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概括 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教育的表述称作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它是一类以存在主义思潮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想。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聚焦个人的自我实现,关注对于品德的教育,倡导“自我的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促进人格的完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拥有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个性彰显、自我创造、精神成长是存在主义的标志。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对儿童进行塑造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应当是“协助每个个体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使得个人去过自己的生活,作出自己的决定”。在知识观上,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的工具,所以它很重要。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在‘存在的真实性’。”在关注的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体,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境况。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众所周知,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对于提升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彰显个体的作用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学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存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使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实现教育个性与共性、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一)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 毋庸置疑,人是宇宙中的最可尊贵者,我们解决问题和价值取舍的终极衡量尺度理应是个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当下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追求目标,需要我们正视个人的存在,珍视个人存在的权益,关切受教育者的疾苦,尊尚受教育者的尊严。因此,单纯注重理性的“知”,即“知识中心的灌输”是极不可取的。教育应当把人生意义,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意志、信仰、情感、理想、希望等非理性因素,作为教育新的关注点。这样,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凸显个人风采的,并且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教育才能彰显科学与人文的融洽共生。 (二)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民主关系,“我和你”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最忠实表达,而非我和物。学生应当是自主独立、可自由发展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加自己的意志于学生是不可取的。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 主张学生要“勇于成为他自己”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个性化需求。它倡导学生进行自由的价值选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即是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强化。受教育者自主、能动的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受教育者习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过程,而非被强制、被压迫。 (四)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两者缺一不可。共性是以尊重个性为基础并体现于人的个性之中。个性是以人的共性为前提并体现于人的共性的过程中,共性为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个性则为共性输送新鲜血液,增添活力。 三、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评述 石中英老师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教育也许就是存在的教育。”存在主义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譬如:坚持知识是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手段。主张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习得积极的生活态度。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应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兴趣和经验,反对以学科为中心,关注人文学科。主张启发式教学,个别化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并且传统教学的师生二元对立,形成“你”“我”的融洽师生关系。但是存在主义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过分强化个人的主观性、提倡个人主义,忽视客观的道德标准。总体而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有一些偏激的地方,但存在主义的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使得人们对教育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在解决教育问题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的纬度。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同样也吸纳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毋庸置疑,我国基础教育在借鉴其合理内核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陈晓利.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的教育学意义追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4-86. [2]葛贤平.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44. [3]郝文武,陈晓端.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育思想[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1-137.
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概括 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教育的表述称作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它是一类以存在主义思潮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想。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聚焦个人的自我实现,关注对于品德的教育,倡导“自我的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促进人格的完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拥有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个性彰显、自我创造、精神成长是存在主义的标志。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对儿童进行塑造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应当是“协助每个个体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使得个人去过自己的生活,作出自己的决定”。在知识观上,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的工具,所以它很重要。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在‘存在的真实性’。”在关注的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体,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境况。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众所周知,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对于提升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彰显个体的作用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学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存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使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实现教育个性与共性、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一)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 毋庸置疑,人是宇宙中的最可尊贵者,我们解决问题和价值取舍的终极衡量尺度理应是个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当下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追求目标,需要我们正视个人的存在,珍视个人存在的权益,关切受教育者的疾苦,尊尚受教育者的尊严。因此,单纯注重理性的“知”,即“知识中心的灌输”是极不可取的。教育应当把人生意义,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意志、信仰、情感、理想、希望等非理性因素,作为教育新的关注点。这样,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凸显个人风采的,并且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教育才能彰显科学与人文的融洽共生。 (二)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民主关系,“我和你”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最忠实表达,而非我和物。学生应当是自主独立、可自由发展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加自己的意志于学生是不可取的。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 主张学生要“勇于成为他自己”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个性化需求。它倡导学生进行自由的价值选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即是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强化。受教育者自主、能动的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受教育者习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过程,而非被强制、被压迫。 (四)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两者缺一不可。共性是以尊重个性为基础并体现于人的个性之中。个性是以人的共性为前提并体现于人的共性的过程中,共性为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个性则为共性输送新鲜血液,增添活力。 三、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评述 石中英老师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教育也许就是存在的教育。”存在主义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譬如:坚持知识是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手段。主张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习得积极的生活态度。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应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兴趣和经验,反对以学科为中心,关注人文学科。主张启发式教学,个别化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并且传统教学的师生二元对立,形成“你”“我”的融洽师生关系。但是存在主义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过分强化个人的主观性、提倡个人主义,忽视客观的道德标准。总体而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有一些偏激的地方,但存在主义的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使得人们对教育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在解决教育问题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的纬度。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同样也吸纳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毋庸置疑,我国基础教育在借鉴其合理内核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陈晓利.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的教育学意义追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4-86. [2]葛贤平.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44. [3]郝文武,陈晓端.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育思想[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