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2.3月相和潮汐变化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3.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 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 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 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2006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

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 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 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 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 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 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 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 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 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 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 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 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 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3.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 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 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 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2006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

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 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 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 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 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 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 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 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 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 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 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 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 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相关文章

  • 普陀高中补习高中地理月相
  • 专题二.月相 一.月球 1.概况:万籁俱寂(基本无大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漆黑的白天(没有光的散射): 昼夜温差大(昼夜交替周期长(自转周期为27.32天):缺少大气和水的调节与保护) 2.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环形山密布.环形山成因:一 ...查看


  • 高中地理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2
  •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考点搜索]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为后面 ...查看


  •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
  •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五)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 ...查看


  •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
  •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编号:B[1**********]01 课程名称:海岸动力地貌学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考核方式及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 ...查看


  • 高二鲁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2.3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原创教案
  •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陈军 [设计思路] 本课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及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重点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类在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面临 ...查看


  • 2.3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资源 2.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旅游资源和世界遗产的分布 难点 ...查看


  •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案
  •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三.课时建议:1课时 四:重点: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 难点: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五.教学过程: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查看


  • 湘教版地理选修5[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word教案
  • 高中高二地理学案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相关法律 2.掌握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 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 工程 ...查看


  • 安徽芜湖市教师资格证试讲课题
  • 附件:2014年高中资格认定各测试学科的课题 普通高中: 一.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1:<再别康桥>(语文1 第2课) 课题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1 第9课) 课题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