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经过很多年在旷野中长途跋涉,终于看到远方有一座巨大的雪山,我能做什么呢?我不会狂妄地试图把它揽入怀抱,把它融入我自己的身体。我能做的是远远地仰视,欣喜而知足地打量,它的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角落都会让我敬仰和流连,我也还可以俯在地上,慢慢地感受它。
对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巨著,我没有能力也没有妄想去肆意评价,虽然它给我的震撼犹如我在旷野中膜拜的雪山,我只能谨慎地、谦逊地描述点滴感想。
研究回顾
在这里我并不试图去做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因为我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也不具备这个精力。因此没有这个奢望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里提到的一些片段是简要收集以供继续学习和思考的资料。
选取这些资料秉承的原则是:俄-国本土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献需要在1910年以前;中国本土研究文献需要在1949年以前,或者1980年以后;欧美研究文献不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被列夫·托尔斯泰这座山峰挡住了的一座更高、更大的山峰,他同尼采和易卜生并列,也许还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1908)。《卡拉马佐夫兄弟》贯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特色:作品诞生于思想与实践的相遇之中。作者自己这么说:“在这本书的各部分贯穿到底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一生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苦苦自扰的难题:上帝的存在!”
在俄罗斯本土,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者、精细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理想主义者和哲学家”(叶卡捷琳娜·云格,1880),“不仅是一位诗人或作家,而是俄罗斯的精神领袖”(索洛维约夫,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声称“在完整的现实主义中发现人身上的人”,“我只是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者,即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气质与雨果相似,陀氏非常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并反复阅读,他对雨果也高度评价:“他的思想是十九世纪一切艺术的基本思想,而维克多·雨果作为艺术家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第一位预言家。这是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高尚的思想。”
尼采在其哲学观点基本成形之后接触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身怀敬意” (1887)。但是他们二人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是相互对立甚至是敌视的。按照尼采的见解,两人的思想没有调和的可能。对席勒的态度也体现了两人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尼采对席勒非常厌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席勒毕生充满敬意并狂热崇拜。
存在主义哲学家、法国作家阿·加缪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他的小说《鼠疫》中,依据《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章节来承认:对人类的灾难和痛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道德和不可能的。加缪的其他作品如《堕落》、《群魔》、《西西弗斯的神话》等都大量借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形象。在这一谱系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弗·卡夫卡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极大的直接影响。
英国评论家默理(1916)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文明所推出的最敏感的灵魂”并独特地研究了他小说中的时空概念。
德国作家海尔曼·黑塞以音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阐释(1915-1925):“在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中,有许多乐章从弥漫着痛苦和绝望的浓郁气氛里闪耀出十分动人的、纯真的柔和的魅力,这就是对意义的预感,对拯救的意识,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重新找到。”
斯蒂芬·茨威格用了十年时间写出了《三大师》(1920),分别评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界伟大的跨越界限者,描绘人类灵魂中的无意识、下意识与未探明的一切。在艺术中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非常看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艺术,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文章,亲自阐明了什么是精神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位并不低于莎士比亚。”
在日本,夏目漱石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超过屠格涅夫的艺术家”(1915)。
在其他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受到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远远超过高斯对我的影响。”
我国作家的研究:周作人、郑振铎、鲁迅、沈雁冰等
1990年代后,彭克巽、何云波、季星星、赵桂莲、王志耕、王圣思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弗兰克描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www.www.chddh.com,一个号称是陀粉建立的网站,称其为“伟大的先知。”
白先勇(2010)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四个人物可以用情、理、圣、魔来概括。
几篇最近的论文,比如余杰、季子(可能是笔名)的文章。
如果我经过很多年在旷野中长途跋涉,终于看到远方有一座巨大的雪山,我能做什么呢?我不会狂妄地试图把它揽入怀抱,把它融入我自己的身体。我能做的是远远地仰视,欣喜而知足地打量,它的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角落都会让我敬仰和流连,我也还可以俯在地上,慢慢地感受它。
对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巨著,我没有能力也没有妄想去肆意评价,虽然它给我的震撼犹如我在旷野中膜拜的雪山,我只能谨慎地、谦逊地描述点滴感想。
研究回顾
在这里我并不试图去做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因为我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也不具备这个精力。因此没有这个奢望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里提到的一些片段是简要收集以供继续学习和思考的资料。
选取这些资料秉承的原则是:俄-国本土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献需要在1910年以前;中国本土研究文献需要在1949年以前,或者1980年以后;欧美研究文献不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被列夫·托尔斯泰这座山峰挡住了的一座更高、更大的山峰,他同尼采和易卜生并列,也许还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1908)。《卡拉马佐夫兄弟》贯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特色:作品诞生于思想与实践的相遇之中。作者自己这么说:“在这本书的各部分贯穿到底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一生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苦苦自扰的难题:上帝的存在!”
在俄罗斯本土,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者、精细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理想主义者和哲学家”(叶卡捷琳娜·云格,1880),“不仅是一位诗人或作家,而是俄罗斯的精神领袖”(索洛维约夫,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声称“在完整的现实主义中发现人身上的人”,“我只是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者,即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气质与雨果相似,陀氏非常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并反复阅读,他对雨果也高度评价:“他的思想是十九世纪一切艺术的基本思想,而维克多·雨果作为艺术家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第一位预言家。这是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高尚的思想。”
尼采在其哲学观点基本成形之后接触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身怀敬意” (1887)。但是他们二人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是相互对立甚至是敌视的。按照尼采的见解,两人的思想没有调和的可能。对席勒的态度也体现了两人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尼采对席勒非常厌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席勒毕生充满敬意并狂热崇拜。
存在主义哲学家、法国作家阿·加缪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他的小说《鼠疫》中,依据《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章节来承认:对人类的灾难和痛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道德和不可能的。加缪的其他作品如《堕落》、《群魔》、《西西弗斯的神话》等都大量借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形象。在这一谱系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弗·卡夫卡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极大的直接影响。
英国评论家默理(1916)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文明所推出的最敏感的灵魂”并独特地研究了他小说中的时空概念。
德国作家海尔曼·黑塞以音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阐释(1915-1925):“在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中,有许多乐章从弥漫着痛苦和绝望的浓郁气氛里闪耀出十分动人的、纯真的柔和的魅力,这就是对意义的预感,对拯救的意识,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重新找到。”
斯蒂芬·茨威格用了十年时间写出了《三大师》(1920),分别评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界伟大的跨越界限者,描绘人类灵魂中的无意识、下意识与未探明的一切。在艺术中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非常看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艺术,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文章,亲自阐明了什么是精神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位并不低于莎士比亚。”
在日本,夏目漱石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超过屠格涅夫的艺术家”(1915)。
在其他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受到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远远超过高斯对我的影响。”
我国作家的研究:周作人、郑振铎、鲁迅、沈雁冰等
1990年代后,彭克巽、何云波、季星星、赵桂莲、王志耕、王圣思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弗兰克描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www.www.chddh.com,一个号称是陀粉建立的网站,称其为“伟大的先知。”
白先勇(2010)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四个人物可以用情、理、圣、魔来概括。
几篇最近的论文,比如余杰、季子(可能是笔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