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下的新骑士——现实与幻想的矛盾统一体
(09中文一 李祯睿 32号) 摘要:通过对《堂吉诃德》的阅读,浅谈下文本中一个具有骑士精神却带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疯癫形象——堂吉诃德,所体现出的现实与幻想的矛盾统一关系。
关键字:现实、幻想、矛盾、统一
引言
《堂吉诃德》做为一部永久铭刻在世界文学的丰碑上的小说,其一大成功之处,就是杰出的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形象——堂吉诃德,他深陷于骑士小说中,幻想自己是个无所不能、打抱不平、主持正义的骑士,而其所作所为却让人发笑而又为之伤感,该形象
更是揭示了人在现实与幻想之中徘徊和妥协种种矛盾现象。
一、 堂吉诃德现实和幻想中的骑士形象的矛盾的体现。
首先看看堂吉诃德与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的形象对比:堂吉诃德明明是个年过半百,面容瘦削的老头,偏要说自己是个武力超人,战无不胜的模范骑士;他的坐骑明明是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偏偏说它是世间难得的骏马,而且还要取名为“奴骍难得”;骑士小说中的女主人一般都是年轻貌美的贵妇人,而堂吉诃德的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却是个身体粗壮,嗓门洪亮,胸口还长着毛的农村挤奶姑娘,更可笑的是这位姑娘心目中从来就没有堂吉诃德这个人,他却说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公主”,一旦有人胆敢污辱杜尔西内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与生命与之搏斗;而在堂吉诃德的受封中,本作为非常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骑士授封典礼,确是在一个破马棚进行的,主持人是旅馆老板,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为他持宝剑的是旅馆中的妓女······
再者,在文本中对堂吉诃德在游侠期间所作的种种狭义之事,例如:他将风车视为巨人,举起长矛,义无反顾的冲向前想与之搏斗,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诞的尘埃;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之所以发生这些可笑之事,是因为他非常不满人间的不平和苦难,时时觉得自己负有“解危济困,锄强扶弱”的神圣使命,但是,他既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如何,也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如何,只是凭自己内心的冲动行事,因此他所做的,不仅仅是英勇的慈悲的功绩,不仅不是帮助被压迫者,相反的他只给人们带来灾难,——当然,这一点他是自己是不知道的。他把牧童安德列斯从乡下财主的皮鞭毒打下拯救出来,可当他一走,乡下佬又把孩子绑在树上打得半死。这样,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要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他自认为是在骑士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可熬的第一步,欢欢喜喜骑马回村。被他当作魔鬼而打下马来摔下腿的教士对他说:“你打抱不平,反而害我一辈子站不平了,你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身受害。”因此,人们认为碰上堂吉诃德就是遇着“最大灾难”,居民都祈祷上苍“对不论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世上的一切骑士都加以惩罚,不给他们恩典”。因此,这位可怜的骑士,就一路上挨人毒打,受尽了嘲笑和揶揄。而我们的堂吉诃德却依旧没有意识到他的幻想与现实的差异。他做得侠义的事情,与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所作的斗争的结果完全不同,他却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些种种对堂吉诃德现实中的描述与骑士小说中英雄们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二、堂吉诃德的现实与幻想的统一体现。
虽然在上面的分析中,堂吉诃德没有认清幻想和现实的差异,但是他在游侠期间的思想与所作所为却又是有着出奇的同一性。文本所描绘的堂吉诃德是一个旧时代的没落小贵族,在阅读骑士小说后,崇尚骑士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精神,于是怀着满腔热情开始游侠,想
为人造福,却总是四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在他眼中,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对臆想出来的滑稽人物乱劈乱刺。但其实他所做的这些荒诞可笑的蠢事,却有着他善良而朴实的动机。他攻打风车,自以为是与残害人类的巨魔作战;他释放了苦役犯,是为了反对奴役,给人自由;他攻击着圣母像求雨的游行队伍,是把他们当成了抢劫美女的强盗„„他可以冒险向狮子挑战和不顾残伤又投入新的挑战,他可以惩治强暴,保护弱小。这些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而朴实的心。
堂吉诃德其实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发表关于美德、自由、人的意志的言论,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间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执着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而他之所以碰壁与受讥笑,都只是归于他人的不理解罢了(就像桑丘一开始也讥笑堂吉诃德,但最终却受其感化,跟堂吉诃德一样勇于捍卫寄予幻想中的真理)。虽然堂吉诃德崇尚骑士精神,但是他的行为与言语都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扞卫者,封建礼教的反叛者。
世界本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现实与幻想也不可能完美统一,但事物的美好却往往贵于我们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孤独地,捍卫寄予幻想中的真理,即使不为人所理解。
参考书目:
1、《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着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
2、《外国文学知识丛书——塞万提斯和9堂吉诃德:》文美惠北京出版社1981.10
旧时代下的新骑士——现实与幻想的矛盾统一体
(09中文一 李祯睿 32号) 摘要:通过对《堂吉诃德》的阅读,浅谈下文本中一个具有骑士精神却带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疯癫形象——堂吉诃德,所体现出的现实与幻想的矛盾统一关系。
关键字:现实、幻想、矛盾、统一
引言
《堂吉诃德》做为一部永久铭刻在世界文学的丰碑上的小说,其一大成功之处,就是杰出的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形象——堂吉诃德,他深陷于骑士小说中,幻想自己是个无所不能、打抱不平、主持正义的骑士,而其所作所为却让人发笑而又为之伤感,该形象
更是揭示了人在现实与幻想之中徘徊和妥协种种矛盾现象。
一、 堂吉诃德现实和幻想中的骑士形象的矛盾的体现。
首先看看堂吉诃德与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的形象对比:堂吉诃德明明是个年过半百,面容瘦削的老头,偏要说自己是个武力超人,战无不胜的模范骑士;他的坐骑明明是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偏偏说它是世间难得的骏马,而且还要取名为“奴骍难得”;骑士小说中的女主人一般都是年轻貌美的贵妇人,而堂吉诃德的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却是个身体粗壮,嗓门洪亮,胸口还长着毛的农村挤奶姑娘,更可笑的是这位姑娘心目中从来就没有堂吉诃德这个人,他却说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公主”,一旦有人胆敢污辱杜尔西内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与生命与之搏斗;而在堂吉诃德的受封中,本作为非常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骑士授封典礼,确是在一个破马棚进行的,主持人是旅馆老板,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为他持宝剑的是旅馆中的妓女······
再者,在文本中对堂吉诃德在游侠期间所作的种种狭义之事,例如:他将风车视为巨人,举起长矛,义无反顾的冲向前想与之搏斗,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诞的尘埃;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之所以发生这些可笑之事,是因为他非常不满人间的不平和苦难,时时觉得自己负有“解危济困,锄强扶弱”的神圣使命,但是,他既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如何,也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如何,只是凭自己内心的冲动行事,因此他所做的,不仅仅是英勇的慈悲的功绩,不仅不是帮助被压迫者,相反的他只给人们带来灾难,——当然,这一点他是自己是不知道的。他把牧童安德列斯从乡下财主的皮鞭毒打下拯救出来,可当他一走,乡下佬又把孩子绑在树上打得半死。这样,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要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他自认为是在骑士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可熬的第一步,欢欢喜喜骑马回村。被他当作魔鬼而打下马来摔下腿的教士对他说:“你打抱不平,反而害我一辈子站不平了,你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身受害。”因此,人们认为碰上堂吉诃德就是遇着“最大灾难”,居民都祈祷上苍“对不论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世上的一切骑士都加以惩罚,不给他们恩典”。因此,这位可怜的骑士,就一路上挨人毒打,受尽了嘲笑和揶揄。而我们的堂吉诃德却依旧没有意识到他的幻想与现实的差异。他做得侠义的事情,与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所作的斗争的结果完全不同,他却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些种种对堂吉诃德现实中的描述与骑士小说中英雄们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二、堂吉诃德的现实与幻想的统一体现。
虽然在上面的分析中,堂吉诃德没有认清幻想和现实的差异,但是他在游侠期间的思想与所作所为却又是有着出奇的同一性。文本所描绘的堂吉诃德是一个旧时代的没落小贵族,在阅读骑士小说后,崇尚骑士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精神,于是怀着满腔热情开始游侠,想
为人造福,却总是四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在他眼中,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对臆想出来的滑稽人物乱劈乱刺。但其实他所做的这些荒诞可笑的蠢事,却有着他善良而朴实的动机。他攻打风车,自以为是与残害人类的巨魔作战;他释放了苦役犯,是为了反对奴役,给人自由;他攻击着圣母像求雨的游行队伍,是把他们当成了抢劫美女的强盗„„他可以冒险向狮子挑战和不顾残伤又投入新的挑战,他可以惩治强暴,保护弱小。这些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而朴实的心。
堂吉诃德其实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发表关于美德、自由、人的意志的言论,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间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执着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而他之所以碰壁与受讥笑,都只是归于他人的不理解罢了(就像桑丘一开始也讥笑堂吉诃德,但最终却受其感化,跟堂吉诃德一样勇于捍卫寄予幻想中的真理)。虽然堂吉诃德崇尚骑士精神,但是他的行为与言语都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扞卫者,封建礼教的反叛者。
世界本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现实与幻想也不可能完美统一,但事物的美好却往往贵于我们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孤独地,捍卫寄予幻想中的真理,即使不为人所理解。
参考书目:
1、《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着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
2、《外国文学知识丛书——塞万提斯和9堂吉诃德:》文美惠北京出版社1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