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辨证施治实质(节选自胡希恕先生"辨证施治概论"一文)

刘观涛按:

学堂本期特别刊载我国现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专篇论述“辨证施治概论(节选)”,在这一部分,胡老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与方法体系,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治什么样的病这两个根本问题!

学堂希望对经方感兴趣的同仁,能够立宏愿,发伟力,一门深入存定力,持久坚持有恒心,并能学以致用,做一代经方传人!

我们相信,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

论辨证施治实质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已略述如前,不过中医辨证施治,究竟治的疾病什么?是一种什么治病的方法,这是关系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问题,对于中医的理解甚关重要,因特提出讨论如下。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

如前所述,大阳病并不是一种各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一般的证。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西医诊断病更是如此),均可给以彻底治愈。试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还具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若为中医辨证论治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众所周知,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于疾病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确是祖国医学的伟大发明,但为什么疾病会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此为有关辨证施治所以有验的理论根据,故有加一探讨的必要,因略述浅见以供参考。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人体之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才行。基于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此皆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论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的寒热所能比,人体自有以抗御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于是则正邪相拒的情况,亦随时以证的形式反应出来。如所谓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里证,即是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此为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有限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人体的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若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一句话,疾病侵入于人体,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以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而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以下介绍有关论说,以供参考。

《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此段大意是说,今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的骨肉间,此原是人体欲借以发汗的机转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说来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汗出,为精气外越,今汗出而还发热,显系邪胜而精亡,而不得谓为邪却而精胜也。若更不能食,则精气断绝而邪气独留,故不免于死。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说,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的一般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分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热邪郁集于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的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以上《内经.素问》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尤其对或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

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恰为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痛疼。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由于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机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机,而使达到汗出的原因疗法吗?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即号称进步的近代西医,恐亦不免以为是一种理想而已。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质不是别的,而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瑰宝,其科学内涵应诊视和发扬。

想说的话:

我们致力于经方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亲近她;

我们专注于经方的分享,让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她,并把健康与快乐传递给那些爱着我们和我们所爱着的人们!

参与学习,分享快乐,传递大爱!

本公众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主编刘观涛主持。最大特色:独家推出系列化的“经典中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班(孔伯华伤寒温病学派)、医师专业班(胡希恕谨守病机学派)。随到随学,循环开班。

学习方式:以书为师,同修中医;日行一善,分享欢喜。

本公众号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发起“中医志愿者”行动。凡本公众号的订阅读者,如果您愿意,皆可自动成为“中医志愿者”成员。所有的中医志愿者,均可免费参加“同修中医”课程(志愿活动方式不拘一格,和本微信读者分享自己学医感受心得、向好友转发推荐中医优秀文章……)。

志愿者可根据自己所做奉献,向本公众号申请升级为“优秀志愿者”,可享受“加V”待遇,能与授课专家团队互动问答(优秀志愿者的活动,如整理专家录音和文稿;把中文篇章翻译成英文、在大学组建中医师承小组、联络电台主播创建手机中医电台……“中医志愿者”报名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真诚欢迎您与本微信互动,只需要您直接给本微信发送信息,我就能第一时间收到,就这么简单!

刘观涛按:

学堂本期特别刊载我国现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专篇论述“辨证施治概论(节选)”,在这一部分,胡老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与方法体系,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治什么样的病这两个根本问题!

学堂希望对经方感兴趣的同仁,能够立宏愿,发伟力,一门深入存定力,持久坚持有恒心,并能学以致用,做一代经方传人!

我们相信,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

论辨证施治实质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已略述如前,不过中医辨证施治,究竟治的疾病什么?是一种什么治病的方法,这是关系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问题,对于中医的理解甚关重要,因特提出讨论如下。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

如前所述,大阳病并不是一种各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一般的证。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西医诊断病更是如此),均可给以彻底治愈。试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还具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若为中医辨证论治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众所周知,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于疾病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确是祖国医学的伟大发明,但为什么疾病会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此为有关辨证施治所以有验的理论根据,故有加一探讨的必要,因略述浅见以供参考。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人体之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才行。基于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此皆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论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的寒热所能比,人体自有以抗御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于是则正邪相拒的情况,亦随时以证的形式反应出来。如所谓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里证,即是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此为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有限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人体的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若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一句话,疾病侵入于人体,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以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而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以下介绍有关论说,以供参考。

《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此段大意是说,今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的骨肉间,此原是人体欲借以发汗的机转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说来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汗出,为精气外越,今汗出而还发热,显系邪胜而精亡,而不得谓为邪却而精胜也。若更不能食,则精气断绝而邪气独留,故不免于死。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说,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的一般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分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热邪郁集于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的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以上《内经.素问》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尤其对或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

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恰为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痛疼。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由于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机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机,而使达到汗出的原因疗法吗?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即号称进步的近代西医,恐亦不免以为是一种理想而已。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质不是别的,而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瑰宝,其科学内涵应诊视和发扬。

想说的话:

我们致力于经方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亲近她;

我们专注于经方的分享,让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她,并把健康与快乐传递给那些爱着我们和我们所爱着的人们!

参与学习,分享快乐,传递大爱!

本公众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主编刘观涛主持。最大特色:独家推出系列化的“经典中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班(孔伯华伤寒温病学派)、医师专业班(胡希恕谨守病机学派)。随到随学,循环开班。

学习方式:以书为师,同修中医;日行一善,分享欢喜。

本公众号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发起“中医志愿者”行动。凡本公众号的订阅读者,如果您愿意,皆可自动成为“中医志愿者”成员。所有的中医志愿者,均可免费参加“同修中医”课程(志愿活动方式不拘一格,和本微信读者分享自己学医感受心得、向好友转发推荐中医优秀文章……)。

志愿者可根据自己所做奉献,向本公众号申请升级为“优秀志愿者”,可享受“加V”待遇,能与授课专家团队互动问答(优秀志愿者的活动,如整理专家录音和文稿;把中文篇章翻译成英文、在大学组建中医师承小组、联络电台主播创建手机中医电台……“中医志愿者”报名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真诚欢迎您与本微信互动,只需要您直接给本微信发送信息,我就能第一时间收到,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章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44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已完成 1 以下()不属于清华大学四大导师. ∙ ∙ ∙ ∙ A .梁启超 B .赵元任 C .陈寅恪 D .陈独秀 我的答案:D 2 知识分子自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下()不具备这一文化意义. ∙ ∙ ...查看


  • 章太炎与_訄书_清儒_
  • 2007年第4 期 淄博师专学报 Jour nal of Zibo Nor mal College 总第10期 章太炎与5书#清儒6 周春健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最早从事学术史研究的学者, 其5 ...查看


  • 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 作者:刘纲纪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年05期 1986年初版的<美学与哲学>要重版了.重版后的<美学与哲学>收入了我20世纪70年代末至近年来所写的美学文章37篇.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版后的<美学与哲学& ...查看


  • 怎样进行心理描写?
  • 一.作品中常用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一)      由作者或作品中的"我"直接叙述 (二)      通过作品中的"我"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郭沫若的著名话剧<屈原>中< ...查看


  •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高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 ...查看


  • 从温病学看「六经传变」的规律
  • 写在前面:今天是此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感谢时振声教授给我们留下了真实而实在的临床经验,期以此系列文章缅怀先贤! 热病传变上的统一 三 1. 按卫气营血传变 急性热病由卫分而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是谓顺传.这种传变在<伤寒论>中也 ...查看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


  • 议论文教学概说
  •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 ...查看


  • 汤用彤学述
  • 作者:孙尚扬 中国哲学史 1999年02期 以研究文化守成主义而知名的美国汉学家艾恺先生引用乃师费正清之言曰:"自从与西方沟通后,中国历史稍微容易理解些.因为在接触后,中国人多少有些关于西方文化的认识,观念.思想上容易与西方人沟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