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法国宫廷舞会的影片片段引入。
二、粗读课文,整体领悟
1.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故事结构,以“项链”为中心词给小说各部分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4.请你用几个词分别形容一下十年前后的玛蒂尔德的形象。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
年轻漂亮、高雅迷人、爱幻想
苍老、粗壮耐劳、不爱梳妆打扮、高声大气说话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
(一)品读人物形象
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1.“极细小的一件事”指什么事?
明确:丢项链
2.丢项链前后,玛蒂尔德的人生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玛蒂尔德的人生
丢项链前
丢项链后
外 貌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美丽、丰韵、娇媚
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
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生活状况
住宅寒伧、墙壁黯淡、家具破旧、衣料粗陋。
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
有个小女仆,有“好香的肉汤”
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心理状况
狂乱的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她不断地感到痛苦,看望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
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有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原 因
(性格)
贪慕虚荣
诚实、坚强
3.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你知道吗?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丢掉项链,玛蒂尔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她能因那场令她出尽风头的夜会挤进上流社会吗?
明确: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玛蒂尔德不可能因一场夜会而挤进上流社会。她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大拦路虎是她出身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在玛蒂尔德生活的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4.比较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状况,你认为丢项链这一事件,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为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如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狂热梦想;
②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得到请柬后,情绪的变化: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6.归纳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
(二)品鉴情节结构
1.“借项链”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
明确:序幕写她狂热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借来项链精心包装自己,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夜会上她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于夜会的成功,得意忘形,这种陶醉、慌乱和得意中,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请找出来。
明确:三次伏笔: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赔项链时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
3.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4.戛然而止的结尾有什么丰富的意味?
明确:①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②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艺术手法,借无形表现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三)品味小说主题
1.作者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她?
2.玛蒂尔德的悲剧源于她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她产生这样的梦想错了吗?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3.作者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①小说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变幻,命运无常,难以把握。社会残酷,人生残酷!
四、作业
《项链》构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选择一题,展开想象,续写(改写)小说结局。
①改写结局:“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
②续写结局:“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李燕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法国宫廷舞会的影片片段引入。
二、粗读课文,整体领悟
1.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故事结构,以“项链”为中心词给小说各部分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4.请你用几个词分别形容一下十年前后的玛蒂尔德的形象。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
年轻漂亮、高雅迷人、爱幻想
苍老、粗壮耐劳、不爱梳妆打扮、高声大气说话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
(一)品读人物形象
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1.“极细小的一件事”指什么事?
明确:丢项链
2.丢项链前后,玛蒂尔德的人生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玛蒂尔德的人生
丢项链前
丢项链后
外 貌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美丽、丰韵、娇媚
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
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生活状况
住宅寒伧、墙壁黯淡、家具破旧、衣料粗陋。
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
有个小女仆,有“好香的肉汤”
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心理状况
狂乱的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她不断地感到痛苦,看望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
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有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原 因
(性格)
贪慕虚荣
诚实、坚强
3.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你知道吗?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丢掉项链,玛蒂尔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她能因那场令她出尽风头的夜会挤进上流社会吗?
明确: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玛蒂尔德不可能因一场夜会而挤进上流社会。她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大拦路虎是她出身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在玛蒂尔德生活的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4.比较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状况,你认为丢项链这一事件,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为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如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狂热梦想;
②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得到请柬后,情绪的变化: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6.归纳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
(二)品鉴情节结构
1.“借项链”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
明确:序幕写她狂热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借来项链精心包装自己,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夜会上她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于夜会的成功,得意忘形,这种陶醉、慌乱和得意中,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请找出来。
明确:三次伏笔: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赔项链时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
3.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4.戛然而止的结尾有什么丰富的意味?
明确:①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②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艺术手法,借无形表现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三)品味小说主题
1.作者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她?
2.玛蒂尔德的悲剧源于她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她产生这样的梦想错了吗?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3.作者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①小说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变幻,命运无常,难以把握。社会残酷,人生残酷!
四、作业
《项链》构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选择一题,展开想象,续写(改写)小说结局。
①改写结局:“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
②续写结局:“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