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1、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

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 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

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

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

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

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 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

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

下降的现象。

5、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

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

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

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

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

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

意,是有预先目的、必

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

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

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

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

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

对成员的 吸引力和成

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

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

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

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

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1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7、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8、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19、内法论:是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20、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2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24、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5、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6、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

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

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7、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

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8、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

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2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

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

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及教育机关。它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实现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提高普通教育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3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

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

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2、图式:是指主体的一种

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

式。

33、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

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

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发展。

34、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

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

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35、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

工作(如教师)基于解

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6、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

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3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8、相同要素说:是由森代

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

两个基本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改变另一个技能的习得;两种情境中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39、分组教学:是指按年龄

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版

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40、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

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

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4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

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

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3、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

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44、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

育法律关系合法权益受

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45、导生制:也称贝尔—兰

斯特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斯特18世纪末19世纪创始的,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46、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

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

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47、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

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49、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0、性格:是指人的较

稳定的态度与习惯

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51、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 52、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

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 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

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

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

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

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 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

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

下降的现象。

5、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

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

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

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

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

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

意,是有预先目的、必

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

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

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

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

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

对成员的 吸引力和成

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

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

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

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

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16、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7、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8、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19、内法论:是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20、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2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24、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5、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6、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

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

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7、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

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8、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

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2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

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

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及教育机关。它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实现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提高普通教育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3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

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

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2、图式:是指主体的一种

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

式。

33、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

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

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发展。

34、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

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

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35、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

工作(如教师)基于解

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6、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

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3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8、相同要素说:是由森代

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

两个基本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改变另一个技能的习得;两种情境中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39、分组教学:是指按年龄

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版

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40、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

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

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4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

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

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3、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

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44、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

育法律关系合法权益受

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45、导生制:也称贝尔—兰

斯特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斯特18世纪末19世纪创始的,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46、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

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

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47、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

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49、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0、性格:是指人的较

稳定的态度与习惯

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51、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 52、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相关文章

  • 最高院民二庭有关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答记者问
  • 最高院民二庭有关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答记者问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 艺术 音画 ...查看


  • 2015元宵节猜灯谜大全及答案
  • ★2014就快过完,2015就到眼前,牵挂把距离缩短,问候将冬天变暖,祝福从心中飞出一串一串,眼看2015就要来了,送祝福的时候到了,你准备好了吗?本站祝福语频道也为大家准备了<2015元宵节猜灯谜大全及答案>,奔跑吧,2015 ...查看


  • 元宵节灯谜大全谜底精编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灯谜大全谜底精编>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部的米,煮出小尾寒羊. 周到的邀请 (成语) 的继续第三条 答案:: 谜是五言诗. 色彩丰富的千古之谜,屈曲是形字符,然后组成的成语似乎有" ...查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 ...查看


  • 法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 法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大全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大全 一.<论语十则> 一.知识点梳理 一)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 ...查看


  • 四字成语:描写夏天的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
  • 描写夏天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 ...查看


  • 蛇年元宵节灯谜大全:最有创意的元宵节灯谜
  • [小编寄语]马上就要到元宵节了,本站为大家整理了蛇年元宵节灯谜大全之最有创意的元宵节灯谜,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传递幸福与喜悦!以下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鲁迅逝世一世纪.(打一成语) 百年树人 建国方略. (打一字) 玉 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 ...查看


  • 描写春天的成语:描写春天的成语大全
  • 漏洩春光--[解释]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花明柳媚 --[解释]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春暖花香-- [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