二.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行事并初步对人物行事做出评价。]
学生印象深刻的有金先生捉跳蚤,养斗鸡,外貌。原因是与一般人不同,比较特别、古怪、好笑。
学生谈完后,选择这三段齐声朗读。
三.列出要讨论探究的问题。学生自由组合成4到6人小组,自主选择一个问题讨论探究,约用5分钟。
(1)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内容显得太“散”,你怎么看?
(3) 作者是金先生的学生,可他把金先生的样子写得这样古怪,对老师是
不是太不尊重了?
(4) 第二段还写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这部分内容与金先生关系不
大,你觉得它有存在的意义吗?
(5) 文中用了整整一段来写王浩,不仅写外貌、爱好,还写自己与王浩的
交往,这有必要吗?
[注:以上问题全是学生提出的。但经过教师虑选]
三 各小组代表讲述本组探讨的问题及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1)金先生的主要特点是“怪”,“怪”的实质是天真无邪、热爱生活、热爱学问、特立独行。一个成年人保持着童真、行止因而显得“出格”,故而予人“怪”的印象。
(2)此文整体上是围绕着金先生的“怪”来写的,可以说是“形散神聚”,材料从外貌特色、教学治学、生活乐趣、朋友交往、晚年行止等方面来塑造金先生的形象。
(3)不是不尊重。一来金先生的确显得“怪”;二来写他的可笑的“怪”外貌,是为了表现他性格的特立独行(个性)。
教师补充:写形即写神。大家学过的《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站着喝酒却不肯脱下长衫,正表明了他心里不肯放弃读书人的身份;红楼梦中的凤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写出了她的“辣”。
(4)这部分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写出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独特风范,既然大家都这么有个性、特立独行,那么金先生的“怪”也就有了特定的环境,就不那么“怪”了。这是对金先生的衬托。
(学生这个意见很有见地,《教师用书》上的看法是,这是“闲笔”,比较而言,我更认同前者。)
(5)没有必要。如果要借学生王浩来衬托金先生,只需写他的成就即可,没必要详细写王浩的外貌爱好和与“我”的交往。
注: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名师出高徒,写王浩可以衬托金先生。这时候我让学生从从描写王浩所用的篇幅、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来考查其必要性,最终意见达到了一致。
教师总结: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对哪位大作家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大胆质疑,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否定意见;扩大一点说,不管对于什么意见、言论、理论,我们都有权利提出疑问并独立思考,这是思想的自由,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四.延伸——印发课外阅读资料:
1.汪曾祺作品《槐花》
2. 介绍西南联大的作品《精神的雕像》节选
注:
《槐花》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汪曾祺的风格,认识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作家从平凡的生活中从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发现美的闪光,从而更爱生活,享受人生,“诗意地栖居”。
这一点可以在下一堂课用十分钟左右落实,同时还可以补充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看起来没有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 “重大意义”,就是写了一个可爱的人。然而,我以为,“美”就是最重大的意义,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的人,发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接触了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从而接受了美的熏陶,这就是它的意义。语文会让我们大家变得更美好更富有诗意!
附一:《槐花》、《精神的雕像》节选
槐 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热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 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 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
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解说与反思
遂溪一中语文科组 吴妙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巩固”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是因为以下环节做得比较好:
一.对教材和学生有细致的分析。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
特性。
《金岳霖先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四篇文章皆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所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这些文章有两个层面意义:掌握语文工具和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掌握语文工具”层面说,应通过学习本单元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阅读技能),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和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写作技能);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层面说,应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情感,领悟人生。 《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先生身上那种天真的品性,和基于天真的特立独行、对学问的热情、对生活的投入和热爱是多么可爱啊!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不正是“诗意的栖居”的典范么!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文风轻灵自由。平常人物琐碎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会闪烁出诗意的美感,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好。汪曾祺的这一特色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也是能培养人的。
二.学生自由谈论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朗读一环节,方法虽然传统,但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亲近和熟悉程度,于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形象、生活情致、从中受到人文性熏陶很有好处。
三.在预习时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并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说明这个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却不在以上范围内的。
这一步工作既是方法指导,又是导向控制,并且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思考要质疑。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问”的困难。而另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
则可以不受“一般探究质疑角度”的限制,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这个环节为“学会自主阅读,学会质疑”的工具性目标而设计。
四,堂上探究是热情地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如对“第二段还写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这部分内容与金先生关系不大,你觉得它有存在的意义吗?”一问题的理解,《教师用书》上的看法是,这是“闲笔”,而学生则认为这部分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写出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独特风范,既然大家都这么有个性、特立独行,那么金先生的“怪”也就有了特定的环境,就不那么“怪”了。这是对金先生的衬托。我认为学生这个意见很有见地,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小组学生眼睛都可以用“闪闪发亮”来形容。
五.课后的阅读补充强化了学生对汪曾祺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一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概而言之,教学设计关注到了“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这三个维度,既有纵向的整体性,又有横向的协调性,相互渗透而又相互交融为一体,很难清晰地划分出某个部分纯属其中一个目标。例如,学生自由谈论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朗读一环节,既是“过程与方法”,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并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一环节,既是“知识和技能 ”,亦包含“过程与方法”。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遂溪一中语文科组 吴妙婷 教材分析:
《金岳霖先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四篇文章皆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所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这些文章有两个层面意义:掌握语文工具和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掌握语文工具”层面说,应通过学习本单元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阅读技能),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和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写作技能);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层面说,应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情感,领悟人生。 《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先生身上那种天真的品性,和基于天真的特立独行、对学问的热情、对生活的投入和热爱是多么可爱啊!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不正是“诗意的栖居”的典范么!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文风轻灵自由。平常人物琐碎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会闪烁出诗意的美感,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好。汪曾祺的这一特色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也是能培养人的。 学生分析:
《金岳霖先生》文字平易,人物有趣,学生会读得轻松愉快,但又因为轻松愉快,似乎没有什么疑难,就容易不加思索,过目即忘。故宜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质疑;并且利用风格相同的课外文章,强化学生对汪曾祺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一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捕捉美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自主质疑 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学会从这些角度提出问题,研究课文。
2学习合作与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 理解运用 写人要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
预习时自主质疑
堂上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教时(堂上)
预习:
1.自由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划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或印象深刻?
2 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却不在以上范围内的),写在纸条上。 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
写了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采用哪些材料刻画人物形象?(选材)
这些材料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详略是否得当?(裁剪)
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或文章的意义何在?(写作目的或意义) 3 教师收集问题,筛选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上课讨论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导语更追求趣味性,以逗引学生的热情,同时要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因此由一个活得很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老师开始讲。]
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当语文老师吗?
这和我的语文老师有关。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他脸色红黑,长得一点也不象个语文老师。可是他活得很象个语文老师。上课特别投入,他上《屈原》,念《雷电颂》:“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双眼圆睁,满脸通红,颈上青筋条条暴突,右手在空中挥动,恍若怒目金刚。他在房子后面的空地种许多胡萝卜、小白菜、黄瓜,下午放学后他在菜地里浇水,看见我们经过,必定要拉我们下车,吹嘘他的胡萝卜如何壮大,小白菜如何青嫩,慷慨地强迫我们带一点回家。他家的墙上挂着把二胡,常常应要求拉给我们听,二胡音色暗哑,不见得好听,可他总是摇头晃脑地陶醉其中,得意起来还要师母伴唱,连我们偷偷溜走了也没看见。
于是我常想:尽管我的老师很平凡,但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他活得很投入,生活充满了乐趣,这样活着很优美。也许这正是语文的功效吧!所以我就成了语文老师。现在我们要学习的《金乐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写他的老师——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作家笔下的老师的神采吧!
二.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行事并初步对人物行事做出评价。]
学生印象深刻的有金先生捉跳蚤,养斗鸡,外貌。原因是与一般人不同,比较特别、古怪、好笑。
学生谈完后,选择这三段齐声朗读。
三.列出要讨论探究的问题。学生自由组合成4到6人小组,自主选择一个问题讨论探究,约用5分钟。
(1)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内容显得太“散”,你怎么看?
(3) 作者是金先生的学生,可他把金先生的样子写得这样古怪,对老师是
不是太不尊重了?
(4) 第二段还写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这部分内容与金先生关系不
大,你觉得它有存在的意义吗?
(5) 文中用了整整一段来写王浩,不仅写外貌、爱好,还写自己与王浩的
交往,这有必要吗?
[注:以上问题全是学生提出的。但经过教师虑选]
三 各小组代表讲述本组探讨的问题及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1)金先生的主要特点是“怪”,“怪”的实质是天真无邪、热爱生活、热爱学问、特立独行。一个成年人保持着童真、行止因而显得“出格”,故而予人“怪”的印象。
(2)此文整体上是围绕着金先生的“怪”来写的,可以说是“形散神聚”,材料从外貌特色、教学治学、生活乐趣、朋友交往、晚年行止等方面来塑造金先生的形象。
(3)不是不尊重。一来金先生的确显得“怪”;二来写他的可笑的“怪”外貌,是为了表现他性格的特立独行(个性)。
教师补充:写形即写神。大家学过的《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站着喝酒却不肯脱下长衫,正表明了他心里不肯放弃读书人的身份;红楼梦中的凤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写出了她的“辣”。
(4)这部分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写出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独特风范,既然大家都这么有个性、特立独行,那么金先生的“怪”也就有了特定的环境,就不那么“怪”了。这是对金先生的衬托。
(学生这个意见很有见地,《教师用书》上的看法是,这是“闲笔”,比较而言,我更认同前者。)
(5)没有必要。如果要借学生王浩来衬托金先生,只需写他的成就即可,没必要详细写王浩的外貌爱好和与“我”的交往。
注: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名师出高徒,写王浩可以衬托金先生。这时候我让学生从从描写王浩所用的篇幅、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来考查其必要性,最终意见达到了一致。
教师总结: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对哪位大作家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大胆质疑,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否定意见;扩大一点说,不管对于什么意见、言论、理论,我们都有权利提出疑问并独立思考,这是思想的自由,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四.延伸——印发课外阅读资料:
1.汪曾祺作品《槐花》
2. 介绍西南联大的作品《精神的雕像》节选
注:
《槐花》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汪曾祺的风格,认识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作家从平凡的生活中从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发现美的闪光,从而更爱生活,享受人生,“诗意地栖居”。
这一点可以在下一堂课用十分钟左右落实,同时还可以补充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看起来没有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 “重大意义”,就是写了一个可爱的人。然而,我以为,“美”就是最重大的意义,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的人,发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接触了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从而接受了美的熏陶,这就是它的意义。语文会让我们大家变得更美好更富有诗意!
附一:《槐花》、《精神的雕像》节选
槐 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热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 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 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
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解说与反思
遂溪一中语文科组 吴妙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巩固”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是因为以下环节做得比较好:
一.对教材和学生有细致的分析。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
特性。
《金岳霖先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四篇文章皆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所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这些文章有两个层面意义:掌握语文工具和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掌握语文工具”层面说,应通过学习本单元掌握写人散文的一般学习角度(阅读技能),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和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写作技能);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层面说,应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情感,领悟人生。 《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先生身上那种天真的品性,和基于天真的特立独行、对学问的热情、对生活的投入和热爱是多么可爱啊!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不正是“诗意的栖居”的典范么!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文风轻灵自由。平常人物琐碎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会闪烁出诗意的美感,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好。汪曾祺的这一特色也启发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也是能培养人的。
二.学生自由谈论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朗读一环节,方法虽然传统,但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亲近和熟悉程度,于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形象、生活情致、从中受到人文性熏陶很有好处。
三.在预习时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并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说明这个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却不在以上范围内的。
这一步工作既是方法指导,又是导向控制,并且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思考要质疑。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问”的困难。而另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
则可以不受“一般探究质疑角度”的限制,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这个环节为“学会自主阅读,学会质疑”的工具性目标而设计。
四,堂上探究是热情地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如对“第二段还写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这部分内容与金先生关系不大,你觉得它有存在的意义吗?”一问题的理解,《教师用书》上的看法是,这是“闲笔”,而学生则认为这部分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写出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独特风范,既然大家都这么有个性、特立独行,那么金先生的“怪”也就有了特定的环境,就不那么“怪”了。这是对金先生的衬托。我认为学生这个意见很有见地,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小组学生眼睛都可以用“闪闪发亮”来形容。
五.课后的阅读补充强化了学生对汪曾祺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这一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捕捉庸常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概而言之,教学设计关注到了“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这三个维度,既有纵向的整体性,又有横向的协调性,相互渗透而又相互交融为一体,很难清晰地划分出某个部分纯属其中一个目标。例如,学生自由谈论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并朗读一环节,既是“过程与方法”,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教给学生写人散文的一般探究质疑角度,并要求每人就此文提出一个问题”一环节,既是“知识和技能 ”,亦包含“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