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信息网络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弱、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缺失等问题和原因,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信息网络时代 大学生网络素养 存在问题 培育途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网民有5.91亿,手机网民有4.6亿多,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高校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用网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浩瀚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途径的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对于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生存能力,提升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涵义 网络素养是人们使用网络时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有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对有害信息具有鉴别和规避能力,网络活动守法意识强,并利用网络使自身获得进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 网络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促使他们客观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与辨析,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培养成长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笔者以北京某高校部分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97.6%。在回收问卷的同时,还随机抽取了50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出发,主要包含大学生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五方面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自发水平,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主动驾驭者,通过使用网络等媒介途径主动学习,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使用网络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不是为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浏览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8%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59.3%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31.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2.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还有6.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某些学生虽然对网上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创造以发展自我的则少之又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2.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失控。 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进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占41.5%,超过5个小时的占21.7%。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时,8.3%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会受影响;21.9%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不会受影响;69.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闭网页,仅0.3%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数据反映出某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存在上网时间过度的现象,而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和干扰,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活中长时间沉迷而不能自拔,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造成行为失范。这些都与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的初衷是相悖的,可见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领域。 3.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信息时代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网络文明、礼貌和诚信是一个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发现,对于“是否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或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谩骂和攻击时”,24.5%的学生选择“是”;更有31.2%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无关”,可见由于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匿名性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在削弱。在网络诚信方面,42.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从网上下载参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理性评判能力,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4.网络安全意识缺失。 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包括计算机使用技术上的安全,又包括网络交往时的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是否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的调查中,81.9%的大学生选择“是”;在对“使用QQ等聊天工具时,是否会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经过一段时间,是否会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两个问题调查时,结果显示60.5%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保护,19.2%的学生不太注意保护,12.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还有7.5%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很容易掉入“网络诈骗”陷阱,导致自身受到侵害。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及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此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加深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这些都对一些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在浩渺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仅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建立系统的培育机制。85.6%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及相关活动,1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可见高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滞后甚至被忽视。此外,高校还尚未完全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3.自身原因: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上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一些人在面对网络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不良信息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辨别力,导致其行为方式过于盲目、简单和草率,沉迷网恋、网游和染上网瘾,更有甚者出现行为失范出现网络犯罪等行为,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发生偏离。 四、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渐进的养成教育,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形成联动机制,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1.从社会维度上看,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一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近年来,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调查显示,网络舆论走向对大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引导,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媒体网络平台建设,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抢占舆论主阵地和话语权,加强网络正面舆论宣传、遏制有害信息传播。此外还要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对网络成员形成约束的道德执行机制来规范网络行为,以此净化网络环境,社会成员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网络素养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国外大学网络素养的相关标准,加强网络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素养国家标准,建构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标准,以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社会成员网络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在已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条例》、《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特别是网民自身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为维护网络秩序,保护网络安全,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从行政手段入手,健全信息审查制度,把好网络入口关;严格网站分级制度,把好网络出口关;启用网络实名制,对一些论坛、BBS、贴吧和网站等平台进行有重点、有目的地监控。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搭建包括网民的QQ群、MSN、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在内的网络防控网,依靠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堵截、清除乃至屏蔽,尽量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2.从高校维度上看,应以课程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全覆盖。 首先,以课程教育为抓手。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对培养教育大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地安排在合适的阶段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其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塑造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的认同感。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好校园网主页,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飞信、BBS、QQ、MSN等新媒体开设网络虚拟讨论社区,针对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线上交流,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消除疑虑与困惑,将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做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而且做到在学生心里、学生脑中,形成自由、民主、宽松的网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开展师生网络知识培训,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起一套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加密与认证、远程监控等在内的网络安全体系,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加强IP地址、论坛实名制、不良网站屏蔽、网络接入时间等的管理,对信息进行排查和过滤,制定“师生网络使用规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手则”,以规章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实现对网络使用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 3.从大学生维度看,应加强网络行为自律,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一是增强网络行为自律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加强自制力,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首先从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讲求诚信,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不法行为。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自觉抵御不良有害信息的侵蚀,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二是强化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网络教育是一所无形的学校”,大学生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通过交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是提倡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网络礼仪,文明上网。自我内化、慎独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隐蔽性,大学生“慎独”就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做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松自我要求,不肆意妄为,不发表过激和未经证实的言论,不传播不良有害信息。大学生“内化”就要按着科学先进的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剖析,常思己过,不断学习改造,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5). [3]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4]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需加强队伍建设[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4年高教研究项目(201 3GJYB12)
摘 要: 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信息网络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弱、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缺失等问题和原因,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信息网络时代 大学生网络素养 存在问题 培育途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网民有5.91亿,手机网民有4.6亿多,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高校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用网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浩瀚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途径的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对于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生存能力,提升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涵义 网络素养是人们使用网络时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有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对有害信息具有鉴别和规避能力,网络活动守法意识强,并利用网络使自身获得进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 网络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促使他们客观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与辨析,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培养成长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笔者以北京某高校部分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97.6%。在回收问卷的同时,还随机抽取了50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出发,主要包含大学生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五方面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自发水平,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主动驾驭者,通过使用网络等媒介途径主动学习,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使用网络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不是为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浏览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8%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59.3%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31.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2.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还有6.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某些学生虽然对网上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创造以发展自我的则少之又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2.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失控。 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进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占41.5%,超过5个小时的占21.7%。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时,8.3%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会受影响;21.9%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不会受影响;69.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闭网页,仅0.3%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数据反映出某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存在上网时间过度的现象,而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和干扰,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活中长时间沉迷而不能自拔,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造成行为失范。这些都与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的初衷是相悖的,可见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领域。 3.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信息时代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网络文明、礼貌和诚信是一个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发现,对于“是否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或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谩骂和攻击时”,24.5%的学生选择“是”;更有31.2%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无关”,可见由于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匿名性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在削弱。在网络诚信方面,42.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从网上下载参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理性评判能力,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4.网络安全意识缺失。 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包括计算机使用技术上的安全,又包括网络交往时的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是否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的调查中,81.9%的大学生选择“是”;在对“使用QQ等聊天工具时,是否会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经过一段时间,是否会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两个问题调查时,结果显示60.5%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保护,19.2%的学生不太注意保护,12.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还有7.5%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很容易掉入“网络诈骗”陷阱,导致自身受到侵害。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及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此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加深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这些都对一些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在浩渺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仅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建立系统的培育机制。85.6%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及相关活动,1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可见高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滞后甚至被忽视。此外,高校还尚未完全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3.自身原因: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上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一些人在面对网络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不良信息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辨别力,导致其行为方式过于盲目、简单和草率,沉迷网恋、网游和染上网瘾,更有甚者出现行为失范出现网络犯罪等行为,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发生偏离。 四、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渐进的养成教育,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形成联动机制,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1.从社会维度上看,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一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近年来,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调查显示,网络舆论走向对大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引导,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媒体网络平台建设,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抢占舆论主阵地和话语权,加强网络正面舆论宣传、遏制有害信息传播。此外还要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对网络成员形成约束的道德执行机制来规范网络行为,以此净化网络环境,社会成员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网络素养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国外大学网络素养的相关标准,加强网络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素养国家标准,建构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标准,以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社会成员网络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在已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条例》、《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特别是网民自身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为维护网络秩序,保护网络安全,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从行政手段入手,健全信息审查制度,把好网络入口关;严格网站分级制度,把好网络出口关;启用网络实名制,对一些论坛、BBS、贴吧和网站等平台进行有重点、有目的地监控。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搭建包括网民的QQ群、MSN、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在内的网络防控网,依靠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堵截、清除乃至屏蔽,尽量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2.从高校维度上看,应以课程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全覆盖。 首先,以课程教育为抓手。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对培养教育大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地安排在合适的阶段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其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塑造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的认同感。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好校园网主页,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飞信、BBS、QQ、MSN等新媒体开设网络虚拟讨论社区,针对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线上交流,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消除疑虑与困惑,将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做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而且做到在学生心里、学生脑中,形成自由、民主、宽松的网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开展师生网络知识培训,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起一套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加密与认证、远程监控等在内的网络安全体系,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加强IP地址、论坛实名制、不良网站屏蔽、网络接入时间等的管理,对信息进行排查和过滤,制定“师生网络使用规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手则”,以规章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实现对网络使用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 3.从大学生维度看,应加强网络行为自律,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一是增强网络行为自律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加强自制力,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首先从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讲求诚信,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不法行为。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自觉抵御不良有害信息的侵蚀,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二是强化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网络教育是一所无形的学校”,大学生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通过交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是提倡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网络礼仪,文明上网。自我内化、慎独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隐蔽性,大学生“慎独”就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做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松自我要求,不肆意妄为,不发表过激和未经证实的言论,不传播不良有害信息。大学生“内化”就要按着科学先进的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剖析,常思己过,不断学习改造,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5). [3]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4]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需加强队伍建设[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4年高教研究项目(201 3GJY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