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难点: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范围和敏感区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识别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第三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教学难点:各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界定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第四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
教学难点:各类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一、专业判断法
二、调查评价法
三、费用-效益分析
第一节 概述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以人(人体或人群)为中心,由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和副产品及其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总体称为社会经济环境。由拟议中的项目或政策建议所可能引起的一个地区的社会组成、社会结构、人地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服务设施等等的影响,都属于社会经济环境评价范围。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开发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出防止或减少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途径或补偿措施,进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使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更加充分可靠,设计和实施更加完善。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难点: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范围和敏感区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识别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开发项目或建设项目,都应该进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全面地评价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预测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近期和长远影响,提出防止或减少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途径或补偿措施,使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更加充分可靠。开展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有:
1.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环境问题与外部性:
3.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
4.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5.环境质量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由目标人口(指受拟建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那部分人口)确定的,凡属目标人口有关的影响都可能划为评价的范围。目标人口所在社区的范围即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拟建项目对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或范围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建造水坝对库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会产生影响,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可以确定为库区范围;但由于库区内人口迁移会对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其中目标人口包括库区人口(直接目标人口)和移民安置区人口(间接目标人口)。
为了评价的实际需要,可以根据目标人口的行政区划和功能分区、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素养的差异以及受拟建项目影响的程度和受益情况的区别等,把目标人口划分为若干层次或部分。目标人口的划分原则和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尚无统一标准可循。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敏感区
在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关注一些社会经济敏感区,并要加强对这些敏感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1)农业区
(2)森林生态保护区
(3)沿海滩涂区
(4)文物古迹和历史考古资源保护区
(5)少数民族区
应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方针政策开展评价工作。必须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及民间机构、团体保持密切联系,注意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适应能力等方法的情况。少数民族居民可能会受到由于拟建项目所带来社会无序化和相对贫困化的冲击,由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潜在社会风险因素,对此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1.社会影响评价因子
⏹ 目标人口
⏹ 科技文化
⏹ 医疗卫生
⏹ 公共设施
⏹ 社会安全
⏹ 社会福利
2.经济影响评价因子
⏹ 经济基础
⏹ 需求水平
⏹ 收入分配
⏹ 就业与失业
3.美学和历史学环境影响因子
⏹ 美学
⏹ 历史学
第三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教学难点:各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界定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开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等,在实际开展评价中无需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拟建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一些典型特征,并由此明确该项目所带来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1.正效果和负效果
2.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
3.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
第四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
教学难点:各类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一、专业判断法
二、调查评价法
三、费用-效益分析
一、专业判断法
专业判断法是通过专家来定性描述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美学及历史学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该方法主要用于对该项目所产生的无形效果进行评价。如拟建项目对景观、文物古迹等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所产生的效果是
无形的。对于此类影响和效果可以咨询美学、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有关专家,通过专业判断来进行评价。
二、调查评价法
在缺乏价格数据时,不能应用市场价值法。这时可以通过向专家或环境的使用者进行调查,以获得对环境资源价值或环境保护措施效益的估价。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投标博弈法等。
德尔菲法时通过专家对环境资源价值或环境保护效益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投标博弈法时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或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进行调查,以获得人们对该环境的支付愿望。虽然我国经济分析中还很少有支付愿望,但是,这种经济现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特别是目前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支付愿望就更体现的明显了。
三、费用-效益分析
1.理论基础
(1)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财务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
⏹ 项目效益
⏹ 项目的费用
(2)外部不经济性:
(3)环境资源的特征与环境效益:
⏹ 环境资源的生产特性表现在它可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料和生
产要素,通常有三种形式:
A.以生产的原料形式进入生产过程。
B.为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资源成为生产过程的要素。
C.为生产提供了废物排泄的场所,它以自己特有的对废弃物净化和容纳能力减少了生产过程处理废物的费用。
⏹ 环境资源的消费性特征表现在为人类消费需求提供了资源。
(4)环境破坏和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
(5)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益和费用:
(6)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7)最佳污染控制水平:
(8)时间因素和社会贴现率:
(9)费用与效益的评价指标:
⏹ 效费比:
⏹ 净效益:
2.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1)市场价值法(即生产率法):
(2)机会成本法:
(3)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4)影子工程法
(5)修正人力资本法或工资损失法
3.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1)弄清问题
(2)环境功能的分析
(3)确定环境破坏程度与环境功能危害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4)弄清各种对策方案改善环境的程度
(5)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
(6)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
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难点: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范围和敏感区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识别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第三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教学难点:各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界定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第四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
教学难点:各类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一、专业判断法
二、调查评价法
三、费用-效益分析
第一节 概述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以人(人体或人群)为中心,由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和副产品及其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总体称为社会经济环境。由拟议中的项目或政策建议所可能引起的一个地区的社会组成、社会结构、人地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服务设施等等的影响,都属于社会经济环境评价范围。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开发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出防止或减少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途径或补偿措施,进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使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更加充分可靠,设计和实施更加完善。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教学难点: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范围和敏感区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识别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开发项目或建设项目,都应该进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全面地评价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预测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近期和长远影响,提出防止或减少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途径或补偿措施,使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更加充分可靠。开展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有:
1.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环境问题与外部性:
3.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
4.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5.环境质量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由目标人口(指受拟建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那部分人口)确定的,凡属目标人口有关的影响都可能划为评价的范围。目标人口所在社区的范围即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拟建项目对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或范围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建造水坝对库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会产生影响,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可以确定为库区范围;但由于库区内人口迁移会对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其中目标人口包括库区人口(直接目标人口)和移民安置区人口(间接目标人口)。
为了评价的实际需要,可以根据目标人口的行政区划和功能分区、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素养的差异以及受拟建项目影响的程度和受益情况的区别等,把目标人口划分为若干层次或部分。目标人口的划分原则和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尚无统一标准可循。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敏感区
在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关注一些社会经济敏感区,并要加强对这些敏感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1)农业区
(2)森林生态保护区
(3)沿海滩涂区
(4)文物古迹和历史考古资源保护区
(5)少数民族区
应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方针政策开展评价工作。必须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及民间机构、团体保持密切联系,注意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适应能力等方法的情况。少数民族居民可能会受到由于拟建项目所带来社会无序化和相对贫困化的冲击,由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潜在社会风险因素,对此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识别
1.社会影响评价因子
⏹ 目标人口
⏹ 科技文化
⏹ 医疗卫生
⏹ 公共设施
⏹ 社会安全
⏹ 社会福利
2.经济影响评价因子
⏹ 经济基础
⏹ 需求水平
⏹ 收入分配
⏹ 就业与失业
3.美学和历史学环境影响因子
⏹ 美学
⏹ 历史学
第三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教学难点:各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界定
教学内容: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开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等,在实际开展评价中无需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拟建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一些典型特征,并由此明确该项目所带来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
二、社会经济效果
1.正效果和负效果
2.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
3.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
第四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
教学难点:各类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一、专业判断法
二、调查评价法
三、费用-效益分析
一、专业判断法
专业判断法是通过专家来定性描述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美学及历史学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该方法主要用于对该项目所产生的无形效果进行评价。如拟建项目对景观、文物古迹等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所产生的效果是
无形的。对于此类影响和效果可以咨询美学、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有关专家,通过专业判断来进行评价。
二、调查评价法
在缺乏价格数据时,不能应用市场价值法。这时可以通过向专家或环境的使用者进行调查,以获得对环境资源价值或环境保护措施效益的估价。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投标博弈法等。
德尔菲法时通过专家对环境资源价值或环境保护效益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投标博弈法时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或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进行调查,以获得人们对该环境的支付愿望。虽然我国经济分析中还很少有支付愿望,但是,这种经济现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特别是目前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支付愿望就更体现的明显了。
三、费用-效益分析
1.理论基础
(1)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财务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
⏹ 项目效益
⏹ 项目的费用
(2)外部不经济性:
(3)环境资源的特征与环境效益:
⏹ 环境资源的生产特性表现在它可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料和生
产要素,通常有三种形式:
A.以生产的原料形式进入生产过程。
B.为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资源成为生产过程的要素。
C.为生产提供了废物排泄的场所,它以自己特有的对废弃物净化和容纳能力减少了生产过程处理废物的费用。
⏹ 环境资源的消费性特征表现在为人类消费需求提供了资源。
(4)环境破坏和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
(5)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益和费用:
(6)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7)最佳污染控制水平:
(8)时间因素和社会贴现率:
(9)费用与效益的评价指标:
⏹ 效费比:
⏹ 净效益:
2.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1)市场价值法(即生产率法):
(2)机会成本法:
(3)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4)影子工程法
(5)修正人力资本法或工资损失法
3.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1)弄清问题
(2)环境功能的分析
(3)确定环境破坏程度与环境功能危害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4)弄清各种对策方案改善环境的程度
(5)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
(6)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