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总结

第一章 引论

主体心理学: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为代表,强调对于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尊重 客体心理学:以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和后续理论发展为主,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第二章 心理学的起源

重点:古希腊思想家的心理学观点

柏拉图(427—347 B.C.):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身心二元论)

1、灵魂是非物质的,因此可领悟一个理想的世界。

2、灵魂具有与抽象关系打交道的能力

3、《理想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要考虑人的三个行为来源:欲望、情绪、知识(对应三种灵魂角色论)

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1、灵魂研究与有机体研究是相联系的(科学心理学的源头)

2、灵魂是活跃机体的一种表现,活跃生物又是灵魂的一种表现(根除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

3、专注于用具体词句来描述与阐释人类经验与行为

4、灵魂是一种机能(通过形式,物质的内部潜力得以实现:形式—功能—灵魂)

5、灵魂是客体,代表整个活跃的有机体

6、灵魂是一个过程:有机体—事件—环境,相互作用

第三章 近代心理学—十七世纪的三大体系

重点:笛卡尔的理论???

笛卡尔(1596—1650):目测是个简答=。=

1、力求寻找第——原理—我思故我在

2、思与在的二分,灵魂与肉体的相互作用(灵魂无广延不占空间,物质有广延占一定空间)

3、肉体运动的机制(肉体是机械运动的,神经则作为一种管道运送隐蔽的灵魂、思考)

4、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二分

5、肉体—松果腺—灵魂(灵魂通过松果腺对肉体进行控制)

6、情绪分类:惊奇、喜爱、憎恶、欲望、快乐、悲哀

斯宾诺莎(1632—1677):

1、纯粹的演绎推理(几何方法演绎伦理学)

2、心身是实在的不同方面,不相互作用(镜片)

3、最为基本的人类动机是自我保存(被弗洛伊德作为基本理论)

4、讨论了感觉、记忆、想象、思想、意识(思维只不过是我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感觉记忆和其他精神状态的抽象术语、智力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的总和)

5、情绪类型:喜悦、悲伤、欲望(类推48种)

莱布尼茨(1646—1716):

1、身心关系二元论

肉体机械法则

心理活动精神法则(肉体和精神不相互影响)

先定和谐(肉体和精神先定和谐)

2、单一体概念

整个世界有无数个“单一体”构成的单一体是物质的最后构成成分

单一体是某种灵魂,没有尺度,无法指认,不受外界影响

在整个宇宙中看上去像物质的物质实际上都是非物质的单一体,感觉到彼此在空间里的分布形式

3、从单一体到意识

单一体是极其微小的颗粒,无法产生意识,但他们积累起来时其微小的感觉也会积累形成复杂的精神机能(包括意识)

积累的方式越复杂,精神机能就越多,动物的感觉是不自觉的,人类的则是自觉的 也即是说,有不止一层意识存在,而是最明确地意识到最模糊不清的意识的一个系列

第四章 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联想主义

重点:洛克与休谟的心理学理论

洛克(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之父,其人类悟性论标志英国经验主义开始

1、否认天赋人权观念(人一生下来不具有任何知识)

2、经验有两种类型:一类直接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3、简单的观念与复杂的观念:简单观念由感觉与反省产生出来,由心被动接受的不能再分解,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可以分解为简单观念

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第一性的不管是否能感觉到都存在,如建筑形状大小,第二性的只存在于知觉活动中,如爱恨、痛感

休谟(1711—1776):

1、重新强调洛克关于简单观念复合为复杂观念的观点并发展了联想观念使之更明确

2、同意贝克莱关于物质世界不被知觉就不存在的观点,但采用了另外一种说法,他否定心是一种实体,认为心像物质那样是第二性的质。心同样只有经过知觉才能被观察到,心不过是观念的流,感觉流,记忆流而已

3、区分了印象与观念(印象是外界刺激你使你留下印象,观念是自己回忆或联想印象。印象是清晰有真实感的,观念无疑是模糊的有虚假感的。外界刺激无疑比自己的力量大,所以印象更深刻清晰,看到一百块为印象,回忆一百块为观念。)

4、讨论了简单观点与复杂观点的问题(提出两条联想率:类似率、邻近率)

第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德国的起源

重点: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为什么会在德国?)

哲学背景:

康德(1724—1804):

1、坚持知觉的统一性

2、强调按照时空概念感知事物的内在倾向(认为所有的都是第二性的质)

3、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和现象(物自体本质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

经验背景:实验生理学的五位开拓者

1、韦伯(1795—1878):感觉器官生理学家

两点阈限:用实验测定皮肤上两点辨别的准确度-----两点之间需要有多么大的距离,被试者才能报告出有两个不同的感觉。

最小定差:两个重物之间的最小觉差是个恒定的比率,最小觉差与标准重物之比为1:40(两个物体重量的差距人能感觉出来的最小差别是1:40)

2、穆勒(1801—1858)现代生物学家

特别能量:每种感觉系统的神经只传递一种数据,或者,如他所言,“一种特别能量或者品质”:光学神经总是,而且也只传递光线感觉,听觉神经总是,也只传递声音感觉,其它的感觉神经总是,也只传递各自的感觉。 (感觉器官与感觉一一对应)

神经脉冲:???

3、赫尔姆霍茨(1821—1894)

神经传导速度(30米每秒)、红绿蓝“三色说”、听觉共鸣

4、费希纳(1801—1887)

引入了心理学研究方法:极限法、常量刺激法、调节法

第六章 构造主义—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重点:构造主义的概念、代表人物、代表观点、批评

构造主义(自己总结的):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直接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从而了解心理实质。

冯特: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对象:与间接经验相对应的直接经验(感觉感情意志)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经验(自我观察与内省法)

3、心理学的目标:

把意识过程分解为它的基本要素

发现这些要素是如何练习的

发展这些要素联系的规律

4、经验的要素:感觉和情感、心神平行系统

5、统觉学说:知觉单元、心理合成律

贡献:

1、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科学心理学派

2、为新兴的实验心理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资料

3、从负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发展

批评:

1、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一般心理规律,只讨论内容本身和实际存在,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过于狭隘

2、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并且坚持心身平行论,他们实质上不承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构造心理学为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狡窄和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又把内省法看作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具有哲学思辨的痕迹

第七章 机能主义心理学

重点:概念、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机能主义(名词解释必考):顾名思义,机能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能。机能主义运动是建立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及心理或心理过程要完成什么,不从心理构成及要素的机构的意图来研究心理,而是从心理是一种活动(机能)的集合体这样的观点来研究心理,认为这种活动(机能)能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显著的实际的效应。

代表人物:

欧洲:达尔文、高尔顿

美国:詹姆斯、芝加哥学派

高尔顿:智力遗传(优生学)、统计方法(常测极律)、心理测量(智商)、联想、心理意象

詹姆斯(1842—1910):著书《心理学原理》

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原因:人格、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1、把心理学看作自然科学更具体来说是生物学,重视人的非理性化方面

2、提出了意识流

3、心理学方法: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

4、情绪研究:认为身体反应先于情绪(基于内省的观察)

芝加哥学派(以安吉尔为主):

1、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不同与构造主义主张的元素主义,而是一种心理操作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基本效用的心理学

3、机能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的心理学

第八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

重点:概念、代表人物、简略主张

行为主义(还是自己归纳的):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桑代克:???

斯金纳:

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作用、言语行为(正负强化)、斯金纳行为主义的机器(程序教学) 评价: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丰富了研究领域,促进心理学的现实性应用; 陷入了生物主义、客观主义、机械主义和还原主义

第九章 格式塔心理学

重点:概念、基本理论、代表人物姓名

格式塔心理学(个人归纳的):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完整性,心理、意识不等于元素的机械总和,知觉总是大于感觉的总和,也即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代表人物:韦特墨、考夫卡、苛勒

基本理论:

1、复杂的心理经验能够自身独立存在

2、知觉的原始材料不是元素,而是有意义的结构组成

3、内省时使用简单描述语是可以接受的

知觉结构原则:临近性、类似性、封闭性、完形趋向

批评与贡献:

批评:把所有解决的问题都看成是公设的既定的东西(先验范式)

贡献:对感觉研究的贡献、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产生兴趣,以现象学的方式来研究意识

第十章 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磁疗法与催眠术的关系和发展历程和线索、弗洛伊德放弃催眠转向自由联想的原因

1、无意识的早期理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阈限理论

2、早期的心理病理学的研究

3、麦斯美和磁疗法: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液,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奥地利医师麦斯美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磁液恢复平衡,这是催眠术的前身。

4、催眠术的发明使用:曼彻斯特医生布雷德通过发明催眠将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单一观念状态,其要点就在于注意力的集中。后来以沙柯为代表的巴黎派和南锡派将其运用到治疗中,沙柯认为催眠是一种神经症病症,南锡派则认为催眠完全是暗示的作用,与癔症无关。

重点来了:弗洛伊德先后在两派学习催眠术,是他坚信癔症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性的精神动力创伤;性的因素在神经症中起到重要作用;催眠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疗价值。但是渐渐发现其局限性,在老师布洛伊尔的启发下开始使用宣泄疗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疗效不够持久,于是改用其创造的自由联想方法,即在觉醒状态下让病人将压抑在心中的意念或联想毫不保留的通过自由言说倾诉出来,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与后来在1895年合作发表《癔症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

第十一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理论(重点,只要是精神分析都是重点,认了吧==) 重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理论

作为治疗的精分:

1、抵抗:分析的开始,抵抗越强问题越严重,注意移情

2、释梦:梦有三种工作机制——凝缩、移置、象征化

3、治疗:一周三五次,分析三个月到几年

4、分析家的培养:个人分析、督导分析

作为理论的精分:

1、第一拓比:意识三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无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被压抑,但它们并不能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通过回忆记起来的经验

2、第二拓比:人格三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代表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

超我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成熟期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贡献: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局限:1、"泛性论"倾向2、生物学化倾向3、理论上的主观色彩浓厚4、方法论上的局限 第十二章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改

重点:荣格、阿德勒、霍妮、拉康的基本观点,荣格与弗氏的无意识的区别

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

1、人格结构理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是人格整体论

人格的结构

(1)意识:荣格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2)个体潜意识:是指一个人当前意识不到的个人生活经验。个体潜意识主要是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所谓情结,是指一组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

(3)集体潜意识(种族潜意识)是指潜意识心灵中反应着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经验的部分。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远祖在内的各个时代累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原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经验作出情绪反应的遗传倾向。

2、人格类型论

①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②心理活动具有四种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③人格的8种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阿德勒个性心理学体系

1、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降低了弗氏对性欲的强调

2、对于人性的假设:人是自卑的——自卑与超越,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自卑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

3、关于出生顺序对于人格形成的研究

霍妮:作为少数的女性精神分析理论家在儿童心理(儿童焦虑)和神经症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拉康:1936年提出镜子阶段理论、L图示、三点节(其中一环脱落则会导致神经症)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的三个过渡

重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过渡

1、弗洛伊德的理论——拉康的理论

2、儿童精神分析——成人精神分析

3、父亲的功能——母亲在神经症中的作用

讲得太破碎,只能附上一个我记得的观点:

关于石祖(象征男性生殖器):

第一阶段,孩子对于母亲有很大的依赖,但是母亲有时候不在身边,去到父亲那里,孩子就会想象,如果母亲的愿望是石祖,那么孩子希望变成石祖去满足母亲的愿望,让母亲留在自己身边,但这个石祖是想象而不是现实;

第二阶段,这是孩子产生语言的阶段,如果孩子始终处于一个这样的想象中的话就会出现孤独张、自闭症。这时候需要一个符号父亲(代表着一种规则、禁止)把孩子从石祖的位置赶下来,让孩子回归正常;

第三阶段,前面的规则在孩子身上如何起作用:如果孩子认同父亲,认同这种禁止规则,就会希望能像父亲一样,男孩儿则是希望找一个母亲那样的妻子,女孩则是希望嫁一个父亲那样的丈夫。但是如果孩子继续认同母亲,无视规则父亲,则可能发展成为同性恋。(老师这么讲的,其实没太明白)另外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有反向形成的因素在里面,精神分析不注重一般规律,强调个体差异,尊重主体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第一章 引论

主体心理学: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为代表,强调对于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尊重 客体心理学:以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和后续理论发展为主,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第二章 心理学的起源

重点:古希腊思想家的心理学观点

柏拉图(427—347 B.C.):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身心二元论)

1、灵魂是非物质的,因此可领悟一个理想的世界。

2、灵魂具有与抽象关系打交道的能力

3、《理想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要考虑人的三个行为来源:欲望、情绪、知识(对应三种灵魂角色论)

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1、灵魂研究与有机体研究是相联系的(科学心理学的源头)

2、灵魂是活跃机体的一种表现,活跃生物又是灵魂的一种表现(根除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

3、专注于用具体词句来描述与阐释人类经验与行为

4、灵魂是一种机能(通过形式,物质的内部潜力得以实现:形式—功能—灵魂)

5、灵魂是客体,代表整个活跃的有机体

6、灵魂是一个过程:有机体—事件—环境,相互作用

第三章 近代心理学—十七世纪的三大体系

重点:笛卡尔的理论???

笛卡尔(1596—1650):目测是个简答=。=

1、力求寻找第——原理—我思故我在

2、思与在的二分,灵魂与肉体的相互作用(灵魂无广延不占空间,物质有广延占一定空间)

3、肉体运动的机制(肉体是机械运动的,神经则作为一种管道运送隐蔽的灵魂、思考)

4、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二分

5、肉体—松果腺—灵魂(灵魂通过松果腺对肉体进行控制)

6、情绪分类:惊奇、喜爱、憎恶、欲望、快乐、悲哀

斯宾诺莎(1632—1677):

1、纯粹的演绎推理(几何方法演绎伦理学)

2、心身是实在的不同方面,不相互作用(镜片)

3、最为基本的人类动机是自我保存(被弗洛伊德作为基本理论)

4、讨论了感觉、记忆、想象、思想、意识(思维只不过是我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感觉记忆和其他精神状态的抽象术语、智力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的总和)

5、情绪类型:喜悦、悲伤、欲望(类推48种)

莱布尼茨(1646—1716):

1、身心关系二元论

肉体机械法则

心理活动精神法则(肉体和精神不相互影响)

先定和谐(肉体和精神先定和谐)

2、单一体概念

整个世界有无数个“单一体”构成的单一体是物质的最后构成成分

单一体是某种灵魂,没有尺度,无法指认,不受外界影响

在整个宇宙中看上去像物质的物质实际上都是非物质的单一体,感觉到彼此在空间里的分布形式

3、从单一体到意识

单一体是极其微小的颗粒,无法产生意识,但他们积累起来时其微小的感觉也会积累形成复杂的精神机能(包括意识)

积累的方式越复杂,精神机能就越多,动物的感觉是不自觉的,人类的则是自觉的 也即是说,有不止一层意识存在,而是最明确地意识到最模糊不清的意识的一个系列

第四章 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联想主义

重点:洛克与休谟的心理学理论

洛克(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之父,其人类悟性论标志英国经验主义开始

1、否认天赋人权观念(人一生下来不具有任何知识)

2、经验有两种类型:一类直接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3、简单的观念与复杂的观念:简单观念由感觉与反省产生出来,由心被动接受的不能再分解,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可以分解为简单观念

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第一性的不管是否能感觉到都存在,如建筑形状大小,第二性的只存在于知觉活动中,如爱恨、痛感

休谟(1711—1776):

1、重新强调洛克关于简单观念复合为复杂观念的观点并发展了联想观念使之更明确

2、同意贝克莱关于物质世界不被知觉就不存在的观点,但采用了另外一种说法,他否定心是一种实体,认为心像物质那样是第二性的质。心同样只有经过知觉才能被观察到,心不过是观念的流,感觉流,记忆流而已

3、区分了印象与观念(印象是外界刺激你使你留下印象,观念是自己回忆或联想印象。印象是清晰有真实感的,观念无疑是模糊的有虚假感的。外界刺激无疑比自己的力量大,所以印象更深刻清晰,看到一百块为印象,回忆一百块为观念。)

4、讨论了简单观点与复杂观点的问题(提出两条联想率:类似率、邻近率)

第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德国的起源

重点: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为什么会在德国?)

哲学背景:

康德(1724—1804):

1、坚持知觉的统一性

2、强调按照时空概念感知事物的内在倾向(认为所有的都是第二性的质)

3、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和现象(物自体本质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

经验背景:实验生理学的五位开拓者

1、韦伯(1795—1878):感觉器官生理学家

两点阈限:用实验测定皮肤上两点辨别的准确度-----两点之间需要有多么大的距离,被试者才能报告出有两个不同的感觉。

最小定差:两个重物之间的最小觉差是个恒定的比率,最小觉差与标准重物之比为1:40(两个物体重量的差距人能感觉出来的最小差别是1:40)

2、穆勒(1801—1858)现代生物学家

特别能量:每种感觉系统的神经只传递一种数据,或者,如他所言,“一种特别能量或者品质”:光学神经总是,而且也只传递光线感觉,听觉神经总是,也只传递声音感觉,其它的感觉神经总是,也只传递各自的感觉。 (感觉器官与感觉一一对应)

神经脉冲:???

3、赫尔姆霍茨(1821—1894)

神经传导速度(30米每秒)、红绿蓝“三色说”、听觉共鸣

4、费希纳(1801—1887)

引入了心理学研究方法:极限法、常量刺激法、调节法

第六章 构造主义—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重点:构造主义的概念、代表人物、代表观点、批评

构造主义(自己总结的):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直接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从而了解心理实质。

冯特: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对象:与间接经验相对应的直接经验(感觉感情意志)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经验(自我观察与内省法)

3、心理学的目标:

把意识过程分解为它的基本要素

发现这些要素是如何练习的

发展这些要素联系的规律

4、经验的要素:感觉和情感、心神平行系统

5、统觉学说:知觉单元、心理合成律

贡献:

1、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科学心理学派

2、为新兴的实验心理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资料

3、从负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发展

批评:

1、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一般心理规律,只讨论内容本身和实际存在,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过于狭隘

2、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并且坚持心身平行论,他们实质上不承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构造心理学为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狡窄和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又把内省法看作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具有哲学思辨的痕迹

第七章 机能主义心理学

重点:概念、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机能主义(名词解释必考):顾名思义,机能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能。机能主义运动是建立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及心理或心理过程要完成什么,不从心理构成及要素的机构的意图来研究心理,而是从心理是一种活动(机能)的集合体这样的观点来研究心理,认为这种活动(机能)能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显著的实际的效应。

代表人物:

欧洲:达尔文、高尔顿

美国:詹姆斯、芝加哥学派

高尔顿:智力遗传(优生学)、统计方法(常测极律)、心理测量(智商)、联想、心理意象

詹姆斯(1842—1910):著书《心理学原理》

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原因:人格、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1、把心理学看作自然科学更具体来说是生物学,重视人的非理性化方面

2、提出了意识流

3、心理学方法: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

4、情绪研究:认为身体反应先于情绪(基于内省的观察)

芝加哥学派(以安吉尔为主):

1、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不同与构造主义主张的元素主义,而是一种心理操作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基本效用的心理学

3、机能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的心理学

第八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

重点:概念、代表人物、简略主张

行为主义(还是自己归纳的):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桑代克:???

斯金纳:

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作用、言语行为(正负强化)、斯金纳行为主义的机器(程序教学) 评价: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丰富了研究领域,促进心理学的现实性应用; 陷入了生物主义、客观主义、机械主义和还原主义

第九章 格式塔心理学

重点:概念、基本理论、代表人物姓名

格式塔心理学(个人归纳的):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完整性,心理、意识不等于元素的机械总和,知觉总是大于感觉的总和,也即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代表人物:韦特墨、考夫卡、苛勒

基本理论:

1、复杂的心理经验能够自身独立存在

2、知觉的原始材料不是元素,而是有意义的结构组成

3、内省时使用简单描述语是可以接受的

知觉结构原则:临近性、类似性、封闭性、完形趋向

批评与贡献:

批评:把所有解决的问题都看成是公设的既定的东西(先验范式)

贡献:对感觉研究的贡献、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产生兴趣,以现象学的方式来研究意识

第十章 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磁疗法与催眠术的关系和发展历程和线索、弗洛伊德放弃催眠转向自由联想的原因

1、无意识的早期理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阈限理论

2、早期的心理病理学的研究

3、麦斯美和磁疗法: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液,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奥地利医师麦斯美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磁液恢复平衡,这是催眠术的前身。

4、催眠术的发明使用:曼彻斯特医生布雷德通过发明催眠将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单一观念状态,其要点就在于注意力的集中。后来以沙柯为代表的巴黎派和南锡派将其运用到治疗中,沙柯认为催眠是一种神经症病症,南锡派则认为催眠完全是暗示的作用,与癔症无关。

重点来了:弗洛伊德先后在两派学习催眠术,是他坚信癔症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性的精神动力创伤;性的因素在神经症中起到重要作用;催眠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疗价值。但是渐渐发现其局限性,在老师布洛伊尔的启发下开始使用宣泄疗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疗效不够持久,于是改用其创造的自由联想方法,即在觉醒状态下让病人将压抑在心中的意念或联想毫不保留的通过自由言说倾诉出来,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与后来在1895年合作发表《癔症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

第十一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理论(重点,只要是精神分析都是重点,认了吧==) 重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理论

作为治疗的精分:

1、抵抗:分析的开始,抵抗越强问题越严重,注意移情

2、释梦:梦有三种工作机制——凝缩、移置、象征化

3、治疗:一周三五次,分析三个月到几年

4、分析家的培养:个人分析、督导分析

作为理论的精分:

1、第一拓比:意识三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无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被压抑,但它们并不能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通过回忆记起来的经验

2、第二拓比:人格三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代表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

超我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成熟期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贡献: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局限:1、"泛性论"倾向2、生物学化倾向3、理论上的主观色彩浓厚4、方法论上的局限 第十二章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改

重点:荣格、阿德勒、霍妮、拉康的基本观点,荣格与弗氏的无意识的区别

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

1、人格结构理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是人格整体论

人格的结构

(1)意识:荣格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2)个体潜意识:是指一个人当前意识不到的个人生活经验。个体潜意识主要是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所谓情结,是指一组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

(3)集体潜意识(种族潜意识)是指潜意识心灵中反应着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经验的部分。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远祖在内的各个时代累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原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经验作出情绪反应的遗传倾向。

2、人格类型论

①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②心理活动具有四种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③人格的8种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阿德勒个性心理学体系

1、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降低了弗氏对性欲的强调

2、对于人性的假设:人是自卑的——自卑与超越,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自卑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

3、关于出生顺序对于人格形成的研究

霍妮:作为少数的女性精神分析理论家在儿童心理(儿童焦虑)和神经症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拉康:1936年提出镜子阶段理论、L图示、三点节(其中一环脱落则会导致神经症)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的三个过渡

重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过渡

1、弗洛伊德的理论——拉康的理论

2、儿童精神分析——成人精神分析

3、父亲的功能——母亲在神经症中的作用

讲得太破碎,只能附上一个我记得的观点:

关于石祖(象征男性生殖器):

第一阶段,孩子对于母亲有很大的依赖,但是母亲有时候不在身边,去到父亲那里,孩子就会想象,如果母亲的愿望是石祖,那么孩子希望变成石祖去满足母亲的愿望,让母亲留在自己身边,但这个石祖是想象而不是现实;

第二阶段,这是孩子产生语言的阶段,如果孩子始终处于一个这样的想象中的话就会出现孤独张、自闭症。这时候需要一个符号父亲(代表着一种规则、禁止)把孩子从石祖的位置赶下来,让孩子回归正常;

第三阶段,前面的规则在孩子身上如何起作用:如果孩子认同父亲,认同这种禁止规则,就会希望能像父亲一样,男孩儿则是希望找一个母亲那样的妻子,女孩则是希望嫁一个父亲那样的丈夫。但是如果孩子继续认同母亲,无视规则父亲,则可能发展成为同性恋。(老师这么讲的,其实没太明白)另外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有反向形成的因素在里面,精神分析不注重一般规律,强调个体差异,尊重主体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相关文章

  •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礼贤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永红 12001946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 ...查看


  •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差异性研究方案
  • 作者:教科室 来源:排吾学校 日期:2009-10-9 阅读:144 次 http://hypwfz.xxycjy.cn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不同民族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差异性> 研究方案 排吾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 课题的提出 ...查看


  • 函授学习总结范文3篇
  • 函授学习总结范文3篇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参加了高等成人教育函授学习.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函授学习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函授学习总结范文一: 三年的函授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 ...查看


  • 2014 最新陕西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 2014 最新陕西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附 2013 年真题(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3 年考的选择与往年重复性很大,本年的简答与论述比较偏,考的都是认为非重点的知识点,所以复习时不可自己划重点与非重点,每一章节都要复习! 第一章 教育心 ...查看


  • 学习总结:进修学习总结
  • 我是黑龙江省林业公安干校的一名老师.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将教育工作看作是我的第二生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当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培养为人师表的能力;不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为了开拓自己的 ...查看


  • 志愿者协会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 站在岁末,透视过去一学期,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眼睑. 不经意间,进入青协已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志愿工作让我收获很多,青协是个大家庭,30多名班干部和100多名会员,在工作中锻炼了我的交际.工作 ...查看


  • [服装心理学]第一章第一.二节说课稿
  • <服装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服装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及意义 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1.选材章节: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服装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服 ...查看


  • 管理学教研室岗位职责
  • 管理学教研室岗位职责 1.贯彻党校教学方针,按照学校的部署,制定本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总结工作. 2.在校委会的领导下,搞好本教研室的管理工作.组织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等工作,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教学.科研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全面完成学 ...查看


  • 团员个人总结:团委报告总结
  • 一.个人情况 二.对团委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和青年团员的培养,是学校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要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做的高素质的优秀团员,团委必须要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原则,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