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庄子对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系 别: 2009级文新系 姓 名: 周 小 玲
学 号: [1**********]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卢 劲 波
2013年 5 月 5 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我承诺:
1.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2.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文中所有引用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知道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
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P.1 绪论„„„„„„„„„„„„„„„„„„„„„„„„„„„„„„„„„P.2
一、 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P.2
(一)庄子思想的形成„„„„„„„„„„„„„„„„„„„„„„„„„„„„„„P.2
(二)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分析„„„„„„„„„„„„„„„„„„„„„„„„„„„P.3
二、庄子的“逍遥”与陶渊明的“隐”„„„„„„„„„„„„„„„„„„„P.4
(一)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P.4
(二)陶渊明和庄子的共同思想:“自然”„„„„„„„„„„„„„„„„„P.4
(三)浅析陶渊明的山水诗与“自然”„„„„„„„„„„„„„„„„„„„P.5
三、孟浩然的田园诗与“逍遥”„„„„„„„„„„„„„„„„„„„„„„P.6
(一)从孟浩然的山水诗看“逍遥”„„„„„„„„„„„„„„„„„„„„P.6
(二)孟浩然和陶渊明的思想对比„„„„„„„„„„„„„„„„„„„„P.7
四、王维“隐”居生活中的逍遥人生„„„„„„„„„„„„„„„„„„„„P.8
(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作„„„„„„„„„„„„„„„P.8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比较„„„„„„„„„„„„„„„„„„„„P.9 结论 „„„„„„„„„„„„„„„„„„„„„„„„„„„„„„„„P.10 致谢 „„„„„„„„„„„„„„„„„„„„„„„„„„„„„„„„P.11 参考文献 „„„„„„„„„„„„„„„„„„„„„„„„„„„„„„P.12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文化是其主流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鼻祖,而庄子则是道家文化传承发扬的主力,在他的笔下道家文化在当时显现出熠熠光彩。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创作及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庄子“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遭遇使他体会到了世事的变迁和无奈,也更加了解人生的真相,成了不与世俗同流的“醒世者”,他厌倦官场的黑暗与不公,于是辞官归隐,开始他的“独与精神往来”的隐士生活。他提倡顺应自然,认为人应该摒弃生命之外的其他东西,应该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许多诗人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他们把庄子视为引路人,并且始终追随着庄子的足迹,那就是过着逍遥的人生和进行自由的创作。如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孟浩然的逍遥于山林,尘世之外,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宁静。 关键词:庄子 逍遥思想 诗歌 归隐
Abstract: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ethnic culture, Taoism culture is one of its mainstream. LaoZi is the originator of the Taoist school, while ZhuangZi is inheritance and carry forward Taoism culture mainstay in his Taoist culture was created by showing sparkling brilliance. ZhuangZi of thought of creation and thought produced has major effects, ZhuangZi "was born in bustling, finally reduced" of suffered makes he experience to has things of changes and helpless, also mor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ruth, into has does not and secular with stream of "woke up who ", he tired officialdom of dark and unfair, so resign seclusion, began he of "alone and spirit between" of hermit life. He advocated comply with the nature, that a human being should b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rejection of life, should live a life of leisure, and his thoughts on many later poets has great penetration, they see ZhuangZi as "leader", and always followers of ZhuangZi's footprints, that lived a carefree life and freedom of creation. Key words:ZhuangZi Free thought Poetry The privacy
庄子对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绪论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①在这里撄宁的意思就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自身却不会因为除自己之外的事物而发生改变,不受其影响,始终保持自我。庄子认为做人应该保持一颗纯净自然不受污染的心,而不是受世俗种种坏的影响而变得不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受到更方面的诱惑和挑战,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勾心斗角,有的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些都不是撄宁的体现,而应该处其中,不论身边人物环境如何始终保持自我,坚持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撄宁。此外,庄子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②在这里,庄子说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而后庄子醒来竟然不知道自己身处梦境还是现实,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子,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把人生比作一场梦,一场虚幻不真实的梦,那么既然人生只是一场梦,我们又何必为了细枝末节,纷繁复杂的事物困扰自己,影响心情。要做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宁静”,真正的顺应“自然”我们就要保持本性,摒弃外物。读庄子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他的很多精神和哲学态度,比如:无为而治,齐物论,逍遥思想。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逍遥思想,因此学习他的逍遥思想具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们就主要讨论庄子对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诗人受庄子思想的启发隐居山林,淡泊名利,躬耕田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佳作。
一、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
(一)庄子思想的形成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出身于战国时代,那时候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社会环境并不安宁。但是那个时期的文化相反却十分繁荣,言论自由导致各种文化充斥,而身处其中的庄子绝对是一朵奇葩,他本来出生贵族,而后没落,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小官,但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和不公,毅然辞官,形成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性格,他认为人生苦短,不应该过于委屈自己让自己得不到自由,而应该摒弃一切束缚自己的物质东西,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核心。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继承人,思想上面是极大的吸取了老子的思想的,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在庄子这里发展为“逍遥思想”,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两者却是融二为一的,本质上面是一样的,可以说庄子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更深层次的老子思想的延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①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第二十八页。
②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第六十九页。
者,他的思想和老子相近并且有很大的超越,他发展了道家学说,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著作,通过阅读庄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出他的“逍遥”思想。
(二)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都在思考或是游历山水,他把自己的心境和抱负寄托在山水之中,志向不在于仕途而在于山水之间。他把自己的思想或深或浅的藏于文字之中,现存庄子的著作大三十余篇,后世人整理其语录为《庄子》,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据记载内篇才是真正完全属于庄子的作品,其中内篇中最能体现他思想也是最有名的就是《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③从题目的“逍遥”就可以看出大概的中心思想,“逍遥”的意思是自由在在、不受拘束,因此这篇文章是主要写逍遥思想的,用辩证的方法来阐释逍遥。在《逍遥游》中,庄子用几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逍遥,北冥有条巨大的鱼叫鲲,这条鱼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而后这条鱼化为叫鹏的大鸟,鹏的后背都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它飞翔的时候翅膀好像垂在天边的云。这种看似巨大逍遥的动物实际上却是不逍遥的,它只有在有大风的时候才可以飞翔,这就是“有所待”有所依靠,而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它只是空有其表的躯壳,并不能翱翔。同样,名为鲲的大鱼也是一样的,它只有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中才可以尽情的畅游,如果没有足够宽阔的海洋,那么它也只是一条简单的可怜的鱼而已。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鲲和鹏都不是逍遥自在的,他们对外物有所依赖因此造成自身的不自由,也就是不“逍遥”的状态。在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就是说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七”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这样那他还依赖什么呢?
然而要达到这种逍遥的境界需要做到以下几条:一、安于现实,顺应命运,庄子认为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我们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干预,只能接受上天给我们的一切。不管顺境或者逆境一切都有安排,我们应该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使自己内心宁静,去倾听自己,去感受生命,保持自己心情轻松愉悦。二、清静寡欲,寂寞无为,庄子认为人如果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扰乱心境而使人不宁,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就会不甘寂寞而胡作非为违背自然,因此,人必须要泯灭这些阻碍人获得自由的欲望,保持清静寡欲的心态。《刻意》中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
④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是说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因此圣人总是停留在一个境域里而不追求更多,在这个境域里圣人觉得平坦而简单,这样就没有忧患,没有邪气,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三、舍弃智慧,不用心机,在庄子看来,过于智慧或聪颖会带来不安和争夺,它是为争夺利益服务的,因而是天下乱的根源。四、领悟大道,回归自然,“独与精神往来”③ 蔡景仙,《庄子逍遥人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五十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三百九十六页。
是庄子修养方法中处于最高层次的,同时也是修养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自由逍遥的思维状态,不计较身边的一切,唯独与自己的精神往来,做到无大喜无大悲,做到宁静恬淡安详。在庄子的眼中,所有和世俗有关的东西都是多余的,他看透人生的真谛,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这又如何,不过是都会成为过去的风景,而作为他自己来说他只需要和自己的精神往来,其他的一切外在的和自己内心无关的东西都是浮云,他不在意,也从不计较。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还在世俗中沉沦,而又有多少人早已放下一切让自己“逍遥”?在某种程度上说,庄子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同时也让后世的人达到逍遥的状态,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超脱尘世的心境让自己变得更自由。庄子在《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⑤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在这篇文章中庄子说遵循自然规律万物才得以
生长,帝王只有顺应民心进行治理百姓才会归顺,这也是“道法自然”,也是逍遥思想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谈论庄子与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二、庄子的“逍遥”与陶渊明的“隐”
(一)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之一。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重重、民生凋敝,处于当时那个社会中的陶渊明,在官场上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再加上“上品无寒门”的说法使得陶渊明在仕途上的前景变得灰暗。对名族而言,面临着外族的威胁,而统治者昏暗无道,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被卷进政治漩涡而遭受飞来横祸。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将眼光投向风景异常美丽的山水之中,希望能在那里有片庇护的天空,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灵魂得以安宁,听不到喧嚣,看不到争斗,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于是,在疲于追求功名利禄后,他毅然辞官带着自己尚未被世俗污染的心,回到了田园,开始了属于一代山水诗派宗师的隐居生活,这是陶渊明隐居的社会原因。
在当时的晋末,新的哲学思想在玄学的冲击下产生,加上当时文学环境处于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导致各家学派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陶渊明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并且进行了合理的取舍,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他崇尚庄子的“逍遥”并且将“逍遥”理解为自然。自然就是“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⑥,于是他抱着一种顺应自然的心态入仕了,早出晚归的农家生活就是他所有的依靠,他爱着这种生活,享受着这种生活,并且在这样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的纯净。
(二)陶渊明的归隐和庄子思想
我们在前面的时候说过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逍遥”,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普遍的体现,“逍遥”是一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首先要清空自己心里的杂念和欲求,做到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不过分追求身外之物,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三百三十六。
⑥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主要体现在功名利禄上,不沉迷于物质和肉体的享乐。庄子通过《逍遥游》揭示了“逍遥”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达到真正逍遥的状态,就必须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庄子以自身实践着这种真正逍遥的状态,他曾做过漆园小吏最后在经历了污浊的官场后决定退隐,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率性,他选择归隐,选择与世无争,选择淡泊名利,选择贫困但却静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自由,追求身心的绝对逍遥。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陶渊明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又一个庄子的影子,他出生贵族却家道没落,和庄子一样也有过出仕的经历,他们有太多的地方相似,思想以及追求。陶渊明也是一个爱憎分明、愤世嫉俗的人,他做不到不要自尊不要脸面不要正义的去取得高官厚禄,与其那样那还不如隐居山林,过着与虫鸟,与山林为伍的生活,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和追求的生活,他的很多优美的作品都是在隐居期间创作的,其清丽优雅,俊逸脱俗。从这个方面看,陶渊明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来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用自己的什么像世人阐释什么是“自然”。
(三)浅析陶渊明的山水诗与“自然” 陶渊明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其中最突出也是对后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他隐居时候的诗作。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山水诗派的鼻祖,开了山水诗派的先河,揭开了中国山水诗时代的序幕,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陶渊明的主要山水诗作代表以及其时代意义和哲学意义。陶渊明在他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⑦陶渊明认为,官场的黑暗不适合自己出仕,而自己想保持干净的不被污染的灵魂就必须归隐山林,在山林田园间,诗人才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宁静,这和庄子的撄宁之说和《天道》有着惊人的相似,庄子在《天道》中说圣人内心宁静,可以当做明鉴万物的明镜,而只有淡泊、寂寞、无为才可以做到看淡人生、看轻荣华富贵、看穿黑暗复杂的世俗,做到无欲无求。
作为后世推崇庄子的陶渊明,他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节气,做一个清高的隐士,这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庄子口中的“逍遥”,到后来陶渊明的《饮
⑧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这里,诗人意指
自己虽然身处喧闹之地却没有听见车马人流的喧嚣,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回答是因为自己心不在尘世,所以心自然就不受影响,可见诗人已经达到了比较高深的境界了,那是一种心灵的升华。他顺应自然,内心平静,保持着一颗朴实无伪的心,他在田园生活中看透生命的本质。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⑨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隐居时期,
诗中描写了陶渊明真实的田园生活,亲自参与劳动,心情愉悦,即使杂草繁茂,豆苗稀疏也没事。诗人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衣服被道路两旁草尖上的露水沾湿了,但是⑦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三百九十页。
⑧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二十二页。
⑨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三百九十一页。
他不觉得可惜,只要没有违背心里的愿望就好了。在这里面的“愿”其实是一种保持本心,保持自我的委婉说法,诗人想在山水中,田园里,让自己内心宁静,达到无欲无求、逍遥的境界。
生命是一种自然最伟大的杰作,我们不应为世俗而去改变它,而应该始终保持自我,坚持自我,这点和庄子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契合的,同时也和他的“逍遥思想”是一致的,那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归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隐,在这个角度看,陶渊明完全传承了庄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逍遥思想,庄子的思想和陶渊明的归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庄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人,成为后世诗人创作中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
三、孟浩然山水诗中的“逍遥”人生
(一)从孟浩然的山水诗看“逍遥”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之后的又一山水诗派代表,孟浩然身处盛唐,众所周知,唐朝是我们历史上经济发达、文明开化的朝代,那个时代的文化异常繁荣,各种诗派诗人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而孟浩然就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早年的孟浩然隐居于家乡岘山的南园,四十岁时赴京都长安应进士举,不第,随即漫游吴越,游玩山水,数年后归家,以隐居为终,长于描写田园山水,与王维齐称“王孟”。
在他的众多山水诗中,他总是以一种轻描淡写的笔法把乡村园林的美景描绘的如梦幻一般美,在乡村,那里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没有计较,没有为生存而出卖自尊,那里只有最原始的生命,圣洁的生命,和泉水一起流淌,和小苗一起成长。孟浩然的这种自由自在无所忧虑的生活是庄子逍遥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摒弃一切物质的逍遥,不受物质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人应该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达到优游自在。所以说孟浩然的思想从总体上是继承庄子的,他不沉迷于世俗的金钱美色,而选择居于山林的生活,也是庄子“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林”的真实写照,庄子的逍遥人生是世人毕生追求的东西,而极少有诗人才子做到,孟浩然算是成功的典范了。
孟浩然的作品《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⑩这首诗读上去朗朗上口,细细品味会觉得清新淡雅,诗中说一个朋友准备好了好酒菜要求我去他家作客,然后接着写一路上遇见的美丽风景,郁郁葱葱的树林围绕着整个村子,村子在这样茂密的丛林里若隐若现,而村外那绵绵不绝的青山仿佛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的,诗人接着再继续交代喝酒的地点是有窗户的廊下,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宽阔的院子,诗人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说着农家的乐事和丰收,并且约定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聚在一起赏南山的菊花。此诗是对田家生活的简单描写,感觉平淡却很温馨,诗人用简洁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农家的喜爱和憧憬。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无忧无虑,即使是喝着浊酒,心情也是极好的。孟浩然一生几乎都在山林田园之间度过,他的隐居生活体现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庄子主张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认为一切狂热的追求功名都是虚幻的,而唯独只有让生命自然的⑩ 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七十二页。
生存,不干预,才是最好的状态。孟浩然的很多思想受道家的影响,他渴望达到逍遥的境界,于是选择隐居,一是对世俗的厌恶,二是想让自己的思想更纯净。
孟浩然在他的《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11,说的是诗人已四十,没有官职在身却还担心农事,他靠近在种满桑田的田间劳作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着锄头跟随着牧童,这是一种典型的农村生活,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自然的坦然面对,乡村生活里,他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宁静,闲看花开花落,他喜欢这样的无牵无挂,和大自然相伴的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睡着再在自然的怀抱里醒来,连梦都是甜蜜的,他的隐居,是逍遥思想的映射,也是孟浩然对庄子精神的深层次解读,逍遥思想体现在具体就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刻意不牵强,一切随心,而这种思想是和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是相悖的,只有将心归隐田园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他还有一首最有名的诗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2好一句“花落知多少”让多少后来人为其痴醉,那是如何的一种胜景,在细雨的黄昏入睡,听着窗外淅沥沥的雨声,做一个美美的梦,最后在落花中醒来,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在他心中以及后来读者心中都是快乐,没有多余的欲望和追求,和庄子一样,恬淡寡欲,寂寞无为一致,他是隐士,真正的隐士,同时也真正做到了逍遥人生,摒弃一切外物,过着纯粹的自然生活。这是庄子逍遥境界的最好诠释!
(二)孟浩然和陶渊明思想比较 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不管从两者的人生经历,还是思想来看,二者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
其一是两者都是短暂出仕后的隐退,陶渊明是由于看透官场黑暗,厌倦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惜露出的丑恶嘴脸,他不甘于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辞官归隐,回到他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田园。而孟浩然是出仕不利的情况下归隐,仕途失意后把目光转向自然。但是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并且两人都享受在与山水为伴的生活,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陶渊明一直是孟浩然敬仰的诗人,因此他的思想以及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和陶渊明相似,如两人都欣赏田园风景,都喜爱农家生活,都把自己的志趣和山水田园联系起来,在山水中去寻找慰藉和快乐。但是陶渊明和孟浩然两人还是有差别的,“就孟浩然、陶渊明二人的田园适性之乐的差异而言,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孟浩然有田园访友之乐,而陶渊明有田园农耕之乐”13这个角度的差别是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相关的,陶渊明家境贫寒,在辞官以后要想养活自己一家人就必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才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他比孟浩然更了解田园生活,故有田园农耕之乐;而相反的孟浩然过着的是小庄园地主的生活,他没有亲自参加劳动自然不会对劳作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他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田园,故有一种田园访友之乐。总而言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而孟浩然是紧跟其后的继承者和追随者,不管二者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的诗作风格却相差甚微,清新,平淡,朴素,在字里行间有着对田园的喜爱。
11
12 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三百二十六页。 马美信,《古代诗歌赏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第七十四页。
宁松夫,《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视角之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
13
如果再结合庄子来分析他们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庄子才是领头人,在他“逍遥”思想的引领和熏陶下,后世的山水诗派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并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四、王维“隐”居生活中的逍遥人生
(一)王维“隐”居中的山水诗作
与孟浩然同时代并且齐名的还有王维,同样以山水诗著名,同样的隐居生活,他们在创作和思想上有太多的相似。但是更多的是在思想上,隐居,淡泊名利,他们是庄子逍遥人生,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最好形象代言人,如庄子的《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表达的是庄子对“至人”的看法,真正高尚的“至人”就是要摒弃一切名誉,摒弃谋略,摒弃世事负担,潜心的体会真实的自己而永不休止,从不表露也不自得,也就是虚静心清淡泊无欲。比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4《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最熟知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王维写了初秋雨后的山间美景,雨后的青山显得特别明亮,空气也十分清新,晚上的月光透过树林照射在林间小泉的石头上,一个“照”和一个“流”把月色的皎洁和泉水的清澈描写的相当真实,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似乎身处其间,感受到诗中的美,这也是王维的诗为什么会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从这首诗中不难体会。接着写洗完衣服结伴回家的女人,坐在莲花下的小舟里发出阵阵喧闹嬉戏的声音。这样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看上去十分和谐自然,这是王维的生活环境,他在自然里寻找自己,也在禅境中升华自己的灵魂。此外王维还有一首诗体现了恬淡安然的心境,《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5全诗描写的是诗人嵩山一行所见所闻,把那种自然的环境,未受人工雕刻的环境真实的再现了出来,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其说是一首自然的诗,不如说是一首禅诗,看似简短的诗句中其实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王维的诗歌总是让人读起来特别轻松,安静的画面,简单的言语,深邃的思想,也只有他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读他的诗,仿佛让自己置身其中,完全感受到他诗中的景色,不是旁观者,而是第一人称的去经历,同时他的思想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充满着禅趣,一花一草一世界,所有在他笔下的事物都具有灵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正享受着返璞归真,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宝物,我们不去改变任何东西,让它们自然的存在,和着王维宁静的心绪而存在。王维受庄子影响,崇尚自然随性的美,庄子《刻意》中所指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乃是天地的平准,王维选择隐居就是一种对人生的看透,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境界,是清空自己内心的欲望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抛弃一切杂念之后的纯净。王维是高风亮节的14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一百零九页。
15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五十二页。
隐士,是道家思想的被影响者,是庄子逍遥思想的传承者,同时加入自己的田园特色让庄子的逍遥思想血肉更加丰满。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比较 我们知道王维和孟浩然是同一时代的统一诗派代表,两人都在山水诗上都取得了令人欣羡的成绩,但是细细品味两者的作品和诗句便会发现王维和孟浩然在情感、风格上面都是有差别的,下面就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写道:“山寺鸣钟书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村,忽到庞公楼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16惟有幽人夜来去。”我们知道鹿门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首诗
是描写的诗人夜晚回鹿门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山寺的鸣钟和渡头人们回家的热闹场面点名时间——傍晚。接着写行人沿着沙路向江村走去的画面,此时诗人也乘着小船准备回家,鹿门的月色很美,照在林子里像是蒙着一层烟雾,就这样欣赏眼前这幅美景竟不知已到庞公隐居的地方了,这样寂寥的树林就只有我一个人从中走过。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首先被诗人所描写的风景所吸引,会感受到山间月夜那种静谧、安详的韵味,但是再读你会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另一种淡淡的忧伤心情,最后两句通过点明清幽的环境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惆怅与孤寂。孟浩然早年出仕,而后隐居鹿门山,在他的隐居生活里他并不是完全快乐的,仕途的失意,在他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内心是渴望出仕的,但是苦于无门。于是在愤懑的心情无处发泄的时候他将目光转向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些许的慰藉。因此结合他的经历来看孟浩然的山水诗作风格不难看出,他将自己的浩然之气和淡淡的抑郁心情完全的融入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的生活经历和孟浩然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维出身书香府邸,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家境变得日益衰落,王维在家中又是长子,因此必然承担着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他年少有为,二十二岁就中进士,开始了他从政生涯,但是在他从政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玩山水的,同时他对佛教入迷,常常去寺中祭拜陶冶性情,他的一生都在亦官亦隐中度过,因此生活还算安逸,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到和感受到的秀丽的风景和淡雅的心情。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诗《山居秋暝》,整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空”,这种“空“带着一种禅寂,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信仰不无关系。总而言之,孟浩然和王维让山水诗有了不同的面貌,同时寄寓了山水诗有了不同的情感特色。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山水诗,它们总有一种“静”,一种“自然”,一种“逍遥”的思想在里面。 结论
通过对陶渊明,孟浩然和王维诗歌创作及其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同时他们生平经历和生活也很相似,同样是对官场和世俗尘世的厌倦,同样是抱着归隐山林的信念,他们过着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赏着菊花,喝着浊酒,吟诗,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田园里沉淀自己的心情,沉淀一切喧嚣,一切是是非非,最后老去。
他们的这些思想体现了庄子的主张,是庄子对逍遥的要求,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入自然,远离官场,放下执念,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的“隐”16 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六十五页。
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庄子的逍遥思想始终在中国深远的文化中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路。
致谢
本文从题目选择到文献资料以及格式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卢劲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卢老师多次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论文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使我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方面得到加强,此外学长学姐们也对于我给予了很多经验指导,在此我向卢老师和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蔡景仙 《庄子逍遥人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
[2]: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
[3]: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马美信 《古代诗歌赏析》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年 [6]: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宁松夫,《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视角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庄子对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系 别: 2009级文新系 姓 名: 周 小 玲
学 号: [1**********]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卢 劲 波
2013年 5 月 5 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我承诺:
1.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2.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文中所有引用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知道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
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P.1 绪论„„„„„„„„„„„„„„„„„„„„„„„„„„„„„„„„„P.2
一、 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P.2
(一)庄子思想的形成„„„„„„„„„„„„„„„„„„„„„„„„„„„„„„P.2
(二)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分析„„„„„„„„„„„„„„„„„„„„„„„„„„„P.3
二、庄子的“逍遥”与陶渊明的“隐”„„„„„„„„„„„„„„„„„„„P.4
(一)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P.4
(二)陶渊明和庄子的共同思想:“自然”„„„„„„„„„„„„„„„„„P.4
(三)浅析陶渊明的山水诗与“自然”„„„„„„„„„„„„„„„„„„„P.5
三、孟浩然的田园诗与“逍遥”„„„„„„„„„„„„„„„„„„„„„„P.6
(一)从孟浩然的山水诗看“逍遥”„„„„„„„„„„„„„„„„„„„„P.6
(二)孟浩然和陶渊明的思想对比„„„„„„„„„„„„„„„„„„„„P.7
四、王维“隐”居生活中的逍遥人生„„„„„„„„„„„„„„„„„„„„P.8
(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作„„„„„„„„„„„„„„„P.8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比较„„„„„„„„„„„„„„„„„„„„P.9 结论 „„„„„„„„„„„„„„„„„„„„„„„„„„„„„„„„P.10 致谢 „„„„„„„„„„„„„„„„„„„„„„„„„„„„„„„„P.11 参考文献 „„„„„„„„„„„„„„„„„„„„„„„„„„„„„„P.12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文化是其主流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鼻祖,而庄子则是道家文化传承发扬的主力,在他的笔下道家文化在当时显现出熠熠光彩。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创作及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庄子“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遭遇使他体会到了世事的变迁和无奈,也更加了解人生的真相,成了不与世俗同流的“醒世者”,他厌倦官场的黑暗与不公,于是辞官归隐,开始他的“独与精神往来”的隐士生活。他提倡顺应自然,认为人应该摒弃生命之外的其他东西,应该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许多诗人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他们把庄子视为引路人,并且始终追随着庄子的足迹,那就是过着逍遥的人生和进行自由的创作。如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孟浩然的逍遥于山林,尘世之外,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宁静。 关键词:庄子 逍遥思想 诗歌 归隐
Abstract: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ethnic culture, Taoism culture is one of its mainstream. LaoZi is the originator of the Taoist school, while ZhuangZi is inheritance and carry forward Taoism culture mainstay in his Taoist culture was created by showing sparkling brilliance. ZhuangZi of thought of creation and thought produced has major effects, ZhuangZi "was born in bustling, finally reduced" of suffered makes he experience to has things of changes and helpless, also mor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ruth, into has does not and secular with stream of "woke up who ", he tired officialdom of dark and unfair, so resign seclusion, began he of "alone and spirit between" of hermit life. He advocated comply with the nature, that a human being should b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rejection of life, should live a life of leisure, and his thoughts on many later poets has great penetration, they see ZhuangZi as "leader", and always followers of ZhuangZi's footprints, that lived a carefree life and freedom of creation. Key words:ZhuangZi Free thought Poetry The privacy
庄子对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绪论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①在这里撄宁的意思就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自身却不会因为除自己之外的事物而发生改变,不受其影响,始终保持自我。庄子认为做人应该保持一颗纯净自然不受污染的心,而不是受世俗种种坏的影响而变得不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受到更方面的诱惑和挑战,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勾心斗角,有的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些都不是撄宁的体现,而应该处其中,不论身边人物环境如何始终保持自我,坚持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撄宁。此外,庄子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②在这里,庄子说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而后庄子醒来竟然不知道自己身处梦境还是现实,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子,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把人生比作一场梦,一场虚幻不真实的梦,那么既然人生只是一场梦,我们又何必为了细枝末节,纷繁复杂的事物困扰自己,影响心情。要做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宁静”,真正的顺应“自然”我们就要保持本性,摒弃外物。读庄子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他的很多精神和哲学态度,比如:无为而治,齐物论,逍遥思想。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逍遥思想,因此学习他的逍遥思想具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们就主要讨论庄子对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诗人受庄子思想的启发隐居山林,淡泊名利,躬耕田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佳作。
一、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
(一)庄子思想的形成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出身于战国时代,那时候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社会环境并不安宁。但是那个时期的文化相反却十分繁荣,言论自由导致各种文化充斥,而身处其中的庄子绝对是一朵奇葩,他本来出生贵族,而后没落,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小官,但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和不公,毅然辞官,形成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性格,他认为人生苦短,不应该过于委屈自己让自己得不到自由,而应该摒弃一切束缚自己的物质东西,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核心。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继承人,思想上面是极大的吸取了老子的思想的,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在庄子这里发展为“逍遥思想”,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两者却是融二为一的,本质上面是一样的,可以说庄子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更深层次的老子思想的延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①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第二十八页。
②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第六十九页。
者,他的思想和老子相近并且有很大的超越,他发展了道家学说,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著作,通过阅读庄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出他的“逍遥”思想。
(二)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都在思考或是游历山水,他把自己的心境和抱负寄托在山水之中,志向不在于仕途而在于山水之间。他把自己的思想或深或浅的藏于文字之中,现存庄子的著作大三十余篇,后世人整理其语录为《庄子》,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据记载内篇才是真正完全属于庄子的作品,其中内篇中最能体现他思想也是最有名的就是《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③从题目的“逍遥”就可以看出大概的中心思想,“逍遥”的意思是自由在在、不受拘束,因此这篇文章是主要写逍遥思想的,用辩证的方法来阐释逍遥。在《逍遥游》中,庄子用几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逍遥,北冥有条巨大的鱼叫鲲,这条鱼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而后这条鱼化为叫鹏的大鸟,鹏的后背都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它飞翔的时候翅膀好像垂在天边的云。这种看似巨大逍遥的动物实际上却是不逍遥的,它只有在有大风的时候才可以飞翔,这就是“有所待”有所依靠,而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它只是空有其表的躯壳,并不能翱翔。同样,名为鲲的大鱼也是一样的,它只有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中才可以尽情的畅游,如果没有足够宽阔的海洋,那么它也只是一条简单的可怜的鱼而已。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鲲和鹏都不是逍遥自在的,他们对外物有所依赖因此造成自身的不自由,也就是不“逍遥”的状态。在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就是说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七”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这样那他还依赖什么呢?
然而要达到这种逍遥的境界需要做到以下几条:一、安于现实,顺应命运,庄子认为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我们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干预,只能接受上天给我们的一切。不管顺境或者逆境一切都有安排,我们应该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使自己内心宁静,去倾听自己,去感受生命,保持自己心情轻松愉悦。二、清静寡欲,寂寞无为,庄子认为人如果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扰乱心境而使人不宁,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就会不甘寂寞而胡作非为违背自然,因此,人必须要泯灭这些阻碍人获得自由的欲望,保持清静寡欲的心态。《刻意》中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
④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是说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因此圣人总是停留在一个境域里而不追求更多,在这个境域里圣人觉得平坦而简单,这样就没有忧患,没有邪气,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三、舍弃智慧,不用心机,在庄子看来,过于智慧或聪颖会带来不安和争夺,它是为争夺利益服务的,因而是天下乱的根源。四、领悟大道,回归自然,“独与精神往来”③ 蔡景仙,《庄子逍遥人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五十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三百九十六页。
是庄子修养方法中处于最高层次的,同时也是修养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自由逍遥的思维状态,不计较身边的一切,唯独与自己的精神往来,做到无大喜无大悲,做到宁静恬淡安详。在庄子的眼中,所有和世俗有关的东西都是多余的,他看透人生的真谛,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这又如何,不过是都会成为过去的风景,而作为他自己来说他只需要和自己的精神往来,其他的一切外在的和自己内心无关的东西都是浮云,他不在意,也从不计较。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还在世俗中沉沦,而又有多少人早已放下一切让自己“逍遥”?在某种程度上说,庄子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同时也让后世的人达到逍遥的状态,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超脱尘世的心境让自己变得更自由。庄子在《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⑤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在这篇文章中庄子说遵循自然规律万物才得以
生长,帝王只有顺应民心进行治理百姓才会归顺,这也是“道法自然”,也是逍遥思想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谈论庄子与中国山水诗派的影响。
二、庄子的“逍遥”与陶渊明的“隐”
(一)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之一。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重重、民生凋敝,处于当时那个社会中的陶渊明,在官场上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再加上“上品无寒门”的说法使得陶渊明在仕途上的前景变得灰暗。对名族而言,面临着外族的威胁,而统治者昏暗无道,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被卷进政治漩涡而遭受飞来横祸。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将眼光投向风景异常美丽的山水之中,希望能在那里有片庇护的天空,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灵魂得以安宁,听不到喧嚣,看不到争斗,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于是,在疲于追求功名利禄后,他毅然辞官带着自己尚未被世俗污染的心,回到了田园,开始了属于一代山水诗派宗师的隐居生活,这是陶渊明隐居的社会原因。
在当时的晋末,新的哲学思想在玄学的冲击下产生,加上当时文学环境处于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导致各家学派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陶渊明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并且进行了合理的取舍,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他崇尚庄子的“逍遥”并且将“逍遥”理解为自然。自然就是“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⑥,于是他抱着一种顺应自然的心态入仕了,早出晚归的农家生活就是他所有的依靠,他爱着这种生活,享受着这种生活,并且在这样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的纯净。
(二)陶渊明的归隐和庄子思想
我们在前面的时候说过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逍遥”,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普遍的体现,“逍遥”是一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首先要清空自己心里的杂念和欲求,做到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不过分追求身外之物,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三百三十六。
⑥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主要体现在功名利禄上,不沉迷于物质和肉体的享乐。庄子通过《逍遥游》揭示了“逍遥”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达到真正逍遥的状态,就必须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庄子以自身实践着这种真正逍遥的状态,他曾做过漆园小吏最后在经历了污浊的官场后决定退隐,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率性,他选择归隐,选择与世无争,选择淡泊名利,选择贫困但却静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自由,追求身心的绝对逍遥。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陶渊明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又一个庄子的影子,他出生贵族却家道没落,和庄子一样也有过出仕的经历,他们有太多的地方相似,思想以及追求。陶渊明也是一个爱憎分明、愤世嫉俗的人,他做不到不要自尊不要脸面不要正义的去取得高官厚禄,与其那样那还不如隐居山林,过着与虫鸟,与山林为伍的生活,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和追求的生活,他的很多优美的作品都是在隐居期间创作的,其清丽优雅,俊逸脱俗。从这个方面看,陶渊明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来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用自己的什么像世人阐释什么是“自然”。
(三)浅析陶渊明的山水诗与“自然” 陶渊明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其中最突出也是对后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他隐居时候的诗作。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山水诗派的鼻祖,开了山水诗派的先河,揭开了中国山水诗时代的序幕,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陶渊明的主要山水诗作代表以及其时代意义和哲学意义。陶渊明在他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⑦陶渊明认为,官场的黑暗不适合自己出仕,而自己想保持干净的不被污染的灵魂就必须归隐山林,在山林田园间,诗人才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宁静,这和庄子的撄宁之说和《天道》有着惊人的相似,庄子在《天道》中说圣人内心宁静,可以当做明鉴万物的明镜,而只有淡泊、寂寞、无为才可以做到看淡人生、看轻荣华富贵、看穿黑暗复杂的世俗,做到无欲无求。
作为后世推崇庄子的陶渊明,他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节气,做一个清高的隐士,这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庄子口中的“逍遥”,到后来陶渊明的《饮
⑧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这里,诗人意指
自己虽然身处喧闹之地却没有听见车马人流的喧嚣,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回答是因为自己心不在尘世,所以心自然就不受影响,可见诗人已经达到了比较高深的境界了,那是一种心灵的升华。他顺应自然,内心平静,保持着一颗朴实无伪的心,他在田园生活中看透生命的本质。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⑨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隐居时期,
诗中描写了陶渊明真实的田园生活,亲自参与劳动,心情愉悦,即使杂草繁茂,豆苗稀疏也没事。诗人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衣服被道路两旁草尖上的露水沾湿了,但是⑦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三百九十页。
⑧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二十二页。
⑨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三百九十一页。
他不觉得可惜,只要没有违背心里的愿望就好了。在这里面的“愿”其实是一种保持本心,保持自我的委婉说法,诗人想在山水中,田园里,让自己内心宁静,达到无欲无求、逍遥的境界。
生命是一种自然最伟大的杰作,我们不应为世俗而去改变它,而应该始终保持自我,坚持自我,这点和庄子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契合的,同时也和他的“逍遥思想”是一致的,那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归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隐,在这个角度看,陶渊明完全传承了庄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逍遥思想,庄子的思想和陶渊明的归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庄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人,成为后世诗人创作中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
三、孟浩然山水诗中的“逍遥”人生
(一)从孟浩然的山水诗看“逍遥”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之后的又一山水诗派代表,孟浩然身处盛唐,众所周知,唐朝是我们历史上经济发达、文明开化的朝代,那个时代的文化异常繁荣,各种诗派诗人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而孟浩然就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早年的孟浩然隐居于家乡岘山的南园,四十岁时赴京都长安应进士举,不第,随即漫游吴越,游玩山水,数年后归家,以隐居为终,长于描写田园山水,与王维齐称“王孟”。
在他的众多山水诗中,他总是以一种轻描淡写的笔法把乡村园林的美景描绘的如梦幻一般美,在乡村,那里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没有计较,没有为生存而出卖自尊,那里只有最原始的生命,圣洁的生命,和泉水一起流淌,和小苗一起成长。孟浩然的这种自由自在无所忧虑的生活是庄子逍遥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摒弃一切物质的逍遥,不受物质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人应该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达到优游自在。所以说孟浩然的思想从总体上是继承庄子的,他不沉迷于世俗的金钱美色,而选择居于山林的生活,也是庄子“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林”的真实写照,庄子的逍遥人生是世人毕生追求的东西,而极少有诗人才子做到,孟浩然算是成功的典范了。
孟浩然的作品《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⑩这首诗读上去朗朗上口,细细品味会觉得清新淡雅,诗中说一个朋友准备好了好酒菜要求我去他家作客,然后接着写一路上遇见的美丽风景,郁郁葱葱的树林围绕着整个村子,村子在这样茂密的丛林里若隐若现,而村外那绵绵不绝的青山仿佛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的,诗人接着再继续交代喝酒的地点是有窗户的廊下,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宽阔的院子,诗人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说着农家的乐事和丰收,并且约定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聚在一起赏南山的菊花。此诗是对田家生活的简单描写,感觉平淡却很温馨,诗人用简洁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农家的喜爱和憧憬。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无忧无虑,即使是喝着浊酒,心情也是极好的。孟浩然一生几乎都在山林田园之间度过,他的隐居生活体现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庄子主张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认为一切狂热的追求功名都是虚幻的,而唯独只有让生命自然的⑩ 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七十二页。
生存,不干预,才是最好的状态。孟浩然的很多思想受道家的影响,他渴望达到逍遥的境界,于是选择隐居,一是对世俗的厌恶,二是想让自己的思想更纯净。
孟浩然在他的《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11,说的是诗人已四十,没有官职在身却还担心农事,他靠近在种满桑田的田间劳作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着锄头跟随着牧童,这是一种典型的农村生活,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自然的坦然面对,乡村生活里,他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宁静,闲看花开花落,他喜欢这样的无牵无挂,和大自然相伴的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睡着再在自然的怀抱里醒来,连梦都是甜蜜的,他的隐居,是逍遥思想的映射,也是孟浩然对庄子精神的深层次解读,逍遥思想体现在具体就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刻意不牵强,一切随心,而这种思想是和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是相悖的,只有将心归隐田园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他还有一首最有名的诗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2好一句“花落知多少”让多少后来人为其痴醉,那是如何的一种胜景,在细雨的黄昏入睡,听着窗外淅沥沥的雨声,做一个美美的梦,最后在落花中醒来,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在他心中以及后来读者心中都是快乐,没有多余的欲望和追求,和庄子一样,恬淡寡欲,寂寞无为一致,他是隐士,真正的隐士,同时也真正做到了逍遥人生,摒弃一切外物,过着纯粹的自然生活。这是庄子逍遥境界的最好诠释!
(二)孟浩然和陶渊明思想比较 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不管从两者的人生经历,还是思想来看,二者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
其一是两者都是短暂出仕后的隐退,陶渊明是由于看透官场黑暗,厌倦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惜露出的丑恶嘴脸,他不甘于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辞官归隐,回到他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田园。而孟浩然是出仕不利的情况下归隐,仕途失意后把目光转向自然。但是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并且两人都享受在与山水为伴的生活,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陶渊明一直是孟浩然敬仰的诗人,因此他的思想以及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和陶渊明相似,如两人都欣赏田园风景,都喜爱农家生活,都把自己的志趣和山水田园联系起来,在山水中去寻找慰藉和快乐。但是陶渊明和孟浩然两人还是有差别的,“就孟浩然、陶渊明二人的田园适性之乐的差异而言,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孟浩然有田园访友之乐,而陶渊明有田园农耕之乐”13这个角度的差别是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相关的,陶渊明家境贫寒,在辞官以后要想养活自己一家人就必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才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他比孟浩然更了解田园生活,故有田园农耕之乐;而相反的孟浩然过着的是小庄园地主的生活,他没有亲自参加劳动自然不会对劳作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他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田园,故有一种田园访友之乐。总而言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而孟浩然是紧跟其后的继承者和追随者,不管二者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的诗作风格却相差甚微,清新,平淡,朴素,在字里行间有着对田园的喜爱。
11
12 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三百二十六页。 马美信,《古代诗歌赏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第七十四页。
宁松夫,《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视角之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
13
如果再结合庄子来分析他们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庄子才是领头人,在他“逍遥”思想的引领和熏陶下,后世的山水诗派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并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四、王维“隐”居生活中的逍遥人生
(一)王维“隐”居中的山水诗作
与孟浩然同时代并且齐名的还有王维,同样以山水诗著名,同样的隐居生活,他们在创作和思想上有太多的相似。但是更多的是在思想上,隐居,淡泊名利,他们是庄子逍遥人生,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最好形象代言人,如庄子的《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表达的是庄子对“至人”的看法,真正高尚的“至人”就是要摒弃一切名誉,摒弃谋略,摒弃世事负担,潜心的体会真实的自己而永不休止,从不表露也不自得,也就是虚静心清淡泊无欲。比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4《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最熟知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王维写了初秋雨后的山间美景,雨后的青山显得特别明亮,空气也十分清新,晚上的月光透过树林照射在林间小泉的石头上,一个“照”和一个“流”把月色的皎洁和泉水的清澈描写的相当真实,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似乎身处其间,感受到诗中的美,这也是王维的诗为什么会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从这首诗中不难体会。接着写洗完衣服结伴回家的女人,坐在莲花下的小舟里发出阵阵喧闹嬉戏的声音。这样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看上去十分和谐自然,这是王维的生活环境,他在自然里寻找自己,也在禅境中升华自己的灵魂。此外王维还有一首诗体现了恬淡安然的心境,《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5全诗描写的是诗人嵩山一行所见所闻,把那种自然的环境,未受人工雕刻的环境真实的再现了出来,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其说是一首自然的诗,不如说是一首禅诗,看似简短的诗句中其实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王维的诗歌总是让人读起来特别轻松,安静的画面,简单的言语,深邃的思想,也只有他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读他的诗,仿佛让自己置身其中,完全感受到他诗中的景色,不是旁观者,而是第一人称的去经历,同时他的思想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充满着禅趣,一花一草一世界,所有在他笔下的事物都具有灵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正享受着返璞归真,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宝物,我们不去改变任何东西,让它们自然的存在,和着王维宁静的心绪而存在。王维受庄子影响,崇尚自然随性的美,庄子《刻意》中所指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乃是天地的平准,王维选择隐居就是一种对人生的看透,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境界,是清空自己内心的欲望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抛弃一切杂念之后的纯净。王维是高风亮节的14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一百零九页。
15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五十二页。
隐士,是道家思想的被影响者,是庄子逍遥思想的传承者,同时加入自己的田园特色让庄子的逍遥思想血肉更加丰满。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比较 我们知道王维和孟浩然是同一时代的统一诗派代表,两人都在山水诗上都取得了令人欣羡的成绩,但是细细品味两者的作品和诗句便会发现王维和孟浩然在情感、风格上面都是有差别的,下面就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写道:“山寺鸣钟书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村,忽到庞公楼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16惟有幽人夜来去。”我们知道鹿门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首诗
是描写的诗人夜晚回鹿门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山寺的鸣钟和渡头人们回家的热闹场面点名时间——傍晚。接着写行人沿着沙路向江村走去的画面,此时诗人也乘着小船准备回家,鹿门的月色很美,照在林子里像是蒙着一层烟雾,就这样欣赏眼前这幅美景竟不知已到庞公隐居的地方了,这样寂寥的树林就只有我一个人从中走过。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首先被诗人所描写的风景所吸引,会感受到山间月夜那种静谧、安详的韵味,但是再读你会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另一种淡淡的忧伤心情,最后两句通过点明清幽的环境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惆怅与孤寂。孟浩然早年出仕,而后隐居鹿门山,在他的隐居生活里他并不是完全快乐的,仕途的失意,在他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内心是渴望出仕的,但是苦于无门。于是在愤懑的心情无处发泄的时候他将目光转向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些许的慰藉。因此结合他的经历来看孟浩然的山水诗作风格不难看出,他将自己的浩然之气和淡淡的抑郁心情完全的融入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的生活经历和孟浩然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维出身书香府邸,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家境变得日益衰落,王维在家中又是长子,因此必然承担着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他年少有为,二十二岁就中进士,开始了他从政生涯,但是在他从政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玩山水的,同时他对佛教入迷,常常去寺中祭拜陶冶性情,他的一生都在亦官亦隐中度过,因此生活还算安逸,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到和感受到的秀丽的风景和淡雅的心情。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诗《山居秋暝》,整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空”,这种“空“带着一种禅寂,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信仰不无关系。总而言之,孟浩然和王维让山水诗有了不同的面貌,同时寄寓了山水诗有了不同的情感特色。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山水诗,它们总有一种“静”,一种“自然”,一种“逍遥”的思想在里面。 结论
通过对陶渊明,孟浩然和王维诗歌创作及其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同时他们生平经历和生活也很相似,同样是对官场和世俗尘世的厌倦,同样是抱着归隐山林的信念,他们过着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赏着菊花,喝着浊酒,吟诗,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田园里沉淀自己的心情,沉淀一切喧嚣,一切是是非非,最后老去。
他们的这些思想体现了庄子的主张,是庄子对逍遥的要求,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入自然,远离官场,放下执念,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的“隐”16 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六十五页。
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庄子的逍遥思想始终在中国深远的文化中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路。
致谢
本文从题目选择到文献资料以及格式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卢劲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卢老师多次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论文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使我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方面得到加强,此外学长学姐们也对于我给予了很多经验指导,在此我向卢老师和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蔡景仙 《庄子逍遥人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
[2]: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
[3]:陶潜,《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马美信 《古代诗歌赏析》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年 [6]: 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宁松夫,《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视角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