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

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①宇宙 >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②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适宜温度;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液态水 2)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赤道最大,向两侧高纬度递减。

3)①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暴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a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阻; b扰乱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c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d气候异常,出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交角,23°26′)

5)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6)昼夜长短: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均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时间均相同。

a、 24小时。 b、 夜长 == 24小时-昼长

c、 某地日出时间(当地时间)== 12h―昼长/2 == 夜长/2

d、 某地日落时间(当地时间)== 12h+昼长/2 == 24―夜长/2 == 24―日出时间

7

就相当于表盘上的指针,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夜半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

8)区时、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因经线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9)日界线变化规律: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1天); 10)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差:赤道同侧,大值减小值;赤道两侧,度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11)

12)沿地表水平运动偏向规律: 应用: a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b北半球气旋(逆时针)和反气旋(顺时针); c气压带风带的形因;d洋流的形成动力因素等。 13)

地震波的变化规律: 横波(字母)速度,仅通过传播, 纵波(字母 不连续面:14)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地面。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大气逆辐射特指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一部分,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晚云层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阴天比晴天温差小。

3)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①热力环流:

。 ②应用:

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北半球为例( 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低压气旋: 近地面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近地面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多晴天。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6)风的方向是由以上三个力共同决定的。

理想状况(只有F梯 ) 高(考虑F梯和F偏) 近地面(考虑F梯、F偏、F摩)

由高压指向低压 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

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

7)绘制某地的风向(高空或近地面、高压或低压、南北半球): ①从该点为起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然后根据半球位置偏转45°,画出箭头。 8)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风速越快。

9)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二分日气压带以0°,30°,60°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而南北移动。

990 hpa 冷 热

寒冷干燥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温暖湿润 炎热干燥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 10)北半球冬季、夏季的气压中心名称:

夏季: 冬季: 11)我国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3--4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5---6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短暂的雨季。 因此,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12)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3)冷锋和暖锋

共性: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上升,形成降雨。 区别:冷锋 冷气团主动 暖气团被迫抬升

速度快 时间短 降雨强度大 伴随大风、降温、降雨 暖锋 暖气团主动 暖气团主动爬升

速度慢 时间长 降雨强度小 多连续性降水 14)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

15)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增温的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所致。 16)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河流补给来源及其作用方式: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夏季气温最高,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之间可相互补给。(河水水位高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相反。) 2)我国河流汛期差异: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 ②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 ③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3)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及其意义:

①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②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各环节其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的是:地表径流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世界大洋洋流分布规律:(注意:记的是图和模型,而不是下面总结的文字)

①中低纬度 洋流圈:北半球 顺 时针; 南半球 逆 时针; ②北半球 中高纬 逆 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北印度洋(以 赤道 为中心)形成季风洋流,冬季 逆 时针,夏季 顺 时针。 ④南极绕极环流方向:自 西 向 东 。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四大渔场)

③顺流节约燃料,加速航行;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④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物范围

A

C

B

D

6)四大渔场成因:北海渔场A、北海道渔场B、纽芬兰渔场C——寒暖流交汇;

7)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缓)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地表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表形态塑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受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等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3)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有化石、分层),变质岩。 4)地壳物质循环,三大岩石转化关系:

①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岩浆岩,

②地表的所有岩石经过沉积作用→沉积岩,

③所有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变质岩,

④所有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岩浆 (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5)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①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除太平洋板块全部由海洋构成,其余五个均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②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边缘多火山地震,如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A 阿尔卑斯山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 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 C 落基山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D 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6)断层及断块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若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平地起高山---断层)

D

7)

。 8)流水侵蚀地貌

V型谷;

)。 9)10)第五章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1)区域内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各要素间统一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和热量组合差异)——垂直地带性。

3)判断迎风坡-背风坡,要看雪线: 迎风坡降雪多,雪线低。 判断阳坡-阴坡,要看自然带的倾斜: 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较高。 判断山脉所处的位置,要看山麓基带对应的自然带类型。

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表现不平衡。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原因: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2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发达国家或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向现代型转变。 4)人口迁移的特点: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10年|)、空间移位(跨行政界限)。 二战前后,大洋洲、北美洲都是人口的净迁入地区。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5)1984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特点:流动量大、频繁,其迁移原因:务工、经商 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

推力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表现在: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 7)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确定性。

: 资源(正)、 科技水平(正)、 对外开放程度(正)、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我国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第二单元的《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平原地区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交点即功能区边界) 2)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 常见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

城市土地用途: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4) 5)。

6

7) 8)9) 城市化特点:

10)城市化的进程过程曲线形状:一条稍被拉伸的S形曲线, 城市化三个阶段特点: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选择的 实质 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自给自足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低):季风水田农业,也叫做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水稻产量最大的是中国,播种面积最大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泰国。

发展条件: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耕作历史悠久、饮食大米的习惯。 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一小一大一高三低) 3)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较高):主要有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等

区位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地广人稀 ③机械化程度高 ④农业科技先进 ⑤市场广阔 ⑥交通便利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形成专门的玉米带和小麦带。 5。

6)混合农业的优点: 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时; 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适应性。 7)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8)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畜牧业是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代表。

有利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发展措施

9) 10)西欧----乳畜业区位条件: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平地势坦,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和饲料的种植

②经济发展快,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城市水平高,有饮奶习惯 11)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考虑:

①农业类型单位面积产值:花卉>乳牛>果园>棉粮。 ②地价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所以近郊农业首选花卉、乳牛。 ③农业需水量、地 形等。 ④运输条件等。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

2)工业分布原则:

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但同时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不同类型污染物企业布局原则:

固体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液体污染: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气体污染:(单一风向)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 (季风)垂直于盛行季风的郊外; (最小风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4)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

工业地域分为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形成的;也可以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 5)工业的分散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6)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7)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形成较早, 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 生产规模大, 以重工业为主。

新工业区: 形成较晚, 没有工业基础的乡村, 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8)德国鲁尔区(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发展条件:市场广阔、水路交通便利、优质煤炭、临近铁矿、充沛水资源。

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生产过剩、新技术冲击、重化工环境污染。 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转向西部和南部)、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9)意大利工业小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政府支持、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开放的经济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地价低廉、用水用地方便。 特点:企业生产过程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信赖,生产质地优良的轻工业产品。 10)美国硅谷(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市场稳定(军事订货)、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了解)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优点:安全性能高、连续性能强、运量大、能耗小、管理方便、运营成本低。

缺点: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按运量由大到小排序:

按投资由多到少排序:

按运费由高到低排序:

按速度由快到慢排序: (交通线网延伸) 按灵活性由好到差排序: 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受自然影响程度) 按连续性由强到弱排序: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运输:一般情况下,短程运输的首选;

铁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较快捷的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数量较少、体积质量较小、贵重或急需的货物:

管道运输:适合运输气体或液体。

3)4)南昆铁路修建意义:资源开发、发展旅游、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5)修建铁路和公路干道的意义: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合理布局交通网,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相结合,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6)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已经超过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7)商业网点布局原则:

市场最优原则:建立在市中心(消费人群集聚)。 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地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①采集渔猎文明:敬畏自然 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③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④生态文明:人地协调

2)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内涵: 目的(社会持续发展); 基础(自然持续发展); 条件(经济持续发展);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发展生态农业。

5)北京发展生态农业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 11 -

- 12 -

a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c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6)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经验:① 草方格上沙障;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营建三北防护林;④坡度大于25°退耕还林。

- 13 -

东北地区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种植业, 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 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林 业, 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4)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5)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6)牲畜的异地育肥,不仅有效的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还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

7)越向低纬,无霜期越长,积温越多,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8)珠江三角洲发展有利条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侨乡优势。

9)珠江三角洲发展两个阶段特点及发展条件:

①90年代以前:有利条件:劳动力、政策交通和侨乡优势。

不利条件: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特点: 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②90年代之后:有利条件:工业基础较好;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条件:政策和劳动力优势丧失。

特点: 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 14 -

10)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1)珠江三角洲治理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开发西部油气资源。

3)我国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4)西气东输意义: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东部地区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环境质量。

- 15 -

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①宇宙 >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②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适宜温度;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液态水 2)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赤道最大,向两侧高纬度递减。

3)①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暴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a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阻; b扰乱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c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d气候异常,出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交角,23°26′)

5)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6)昼夜长短: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均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时间均相同。

a、 24小时。 b、 夜长 == 24小时-昼长

c、 某地日出时间(当地时间)== 12h―昼长/2 == 夜长/2

d、 某地日落时间(当地时间)== 12h+昼长/2 == 24―夜长/2 == 24―日出时间

7

就相当于表盘上的指针,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夜半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

8)区时、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因经线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9)日界线变化规律: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1天); 10)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差:赤道同侧,大值减小值;赤道两侧,度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11)

12)沿地表水平运动偏向规律: 应用: a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b北半球气旋(逆时针)和反气旋(顺时针); c气压带风带的形因;d洋流的形成动力因素等。 13)

地震波的变化规律: 横波(字母)速度,仅通过传播, 纵波(字母 不连续面:14)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地面。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大气逆辐射特指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一部分,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晚云层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阴天比晴天温差小。

3)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①热力环流:

。 ②应用:

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北半球为例( 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低压气旋: 近地面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近地面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多晴天。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6)风的方向是由以上三个力共同决定的。

理想状况(只有F梯 ) 高(考虑F梯和F偏) 近地面(考虑F梯、F偏、F摩)

由高压指向低压 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

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

7)绘制某地的风向(高空或近地面、高压或低压、南北半球): ①从该点为起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然后根据半球位置偏转45°,画出箭头。 8)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风速越快。

9)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二分日气压带以0°,30°,60°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而南北移动。

990 hpa 冷 热

寒冷干燥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温暖湿润 炎热干燥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 10)北半球冬季、夏季的气压中心名称:

夏季: 冬季: 11)我国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3--4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5---6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短暂的雨季。 因此,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12)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3)冷锋和暖锋

共性: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上升,形成降雨。 区别:冷锋 冷气团主动 暖气团被迫抬升

速度快 时间短 降雨强度大 伴随大风、降温、降雨 暖锋 暖气团主动 暖气团主动爬升

速度慢 时间长 降雨强度小 多连续性降水 14)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

15)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增温的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所致。 16)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河流补给来源及其作用方式: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夏季气温最高,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之间可相互补给。(河水水位高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相反。) 2)我国河流汛期差异: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 ②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 ③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3)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及其意义:

①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②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各环节其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的是:地表径流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世界大洋洋流分布规律:(注意:记的是图和模型,而不是下面总结的文字)

①中低纬度 洋流圈:北半球 顺 时针; 南半球 逆 时针; ②北半球 中高纬 逆 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北印度洋(以 赤道 为中心)形成季风洋流,冬季 逆 时针,夏季 顺 时针。 ④南极绕极环流方向:自 西 向 东 。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四大渔场)

③顺流节约燃料,加速航行;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④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物范围

A

C

B

D

6)四大渔场成因:北海渔场A、北海道渔场B、纽芬兰渔场C——寒暖流交汇;

7)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缓)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地表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表形态塑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受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等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3)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有化石、分层),变质岩。 4)地壳物质循环,三大岩石转化关系:

①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岩浆岩,

②地表的所有岩石经过沉积作用→沉积岩,

③所有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变质岩,

④所有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岩浆 (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5)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①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除太平洋板块全部由海洋构成,其余五个均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②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边缘多火山地震,如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A 阿尔卑斯山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 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 C 落基山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D 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6)断层及断块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若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平地起高山---断层)

D

7)

。 8)流水侵蚀地貌

V型谷;

)。 9)10)第五章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1)区域内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各要素间统一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和热量组合差异)——垂直地带性。

3)判断迎风坡-背风坡,要看雪线: 迎风坡降雪多,雪线低。 判断阳坡-阴坡,要看自然带的倾斜: 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较高。 判断山脉所处的位置,要看山麓基带对应的自然带类型。

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表现不平衡。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原因: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2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发达国家或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向现代型转变。 4)人口迁移的特点: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10年|)、空间移位(跨行政界限)。 二战前后,大洋洲、北美洲都是人口的净迁入地区。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5)1984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特点:流动量大、频繁,其迁移原因:务工、经商 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

推力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表现在: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 7)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确定性。

: 资源(正)、 科技水平(正)、 对外开放程度(正)、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我国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第二单元的《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平原地区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交点即功能区边界) 2)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 常见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

城市土地用途: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4) 5)。

6

7) 8)9) 城市化特点:

10)城市化的进程过程曲线形状:一条稍被拉伸的S形曲线, 城市化三个阶段特点: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选择的 实质 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自给自足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低):季风水田农业,也叫做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水稻产量最大的是中国,播种面积最大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泰国。

发展条件: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耕作历史悠久、饮食大米的习惯。 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一小一大一高三低) 3)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较高):主要有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等

区位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地广人稀 ③机械化程度高 ④农业科技先进 ⑤市场广阔 ⑥交通便利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形成专门的玉米带和小麦带。 5。

6)混合农业的优点: 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时; 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适应性。 7)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8)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畜牧业是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代表。

有利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发展措施

9) 10)西欧----乳畜业区位条件: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平地势坦,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和饲料的种植

②经济发展快,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城市水平高,有饮奶习惯 11)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考虑:

①农业类型单位面积产值:花卉>乳牛>果园>棉粮。 ②地价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所以近郊农业首选花卉、乳牛。 ③农业需水量、地 形等。 ④运输条件等。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

2)工业分布原则:

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但同时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不同类型污染物企业布局原则:

固体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液体污染: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气体污染:(单一风向)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 (季风)垂直于盛行季风的郊外; (最小风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4)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

工业地域分为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形成的;也可以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 5)工业的分散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6)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7)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形成较早, 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 生产规模大, 以重工业为主。

新工业区: 形成较晚, 没有工业基础的乡村, 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8)德国鲁尔区(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发展条件:市场广阔、水路交通便利、优质煤炭、临近铁矿、充沛水资源。

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生产过剩、新技术冲击、重化工环境污染。 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转向西部和南部)、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9)意大利工业小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政府支持、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开放的经济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地价低廉、用水用地方便。 特点:企业生产过程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信赖,生产质地优良的轻工业产品。 10)美国硅谷(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市场稳定(军事订货)、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了解)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优点:安全性能高、连续性能强、运量大、能耗小、管理方便、运营成本低。

缺点: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按运量由大到小排序:

按投资由多到少排序:

按运费由高到低排序:

按速度由快到慢排序: (交通线网延伸) 按灵活性由好到差排序: 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受自然影响程度) 按连续性由强到弱排序: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运输:一般情况下,短程运输的首选;

铁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较快捷的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数量较少、体积质量较小、贵重或急需的货物:

管道运输:适合运输气体或液体。

3)4)南昆铁路修建意义:资源开发、发展旅游、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5)修建铁路和公路干道的意义: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合理布局交通网,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相结合,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6)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已经超过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7)商业网点布局原则:

市场最优原则:建立在市中心(消费人群集聚)。 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地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①采集渔猎文明:敬畏自然 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③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④生态文明:人地协调

2)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内涵: 目的(社会持续发展); 基础(自然持续发展); 条件(经济持续发展);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发展生态农业。

5)北京发展生态农业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 11 -

- 12 -

a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c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6)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经验:① 草方格上沙障;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营建三北防护林;④坡度大于25°退耕还林。

- 13 -

东北地区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种植业, 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 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林 业, 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4)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5)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6)牲畜的异地育肥,不仅有效的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还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

7)越向低纬,无霜期越长,积温越多,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8)珠江三角洲发展有利条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侨乡优势。

9)珠江三角洲发展两个阶段特点及发展条件:

①90年代以前:有利条件:劳动力、政策交通和侨乡优势。

不利条件: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特点: 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②90年代之后:有利条件:工业基础较好;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条件:政策和劳动力优势丧失。

特点: 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 14 -

10)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1)珠江三角洲治理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开发西部油气资源。

3)我国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4)西气东输意义: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东部地区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环境质量。

- 15 -


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会考注意事项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建议 普通高中会考是检测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省级水平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让90%以上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着重考核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检测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为主要目标,并使学业水平有一定的区分.它是 ...查看


  • 2012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
  •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地 理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第I卷 (选择题50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4页.答第I卷前,考生 ...查看


  • 新课程高考科目方案述论与改革价值取向
  • 作者:王后雄 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5-0026-06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16
  • 高中地理必修3会考必备资料2016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略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 ...查看


  • 东莞市中考政策及录取分数线2016
  • (一)初三学业考试科目设置和计分办法 初三学业考试科目共8科,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口语考试).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体育与健康.计分办法为:语文.数学.英语各为120分(其中英语含听力题25分),物理.化学各为100分, ...查看


  • 2014湖北高考政策
  • 2014湖北高考政策 --湖北今年制定高考改革方案 看重学业水平成绩 高考将来如果只考语.数.外,高校分专业招录时,只能瞎猜学生的其它学科水平?高中生是否可以放弃其它学科?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老师为你解答. 昨日召开的2014年 ...查看


  • 什么是学业水平考试
  • 什么是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1月,高中的同学们要参加最后一次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重在考核同学们的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毕业要求.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它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查看


  • 新东方历史高考必备
  • 高中历史 (以北京地区人教版历史为例) 一. 全国:人教.岳麓.人民和大象四个版本: 北京: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自主命题:京 沪 津 渝 鲁 苏 湘 闽 川 赣 皖 浙 陕 宁 辽 鄂 粤 琼 统一命题: 冀 ...查看


  • [快讯]最新消息:安徽省2018级考生高二可参加高考!
  • 阜阳共青团 安徽省2018年入学的高中生,从高二起就可以提前参加高考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了.昨天下午,"皖版高考改革方案"两大配套办法--<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