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垃圾》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中的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并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本堂课结合课程特点,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应用。通过活动将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在老师的指引下有序开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性。并把减少生活垃圾付诸行动。
课的一开始,我便以一个小区的生活环境作为课题的导入,揭示我要讲的课题——《生活中的垃圾》。然后问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随着一幅幅惊人的图片,我发现同学们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么多的垃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危害呢?”同学们将自己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组内的交流,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垃圾对环境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接着,我又补充说了“废电池”、“废电器”“一次性餐盒”的危害,使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垃圾的危害和解决这一难题的紧迫感。其中在讲解“垃圾如何分类”,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快速地将写有垃圾名称的纸条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入。我觉得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垃圾如何分类。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品德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也是无处不在,抓住这些生成及时与品德教育进行融合,会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具体授课时要突破封闭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原有教材实施二次创意。同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原教材里,垃圾桶分为“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和“生活垃圾”。我觉得垃圾桶这样进行分类显得有些笼统,不够全面。特别是“生活垃圾”这一项,生活垃圾不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吗?那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其实也就是生活垃圾来的。我曾想过把“生活垃圾”改为“厨余垃圾”,但仔细一想,还不行啊。那烂玻璃、废日光灯等到底属于哪个范畴呢?所以在最后,我还是把垃圾桶改为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类。我觉得这样更结合我们现在社会的实际。当然,我在最后也向同学们阐明了我们以后应该再设“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这两种不常见的垃圾桶。
作为品德教育的老师,不能单靠课堂上的说教,而应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社会,使学生最终在社会这所“学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提升。在进行垃圾的分类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的?结合我们平时的做法,大家说得还不错。
最后,我呼吁——从我做起,减少生活垃圾,做好垃圾的分类。呼吁不是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布置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去履行的职责,再次让学生将课堂的感悟延伸到社会行动中去。
这节课我利用身边活生生的教材,把学习内容从课堂搬到了家庭甚至社会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让他们认识身边的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是良好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学生是真正的研究者,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在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统计的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每天也在产生,这个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生活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没有大包大揽学生的活动,而是通过精心地设计与组织、适当地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在调查、访问、考察中自主的进行活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认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自主进行选题、结合研究小组、实施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困惑与不足: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长期坚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是我们要面对的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而目前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的处理,这也是困扰我们对垃圾处理能否做到科学无公害处理的关键所在,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此问题。在小组收集资料阶段,由于教师个人精力有限,对五个小组中个别小组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吸取此活动的经验教训,组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团队,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我相信这次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会成为这个时代出色的小主人。
教学过程(表格)
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垃圾》教学反思
土溪完小 朱红霞
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从结果上来看还是成功的,纵观这一次综合实践课的经历,静心反思,有了如下一些感悟:
一、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的超越自我。只关注学生,而不关注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就可能走向肤浅。
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 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
三、注重活动组织的严密性。
这一次综合实践课,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环环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综合实践过程的重点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在活动前引导每个学生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危害、分类及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教学中,我利用激情导入,让学生感受现在环境之美。随即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图像,形成一种反差,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小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是参与者,适时参与其中,点拨指导,给予评价。在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引导小学生说说处理垃圾的想法。小学生只有亲历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才有可能获得丰富多样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起。当他们畅谈怎样让校园更美丽时,同时自己也进行了深切反省。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但当前的污染情况太严重了。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地球妈妈,保卫家园!爱护环境,珍惜家园,就是对人类生命的珍惜与爱护。把我们认识到的垃圾及其危害,把我们在减少垃圾、合理利用垃圾方面的做法与创意展示出来,一方面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同时也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垃圾问题。我及时注意课堂调控,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环保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开始留意身边的环境,争做一个光荣的环保人。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不少好的建议,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吗?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许多水污染的问题,我们要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水环境。
但是课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对于垃圾的来源,说的时候范围不够广。学生一般只能说一些小范围的垃圾,如家里的一些零食垃圾,学校的果皮纸削等,而不能把它扩大到我们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学生把垃圾的理解范围只限于在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而不能够扩大到工业,农业等社会各部门出现的垃圾。当然这主要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出现这样问题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如果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广,更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式上升,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
把每个人的调查汇总在一起,看看全班同学家庭垃圾总量是多少。那么全校呢,全县呢,全国呢„„算一算,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以这些数字为基础,对你们调查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看有那些新的发现。
3、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生活中的垃圾》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中的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并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本堂课结合课程特点,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应用。通过活动将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在老师的指引下有序开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性。并把减少生活垃圾付诸行动。
课的一开始,我便以一个小区的生活环境作为课题的导入,揭示我要讲的课题——《生活中的垃圾》。然后问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随着一幅幅惊人的图片,我发现同学们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么多的垃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危害呢?”同学们将自己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组内的交流,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垃圾对环境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接着,我又补充说了“废电池”、“废电器”“一次性餐盒”的危害,使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垃圾的危害和解决这一难题的紧迫感。其中在讲解“垃圾如何分类”,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快速地将写有垃圾名称的纸条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入。我觉得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垃圾如何分类。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品德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也是无处不在,抓住这些生成及时与品德教育进行融合,会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具体授课时要突破封闭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原有教材实施二次创意。同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原教材里,垃圾桶分为“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和“生活垃圾”。我觉得垃圾桶这样进行分类显得有些笼统,不够全面。特别是“生活垃圾”这一项,生活垃圾不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吗?那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其实也就是生活垃圾来的。我曾想过把“生活垃圾”改为“厨余垃圾”,但仔细一想,还不行啊。那烂玻璃、废日光灯等到底属于哪个范畴呢?所以在最后,我还是把垃圾桶改为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类。我觉得这样更结合我们现在社会的实际。当然,我在最后也向同学们阐明了我们以后应该再设“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这两种不常见的垃圾桶。
作为品德教育的老师,不能单靠课堂上的说教,而应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社会,使学生最终在社会这所“学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提升。在进行垃圾的分类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的?结合我们平时的做法,大家说得还不错。
最后,我呼吁——从我做起,减少生活垃圾,做好垃圾的分类。呼吁不是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布置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去履行的职责,再次让学生将课堂的感悟延伸到社会行动中去。
这节课我利用身边活生生的教材,把学习内容从课堂搬到了家庭甚至社会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让他们认识身边的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是良好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学生是真正的研究者,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在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统计的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每天也在产生,这个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生活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没有大包大揽学生的活动,而是通过精心地设计与组织、适当地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在调查、访问、考察中自主的进行活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认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自主进行选题、结合研究小组、实施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困惑与不足: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长期坚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是我们要面对的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而目前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的处理,这也是困扰我们对垃圾处理能否做到科学无公害处理的关键所在,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此问题。在小组收集资料阶段,由于教师个人精力有限,对五个小组中个别小组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吸取此活动的经验教训,组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团队,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我相信这次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会成为这个时代出色的小主人。
教学过程(表格)
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垃圾》教学反思
土溪完小 朱红霞
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从结果上来看还是成功的,纵观这一次综合实践课的经历,静心反思,有了如下一些感悟:
一、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的超越自我。只关注学生,而不关注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就可能走向肤浅。
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 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
三、注重活动组织的严密性。
这一次综合实践课,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环环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综合实践过程的重点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在活动前引导每个学生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危害、分类及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教学中,我利用激情导入,让学生感受现在环境之美。随即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图像,形成一种反差,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小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是参与者,适时参与其中,点拨指导,给予评价。在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引导小学生说说处理垃圾的想法。小学生只有亲历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才有可能获得丰富多样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起。当他们畅谈怎样让校园更美丽时,同时自己也进行了深切反省。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但当前的污染情况太严重了。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地球妈妈,保卫家园!爱护环境,珍惜家园,就是对人类生命的珍惜与爱护。把我们认识到的垃圾及其危害,把我们在减少垃圾、合理利用垃圾方面的做法与创意展示出来,一方面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同时也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垃圾问题。我及时注意课堂调控,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环保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开始留意身边的环境,争做一个光荣的环保人。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不少好的建议,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吗?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许多水污染的问题,我们要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水环境。
但是课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对于垃圾的来源,说的时候范围不够广。学生一般只能说一些小范围的垃圾,如家里的一些零食垃圾,学校的果皮纸削等,而不能把它扩大到我们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学生把垃圾的理解范围只限于在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而不能够扩大到工业,农业等社会各部门出现的垃圾。当然这主要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出现这样问题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如果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广,更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式上升,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
把每个人的调查汇总在一起,看看全班同学家庭垃圾总量是多少。那么全校呢,全县呢,全国呢„„算一算,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以这些数字为基础,对你们调查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看有那些新的发现。
3、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