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它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修辞方式。隐喻,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交流中,它是被人们广泛运用的一种修辞格。
关键词:隐喻;结构特征;作用
Abstract:Metaphor , it is a kind of very lively and vivid rhetorical figure . Metaphor ,it has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So it is used widely during the exchange of realistic life.
Kew words:metapho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0-01
1.隐喻的结构特征
能使语言表达的艺术的一种手段。修辞的主旨是使语言表意准确,表达新颖、生动,而比喻则是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西方对于比喻的最早论述,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我国最早出现"譬"(即比喻)的是《诗经》,由此可见中西方自古以来就重视对比喻的研究。试看下例:
(1)John is very busy.
(2)John is as busy as a bee.
(3)John is a bee
上面例句中,(1)句是客观陈述,说约翰很忙,(2)句和(3)句用了比喻,形容约翰忙得像只蜜蜂。(2)句和(3)句明显要比(1)句生动,形象得多。(2)句使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3)句用的是比喻中的隐喻(即暗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把明喻当作隐喻中的一种,认为明喻是一种显性隐喻,因为它含有"像" 及"好似"之类的标志词,明确向听者表明这是隐喻。现代学者则侧重于研究比喻中的隐喻,不仅仅把隐喻看作一种简单的修辞,一种语言使用,更把它当作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关于隐喻,《文学用语辞典》下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主体和喻体构成。主体通常是指想要表现的事物。我们可以直接对这种事物进行叙述,但如果我们想要把这种叙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最好是用另一事物来帮忙,这另一事物就是喻体。有时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句中,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为喻底(ground)。根据隐喻句中主体、喻体、喻底出现的情况,我们分出以下几种隐喻结构:
1.1 主体,喻体,喻底同时出现
(4)年已古稀的他,仍然是一匹生气勃勃的野马。
其中他是主体,野马是喻体,而生气勃勃则是喻底,也就是把他比作野马的根据。又如:
(5)After many years of working at the jail, the prison guard had become a hard rock that could not be moved.
上段文字中,主体、喻体和喻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本体是"Prison guard ",喻体是" hard rock ",喻底是" could not be moved",这也是主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1.2 主体和喻体同现
这类隐喻其实是最普遍的,例如:
(6)生活是一团麻,永远有解不开的小疙瘩。
(7)John is a pig
例句(7)主体是John,喻体是pig,可以想象出John大概是个贪婪,懒惰或很脏的人。
1.3 主体式隐喻
(8)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Bacon)
此句中主体是book,可是book 怎么会被品尝、吞咽、咀嚼和消化呢?这几个动词都是在吃食物时才有的,由此可推测出本句的喻体应是food,把book比作了food,food 一词没有出现,但却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1.4 喻体式隐喻
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本体可能不出现,而只出现喻体,例如:
(9)Sunshine of life is made up of very little beams.
该句只有喻体sunshine of life,主体happiness则隐在喻体中。
(10)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围城》)
此句话把婚姻比作城堡,主体没有出现,要通过上下文方可知道。
由于隐喻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非常生动的比喻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用得格外多、广、杂,但无论是何种隐喻,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例句(3)把人比作蜜蜂,人与蜜蜂是两种不同事物,因而可以进行比喻。而如果说"玫瑰花像月季花一样都有刺",或"弟弟长得像哥哥",这两句话就不是比喻。因为玫瑰花与月季花是同一性质的事物,弟弟与哥哥又是同类事物。把同一性质或同类的事物进行相比,是没有意义的比喻。
第二,主体与喻体具有相似性。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隐喻时曾说:"我们在使用隐喻取代不明说的事物时,一定不要用疏远的事物,而要用相近的类似的事物作隐喻。只要这个隐喻一说出口,人们就会清楚地想到那个不明说的相近的事物。"亚氏所说的比喻,是就理解比喻的相似性而言的。世间万物千差万�e,但事物之间却可能存在相似性。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隐喻的运用就是借相似性作为客观条件。当然除了客观条件外,还要靠作者主观上的观察、体验和感受选择事物的相似性,使主观和客观取得完美的统一。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形状相似,即利用两种不同事物在形状上的相似进行比喻,如:
(11)when I was a child ,I thought
the new moon was a cradle the full moon
was granny's round face
The new moon was a banana
The full moon was a big cake
这首诗从儿童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角度出发,把新月比作摇篮,比作香蕉,把满月比作奶奶的圆脸庞,比作大蛋糕,格外的形象而生动。
其次,动作相似,例如:
(12)Men worked furiously to help us. Another line came snaking down。
蛇就其文化意义而言有"阴险"之义,但其典型的爬行动作却更为人熟知,因此以其动作引申为"蜿蜒爬行",队伍行进与蛇爬行动作极其相似。
再次, 心理相似。它是由于文化、传说等其它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这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一些常见的方向性比喻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有一句话叫做"Happy is up, sad is down. ."Lakoff 曾说"drooping posture typically goes along with sadness and depression, erect posture with a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也就是说弯曲的姿势与悲伤和沮丧相关,直立的姿势与正面的情感状态有关。因此"up"(向上)通常和正面的情感相关,表示 happy, pleasant, exciting ,而"down"(向下)和负面的情感相关,如 sad, pessimistic, despair, etc.以下是关于up 和down 的一些例子:
up down
(13) I am feeling up. I am in low spirits.
(14) My spirits rose. My spirits sank.
(15)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唱着歌。 他近来情绪低落。
当然,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还不止这些,有时还可以通过两个事物之间在性质、形象、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比喻。
最后,两种不同的事物相比时只在一点上相似,不在多点上相似。
前面我们提到进行比喻时主体与喻体要有相似性,但是要注意必须只在一点上相似。例如把女孩比作花,其相似性在于两者都是美丽的,或者准确地说,是外表的美丽,美丽是他们唯一相似之处。而如果说"老虎和狮子一样勇猛"则不能称之为隐喻,因为老虎和狮子有着太多的相似点。也就是说,将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的两个事物相比是不能称之为隐喻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可以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先秦名家惠施说过"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也就是比喻手法是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这样一来,比喻能使对方明白,易于理解。
2.隐喻的作用
2.1 简练与生动。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培根把法律比作蜘蛛网,他要表达的是一系列的含义,蜘蛛网可以网住苍蝇,但却不结实,只能网住小犯人而网不住大犯人。又如萧伯纳把摄影师比作豆荚,这一比喻不仅生动,而且道出了摄影师成功的艰辛,即摄影师若想有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知先要摄出多少张照片。大多数作为隐喻使用的成语、寓言、谚语等都非常精炼,形象而又生动,具有说服力,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等等。
2.2 新奇与启发。为了强调某些事物的特征,加强记忆,突出所要传达的信息,人们往往也会使用一些新奇,出乎人们意料的比喻,如中国古代形容美女有一段文字,"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杨柳腰,赛笔杆。"
在报刊杂志的新闻标题中,作者也大量运用隐喻,一方面为了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平庸与呆板,从而使读者产生想读的迫切欲望。例如:
(16)在大学校园里捡到五颗"象牙"。
(17)"中国蓝盔"在柬埔赛。
(18)"借衣公主"的奋斗历程。――(《青年文摘》1997)
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议论也越来越多。人们把国际互联网比作高速公路,把计算机比作运载工具,计算机使用人员比作驾驶员,这些比喻不仅新奇,还通俗易懂。
2.3 委婉与高雅。
由于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许多隐喻带有委婉的功能。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委婉语是通过隐喻构成的。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礼貌,为了自尊或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
还有一个领域经常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抬高实际事物的档次和品位,如菜名。有的菜名非常有趣,如蚂蚁上树,其实是粉丝+肉丝;有的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如万柳千丝,其实就是西芹+黄瓜片+红萝卜;还有的具有讽刺性,如臭豆腐炖猪蹄,暗讽中国国脚之臭。
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差异也影响对隐喻的理解。例如,同样是用狗作喻体,英语民族的人与汉语民族的人对狗的情感态度完全不一样。英语说某人是dog,完全带有一种同情或喜爱的情感色彩,如old dogs can't learn new tricks (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而汉语说某人是狗则带有明显的鄙夷色彩,如狗东西,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再如汉语很早有用肝,肠,肺,胆等内脏表示感情的习惯,这也归功于传统的中医知识。英语也有用内脏反应感情的词语,如hot liver指"易怒",gall指"怨恨,痛苦",但英语里却找不到用"肠"作表情体的习惯用语。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隐喻,不再把它仅仅当作文体的点缀物,可以任意加上或去掉。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它一直在人类语言中闪烁着光芒。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马清华. 隐喻意义的取向与文化认知[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 钱晶晶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硕士论文,2010
摘要:隐喻,它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修辞方式。隐喻,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交流中,它是被人们广泛运用的一种修辞格。
关键词:隐喻;结构特征;作用
Abstract:Metaphor , it is a kind of very lively and vivid rhetorical figure . Metaphor ,it has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So it is used widely during the exchange of realistic life.
Kew words:metapho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0-01
1.隐喻的结构特征
能使语言表达的艺术的一种手段。修辞的主旨是使语言表意准确,表达新颖、生动,而比喻则是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西方对于比喻的最早论述,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我国最早出现"譬"(即比喻)的是《诗经》,由此可见中西方自古以来就重视对比喻的研究。试看下例:
(1)John is very busy.
(2)John is as busy as a bee.
(3)John is a bee
上面例句中,(1)句是客观陈述,说约翰很忙,(2)句和(3)句用了比喻,形容约翰忙得像只蜜蜂。(2)句和(3)句明显要比(1)句生动,形象得多。(2)句使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3)句用的是比喻中的隐喻(即暗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把明喻当作隐喻中的一种,认为明喻是一种显性隐喻,因为它含有"像" 及"好似"之类的标志词,明确向听者表明这是隐喻。现代学者则侧重于研究比喻中的隐喻,不仅仅把隐喻看作一种简单的修辞,一种语言使用,更把它当作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关于隐喻,《文学用语辞典》下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主体和喻体构成。主体通常是指想要表现的事物。我们可以直接对这种事物进行叙述,但如果我们想要把这种叙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最好是用另一事物来帮忙,这另一事物就是喻体。有时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句中,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为喻底(ground)。根据隐喻句中主体、喻体、喻底出现的情况,我们分出以下几种隐喻结构:
1.1 主体,喻体,喻底同时出现
(4)年已古稀的他,仍然是一匹生气勃勃的野马。
其中他是主体,野马是喻体,而生气勃勃则是喻底,也就是把他比作野马的根据。又如:
(5)After many years of working at the jail, the prison guard had become a hard rock that could not be moved.
上段文字中,主体、喻体和喻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本体是"Prison guard ",喻体是" hard rock ",喻底是" could not be moved",这也是主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1.2 主体和喻体同现
这类隐喻其实是最普遍的,例如:
(6)生活是一团麻,永远有解不开的小疙瘩。
(7)John is a pig
例句(7)主体是John,喻体是pig,可以想象出John大概是个贪婪,懒惰或很脏的人。
1.3 主体式隐喻
(8)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Bacon)
此句中主体是book,可是book 怎么会被品尝、吞咽、咀嚼和消化呢?这几个动词都是在吃食物时才有的,由此可推测出本句的喻体应是food,把book比作了food,food 一词没有出现,但却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1.4 喻体式隐喻
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本体可能不出现,而只出现喻体,例如:
(9)Sunshine of life is made up of very little beams.
该句只有喻体sunshine of life,主体happiness则隐在喻体中。
(10)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围城》)
此句话把婚姻比作城堡,主体没有出现,要通过上下文方可知道。
由于隐喻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非常生动的比喻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用得格外多、广、杂,但无论是何种隐喻,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例句(3)把人比作蜜蜂,人与蜜蜂是两种不同事物,因而可以进行比喻。而如果说"玫瑰花像月季花一样都有刺",或"弟弟长得像哥哥",这两句话就不是比喻。因为玫瑰花与月季花是同一性质的事物,弟弟与哥哥又是同类事物。把同一性质或同类的事物进行相比,是没有意义的比喻。
第二,主体与喻体具有相似性。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隐喻时曾说:"我们在使用隐喻取代不明说的事物时,一定不要用疏远的事物,而要用相近的类似的事物作隐喻。只要这个隐喻一说出口,人们就会清楚地想到那个不明说的相近的事物。"亚氏所说的比喻,是就理解比喻的相似性而言的。世间万物千差万�e,但事物之间却可能存在相似性。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隐喻的运用就是借相似性作为客观条件。当然除了客观条件外,还要靠作者主观上的观察、体验和感受选择事物的相似性,使主观和客观取得完美的统一。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形状相似,即利用两种不同事物在形状上的相似进行比喻,如:
(11)when I was a child ,I thought
the new moon was a cradle the full moon
was granny's round face
The new moon was a banana
The full moon was a big cake
这首诗从儿童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角度出发,把新月比作摇篮,比作香蕉,把满月比作奶奶的圆脸庞,比作大蛋糕,格外的形象而生动。
其次,动作相似,例如:
(12)Men worked furiously to help us. Another line came snaking down。
蛇就其文化意义而言有"阴险"之义,但其典型的爬行动作却更为人熟知,因此以其动作引申为"蜿蜒爬行",队伍行进与蛇爬行动作极其相似。
再次, 心理相似。它是由于文化、传说等其它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这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一些常见的方向性比喻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有一句话叫做"Happy is up, sad is down. ."Lakoff 曾说"drooping posture typically goes along with sadness and depression, erect posture with a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也就是说弯曲的姿势与悲伤和沮丧相关,直立的姿势与正面的情感状态有关。因此"up"(向上)通常和正面的情感相关,表示 happy, pleasant, exciting ,而"down"(向下)和负面的情感相关,如 sad, pessimistic, despair, etc.以下是关于up 和down 的一些例子:
up down
(13) I am feeling up. I am in low spirits.
(14) My spirits rose. My spirits sank.
(15)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唱着歌。 他近来情绪低落。
当然,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还不止这些,有时还可以通过两个事物之间在性质、形象、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比喻。
最后,两种不同的事物相比时只在一点上相似,不在多点上相似。
前面我们提到进行比喻时主体与喻体要有相似性,但是要注意必须只在一点上相似。例如把女孩比作花,其相似性在于两者都是美丽的,或者准确地说,是外表的美丽,美丽是他们唯一相似之处。而如果说"老虎和狮子一样勇猛"则不能称之为隐喻,因为老虎和狮子有着太多的相似点。也就是说,将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的两个事物相比是不能称之为隐喻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可以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先秦名家惠施说过"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也就是比喻手法是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这样一来,比喻能使对方明白,易于理解。
2.隐喻的作用
2.1 简练与生动。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培根把法律比作蜘蛛网,他要表达的是一系列的含义,蜘蛛网可以网住苍蝇,但却不结实,只能网住小犯人而网不住大犯人。又如萧伯纳把摄影师比作豆荚,这一比喻不仅生动,而且道出了摄影师成功的艰辛,即摄影师若想有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知先要摄出多少张照片。大多数作为隐喻使用的成语、寓言、谚语等都非常精炼,形象而又生动,具有说服力,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等等。
2.2 新奇与启发。为了强调某些事物的特征,加强记忆,突出所要传达的信息,人们往往也会使用一些新奇,出乎人们意料的比喻,如中国古代形容美女有一段文字,"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杨柳腰,赛笔杆。"
在报刊杂志的新闻标题中,作者也大量运用隐喻,一方面为了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平庸与呆板,从而使读者产生想读的迫切欲望。例如:
(16)在大学校园里捡到五颗"象牙"。
(17)"中国蓝盔"在柬埔赛。
(18)"借衣公主"的奋斗历程。――(《青年文摘》1997)
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议论也越来越多。人们把国际互联网比作高速公路,把计算机比作运载工具,计算机使用人员比作驾驶员,这些比喻不仅新奇,还通俗易懂。
2.3 委婉与高雅。
由于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许多隐喻带有委婉的功能。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委婉语是通过隐喻构成的。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礼貌,为了自尊或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
还有一个领域经常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抬高实际事物的档次和品位,如菜名。有的菜名非常有趣,如蚂蚁上树,其实是粉丝+肉丝;有的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如万柳千丝,其实就是西芹+黄瓜片+红萝卜;还有的具有讽刺性,如臭豆腐炖猪蹄,暗讽中国国脚之臭。
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差异也影响对隐喻的理解。例如,同样是用狗作喻体,英语民族的人与汉语民族的人对狗的情感态度完全不一样。英语说某人是dog,完全带有一种同情或喜爱的情感色彩,如old dogs can't learn new tricks (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而汉语说某人是狗则带有明显的鄙夷色彩,如狗东西,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再如汉语很早有用肝,肠,肺,胆等内脏表示感情的习惯,这也归功于传统的中医知识。英语也有用内脏反应感情的词语,如hot liver指"易怒",gall指"怨恨,痛苦",但英语里却找不到用"肠"作表情体的习惯用语。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隐喻,不再把它仅仅当作文体的点缀物,可以任意加上或去掉。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它一直在人类语言中闪烁着光芒。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马清华. 隐喻意义的取向与文化认知[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 钱晶晶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