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出的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4、学习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的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反映竹海情景的影片或图片)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段意:本文共分两个层次。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第一层次:(1---3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第二层次:(4---6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第三层次:(7段)竹乡人的生活平静安逸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
3、老师小结:本文共7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
(五)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明确内容
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分别是:
(1)、远处所见:远望,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2)、竹林深处所见:近观
(3)、竹坞所见:抬头向四面看望,到处都是竹子。突出竹子多而茂密。
4、第一自然段写风中竹林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什么?(竹海)
A学生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B汇报
教师点拨: 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5、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汇报:
A 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例如:“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B 第三自然段,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教师小结: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6、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提示:
A. 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B.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C.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7、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六)总结:
本文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竹海美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出的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4、学习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的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反映竹海情景的影片或图片)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段意:本文共分两个层次。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第一层次:(1---3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第二层次:(4---6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第三层次:(7段)竹乡人的生活平静安逸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
3、老师小结:本文共7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
(五)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明确内容
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分别是:
(1)、远处所见:远望,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2)、竹林深处所见:近观
(3)、竹坞所见:抬头向四面看望,到处都是竹子。突出竹子多而茂密。
4、第一自然段写风中竹林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什么?(竹海)
A学生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B汇报
教师点拨: 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5、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汇报:
A 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例如:“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B 第三自然段,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教师小结: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6、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提示:
A. 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B.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C.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7、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六)总结:
本文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竹海美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