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第23卷第3期2008年3月

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ofAerospacePower

V01.23No.3

Mar.2008

文章编号:1000—8055(2008)03—0505—05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常军涛,鲍

文,崔

涛,于达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要:对不同抽吸开孔率下某典型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

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能够提高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抽吸孔面积越大,相对抽吸流量越大,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越大.

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高超声速进气道,抽吸,数值模拟≠不起动边界

中图分类号:V211.3

文献标识码:A

Effectofsuctions

on

maximum

backpressureratiosofhypersonicinlets

CHANGJun-tao,BA0Wan,CUITao,YUDa-ren

(SchoolofEnergy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

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A2-Dinternalflowfieldofhypersonicinletswassimulatednumericallyatdif—ferentsuctionrates.Theeffectsofthebackpressure

on

theinternalflowfieldoftheisolator

on

wereanalyzed.Theinfluencesoftheboundarylayersuctionthemaximumbackpressure

werealsodiscussed,showingthevariationofthemaximumbackpressurewiththesuctionrates.The

reasons

whythemaximumbackpressureofthehypersonicinletisimprovedbythe

can

suctiontechnology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theboundarylayersuctions

prove

im—

to

themaximumbackpressureoftheinlet,whichincreasesthelengthoftheisolator

someextent.Themorethesuctionofairflowis,thestrongerbackpressureoftheinletwillbe.

Keywords:aerospacepropulsionsystem;hypersonicinlet;suction;numericalsimula—

tion;unstartboundary

迸气道起动/不起动是高超声速吸气式发动机重要的流动现象.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现象的主要特征是在进气道进口附近出现强激波系,使得在进气道中无法组织正常的超声速流动,此时进气道的流量捕获、总压恢复急剧下降,流场品质变坏.对于固定几何形式的进气道,进气道起动/不起动边界主要有来流条件决定,这里不起动边界指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超过这个边界进气道会发生不起动.在一定来流条件下,进气道

收稿日期:2007-02—08;修订日期:2007-04—26

的抗反压能力越大,所容许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流量越多,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越大,因此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提高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是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有效途径.借鉴常规进气道中的附面层抽吸方法,如果在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隔离段进口处开孑L或槽,进气道流量阻塞时将一部分流量抽走,是否会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呢?从理论上分析,壁面开孔或槽能够使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附面层变薄,从而增大了进气道的有效流通面积,进

作者简介:常军涛(1981一),男,河南漯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计算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

万方数据 

506

航空动力学报第23卷

气道进口处的附面层分离滞后,使得进气道处于起动状态,从而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

对于不起动现象的研究,国内外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文献[1—2]和文献[3]利用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由于自由来流条件和燃烧室压力扰动引起的进气道不起动现象.文献[4—7]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低马赫数不起动和反压变化引起进气道不起动的内在物理机制,初步给出了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不起动的判断准则.文献[8]对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献[9—10]分析了抽吸对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抽吸对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的影响.文献[11]对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设计马赫数下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位置抽吸对进气道流场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压部分抽吸能在较小的抽吸流量下有效改善进气道的起动性能和气动性能.然而这些都没有研究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的影响,分析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随附面层抽吸率的变化规律.

本文首先对典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从附面层分离角度分析了抽吸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

1物理模型和数值算法

本文采用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模型是文献[12]提供的.该进气道采用三道外压激波的混压式进气道,其几何结构如图1所示,各部分的具体几何尺寸如表1所示,隔离段高度H=0.011m.只计算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流场通道部分,同时考虑到处理此类开口边界条件的困难,将此模型置于一个很大的圆形区域内,然后在这些边界上给定压力远场边界条件,并利用无穷远处来流的状态来设定此边界条件,自由来流条件为,P。。一8

428.2

Pa,L一216.7

K,r一1.4,T。一920.6K.

参考文献[13]的抽吸方案,抽吸位置的布置如图2所示,在隔离段进口处进行抽吸,抽吸孔设定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抽吸背压设定为来流静压.隔离段出口设定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其余边界设定为无滑移固体边界.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抽吸

万 

方数据开孔率£一0.5%,e一1%,e一1%,e一2%进行数值模拟,这里抽吸开孔率e指抽吸孑L面积与隔离段壁面面积的比值.

计算利用FLUENT软件求解二维N—S方程,湍流模型采用RNGh模型,壁面处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法,它能考虑压力梯度及流动偏离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模拟进气道一隔离段中激波与附面层的干扰和激波的相交与反射,计算过程中先进行初算,利用FLUENT软件进行自适应网格处理,再进行计算.计算收敛的标准是:所有变量(8个变量)的残差指标下降3个数量级,同时随迭代过程特征指标不再下降,进气道进出口的流量差小于1%.该数值计算算法已经在文献[4—6]得到验证.

图1

进气道一隔离段物理模型简图

Fig.1

Geometricsketchoftheinlet-isolatormodel

图2抽吸位置示意图

Fig.2

Sketchofthesuctionlocation

表1高超声速进气道几何尺寸

Tablel

Geometricmeasurementsofthehypersonicinlet

2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

力的影响

2.1不同出口反压下隔离段的流动特征

图3给出了不同隔离段出口背压条件下的壁

第3期

常军涛等: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507

面压力分布.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来说,由于燃烧室内压力很高,在隔离段内部会产生预燃激波系.高背压导致边界层分离,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在强背压作用下,激波与附面层相交区域壁面附面层发生分离,引起主流流通面积缩小,从而形成分叉结构,并形成“激波链”结构,快速发展的附面层导致壁面压力分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随着压比的不断增加,激波系逐渐从斜激波向A波系、激波串转变,隔离段内的激波串不断前移.当背压压比增加到36时,隔离段的抗反压能力达到临界值,此时隔离段背压的略微增加会导致激波系进入进气道收缩段,引起流动分离、流动阻塞和流量捕获下降,导致进气道流场不稳定并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现象,此时进气道的等压力线和流线图如图4所示,具体的流动过程分析参考文献[43.定义此时隔离段出口临界压比进气道起动/不起动边界,该临界压比也表征进气道的最大抗

反压能力.

图3不同压比下进气道壁面压力分布

Fig.3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swith

differentbackpressures

x/m

图4进气道不起动时等压力线和流线图

Fig.4

Pressure

contours

andstreamlinesof

inletunstarted

万 

方数据2.2抽吸对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壁面开孔或槽能够使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附面层变薄,从而增大了进气道的有效流通面积,进气道进口处的附面层分离滞后,使得进气道处于起动状态,从而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图5给出了相对抽吸流量随抽吸开孔率之间的变化规律,这里相对抽吸流量是指抽吸流量与进气道进口实际捕获流量的比值.随着抽吸开孔率的增加,相对抽吸流量增加,二者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变化.图6给出了不同抽吸开孔率下,在最大抗反压压比下进气道下壁面压力沿轴向的分布.图7给出了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随相对抽吸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从图6、图7可以看出,抽吸开孔面积越大,相对抽吸流量增加,最大抗反压压比越大.

图5相对抽吸流量随抽吸开孔率的变化规律

Fig.5

Variationsofthesuctionairflowwiththesuction

rate

图6不同抽吸开孔率下进气道壁面压力分布

Fig.6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t

differentsuction

rate

下面分析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可以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文献E4]和2.1节的分析表明反压引起进气道不起动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附面层与激波相互作用,导致激波

508

航空动力学报第23卷

图7最大抗反压压比随相对抽吸流量的变化规律

Fig.7

Variationsofthe

maximumbackpressure

withthesuctionairflow

系进入进气道收缩段,引起流动分离、流动阻塞和流量捕获下降,导致进气道流场不稳定并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现象.也就是说,附面层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的重要原因.图8给出了抽吸作用下高超声速进气道流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隔离段进口处开孔,使得快速发展的附面层被抽出进气道,从而提高了进气道的最大抗反

压能力.

图8抽吸条件下高超进气道速度矢量图

Fig.8

Velocity

vectors

ofthehypersonicinlet

at

suction

图9给出了不同抽吸率下进气道在最大抗反压压比作用下的等马赫数线.当进气道没有抽吸作用时,隔离段进口存在强激波系使得附面层内存在很强的逆压力梯度,加速附面层的分离;导致激波系进入收缩段,并最终出现不起动,此时隔离段进口处没有存在稳定强激波系的物理机制.进气道在抽吸的作用下,隔离段进口存在强激波系使得附面层内存在很强的逆压力梯度,同样加速附面层的分离;但由于存在抽吸孔,附面层内的低能流体被抽吸,减弱了附面层和激波的相互作用,使得进气道进口处附面层分离滞后.与无抽吸作用相比,隔离段进口处存在稳定的强波系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主要内在物理机制.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抽吸孑L面积的增加,隔离段进口处可以稳定的激波系由斜激波向正激波转化,激波强度逐渐增强,因此进气道的抗反压压比逐渐增加.

J,.

万 

方数据图9最大背压下进气道等马赫数线

Fig.9

Machnumber

contours

oftheinlet

at

themaximum

pressure

表2给出了进气道(隔离段出口)在不同抽吸开孔率下,最大抗反压压比下的性能参数比较,其中e表示抽吸开孔率,盯,9,Ma分别表示隔离段出口质量加权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流量捕获系数和马赫数.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抽吸开孔率的增加,抽吸流量不断增加,导致流量捕获系数降低.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增加,导致隔离段出口马赫数降低;进气道压缩程度增加,导致总压恢复系数降低.

表2隔离段出口性能参数比较

Table2

Comparisonofparameters

attheexit

of

isolator

第3期常军涛等: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509

从上面讨论可以得出,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提高了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在不考虑附面层抽吸的条件下,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与隔离段的长度有关),意味着燃烧室可以容忍更大的燃油流量,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推力.但抽吸同时带来发动机重量增加、系统复杂性增加和流量捕获系数降低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折衷处理与发动机性能之间的关系.3

结论

本文首先对典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从附面层分离角度分析了抽吸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有如下结论:

(1)进气道在附面层抽吸作用下,隔离段进口处存在稳定的强激波系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主要内在物理机制;抽吸开孔面积越大,抽吸流量越大,此时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也越大;

(2)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大大提高了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意味着燃烧室可以容忍更大的燃油流量,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推力.

参考文献

[1]

Mayer

D,PaynterG

C.Predictionofsupersonic

inlet

us—

start

causedby

freestream

disturbances[J].AIAAJour—

nal,1995,33(2):266-275.

[2]MayerD,PaynterGC.Boundaryconditionsfor

unsteady

supersonicinletanalyses[J].AIAAJournal,1994,32(6):

1200-1206.

[3]

Neaves

MD,McRaeD

S,EdwardsJ

R.High-speed

inlet

unstart

calculations

usingan

implicit

solution

adaptive

mesh

algorithm[R].AIAA

Paper2001-0825。2001.

[4]鲍文,常军涛,郭新刚,等.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不起动仿真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5,20(5):731—735.

万 

方数据BA0

Wen,CHANGJuntao,GUo

Xingang,et

a1.Unstart

simulation

of

scramjetinlets[J].Jouranl

of

Aerospace

Power,3005,20(5):731-735

[5]

鲍文,郭新刚,常军涛,等.基于粗糙集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判断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6,27:136—140.

BA0

Wen,GUO

Xingang・CHANGJuntao,et

a1.Research

on

judgment

criterionof

hypersonic

inlet

unstart

based

on

rough

set[J].JournalofAstronautics,2006,27:136—140.

[6]YUDaren,CHANG

Juntao,BAOWen,eta1.Optimalclas—

sificationscriterions

ofhypersonic

inlet

start/unstart[J].

JournalofPropulsionandPower,2007,23(2):310—316.

[7]

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侧压式模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6):683—687.

YUANHuacheng,LIANG

Dewang.Characteristic

analy—

sis

of

unstart

performancefor

hypersonic

side-wall

inlet

model[J].Journalof

Nanjing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2004,36(6):683—687.

[8]

粱德旺,袁化成,张晓嘉.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J]。宇航学报。2006,27(4):714—719.

LIANG

Dewang,YUANHuacheng,ZHANGXiaojia.Re—

search

on

theeffectsof

start

abilityofhypersonicinlet[J].

JournalofAstronautics,2006,27(4):714—719.

[9]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J].推进技术,2006,27(5):390-393.

YUANHuacheng.LIANGDewang.Analysis

ofcharacter—

isticsof

restart

performancefor

hypersonic

inlet[J].

JournalofPropulsionTechnology,2006,27(5):390—393.

[10]袁化成,梁德旺.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口].推进技术,2006,27(6):525—528

YUANHuacheng。LIANG

Dewang.Effect

of

suction

on

starting

of

hypersonic

inlet[J].Journalof

Propulsion

Technology,2006,27(6):525—528.

[11]

张华军,粱德旺.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抽吸作用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8(5):577—582.

ZHANG

Huajun。LIANG

Dewang.Analysis

of

suction

rolesforsupersonicinleton

combinedengine[J].Journal

of

NanjingUniversity

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

2006,38(5):577-582.

[12]

CarlosG

R,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

analysisof

the

CentralInstituteofAviation

Motors/NASAscramjet[J].

Journal

ofPropulsionandPower,2003,19(4):547—555.

[13]MitaniT,SakuranakaN,TomiokaS,et

a1.Boundary-Layer

controlin

Math4andMach6

scramjetengines[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Power.2005,21(4):636—641.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常军涛, 鲍文, 崔涛, 于达仁, CHANG Jun-tao, BAO Wen, CUI Tao, YU Daren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08,23(3)6次

参考文献(13条)

1. Mayer D;Paynter G C Prediction of supersonic inlet unstart caused by freestream disturbances1995(02)

2. Mayer D;Paynter G C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unsteady supersonic inlet analyses 1994(06)

3. Neaves M D;McRae D S;Edwards J R High-speed inlet unstart calculations using an implicit solutionadaptive mesh algorithm[AIAA Paper 2001-0825] 2001

4. 鲍文;常军涛;郭新刚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不起动仿真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5(05)5. 鲍文;郭新刚;常军涛 基于粗糙集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判断方法研究 2006

6. YU Daren;CHANG Juntao;BAO Wen Optimal classifications criterions of hypersonic inlet start/unstart[外文期刊] 2007(02)

7. 袁化成;梁德旺 高超声速侧压式模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06)8. 粱德旺;袁化成;张晓嘉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宇航学报 2006(04)9. 袁化成;梁德旺 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6(05)10. 袁化成;梁德旺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6(06)11. 张华军;梁德旺 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抽吸作用分析[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05)

12. Carlos G 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Aviation Motors/NASAscramjet [外文期刊] 2003(04)

13. Mitani T;Sakuranaka N;Tomioka S Boundary-Layer control in Math 4 and Math 6 scramjet engines[外文期刊] 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掩刚. 赵龙波. 任思源. 国瑞. Wang Yangang. Zhao Longbo. Ren Siyuan. Guo Rui 抽吸角度对高负荷、跨音速叶表附面层抽吸效应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8(5)

2. 孙姝. 张红英. 程克明. 伍贻兆. SUN Shu. ZHANG Hong-ying. CHENG Ke-ming. WU Yi-zhao 喷流反压模拟技术及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实验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0)

3. 张红军. 忻贤钧. 白葵. 沈清 超声速巡航弹进气道附面层吸除方案设计及试验[会议论文]-2006

4. 常军涛. 于达仁. 鲍文. CHANG Jun-tao. YU Da-ren. BAO Wen 攻角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5)

5. 刘志伟. 马高建. 崔金平. LIU Zhiwei. MA Gaojian. CUI Jinping 附面层吸除对二元混压式进气道起动影响分析[期刊论文]-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29(3)

6. 王翼. 范晓樯. 梁剑寒. 刘卫东. 王振国. WANG Yi. FAN Xiao-qiang. LIANG Jian-han. LIU Wei-dong. WANG Zhen-guo

开启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性能试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6)

7. 徐惊雷. 张堃元 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4,19(6)

8. 梁德旺. 钱华俊 抽吸孔板的气动实验及附面层抽吸数值模拟[期刊论文]-航空学报2002,23(6)

9. 梁德旺. 袁化成. 张晓嘉. LIANG De-wang. YUAN Hua-cheng. ZHANG Xiao-jia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宇航学报2006,27(4)

10. 蔡巧言. 谭慧俊. CAI Qiao-yan. TAN Hui-jun 前体边界层状态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4)

引证文献(6条)

1. 王明昆. 董金钟. 胡学光 马赫数振荡状态下带抽吸槽进气道非定常数值模拟[期刊论文]-火箭推进 2009(6)2. 杨乐天. 杜绵银. 刘斌. 张卫民 超声速二元混压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与试验[期刊论文]-实验流体力学2012(6)

3. 曹学斌. 张堃元. 高亮杰 一种带抽吸狭缝的新型短隔离段数值研究[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11(2)

4. 潘成剑. 李怡庆. 安平. 尤延铖 逆向泄流槽在三维内乘波式进气道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3(6)

5. 于达仁. 常军涛. 崔涛. 唐井峰. 鲍文 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10(6)

6. 赵斌. 弓志强. 黄生勤. 邹学奇 引气在超声进气道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期刊论文]-航空工程进展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常军涛. 鲍文. 崔涛. 于达仁. CHANG Jun-tao. BAO Wen. CUI Tao. YU Daren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8(3)

第23卷第3期2008年3月

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ofAerospacePower

V01.23No.3

Mar.2008

文章编号:1000—8055(2008)03—0505—05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常军涛,鲍

文,崔

涛,于达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要:对不同抽吸开孔率下某典型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

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能够提高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抽吸孔面积越大,相对抽吸流量越大,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越大.

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高超声速进气道,抽吸,数值模拟≠不起动边界

中图分类号:V211.3

文献标识码:A

Effectofsuctions

on

maximum

backpressureratiosofhypersonicinlets

CHANGJun-tao,BA0Wan,CUITao,YUDa-ren

(SchoolofEnergy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

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A2-Dinternalflowfieldofhypersonicinletswassimulatednumericallyatdif—ferentsuctionrates.Theeffectsofthebackpressure

on

theinternalflowfieldoftheisolator

on

wereanalyzed.Theinfluencesoftheboundarylayersuctionthemaximumbackpressure

werealsodiscussed,showingthevariationofthemaximumbackpressurewiththesuctionrates.The

reasons

whythemaximumbackpressureofthehypersonicinletisimprovedbythe

can

suctiontechnology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theboundarylayersuctions

prove

im—

to

themaximumbackpressureoftheinlet,whichincreasesthelengthoftheisolator

someextent.Themorethesuctionofairflowis,thestrongerbackpressureoftheinletwillbe.

Keywords:aerospacepropulsionsystem;hypersonicinlet;suction;numericalsimula—

tion;unstartboundary

迸气道起动/不起动是高超声速吸气式发动机重要的流动现象.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现象的主要特征是在进气道进口附近出现强激波系,使得在进气道中无法组织正常的超声速流动,此时进气道的流量捕获、总压恢复急剧下降,流场品质变坏.对于固定几何形式的进气道,进气道起动/不起动边界主要有来流条件决定,这里不起动边界指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超过这个边界进气道会发生不起动.在一定来流条件下,进气道

收稿日期:2007-02—08;修订日期:2007-04—26

的抗反压能力越大,所容许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流量越多,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越大,因此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提高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是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有效途径.借鉴常规进气道中的附面层抽吸方法,如果在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隔离段进口处开孑L或槽,进气道流量阻塞时将一部分流量抽走,是否会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呢?从理论上分析,壁面开孔或槽能够使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附面层变薄,从而增大了进气道的有效流通面积,进

作者简介:常军涛(1981一),男,河南漯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计算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

万方数据 

506

航空动力学报第23卷

气道进口处的附面层分离滞后,使得进气道处于起动状态,从而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

对于不起动现象的研究,国内外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文献[1—2]和文献[3]利用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由于自由来流条件和燃烧室压力扰动引起的进气道不起动现象.文献[4—7]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低马赫数不起动和反压变化引起进气道不起动的内在物理机制,初步给出了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不起动的判断准则.文献[8]对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献[9—10]分析了抽吸对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抽吸对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的影响.文献[11]对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设计马赫数下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位置抽吸对进气道流场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压部分抽吸能在较小的抽吸流量下有效改善进气道的起动性能和气动性能.然而这些都没有研究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的影响,分析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随附面层抽吸率的变化规律.

本文首先对典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从附面层分离角度分析了抽吸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

1物理模型和数值算法

本文采用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模型是文献[12]提供的.该进气道采用三道外压激波的混压式进气道,其几何结构如图1所示,各部分的具体几何尺寸如表1所示,隔离段高度H=0.011m.只计算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流场通道部分,同时考虑到处理此类开口边界条件的困难,将此模型置于一个很大的圆形区域内,然后在这些边界上给定压力远场边界条件,并利用无穷远处来流的状态来设定此边界条件,自由来流条件为,P。。一8

428.2

Pa,L一216.7

K,r一1.4,T。一920.6K.

参考文献[13]的抽吸方案,抽吸位置的布置如图2所示,在隔离段进口处进行抽吸,抽吸孔设定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抽吸背压设定为来流静压.隔离段出口设定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其余边界设定为无滑移固体边界.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抽吸

万 

方数据开孔率£一0.5%,e一1%,e一1%,e一2%进行数值模拟,这里抽吸开孔率e指抽吸孑L面积与隔离段壁面面积的比值.

计算利用FLUENT软件求解二维N—S方程,湍流模型采用RNGh模型,壁面处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法,它能考虑压力梯度及流动偏离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模拟进气道一隔离段中激波与附面层的干扰和激波的相交与反射,计算过程中先进行初算,利用FLUENT软件进行自适应网格处理,再进行计算.计算收敛的标准是:所有变量(8个变量)的残差指标下降3个数量级,同时随迭代过程特征指标不再下降,进气道进出口的流量差小于1%.该数值计算算法已经在文献[4—6]得到验证.

图1

进气道一隔离段物理模型简图

Fig.1

Geometricsketchoftheinlet-isolatormodel

图2抽吸位置示意图

Fig.2

Sketchofthesuctionlocation

表1高超声速进气道几何尺寸

Tablel

Geometricmeasurementsofthehypersonicinlet

2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

力的影响

2.1不同出口反压下隔离段的流动特征

图3给出了不同隔离段出口背压条件下的壁

第3期

常军涛等: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507

面压力分布.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来说,由于燃烧室内压力很高,在隔离段内部会产生预燃激波系.高背压导致边界层分离,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在强背压作用下,激波与附面层相交区域壁面附面层发生分离,引起主流流通面积缩小,从而形成分叉结构,并形成“激波链”结构,快速发展的附面层导致壁面压力分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随着压比的不断增加,激波系逐渐从斜激波向A波系、激波串转变,隔离段内的激波串不断前移.当背压压比增加到36时,隔离段的抗反压能力达到临界值,此时隔离段背压的略微增加会导致激波系进入进气道收缩段,引起流动分离、流动阻塞和流量捕获下降,导致进气道流场不稳定并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现象,此时进气道的等压力线和流线图如图4所示,具体的流动过程分析参考文献[43.定义此时隔离段出口临界压比进气道起动/不起动边界,该临界压比也表征进气道的最大抗

反压能力.

图3不同压比下进气道壁面压力分布

Fig.3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swith

differentbackpressures

x/m

图4进气道不起动时等压力线和流线图

Fig.4

Pressure

contours

andstreamlinesof

inletunstarted

万 

方数据2.2抽吸对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壁面开孔或槽能够使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附面层变薄,从而增大了进气道的有效流通面积,进气道进口处的附面层分离滞后,使得进气道处于起动状态,从而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图5给出了相对抽吸流量随抽吸开孔率之间的变化规律,这里相对抽吸流量是指抽吸流量与进气道进口实际捕获流量的比值.随着抽吸开孔率的增加,相对抽吸流量增加,二者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变化.图6给出了不同抽吸开孔率下,在最大抗反压压比下进气道下壁面压力沿轴向的分布.图7给出了进气道最大抗反压压比随相对抽吸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从图6、图7可以看出,抽吸开孔面积越大,相对抽吸流量增加,最大抗反压压比越大.

图5相对抽吸流量随抽吸开孔率的变化规律

Fig.5

Variationsofthesuctionairflowwiththesuction

rate

图6不同抽吸开孔率下进气道壁面压力分布

Fig.6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t

differentsuction

rate

下面分析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可以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文献E4]和2.1节的分析表明反压引起进气道不起动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附面层与激波相互作用,导致激波

508

航空动力学报第23卷

图7最大抗反压压比随相对抽吸流量的变化规律

Fig.7

Variationsofthe

maximumbackpressure

withthesuctionairflow

系进入进气道收缩段,引起流动分离、流动阻塞和流量捕获下降,导致进气道流场不稳定并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现象.也就是说,附面层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出现进气道不起动的重要原因.图8给出了抽吸作用下高超声速进气道流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隔离段进口处开孔,使得快速发展的附面层被抽出进气道,从而提高了进气道的最大抗反

压能力.

图8抽吸条件下高超进气道速度矢量图

Fig.8

Velocity

vectors

ofthehypersonicinlet

at

suction

图9给出了不同抽吸率下进气道在最大抗反压压比作用下的等马赫数线.当进气道没有抽吸作用时,隔离段进口存在强激波系使得附面层内存在很强的逆压力梯度,加速附面层的分离;导致激波系进入收缩段,并最终出现不起动,此时隔离段进口处没有存在稳定强激波系的物理机制.进气道在抽吸的作用下,隔离段进口存在强激波系使得附面层内存在很强的逆压力梯度,同样加速附面层的分离;但由于存在抽吸孔,附面层内的低能流体被抽吸,减弱了附面层和激波的相互作用,使得进气道进口处附面层分离滞后.与无抽吸作用相比,隔离段进口处存在稳定的强波系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主要内在物理机制.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抽吸孑L面积的增加,隔离段进口处可以稳定的激波系由斜激波向正激波转化,激波强度逐渐增强,因此进气道的抗反压压比逐渐增加.

J,.

万 

方数据图9最大背压下进气道等马赫数线

Fig.9

Machnumber

contours

oftheinlet

at

themaximum

pressure

表2给出了进气道(隔离段出口)在不同抽吸开孔率下,最大抗反压压比下的性能参数比较,其中e表示抽吸开孔率,盯,9,Ma分别表示隔离段出口质量加权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流量捕获系数和马赫数.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抽吸开孔率的增加,抽吸流量不断增加,导致流量捕获系数降低.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增加,导致隔离段出口马赫数降低;进气道压缩程度增加,导致总压恢复系数降低.

表2隔离段出口性能参数比较

Table2

Comparisonofparameters

attheexit

of

isolator

第3期常军涛等: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509

从上面讨论可以得出,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提高了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在不考虑附面层抽吸的条件下,隔离段的最大抗反压能力与隔离段的长度有关),意味着燃烧室可以容忍更大的燃油流量,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推力.但抽吸同时带来发动机重量增加、系统复杂性增加和流量捕获系数降低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折衷处理与发动机性能之间的关系.3

结论

本文首先对典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简要分析了压比变化对隔离段内部流场的影响,在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最大抗反压能力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抗反压能力随抽吸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从附面层分离角度分析了抽吸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原因,有如下结论:

(1)进气道在附面层抽吸作用下,隔离段进口处存在稳定的强激波系是提高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主要内在物理机制;抽吸开孔面积越大,抽吸流量越大,此时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也越大;

(2)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大大提高了进气道的最大抗反压能力,相当于增加了隔离段的长度,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意味着燃烧室可以容忍更大的燃油流量,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推力.

参考文献

[1]

Mayer

D,PaynterG

C.Predictionofsupersonic

inlet

us—

start

causedby

freestream

disturbances[J].AIAAJour—

nal,1995,33(2):266-275.

[2]MayerD,PaynterGC.Boundaryconditionsfor

unsteady

supersonicinletanalyses[J].AIAAJournal,1994,32(6):

1200-1206.

[3]

Neaves

MD,McRaeD

S,EdwardsJ

R.High-speed

inlet

unstart

calculations

usingan

implicit

solution

adaptive

mesh

algorithm[R].AIAA

Paper2001-0825。2001.

[4]鲍文,常军涛,郭新刚,等.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不起动仿真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5,20(5):731—735.

万 

方数据BA0

Wen,CHANGJuntao,GUo

Xingang,et

a1.Unstart

simulation

of

scramjetinlets[J].Jouranl

of

Aerospace

Power,3005,20(5):731-735

[5]

鲍文,郭新刚,常军涛,等.基于粗糙集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判断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6,27:136—140.

BA0

Wen,GUO

Xingang・CHANGJuntao,et

a1.Research

on

judgment

criterionof

hypersonic

inlet

unstart

based

on

rough

set[J].JournalofAstronautics,2006,27:136—140.

[6]YUDaren,CHANG

Juntao,BAOWen,eta1.Optimalclas—

sificationscriterions

ofhypersonic

inlet

start/unstart[J].

JournalofPropulsionandPower,2007,23(2):310—316.

[7]

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侧压式模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6):683—687.

YUANHuacheng,LIANG

Dewang.Characteristic

analy—

sis

of

unstart

performancefor

hypersonic

side-wall

inlet

model[J].Journalof

Nanjing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2004,36(6):683—687.

[8]

粱德旺,袁化成,张晓嘉.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J]。宇航学报。2006,27(4):714—719.

LIANG

Dewang,YUANHuacheng,ZHANGXiaojia.Re—

search

on

theeffectsof

start

abilityofhypersonicinlet[J].

JournalofAstronautics,2006,27(4):714—719.

[9]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J].推进技术,2006,27(5):390-393.

YUANHuacheng.LIANGDewang.Analysis

ofcharacter—

isticsof

restart

performancefor

hypersonic

inlet[J].

JournalofPropulsionTechnology,2006,27(5):390—393.

[10]袁化成,梁德旺.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口].推进技术,2006,27(6):525—528

YUANHuacheng。LIANG

Dewang.Effect

of

suction

on

starting

of

hypersonic

inlet[J].Journalof

Propulsion

Technology,2006,27(6):525—528.

[11]

张华军,粱德旺.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抽吸作用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8(5):577—582.

ZHANG

Huajun。LIANG

Dewang.Analysis

of

suction

rolesforsupersonicinleton

combinedengine[J].Journal

of

NanjingUniversity

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

2006,38(5):577-582.

[12]

CarlosG

R,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

analysisof

the

CentralInstituteofAviation

Motors/NASAscramjet[J].

Journal

ofPropulsionandPower,2003,19(4):547—555.

[13]MitaniT,SakuranakaN,TomiokaS,et

a1.Boundary-Layer

controlin

Math4andMach6

scramjetengines[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Power.2005,21(4):636—641.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常军涛, 鲍文, 崔涛, 于达仁, CHANG Jun-tao, BAO Wen, CUI Tao, YU Daren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08,23(3)6次

参考文献(13条)

1. Mayer D;Paynter G C Prediction of supersonic inlet unstart caused by freestream disturbances1995(02)

2. Mayer D;Paynter G C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unsteady supersonic inlet analyses 1994(06)

3. Neaves M D;McRae D S;Edwards J R High-speed inlet unstart calculations using an implicit solutionadaptive mesh algorithm[AIAA Paper 2001-0825] 2001

4. 鲍文;常军涛;郭新刚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不起动仿真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5(05)5. 鲍文;郭新刚;常军涛 基于粗糙集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判断方法研究 2006

6. YU Daren;CHANG Juntao;BAO Wen Optimal classifications criterions of hypersonic inlet start/unstart[外文期刊] 2007(02)

7. 袁化成;梁德旺 高超声速侧压式模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06)8. 粱德旺;袁化成;张晓嘉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宇航学报 2006(04)9. 袁化成;梁德旺 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6(05)10. 袁化成;梁德旺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06(06)11. 张华军;梁德旺 某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抽吸作用分析[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05)

12. Carlos G 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Aviation Motors/NASAscramjet [外文期刊] 2003(04)

13. Mitani T;Sakuranaka N;Tomioka S Boundary-Layer control in Math 4 and Math 6 scramjet engines[外文期刊] 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掩刚. 赵龙波. 任思源. 国瑞. Wang Yangang. Zhao Longbo. Ren Siyuan. Guo Rui 抽吸角度对高负荷、跨音速叶表附面层抽吸效应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8(5)

2. 孙姝. 张红英. 程克明. 伍贻兆. SUN Shu. ZHANG Hong-ying. CHENG Ke-ming. WU Yi-zhao 喷流反压模拟技术及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实验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0)

3. 张红军. 忻贤钧. 白葵. 沈清 超声速巡航弹进气道附面层吸除方案设计及试验[会议论文]-2006

4. 常军涛. 于达仁. 鲍文. CHANG Jun-tao. YU Da-ren. BAO Wen 攻角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分析[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5)

5. 刘志伟. 马高建. 崔金平. LIU Zhiwei. MA Gaojian. CUI Jinping 附面层吸除对二元混压式进气道起动影响分析[期刊论文]-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29(3)

6. 王翼. 范晓樯. 梁剑寒. 刘卫东. 王振国. WANG Yi. FAN Xiao-qiang. LIANG Jian-han. LIU Wei-dong. WANG Zhen-guo

开启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性能试验[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6)

7. 徐惊雷. 张堃元 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4,19(6)

8. 梁德旺. 钱华俊 抽吸孔板的气动实验及附面层抽吸数值模拟[期刊论文]-航空学报2002,23(6)

9. 梁德旺. 袁化成. 张晓嘉. LIANG De-wang. YUAN Hua-cheng. ZHANG Xiao-jia 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宇航学报2006,27(4)

10. 蔡巧言. 谭慧俊. CAI Qiao-yan. TAN Hui-jun 前体边界层状态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2008,23(4)

引证文献(6条)

1. 王明昆. 董金钟. 胡学光 马赫数振荡状态下带抽吸槽进气道非定常数值模拟[期刊论文]-火箭推进 2009(6)2. 杨乐天. 杜绵银. 刘斌. 张卫民 超声速二元混压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与试验[期刊论文]-实验流体力学2012(6)

3. 曹学斌. 张堃元. 高亮杰 一种带抽吸狭缝的新型短隔离段数值研究[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11(2)

4. 潘成剑. 李怡庆. 安平. 尤延铖 逆向泄流槽在三维内乘波式进气道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3(6)

5. 于达仁. 常军涛. 崔涛. 唐井峰. 鲍文 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期刊论文]-推进技术 2010(6)

6. 赵斌. 弓志强. 黄生勤. 邹学奇 引气在超声进气道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期刊论文]-航空工程进展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常军涛. 鲍文. 崔涛. 于达仁. CHANG Jun-tao. BAO Wen. CUI Tao. YU Daren 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8(3)


相关文章

  • 极速传说(下)
  • 20世纪50年代末,冷战的紧张局势在世界范围内加剧,美国增加了对苏联军事活动情报的需求.由此产生的紧迫感使CIA要求采用更为常规和实用的方法来实施U-2后继机的设计.情报局倾向于发展涡喷发动机而不是欠成熟和不完善的冲压发动机,还倾向于常规起 ...查看


  • 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及发展动态
  • 推进技术 本文2003-11-28收到,解发瑜.徐忠昌系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李刚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副教授 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及发展动态 解发瑜 李 刚 徐忠昌 摘 要 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 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同时介 ...查看


  • 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性能评估方法
  • A"g.2012 航天控制 V01.30.No.4 AerospaceControl 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性能评估方法 马印华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100854 摘要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点,探讨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 ...查看


  • 国外风洞试验的新机制_新概念_新技术
  • 第18卷 第4期 2004年12月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xperiments and Measurements in F luid Mechanics V ol. 18, N o. 4 Dec. ,2004 文章编号:100723124( ...查看


  • 2016年世界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发展新动向
  • 作者:方 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注重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的战略谋划,强化核.导弹防御.太空和网络空间等战略威慑力量发展,推进适应"多作战域作战"要求的新型武器装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高超声速技 ...查看


  • 美国家科学院:美军应加速对等发展高超声速武器以应对中.俄威胁
  • 导读:最近,美国媒体对美国家科学院主持完成的高超声速武器相关报告的涉密内容进行了一些报道,本号特邀廖孟豪先生对此进行介绍和分析.美国的报告及媒体报道提及了我方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方面的进展,本文在此仅引述美方说法,借以梳理其分析和决策逻辑:而 ...查看


  • 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现状
  • 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现状 ‮ 摘 要:回顾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史:综述了先进复合材料工业上通常使用环氧树脂的品种.性能和特性:复合材料使用的增强纤维: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固体发动机壳体的树脂基体:用于固体发动机喷管的 ...查看


  • 民航概论答案整理
  • 航空概论总复习题 (说明:黑体字题目系分析题和简答题,其余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一. 绪论部分 1. 飞行器一般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三类: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 2. 大气层如何分层,各有什么特点?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哪层? 以大气 ...查看


  • 一周军情:把酒祝东风
  • 一周军情:把酒祝东风 中国首次抗战胜利纪念阅兵式即将到来,国内媒体已经进入了"阅兵倒计时"模式.今年5月8日俄罗斯阅兵式前,几张"阿玛塔"坦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照片一度引起各国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