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2005年第5期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9月

No.5,2005

ZEIEJL蝌G

SOClALSCIENCES

Sep.,200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薛求知徐忠伟

内容提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生产函数“黑匣子”现象的观察,而后的研

究从多个学科切入,迄今形成四大分支,分别为仿生一进化论、周期阶段论、归因论及周期对策

论,其中尤以周期阶段论最为庞杂。四个分支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周期阶段和延长企业寿命对策等三个论题展开。可以将各主要分支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解析。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

仿生论

阶段论

对策论

归因论

作者薛求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徐忠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一、引言

之后即到了1982年,只剩下2/3左右,其余1/3的企业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变小了。关于中国

企业寿命问题是近些年以来国内企业界关注民营企业的调查揭示:1990年代民营企业的平均

的热门话题之一,关注的起因之一显然在于,无论寿命仅有3~5年,60%以上的企业在创办后不到

在企业经营者那里还是理论研究者那里,越来越5年便归于破产。由此不难推断,改革开放以来,

多的人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就全球范围归于消亡的民营企业数目当相当大!

来看企业平均寿命均不算太长,但经济转型背景尽管如此,世界上的确有一些长寿公司。在下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其平均寿命似所有长寿公司中,为企业管理界所首推的,当数斯乎更为短促!国外研究揭示,在欧洲与日本,大小拖拉公司(Stora),其历史可追溯到1288年。在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美国企业的平均1998年与恩索公司(Enso)合并之前,这家企业独寿命似乎更短。有调查揭示:1970年跻身美国立经营了700多年时间(1998年并购思索,组成《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之列的跨国公司,十年

斯拖拉一恩索集团)。其次要数日本住友商事

26.Chamberlin,EdwardHastings,TheProduct

asan

E—

V01.45,No.2.(Apr.,1937),P145—186.

conomic

Variable,Q∞r把以JournalofEconomics,V01.67,

30.Smithies,A.,OptimumLocationinSpatialCompeti-

No.1.(Feb.,1953),P1—29.

tion,The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01.49,No.3.

27.Lunhardt,Wilhelm,MathematischeBegruendungder(Jun.,1941),P423—439.

Volkswirtschaftslehre.Leipzig:B.G.Teubner,1885.

31.WalterIsard,The

ContributionsofPredoehltoLoca-

28.Moses.Leon.。Location

andtheTheoryofProdue-tion

TheoryandRe蹲onalScience,Jahrbuchfuer

Sozialwissen—

tio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72(1958),P72—259.

schaft,14(3),1963,22—8.

29.P.Lemer,H.W.Singer,SomeNotes

on

Duopoly

and

SpatialCompetition,The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责任编辑董希望

192

万 

方数据

浙江社会科学

(Sumitomo,有管理书误译为“苏米拖莫集团”),若从其在明治维新前作为幕番理财机构算起(始

于1590),则有4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他如劳力

士公司(1785年)、杜邦公司(1802年)、宝洁

(1837年)、麦当劳(1845年)、格雷斯(1854年)、奔驰(1870年)、AT&T(1885年)、强生(1886年)、希尔斯(1886年)、可口可乐(1886年)、壳牌(1890年)、吉利(1901年)、通用汽车(1902年)、

福特(1903年),等等企业,迄今也都已有百多年

的历史了。

问题在于:企业是不是与自然界的生物那样具有活的生命特征?企业是否存在某种从产生到死

亡的周期性规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企业

生命演进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呢?是什

么因素和力量决定着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全

部过程?如何延长企业寿命并使其走向持续成长?……诸如此类的等等问题,成了近些年国内外企业研究的主要论题,围绕这些论题研究形成了一个繁杂的理论,这便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企业“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探索。

对企业生死现象的观察,首先可以追溯到卡尔・马克思那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命题自然会引出生产者(企业)被淘汰出局的因果推论:如果一个生产者(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期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就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价值就无法实现,价值补偿链条随之中断,无法进行再生产,因而最终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推论可以视为对企业生死因素的基础性分析。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Marshall,A.,1890),可谓系统观察与研究企业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看来,一国企业群体构成一个巨大的系统,犹如一片巨森林系统,大大小小的企业则如森林中参差不齐的树木,都有生存与成长的机会。与森林中的树木生态竞争系

万 

方数据2005年第5期

统一样,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各个企业都有存在凋

零与枯萎乃至死亡的风险。与森林中新生的树木面临原有树木浓荫的遮挡一样,新生树木要长大,就得不断在竞争中获得空间。然而随着其生长壮

大,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竞争力下降。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与森林一样,整个企业系统则正是

在其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中得以不断更新,并保持勃勃生机的。马歇尔对企业系统的深邃洞察及其巧妙比喻,经后世企业研究者的提炼,被冠以“企

业森林原理”的称谓。

企业理论的基础由交易费用经济学所奠定。罗纳德・科斯等人对企业性质的界定,侧重于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功能就在于降低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科斯运用交易费用这一概念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基

础,提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者而产生的,企业

代替市场的实质则在于前者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由此将企业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归因于降低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家企业若无法保证其内

部成本长期低于外部成本,即当企业内部成本长

期高于外部成本时,其衰亡将不可避免。由交易费用理论,不仅可以推论出企业产生与扩展的边界,而且可以推论出企业消亡的边界。

一般认为,正是受到上述经济学大师系列洞察的启示,尤其是受到科斯等人交易费用理论的启示,经济学家们开始观察企业生命力现象,由此直接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与理论的提出,时

在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以“如何防

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论题,系统地探讨了社会组织的生命力与生命周期问题,对组织生命力与一般生物界生命体的生命力进行严格界定与区分。提出两个重要界定:一个是,人们可以预测自然生命体的生命周期但无法预期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另一个是,一个组织在经历了停滞后仍有可能恢复生机。由此得出结论:一个组织可以

持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这对我们的未来无疑

有着深远的意义。一般认为,戈登尼的研究将企业生命问题由经济学领域移人了管理学领域。由此引发了管理学家们的探讨。与经济学家们不

同,管理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看成一个

“白匣子”而非“黑匣子”,重在探讨这个匣子内部

193

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的结构与特征,因此揭示企业的生命力问题自然成了其主要使命之一。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拉芮・格雷纳(Greiner,LatryE.,1972)在《组

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由此最终挑明了一个长期为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关注的论题,即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这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分支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企业研究者的青睐,成了多学科考察的热点论题之一,由此而将这一理论根植人多个学科。一般认为,这一理论主要根植于四个学科,分别为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争论,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四。

第一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仿生一进化论。企业仿生化研究把生物进化论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现代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揭示,自然生命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与突变性。企业仿生论者也认为,企业也具有一般自然生物的这三个生命特征。具体来说,企业也会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从外界

获得资源,而其内部经营机制将人、财、物、技术、

信息等资源结合起来,经过各种循环过程,最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个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消耗投入的同时,产生产出。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一旦停止,企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其次,企业也有自我复制机制。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就是个不断自我复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技术水平、人员素

质得以提高,其规模得以扩展。扩展后的企业既

带有原企业的烙印,又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功能。再次,企业也有突变性。经济政策的变化、技术跳跃的发生、原材料供应渠道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成

功、员工思想的转变、竞争态势的变化、用户需求

的改变等等,都可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质变。

仿生论最具影响的理论是企业进化论,该理论以温特(Winter,1984)为代表。企业进化论认

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

(即多样性、遗传性、自然选择性)来完成的,且强

194

万 

方数据调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进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尼尔森(Nelson,1982)认为,企业成长是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的。市场环境提供企业成长的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学者胡继灵(2001)认为,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看法,生命系统具有三种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突变性。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论把企业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把企业生命周期理解为企业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这应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存在的前提。

第二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这种理论把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问题上。阶段论影响最大,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因此产生了许多彼此有别的

阶段论。各种论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对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上。按照阶段划分的差异,至少可以

看到十几种阶段论。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长的七阶段,划分标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参见表1)。在众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中,两种阶段论在国外

影响较大。一种是格雷纳(Greiner)阶段论。格

雷纳将企业作为一般组织去研究,认为各个阶段包含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而结束

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这样的组织发展同时受到组织年龄、组织规模、稳定进化时期、剧烈改革

时期与产业的成长率等内外因素的互动影响,自

然牵动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管理模式,而成长的每一阶段也支配了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与企业转型的

变化。这一阶段论后为邱吉尔(Churchill,1983)、

奎因(Quinn,1983)等人所发展。另一种是爱迪思

(Adizes,1989,1999)阶段论。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三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以及“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三个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稳

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官

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四个时段。国内学者陈佳贵(1995)从企业规模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六个阶段论。认为企业要完成正常发育,须经历六个阶段或时期:(1)孕育期;(2)求生存期;

浙江社会科学

表1阶段名称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2005年第5期

主要提出者

McGuireDowns,Lippitt

StenmetzScottGreinerGallbraith

年份

19631967196919711972198219831983198519861988

阶段数

53435545374

划分阶段标准经济增长阶段模型

成长阶段生命周期阶段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成长阶段

企业规模

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方式

组织结构复杂程度

管理风格针对高技术企业管理风格,组织结构

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阶段发展阶段生命周期阶段

成长阶段成长阶段

Quinn,Cameron

Churchill,LewisSmith,Mitchell,Summer

管理风格+组织结构+运营系统+战略

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以销售额计)产品或技术的生命周期实现企业目标(P),行政(A),

创业精神(E)+整合(I)

Flamhoh

Kazanjian

Adizes

生命周期阶段

成长阶段

198910

TimmonsRoweet.Al

199019941995

456

销售收入+年龄

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阶段

组织规模+管理风格

企业规模

陈佳贵

资料来源:根据陈佳贵(1995)、麦迪斯等文献整理。

(3)高速发展期;(4)成熟期;(5)衰退期;(6)蜕变期。此说最大的创新在于将衰退期改为“蜕变期”,由此有助于解释少数长寿企业。

第三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这一理论试图通过揭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来找出改善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处方”,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一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试图揭示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本身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研究揭示,技术、产品从投入市场

到最终退出市场全过程往往呈现出特有规律,产

出,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并认为一个企业由十二大系统构成,要延续企业生命,就

须协调这12大系统同步蜕变。另一种强调企业

领导者对企业的关键性影响,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肯・巴斯金的企业DNA理论主张作为生物法人基因工程师的企业家要通过创造企业个体独有的基因构造,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Hambrick(1991)对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五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总裁管理生命有五个阶段并呈现出相关特性:受命上任阶段,探索改革阶段,形

成风格阶段,全面强化阶段,僵化阻碍阶段。总裁

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

退期等四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周期也有四类,分别为幼稚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

在受命上任之初,由于面临的是新环境和新问题,

没有别的参照系,因此往往依赖于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来管理企业。企业总裁在上任一定时间后,往往会对自己的管理模式在新企业、新环境中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然而如若一个企业在成长初期就被并购了,其产品生命可以延续但企业生命归于终结。19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提出了更为复杂的分析框架。所有框架中,两种影响较大:一种以所谓“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美国学者高哈特和凯利提

的实际效果做出反省,然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探索和改革。如果这些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企业发展壮大了,则往往会形

成该总裁的管理风格,并随之会在下一阶段得到全面加强。不断加强的结果会导致总裁对自己管理模式的迷信和固执,从而原先起到进步作用的

195

万方数据 

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模式反而有可能变为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限制因

子。

第四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

学的角度来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优

势。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企业衰败、夭折和长寿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引人注目、富有新意的见解。彼得・圣吉(1990年)一书认为,企业要获得持久的优势,必须建立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学习型组织”。国内学者乔龙宝(2004)认为:企业系统与外部经营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交换关系体现出企业外部活动的系统能力。企业整体系统能力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具备的系统能力又各有不同,使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企业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生命系统,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建立起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来保持整体的平衡,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发展其系统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功能,促使企业顺利地发展成长。

四、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性解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趋于成熟,目前所形成的四个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仿生一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都可以视为整个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构成部分。客观地说,企业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组织,单靠一个分支理论,显然难以解释其从产生到消亡或再生过

程中的所有问题。

不仅如此,各个分支理论虽然均有其合理的“内核”,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有些论题上本身难以取舍。具体来说,仿生一进化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生命周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但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要按照企业生命体新陈代谢规律,通过实现创造价值的生命意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阶段论在仿生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在企业生命成长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的问题。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

196

万 

方数据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态演化的复杂过程,这过程使企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沌。企业生命周期是否真正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哪些特性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企业生命周期是否具有可逆性,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还远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归因论运用系统的观点,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其兴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因论中波特理论关注外因、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归于内因、企业家的作用是一个综合因素。对策论综合上述仿生一进化论、阶段论和归因论的研究成果,依据企业生命体各阶段不同的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权变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战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策论中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生命型公司等对策已作为一种理论出现。

要准确地把握现实世界企业的生命周期,提出针对具体企业的对策措施,须将现有理论通盘考虑,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这样一个框架,可用一张图予以描述。如图所示(见下图),可以将理论研究迄今揭示的阶段以及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所有主要因素,置于一个系统之下。其中左边偏重对策分析,右边偏重因素分析,中间偏重中性的企业生命阶段研究。若将所有理论通盘考虑,则不难发现,貌似头绪繁杂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不过围绕三类论题展开:一类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分析展开,一类围绕生命周期阶段展开,另一类则围绕延长企业寿命的对策展开。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部分规律,这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实施对症下药,以改变生命周期的结构,推迟老化阶段的到来。健康长寿的“生命型企业”并不是简单地逃离企业生命周期的循环,而恰恰是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采取

相应对策,避开各个阶段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误区或陷阱;以变应变,突破企业各个时期成长极限,不断给企业注入新的营养、激发新的活力,从而使企业生命在不断的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从即将衰退中走向新生,实现企业生命的健康长寿和持续成长。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成长阶段|《

新膀臂彬l

族陷阱

i影

产品周期

自我复翩!

突芟丝:

;臼

——

业家

技术周期

业1r

I学习再生、成熟阶段k

十二大生物

法人系统

/因广一

组织

:新陈代谢::素

:自我复制:

:突变性;

:臼

产业周期

企业领导者

老化阶段K

I|

再循环

图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解析

参考文献:

12.Adizes,I.,“Managing

CorporateLifeeycles”,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PrenticeHall,1999.

实务》,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Greiner,I丑rryE.,“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2.肯・巴斯金:《公司DNA一来自生物的启示》,中信

OrganizationsGrow”,HarvardBusinessReview50,1972.

出版社2001年版。

14.Quinn

R.E,“OrganizationLifeCycles

and

Shifting

3.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Criteriaof

Effectiveness:SomePreliminary

Evidence.Man—

出版社1997年版。

agementScience29,1983.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5.WinterSG.,“Sohumpeteriancompetitioninalter-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80年版。

nativetechnological

regimes”,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

6.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andOrganization5,1984.

《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16.Churchill,N.C.,Lewis,V.L.,“TheFiveStages

7.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ofSmallBusinessGrowth”,HarvardBusinessReview61.

年版。

17.Kazanjian,R.K.,“RealizationofDominantPmb-

8.胡继灵:“企业生命周期与生物生命周期的比较研

lems

to

Stagesof

Growthin

Technology——basedNewVen・-

究”,《华东经济管理》第15卷第3期,2001年6月。

ture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1(2),1988.

9.乔龙宝:《企业长寿战略:基于系统能力的企业生18.Hambric,D.C.and

G.Fukutomi.“TheSeasonsof

命周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版。

CEO§Tenure”,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October

10.谢科范、罗险峰:“企业寿命周期分析”,《武汉汽

1991.

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9.Nelson.R。R.and

Winter.S.G.“AnEvolution—

11.Adizes,I.,“CorporateLifeeyeles:Howand

Why

aryTheory

ofEconomic

Change”,The

BelknapPress

ofHar-

CorporationsGrowand

Dieand

What

to

DoAboutIt”,Pren-

vardUniversityPress,1982.

tieeHall.1989.

责任编辑董希望

197

万 

方数据

2005年第5期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9月

No.5,2005

ZEIEJL蝌G

SOClALSCIENCES

Sep.,200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薛求知徐忠伟

内容提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生产函数“黑匣子”现象的观察,而后的研

究从多个学科切入,迄今形成四大分支,分别为仿生一进化论、周期阶段论、归因论及周期对策

论,其中尤以周期阶段论最为庞杂。四个分支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周期阶段和延长企业寿命对策等三个论题展开。可以将各主要分支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解析。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

仿生论

阶段论

对策论

归因论

作者薛求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徐忠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一、引言

之后即到了1982年,只剩下2/3左右,其余1/3的企业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变小了。关于中国

企业寿命问题是近些年以来国内企业界关注民营企业的调查揭示:1990年代民营企业的平均

的热门话题之一,关注的起因之一显然在于,无论寿命仅有3~5年,60%以上的企业在创办后不到

在企业经营者那里还是理论研究者那里,越来越5年便归于破产。由此不难推断,改革开放以来,

多的人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就全球范围归于消亡的民营企业数目当相当大!

来看企业平均寿命均不算太长,但经济转型背景尽管如此,世界上的确有一些长寿公司。在下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其平均寿命似所有长寿公司中,为企业管理界所首推的,当数斯乎更为短促!国外研究揭示,在欧洲与日本,大小拖拉公司(Stora),其历史可追溯到1288年。在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美国企业的平均1998年与恩索公司(Enso)合并之前,这家企业独寿命似乎更短。有调查揭示:1970年跻身美国立经营了700多年时间(1998年并购思索,组成《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之列的跨国公司,十年

斯拖拉一恩索集团)。其次要数日本住友商事

26.Chamberlin,EdwardHastings,TheProduct

asan

E—

V01.45,No.2.(Apr.,1937),P145—186.

conomic

Variable,Q∞r把以JournalofEconomics,V01.67,

30.Smithies,A.,OptimumLocationinSpatialCompeti-

No.1.(Feb.,1953),P1—29.

tion,The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01.49,No.3.

27.Lunhardt,Wilhelm,MathematischeBegruendungder(Jun.,1941),P423—439.

Volkswirtschaftslehre.Leipzig:B.G.Teubner,1885.

31.WalterIsard,The

ContributionsofPredoehltoLoca-

28.Moses.Leon.。Location

andtheTheoryofProdue-tion

TheoryandRe蹲onalScience,Jahrbuchfuer

Sozialwissen—

tio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72(1958),P72—259.

schaft,14(3),1963,22—8.

29.P.Lemer,H.W.Singer,SomeNotes

on

Duopoly

and

SpatialCompetition,The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责任编辑董希望

192

万 

方数据

浙江社会科学

(Sumitomo,有管理书误译为“苏米拖莫集团”),若从其在明治维新前作为幕番理财机构算起(始

于1590),则有4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他如劳力

士公司(1785年)、杜邦公司(1802年)、宝洁

(1837年)、麦当劳(1845年)、格雷斯(1854年)、奔驰(1870年)、AT&T(1885年)、强生(1886年)、希尔斯(1886年)、可口可乐(1886年)、壳牌(1890年)、吉利(1901年)、通用汽车(1902年)、

福特(1903年),等等企业,迄今也都已有百多年

的历史了。

问题在于:企业是不是与自然界的生物那样具有活的生命特征?企业是否存在某种从产生到死

亡的周期性规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企业

生命演进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呢?是什

么因素和力量决定着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全

部过程?如何延长企业寿命并使其走向持续成长?……诸如此类的等等问题,成了近些年国内外企业研究的主要论题,围绕这些论题研究形成了一个繁杂的理论,这便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企业“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探索。

对企业生死现象的观察,首先可以追溯到卡尔・马克思那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命题自然会引出生产者(企业)被淘汰出局的因果推论:如果一个生产者(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期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就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价值就无法实现,价值补偿链条随之中断,无法进行再生产,因而最终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推论可以视为对企业生死因素的基础性分析。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Marshall,A.,1890),可谓系统观察与研究企业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看来,一国企业群体构成一个巨大的系统,犹如一片巨森林系统,大大小小的企业则如森林中参差不齐的树木,都有生存与成长的机会。与森林中的树木生态竞争系

万 

方数据2005年第5期

统一样,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各个企业都有存在凋

零与枯萎乃至死亡的风险。与森林中新生的树木面临原有树木浓荫的遮挡一样,新生树木要长大,就得不断在竞争中获得空间。然而随着其生长壮

大,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竞争力下降。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与森林一样,整个企业系统则正是

在其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中得以不断更新,并保持勃勃生机的。马歇尔对企业系统的深邃洞察及其巧妙比喻,经后世企业研究者的提炼,被冠以“企

业森林原理”的称谓。

企业理论的基础由交易费用经济学所奠定。罗纳德・科斯等人对企业性质的界定,侧重于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功能就在于降低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科斯运用交易费用这一概念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基

础,提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者而产生的,企业

代替市场的实质则在于前者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由此将企业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归因于降低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家企业若无法保证其内

部成本长期低于外部成本,即当企业内部成本长

期高于外部成本时,其衰亡将不可避免。由交易费用理论,不仅可以推论出企业产生与扩展的边界,而且可以推论出企业消亡的边界。

一般认为,正是受到上述经济学大师系列洞察的启示,尤其是受到科斯等人交易费用理论的启示,经济学家们开始观察企业生命力现象,由此直接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与理论的提出,时

在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以“如何防

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论题,系统地探讨了社会组织的生命力与生命周期问题,对组织生命力与一般生物界生命体的生命力进行严格界定与区分。提出两个重要界定:一个是,人们可以预测自然生命体的生命周期但无法预期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另一个是,一个组织在经历了停滞后仍有可能恢复生机。由此得出结论:一个组织可以

持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这对我们的未来无疑

有着深远的意义。一般认为,戈登尼的研究将企业生命问题由经济学领域移人了管理学领域。由此引发了管理学家们的探讨。与经济学家们不

同,管理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看成一个

“白匣子”而非“黑匣子”,重在探讨这个匣子内部

193

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的结构与特征,因此揭示企业的生命力问题自然成了其主要使命之一。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拉芮・格雷纳(Greiner,LatryE.,1972)在《组

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由此最终挑明了一个长期为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关注的论题,即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这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分支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企业研究者的青睐,成了多学科考察的热点论题之一,由此而将这一理论根植人多个学科。一般认为,这一理论主要根植于四个学科,分别为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争论,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四。

第一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仿生一进化论。企业仿生化研究把生物进化论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现代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揭示,自然生命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与突变性。企业仿生论者也认为,企业也具有一般自然生物的这三个生命特征。具体来说,企业也会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从外界

获得资源,而其内部经营机制将人、财、物、技术、

信息等资源结合起来,经过各种循环过程,最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个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消耗投入的同时,产生产出。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一旦停止,企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其次,企业也有自我复制机制。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就是个不断自我复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技术水平、人员素

质得以提高,其规模得以扩展。扩展后的企业既

带有原企业的烙印,又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功能。再次,企业也有突变性。经济政策的变化、技术跳跃的发生、原材料供应渠道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成

功、员工思想的转变、竞争态势的变化、用户需求

的改变等等,都可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质变。

仿生论最具影响的理论是企业进化论,该理论以温特(Winter,1984)为代表。企业进化论认

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

(即多样性、遗传性、自然选择性)来完成的,且强

194

万 

方数据调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进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尼尔森(Nelson,1982)认为,企业成长是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的。市场环境提供企业成长的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学者胡继灵(2001)认为,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看法,生命系统具有三种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突变性。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论把企业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把企业生命周期理解为企业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这应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存在的前提。

第二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这种理论把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问题上。阶段论影响最大,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因此产生了许多彼此有别的

阶段论。各种论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对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上。按照阶段划分的差异,至少可以

看到十几种阶段论。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长的七阶段,划分标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参见表1)。在众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中,两种阶段论在国外

影响较大。一种是格雷纳(Greiner)阶段论。格

雷纳将企业作为一般组织去研究,认为各个阶段包含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而结束

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这样的组织发展同时受到组织年龄、组织规模、稳定进化时期、剧烈改革

时期与产业的成长率等内外因素的互动影响,自

然牵动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管理模式,而成长的每一阶段也支配了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与企业转型的

变化。这一阶段论后为邱吉尔(Churchill,1983)、

奎因(Quinn,1983)等人所发展。另一种是爱迪思

(Adizes,1989,1999)阶段论。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三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以及“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三个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稳

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官

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四个时段。国内学者陈佳贵(1995)从企业规模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六个阶段论。认为企业要完成正常发育,须经历六个阶段或时期:(1)孕育期;(2)求生存期;

浙江社会科学

表1阶段名称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2005年第5期

主要提出者

McGuireDowns,Lippitt

StenmetzScottGreinerGallbraith

年份

19631967196919711972198219831983198519861988

阶段数

53435545374

划分阶段标准经济增长阶段模型

成长阶段生命周期阶段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成长阶段

企业规模

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方式

组织结构复杂程度

管理风格针对高技术企业管理风格,组织结构

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阶段发展阶段生命周期阶段

成长阶段成长阶段

Quinn,Cameron

Churchill,LewisSmith,Mitchell,Summer

管理风格+组织结构+运营系统+战略

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以销售额计)产品或技术的生命周期实现企业目标(P),行政(A),

创业精神(E)+整合(I)

Flamhoh

Kazanjian

Adizes

生命周期阶段

成长阶段

198910

TimmonsRoweet.Al

199019941995

456

销售收入+年龄

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阶段

组织规模+管理风格

企业规模

陈佳贵

资料来源:根据陈佳贵(1995)、麦迪斯等文献整理。

(3)高速发展期;(4)成熟期;(5)衰退期;(6)蜕变期。此说最大的创新在于将衰退期改为“蜕变期”,由此有助于解释少数长寿企业。

第三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这一理论试图通过揭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来找出改善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处方”,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一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试图揭示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本身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研究揭示,技术、产品从投入市场

到最终退出市场全过程往往呈现出特有规律,产

出,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并认为一个企业由十二大系统构成,要延续企业生命,就

须协调这12大系统同步蜕变。另一种强调企业

领导者对企业的关键性影响,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肯・巴斯金的企业DNA理论主张作为生物法人基因工程师的企业家要通过创造企业个体独有的基因构造,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Hambrick(1991)对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五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总裁管理生命有五个阶段并呈现出相关特性:受命上任阶段,探索改革阶段,形

成风格阶段,全面强化阶段,僵化阻碍阶段。总裁

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

退期等四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周期也有四类,分别为幼稚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

在受命上任之初,由于面临的是新环境和新问题,

没有别的参照系,因此往往依赖于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来管理企业。企业总裁在上任一定时间后,往往会对自己的管理模式在新企业、新环境中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然而如若一个企业在成长初期就被并购了,其产品生命可以延续但企业生命归于终结。19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提出了更为复杂的分析框架。所有框架中,两种影响较大:一种以所谓“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美国学者高哈特和凯利提

的实际效果做出反省,然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探索和改革。如果这些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企业发展壮大了,则往往会形

成该总裁的管理风格,并随之会在下一阶段得到全面加强。不断加强的结果会导致总裁对自己管理模式的迷信和固执,从而原先起到进步作用的

195

万方数据 

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模式反而有可能变为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限制因

子。

第四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

学的角度来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优

势。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企业衰败、夭折和长寿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引人注目、富有新意的见解。彼得・圣吉(1990年)一书认为,企业要获得持久的优势,必须建立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学习型组织”。国内学者乔龙宝(2004)认为:企业系统与外部经营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交换关系体现出企业外部活动的系统能力。企业整体系统能力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具备的系统能力又各有不同,使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企业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生命系统,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建立起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来保持整体的平衡,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发展其系统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功能,促使企业顺利地发展成长。

四、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性解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趋于成熟,目前所形成的四个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仿生一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都可以视为整个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构成部分。客观地说,企业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组织,单靠一个分支理论,显然难以解释其从产生到消亡或再生过

程中的所有问题。

不仅如此,各个分支理论虽然均有其合理的“内核”,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有些论题上本身难以取舍。具体来说,仿生一进化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生命周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但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要按照企业生命体新陈代谢规律,通过实现创造价值的生命意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阶段论在仿生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在企业生命成长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的问题。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

196

万 

方数据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态演化的复杂过程,这过程使企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沌。企业生命周期是否真正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哪些特性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企业生命周期是否具有可逆性,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还远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归因论运用系统的观点,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其兴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因论中波特理论关注外因、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归于内因、企业家的作用是一个综合因素。对策论综合上述仿生一进化论、阶段论和归因论的研究成果,依据企业生命体各阶段不同的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权变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战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策论中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生命型公司等对策已作为一种理论出现。

要准确地把握现实世界企业的生命周期,提出针对具体企业的对策措施,须将现有理论通盘考虑,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这样一个框架,可用一张图予以描述。如图所示(见下图),可以将理论研究迄今揭示的阶段以及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所有主要因素,置于一个系统之下。其中左边偏重对策分析,右边偏重因素分析,中间偏重中性的企业生命阶段研究。若将所有理论通盘考虑,则不难发现,貌似头绪繁杂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不过围绕三类论题展开:一类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分析展开,一类围绕生命周期阶段展开,另一类则围绕延长企业寿命的对策展开。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部分规律,这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实施对症下药,以改变生命周期的结构,推迟老化阶段的到来。健康长寿的“生命型企业”并不是简单地逃离企业生命周期的循环,而恰恰是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采取

相应对策,避开各个阶段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误区或陷阱;以变应变,突破企业各个时期成长极限,不断给企业注入新的营养、激发新的活力,从而使企业生命在不断的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从即将衰退中走向新生,实现企业生命的健康长寿和持续成长。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成长阶段|《

新膀臂彬l

族陷阱

i影

产品周期

自我复翩!

突芟丝:

;臼

——

业家

技术周期

业1r

I学习再生、成熟阶段k

十二大生物

法人系统

/因广一

组织

:新陈代谢::素

:自我复制:

:突变性;

:臼

产业周期

企业领导者

老化阶段K

I|

再循环

图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解析

参考文献:

12.Adizes,I.,“Managing

CorporateLifeeycles”,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PrenticeHall,1999.

实务》,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Greiner,I丑rryE.,“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2.肯・巴斯金:《公司DNA一来自生物的启示》,中信

OrganizationsGrow”,HarvardBusinessReview50,1972.

出版社2001年版。

14.Quinn

R.E,“OrganizationLifeCycles

and

Shifting

3.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Criteriaof

Effectiveness:SomePreliminary

Evidence.Man—

出版社1997年版。

agementScience29,1983.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5.WinterSG.,“Sohumpeteriancompetitioninalter-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80年版。

nativetechnological

regimes”,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

6.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andOrganization5,1984.

《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16.Churchill,N.C.,Lewis,V.L.,“TheFiveStages

7.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ofSmallBusinessGrowth”,HarvardBusinessReview61.

年版。

17.Kazanjian,R.K.,“RealizationofDominantPmb-

8.胡继灵:“企业生命周期与生物生命周期的比较研

lems

to

Stagesof

Growthin

Technology——basedNewVen・-

究”,《华东经济管理》第15卷第3期,2001年6月。

ture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1(2),1988.

9.乔龙宝:《企业长寿战略:基于系统能力的企业生18.Hambric,D.C.and

G.Fukutomi.“TheSeasonsof

命周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版。

CEO§Tenure”,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October

10.谢科范、罗险峰:“企业寿命周期分析”,《武汉汽

1991.

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9.Nelson.R。R.and

Winter.S.G.“AnEvolution—

11.Adizes,I.,“CorporateLifeeyeles:Howand

Why

aryTheory

ofEconomic

Change”,The

BelknapPress

ofHar-

CorporationsGrowand

Dieand

What

to

DoAboutIt”,Pren-

vardUniversityPress,1982.

tieeHall.1989.

责任编辑董希望

197

万 

方数据


相关文章

  • 论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
  • 论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 作者:易杰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加,是我国国民 ...查看


  • 市场营销历年真题
  •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下降需求的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 ). A.重振市场营销 B.协调市场营销 C.维持市场营销 D.降低市场营销 [答疑编号31020101 ...查看


  • 三级信息管理技术真题2011年09月
  • 2011年9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管理技术 笔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它们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______. A) 控制器.中央处理器.存储器 B) 控制器.运算器.中央处理器 C) 控制器.运算 ...查看


  •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_杨周南
  •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杨周南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00142 * 刘梅玲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21116)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框架,以此为指导,从会计信 ...查看


  • 精益生产学习计划
  • 2013年总装部精益化管理工作计划 为全面推进精益化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方向,减少浪费,消除无效劳动,现结 合总装部具体现状,制定2013年总装部精益化管理工作计划. 第一章 精益组织与流程 第一节 精益组织 为加强总装部精益化推进工 ...查看


  • [四类物流园区不同生命周期的盈利模式解析]
  • 1.转运型物流园区的赢利模式 转运型物流园区其主要服务功能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包括公路--铁路.海--陆和空--陆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例如,依托港口规划的港口物流园区和依托机场规划的空港物流园区等. (1)初建期的赢利模式 初建 ...查看


  • 2013中级经济师基础押题
  • 2013全真押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某饮料企业决定进军百货零售业,该企业的这项战略属于( ). A.企业业务战略 B.企业职能战略 C.企业竞争战略 D.企业总体战略 参考答案 ...查看


  • 2012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A
  • 2012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修订版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型共24题,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查看


  • 包装系统设计 - 笔记
  •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包装与包装系统 一.包装 Package 包装材料与容器.Packing 实现包装的技术手段.Pack 包装作业与过程 二.包装系统:由一些要素或子系统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1. 从学科角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