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航天器发展史]

本文由FuYu19918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航天器发展史

1958 年 6 月 5 日,苏联科学院院士、火箭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为政府起草的《开发宇 宙空间的远景工作》 中提出 1961~1965 年完成研制能乘 2~3 人的载人飞船, 1962 年开始 建造空间站。 1958 年 10 月 7 日,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这是航宇局 1958 年 10 月 1 日成立后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1959 年 9 月 9 日,美国用“宇宙神”D 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进行亚 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 1961 年 4 月 25 日,美国共进行了 7 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 3 次,成功 4 次,为美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 年 1 月, 苏联成功发射了两艘无人的卫星式飞船, 进行亚轨道飞行。 此后一直到 1961 年 3 月 25 日,苏联共进行了 7 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 4 次,成功 3 次,最后两次连续 成功。苏联决策机关认为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 1961 年 3 月 23 日, 苏联准备上天的航天员邦达连科在为期 10 天的地面训练的最后一天, 在一个高浓度氧气舱里, 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 随手将它仍在电热器 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 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1961 年 4 月 12 日,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 号。 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 号飞船用了 108 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 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1968 年 3 月 27 日,加加林驾驶米格 15 歼击机训练时,因飞机事故遇难身亡。 1961 年 5 月 5 日, 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 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 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 国家。 1961 年 5 月 25 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在 60 年代结束之前,美国要把人送上 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从此,美国正式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计划。 这是在与苏联之间展开的谁第一个把人送上天的竞赛中失利后,美国发起的又一个竞赛项 目。 1962 年 2 月 20 日, 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 号, 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 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3 圈,历时 4 小时 55 分 23 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伦因此成为 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2 年 8 月 11 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

”3 号飞船上天。8 月 12 日,苏 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 号飞船上天。“东方”4 号与“东方”3 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 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 5 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 年 6 月 16 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 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 48 圈,历时 70 小时 50 分,19 日返回。 1964 年 10 月 12 日,苏联成功发射载 3 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 号。航天员科马罗 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 16 圈,历时 24 小时 17 分,返回于库斯塔 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 3 人飞行。 1965 年 3 月 18 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 号飞船。飞行中,列 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 5 米处活动了 12 分钟,完成了目 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 年 3 月 23 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 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 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 5 圈,历时 4 小时 53 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 2 人飞行。 1965 年 6 月 3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 号飞 船,绕地球飞行 62 圈。怀特到舱外行走 21 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 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 年 12 月 15 日,美国发射“双子星座”6 号飞船,飞船载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尔德上 尉。飞船绕地球飞行 16 圈,历时 25 小时 51 分钟。此次飞行是与 12 月 4 日发射的“双子星 座”7 号交会,并保持近距离编队飞行,最近时约 0.3 米。这是美国载人飞船第一次空间交会 飞行。 1966 年 3 月 16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 号,绕地球 飞行 6.5 圈,历时 10 小时 41 分。飞行中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 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7 年 1 月 27 日,美国“阿波罗”4A 飞船在发射台上进行登月飞船的地面试验。飞船内 坐着曾参加过“水星”号、“双子星座”飞船飞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国第一个完成舱外活动的 怀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备参加太空飞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满纯氧的座舱起火爆炸,3 名航 天员当即烧死。 1967 年 4 月 23 日,苏联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三代飞船“联盟”1 号。4 月 24 日飞船 返回时,因降落伞故障,飞船坠毁于乌拉尔奥伦波克附近,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 1968 年 4 月 14 日,苏联发射宇宙 212 号无人飞船。飞船在轨运行中与后来发射的宇宙 213 号无人飞船自动对

接。这是苏联完成的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8 年 10 月 11 日,美国发射“阿波罗”7 号飞船。航天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绕地 球飞行 163 圈,历时 260 小时 9 分钟,22 日返回。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 道飞行。 196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 号飞船。飞船 进入距月面 112 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 10 圈,时间 20 小时 6 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 27 日返回。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 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飞船上载 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3 名航天员,经过 75 小时 50 分钟的飞行后,进 入环月轨道。7 月 21 日格林尼治时间 2 时 56 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 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19 分钟后,奥尔德林跟着也踏上了 月球。他们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 22 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共活 动了 2 小时 31 分 40 秒。 1970 年 4 月 11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罗”13 号飞船 进行第 3 次登月飞行。飞行 56 小时后,飞船离地球 33 万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时,因两 个纽扣大的恒温器开关故障,使服务舱燃烧电波贮氧箱爆炸,舱内许多设备遭损坏,氧气和 水也损失过半,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面临葬身太空之灾。但他们临危不惧,按地 面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轨道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手动操纵飞船, 使用登月舱的氧气和动力, 于 4 月 17 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创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迹。 1970 年 6 月 1 日,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尼古拉耶夫和谢瓦斯基扬诺夫的“联盟”9 号飞船。 飞船绕地球飞行 268 圈,历时 424 小时 59 分,创造了载人飞行史上的新记录。 1971 年 4 月 19 日, 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 号。 “礼炮”1 号空间站于 1971 年 10 月 11 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共飞行了 175 天。运行期间对接了两 艘“联盟”号飞船,其中“联盟”11 号的航天员进站工作了 3 星期。此后一直到 1982 年,苏联 又连续发射了“礼炮”2~5 号空间站和第二代“礼炮”6 号、7 号空间站。 1971 年 6 月 6 日, 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多勃罗沃尔斯基、 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和“联盟”11 号飞船。飞船成功地实现了和“礼炮”1 号空间站的对接、在轨运行 24 天后,在返回途中, 返回舱空气泄露,返回地面

时,人们发现未穿航天服的 3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197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发射载有塞尔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罗”17 号飞船。11 日 到达月球,两名航天员在月面逗留 75 小时,在月球轨道上释放了一颗卫星。飞船 19 日返 回。这是人类迄今最后一次载人登月飞行,也是“阿波罗”飞船第 7 次登月飞行。 1973 年 5 月 14 日,美国用“土星”V 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 罗”飞船对接,先后有 3 批 9 名航天员到其上工作。原预计“天空实验室”能运行到 1982 年,

但终因空间站故障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其运行轨道急剧下降, 1979 年 7 月 12 日坠落于南 于 印度洋澳大利亚西南水域。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1975 年 4 月 5 日,苏联发射载有拉扎列夫和马卡罗夫的联盟 18A 飞船,准备与礼炮 4 号 对接。火箭第 3 级点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 144 公里的高空时,因制导系统发生故障, 飞船在空中翻滚,并偏离预定轨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发出应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紧急关 机,返回舱与飞船分离,航天员按应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亚西部山区安全着陆。飞行只进 行了 22 分钟。 这是载人航天以来, 第一次因火箭飞行不正常而成功地采取的应急救生措施。 1975 年 7 月 15 日,苏、美发射飞船进行联合对接飞行。首先发射的是载有苏联航天员 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联盟”19 号飞船。 发射后 7.5 小时,美国“阿波罗”18 号飞船载着美国 航天员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7 月 17 日,“阿波罗”18 号飞船和“联盟”19 号飞船成功地对接。 飞船对接状态保持了两天, 美苏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 的互访。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竞争对手难得的“太空握手”。 1981 年 4 月 12 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陆续建造了 “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1986 年 1 月 28 日,“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仅 73 秒后即爆炸, 机上 7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2003 年 2 月 1 日, “哥 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机上 7 名航天员再次遇难。尽管如此,美国航天飞机 投入运营 22 年来,已成功飞行 111 次,在太空部署过卫星、维修过“哈勃”、完成了无数科 学试验,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运送工具。 1984 年 7 月 17 日,苏联发射“联盟”T12 号飞船升空。船上载有扎尼拜科夫、沃尔克和女 航天员萨维卡娅,与“礼炮”7 号空间站-“联盟”T10 号飞船联合体对接。25 日,萨维茨卡娅和 扎尼拜科夫一起进行了 3

小时 35 分钟的舱外活动。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 走的女性。 1986 年 2 月 20 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此 后历时 10 年, 直到 1996 年 4 月 26 日, 苏联 (俄罗斯) 才建成由核心舱、 “量子”1 号舱、 “量 子”2 号舱、 “晶体”舱、 “光谱”舱和“自然”舱组成的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 2003 年 3 月 23 日, “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 8 万多圈、行程约 35 亿公里、超期服役近 10 年后,坠毁在太平洋预 定海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是 20 世纪质量最大、载人最多和寿 命最长的航天器,堪称“一代天骄”!在“和平”号天马行空近 15 载中,共接待了来自 10 多个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航天员 100 多人次。 其中俄罗斯航天员在“和平”号上创造了两项太空飞行 纪录:一项是由玻利亚科夫创造的、人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 438 天的世界纪录,另一项 是由阿夫杰耶夫创造的、在太空飞行累计时间达 748 天的世界纪录。科学家们利用“和平” 号空间站进行了包括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等众多领域的成千 上万项科学实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1995 年 6 月 27 日,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 5 名美国航天员和 2 名俄罗斯航天 员升空,首次实现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此后一直到 1998 年,美国航天飞机

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 8 次对接飞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降低了目前正在组装的国 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1996 年 9 月 26 日,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乘“亚特兰蒂 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 188 天,打破了俄罗斯航天员康达科娃创造 的女性在太空飞行的最高纪录。 1998 年 11 月 20 日, 俄罗斯用“质子”K 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 能舱送入太空, 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从此拉开了帷幕。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 和俄罗斯牵头、欧洲 11 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 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 16 个国家建造的,预计要到 2006 年才能全 部建成。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 110 米,宽 88 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 400 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 51.6°、 高度为 397 公里的轨道上,可供 6~7 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 10~15 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2001 年

4 月 28 日,世界上首位太空游客、美国富翁蒂托搭乘“联盟”TM32 号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 8 天, 5 月 6 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资 2000 万美元,除了太空观光外,他还负责飞 船的一部分无线电通信、导航和供电任务,并与俄宇航员一起执行了对地观测任 务。蒂托的太空之旅开创了太空旅游的新时代。2002 年 4 月 25 日~5 月 5 日, 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游客、南非亿万富翁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过了 10 天的 时光,其中 8 天生活和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

一,概述 中国航天事业自 1956 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 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 系; 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 远程跟踪测量 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 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 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 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 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 星、 低温燃料火箭技术、 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 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二,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 1970 年 4 月 24 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 2000 年 10 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 47 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 90%以上。目前,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 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

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 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 地球资 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 中国研制并发射 的 6 颗通信、地球

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 12 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 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 到 9200 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 5100 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 需求。自 1985 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 将 27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 63 次发射;1996 年 10 月至 2000 年 10 月,“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已连续 21 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 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 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 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 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 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 1992 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 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 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 年 11 月 20 日至 21 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 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 要步伐。 三,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 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 71%,这些卫 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 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 国家遥感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

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 部分省市和中 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 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 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 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 2.7 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 7 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 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 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 30 个,服务小站用户 15000 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 6300 个;同

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 80 多 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 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 1985 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 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 33 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 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 47 套,以及中央 32 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 40 套地方广 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 3000 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 年来, 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 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 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 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现 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 18.9 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 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 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 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 1992 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 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 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四,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

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 测。 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 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 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 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 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 理学、 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 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 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 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 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 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1

本文由FuYu19918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航天器发展史

1958 年 6 月 5 日,苏联科学院院士、火箭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为政府起草的《开发宇 宙空间的远景工作》 中提出 1961~1965 年完成研制能乘 2~3 人的载人飞船, 1962 年开始 建造空间站。 1958 年 10 月 7 日,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这是航宇局 1958 年 10 月 1 日成立后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1959 年 9 月 9 日,美国用“宇宙神”D 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进行亚 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 1961 年 4 月 25 日,美国共进行了 7 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 3 次,成功 4 次,为美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 年 1 月, 苏联成功发射了两艘无人的卫星式飞船, 进行亚轨道飞行。 此后一直到 1961 年 3 月 25 日,苏联共进行了 7 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 4 次,成功 3 次,最后两次连续 成功。苏联决策机关认为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 1961 年 3 月 23 日, 苏联准备上天的航天员邦达连科在为期 10 天的地面训练的最后一天, 在一个高浓度氧气舱里, 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 随手将它仍在电热器 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 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1961 年 4 月 12 日,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 号。 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 号飞船用了 108 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 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1968 年 3 月 27 日,加加林驾驶米格 15 歼击机训练时,因飞机事故遇难身亡。 1961 年 5 月 5 日, 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 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 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 国家。 1961 年 5 月 25 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在 60 年代结束之前,美国要把人送上 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从此,美国正式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计划。 这是在与苏联之间展开的谁第一个把人送上天的竞赛中失利后,美国发起的又一个竞赛项 目。 1962 年 2 月 20 日, 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 号, 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 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3 圈,历时 4 小时 55 分 23 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伦因此成为 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2 年 8 月 11 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

”3 号飞船上天。8 月 12 日,苏 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 号飞船上天。“东方”4 号与“东方”3 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 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 5 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 年 6 月 16 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 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 48 圈,历时 70 小时 50 分,19 日返回。 1964 年 10 月 12 日,苏联成功发射载 3 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 号。航天员科马罗 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 16 圈,历时 24 小时 17 分,返回于库斯塔 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 3 人飞行。 1965 年 3 月 18 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 号飞船。飞行中,列 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 5 米处活动了 12 分钟,完成了目 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 年 3 月 23 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 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 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 5 圈,历时 4 小时 53 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 2 人飞行。 1965 年 6 月 3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 号飞 船,绕地球飞行 62 圈。怀特到舱外行走 21 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 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 年 12 月 15 日,美国发射“双子星座”6 号飞船,飞船载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尔德上 尉。飞船绕地球飞行 16 圈,历时 25 小时 51 分钟。此次飞行是与 12 月 4 日发射的“双子星 座”7 号交会,并保持近距离编队飞行,最近时约 0.3 米。这是美国载人飞船第一次空间交会 飞行。 1966 年 3 月 16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 号,绕地球 飞行 6.5 圈,历时 10 小时 41 分。飞行中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 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7 年 1 月 27 日,美国“阿波罗”4A 飞船在发射台上进行登月飞船的地面试验。飞船内 坐着曾参加过“水星”号、“双子星座”飞船飞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国第一个完成舱外活动的 怀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备参加太空飞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满纯氧的座舱起火爆炸,3 名航 天员当即烧死。 1967 年 4 月 23 日,苏联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三代飞船“联盟”1 号。4 月 24 日飞船 返回时,因降落伞故障,飞船坠毁于乌拉尔奥伦波克附近,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 1968 年 4 月 14 日,苏联发射宇宙 212 号无人飞船。飞船在轨运行中与后来发射的宇宙 213 号无人飞船自动对

接。这是苏联完成的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8 年 10 月 11 日,美国发射“阿波罗”7 号飞船。航天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绕地 球飞行 163 圈,历时 260 小时 9 分钟,22 日返回。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 道飞行。 196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 号飞船。飞船 进入距月面 112 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 10 圈,时间 20 小时 6 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 27 日返回。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 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飞船上载 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3 名航天员,经过 75 小时 50 分钟的飞行后,进 入环月轨道。7 月 21 日格林尼治时间 2 时 56 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 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19 分钟后,奥尔德林跟着也踏上了 月球。他们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 22 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共活 动了 2 小时 31 分 40 秒。 1970 年 4 月 11 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罗”13 号飞船 进行第 3 次登月飞行。飞行 56 小时后,飞船离地球 33 万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时,因两 个纽扣大的恒温器开关故障,使服务舱燃烧电波贮氧箱爆炸,舱内许多设备遭损坏,氧气和 水也损失过半,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面临葬身太空之灾。但他们临危不惧,按地 面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轨道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手动操纵飞船, 使用登月舱的氧气和动力, 于 4 月 17 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创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迹。 1970 年 6 月 1 日,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尼古拉耶夫和谢瓦斯基扬诺夫的“联盟”9 号飞船。 飞船绕地球飞行 268 圈,历时 424 小时 59 分,创造了载人飞行史上的新记录。 1971 年 4 月 19 日, 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 号。 “礼炮”1 号空间站于 1971 年 10 月 11 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共飞行了 175 天。运行期间对接了两 艘“联盟”号飞船,其中“联盟”11 号的航天员进站工作了 3 星期。此后一直到 1982 年,苏联 又连续发射了“礼炮”2~5 号空间站和第二代“礼炮”6 号、7 号空间站。 1971 年 6 月 6 日, 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多勃罗沃尔斯基、 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和“联盟”11 号飞船。飞船成功地实现了和“礼炮”1 号空间站的对接、在轨运行 24 天后,在返回途中, 返回舱空气泄露,返回地面

时,人们发现未穿航天服的 3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197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发射载有塞尔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罗”17 号飞船。11 日 到达月球,两名航天员在月面逗留 75 小时,在月球轨道上释放了一颗卫星。飞船 19 日返 回。这是人类迄今最后一次载人登月飞行,也是“阿波罗”飞船第 7 次登月飞行。 1973 年 5 月 14 日,美国用“土星”V 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 罗”飞船对接,先后有 3 批 9 名航天员到其上工作。原预计“天空实验室”能运行到 1982 年,

但终因空间站故障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其运行轨道急剧下降, 1979 年 7 月 12 日坠落于南 于 印度洋澳大利亚西南水域。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1975 年 4 月 5 日,苏联发射载有拉扎列夫和马卡罗夫的联盟 18A 飞船,准备与礼炮 4 号 对接。火箭第 3 级点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 144 公里的高空时,因制导系统发生故障, 飞船在空中翻滚,并偏离预定轨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发出应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紧急关 机,返回舱与飞船分离,航天员按应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亚西部山区安全着陆。飞行只进 行了 22 分钟。 这是载人航天以来, 第一次因火箭飞行不正常而成功地采取的应急救生措施。 1975 年 7 月 15 日,苏、美发射飞船进行联合对接飞行。首先发射的是载有苏联航天员 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联盟”19 号飞船。 发射后 7.5 小时,美国“阿波罗”18 号飞船载着美国 航天员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7 月 17 日,“阿波罗”18 号飞船和“联盟”19 号飞船成功地对接。 飞船对接状态保持了两天, 美苏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 的互访。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竞争对手难得的“太空握手”。 1981 年 4 月 12 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陆续建造了 “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1986 年 1 月 28 日,“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仅 73 秒后即爆炸, 机上 7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2003 年 2 月 1 日, “哥 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机上 7 名航天员再次遇难。尽管如此,美国航天飞机 投入运营 22 年来,已成功飞行 111 次,在太空部署过卫星、维修过“哈勃”、完成了无数科 学试验,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运送工具。 1984 年 7 月 17 日,苏联发射“联盟”T12 号飞船升空。船上载有扎尼拜科夫、沃尔克和女 航天员萨维卡娅,与“礼炮”7 号空间站-“联盟”T10 号飞船联合体对接。25 日,萨维茨卡娅和 扎尼拜科夫一起进行了 3

小时 35 分钟的舱外活动。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 走的女性。 1986 年 2 月 20 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此 后历时 10 年, 直到 1996 年 4 月 26 日, 苏联 (俄罗斯) 才建成由核心舱、 “量子”1 号舱、 “量 子”2 号舱、 “晶体”舱、 “光谱”舱和“自然”舱组成的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 2003 年 3 月 23 日, “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 8 万多圈、行程约 35 亿公里、超期服役近 10 年后,坠毁在太平洋预 定海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是 20 世纪质量最大、载人最多和寿 命最长的航天器,堪称“一代天骄”!在“和平”号天马行空近 15 载中,共接待了来自 10 多个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航天员 100 多人次。 其中俄罗斯航天员在“和平”号上创造了两项太空飞行 纪录:一项是由玻利亚科夫创造的、人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 438 天的世界纪录,另一项 是由阿夫杰耶夫创造的、在太空飞行累计时间达 748 天的世界纪录。科学家们利用“和平” 号空间站进行了包括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等众多领域的成千 上万项科学实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1995 年 6 月 27 日,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 5 名美国航天员和 2 名俄罗斯航天 员升空,首次实现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此后一直到 1998 年,美国航天飞机

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 8 次对接飞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降低了目前正在组装的国 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1996 年 9 月 26 日,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乘“亚特兰蒂 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 188 天,打破了俄罗斯航天员康达科娃创造 的女性在太空飞行的最高纪录。 1998 年 11 月 20 日, 俄罗斯用“质子”K 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 能舱送入太空, 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从此拉开了帷幕。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 和俄罗斯牵头、欧洲 11 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 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 16 个国家建造的,预计要到 2006 年才能全 部建成。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 110 米,宽 88 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 400 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 51.6°、 高度为 397 公里的轨道上,可供 6~7 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 10~15 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2001 年

4 月 28 日,世界上首位太空游客、美国富翁蒂托搭乘“联盟”TM32 号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 8 天, 5 月 6 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资 2000 万美元,除了太空观光外,他还负责飞 船的一部分无线电通信、导航和供电任务,并与俄宇航员一起执行了对地观测任 务。蒂托的太空之旅开创了太空旅游的新时代。2002 年 4 月 25 日~5 月 5 日, 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游客、南非亿万富翁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过了 10 天的 时光,其中 8 天生活和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

一,概述 中国航天事业自 1956 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 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 系; 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 远程跟踪测量 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 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 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 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 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 星、 低温燃料火箭技术、 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 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二,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 1970 年 4 月 24 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 2000 年 10 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 47 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 90%以上。目前,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 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

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 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 地球资 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 中国研制并发射 的 6 颗通信、地球

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 12 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 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 到 9200 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 5100 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 需求。自 1985 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 将 27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 63 次发射;1996 年 10 月至 2000 年 10 月,“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已连续 21 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 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 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 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 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 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 1992 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 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 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 年 11 月 20 日至 21 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 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 要步伐。 三,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 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 71%,这些卫 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 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 国家遥感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

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 部分省市和中 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 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 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 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 2.7 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 7 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 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 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 30 个,服务小站用户 15000 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 6300 个;同

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 80 多 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 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 1985 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 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 33 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 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 47 套,以及中央 32 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 40 套地方广 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 3000 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 年来, 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 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 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 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现 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 18.9 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 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 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 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 1992 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 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 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四,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

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 测。 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 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 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 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 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 理学、 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 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 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 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 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 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1


相关文章

  • 表面张力趣味实验
  • 一.牙签做五角星 第一步,找5根牙签,从中间掰折但不要断裂 第二步,将掰折的中间在一点上摆开成放射线状 第三步,在中间点的位置滴几滴水,不管用什么只要滴水上去就可, 女儿手边刚好有喝水奶瓶,所以女儿就开始滴水了,请仔细观察牙签变化 第四步, ...查看


  • 毕业中学名称
  • 孝感: 考生号 姓名 毕业中学名称 湖北航天中学 湖北航天中学 孝感市综合高中 孝感市曙光补习学校 孝感高级中学 孝感高级中学 孝感高级中学 民族 回族 满族 回族 回族 壮族 苗族 家庭成员一关系 家庭成员一姓名 父亲 父亲 父子 父女 ...查看


  • 青春足印之雨季
  • 母亲的作业 题目: 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杨帆直奔省城人民医院. "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拉住主治大夫的手,急切地问. "你是--他儿子?"大夫问. 杨帆点头. 大夫看看他说:&quo ...查看


  • 疯狂的贤妻
  • 车明辙从县城里卖完鱼开车回来,天已经黑了.妻子柳金莲已经把饭菜做好了,让车明辙很是吃惊的是柳金莲竟然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特别是那种他最爱喝的老白干,竟然放在桌子的中间.车明辙怔怔地看着柳金莲,他实在想不明白,平常她压根就不让他喝酒,今天她怎么 ...查看


  • 乘风破浪杨帆起
  • 乘风破浪扬 鹰城西行过父城宝丰,便进入百里之外的新区--石龙区.穿过紫楼牌坊,新区美景便尽收眼底:宽阔洁净的李高公路,历史久远的祖师庙,生机盎然的绿化带,红墙黄琉璃的居民住宅小区,高端大气的中鸿花苑小区.远处群山连绵,低凹处,楼群掩映在绿树 ...查看


  • 法院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 杨帆,男,31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为罗山县法院办公室副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帆同志主要从事信息.宣传.调研等文秘工作.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本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法制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 ...查看


  • 智能物流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的优势_杨帆
  • 经济物流 智能物流发展及其商业模式 的优势 □ 杨帆 肖艳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装配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晶片和软 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 ...查看


  •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2(1)
  •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发现.收集同学的闪光点,能用具体.真实.生动的事例,由衷地赞美同学的可贵品质.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事情表达清楚. 3.在交往过程中增进同学的友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教学重 ...查看


  • 书单推荐 ▌毕淑敏.周国平倾情推荐的亲情书单
  • 在阅读的世界里,最高的敬意莫过于用文学对父母表达深情.母亲的目送和父亲的背影一样,穿透着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世界.生命如飘尘,如果没有这些怀人记事的文字,儿女和后人将无缘见证父母的大爱和他们坚韧的人生. 书单狗提示 如果只有时间看一本,那推荐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