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子女
1、学习成绩普遍不佳
在我市农村,夫妻以方都外出务工的人员,他们一般将子女托付给双方老人代管,老人只能勉强让孩子不冻不饿,根本无力关心辅导孩子学业,这些孩子普遍学习成绩不佳。据我们对我市某县一所中学的调查得知,该校共有务工人员子女234人,其中80%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还有20多人是思想道德和学业都不佳的“双差生”,有57%的学生有过“逃学、逃课”行为,49%的学生认为“读书没有意义”。
2、日常生活不稳定
外出打工的父母除了给足孩子的学习费用外,生活上只留很少的零用钱,遇到孩子生病,添置学习生活用品等,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满足孩子需求。许多老人年事已高,孩子早上常常睡“冒”了,不吃早饭,空腹上学,迟到早退在这部分孩子中习以为常,造成他们生活极不稳定。
3、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务工人员子女年龄一般都在8—15岁,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下,度过青少年的两个心理转型期,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关心和精神引导,半数以上的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性格自闭、孤独、冷漠或有暴力倾向。调查显示,近1000名务工人员子女中竟有556名孩子有以上心理感受。这种失衡的心理,对这部分孩子融入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令人担忧。一位女生在调查问卷关于对父母外出务工态度时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是我最亲近的陌生人”!
4、存在不良行为习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取得成绩没有父母的及时鼓励赞扬,犯了小错没有父母的及时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务工人员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行为习惯不良的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存在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现象,甚至沾染撒谎、打架、上网、赌博、小偷小摸、早恋等恶习的占这部分孩子半数以上。我市某县的一所寄宿学校,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8名住校的务工人员子女晚上一起翻墙出校,其中三个跑进网吧玩游戏,五个结伴乘车去苏州找外出打工的父母,此种现象令学校和家庭极为担忧。
二、务工人员子女问题成因
一是社会重视不够
各级基层组织想方设法获取用工信息,千方百计广开输出渠道,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未能将其子女培养教育问题与劳务输出工作一样强力推进,重视了经济效益,忽视了关心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接班人健康成长这一重要社会问题。 二是父母关心不够
许多年轻夫妻急于想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摆脱生活困难,挣钱的主要用途是盖新房,添家具,帮助孩子交学费,却很少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渴望和需求,和孩子几乎没有精神、思想沟通。
三是学校帮助不够
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家庭之外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给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与同龄孩子更多的帮助,即使有许多的学校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是受上述因素所限力所不及。
3. 从学校教育角度解决
(1)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要加大对留守子女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子女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切实消除留守子女心理障碍,使其树立学习信心。举办家长学校,为代管人开设系列
讲座,鼓励家长或监护人定期校访,反馈留守子女在家表现,了解留守子女在校的情况。请专家或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验交流,探讨教育留守子女的有效途径。
(2) 实施“德育导师”制度
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制度的创新。“导师”要对留守子女的思想进行引导,学习上加以辅导,生活上给予关心,情感上给予诱导。做好“结对子”等帮扶工作,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 班主任要有“四心”,做到“五必访”教师要正确认识“留守子女”优点和缺点,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同时还要做到“五必访”:即“留守子女”情绪不好时必家访,身体不佳时必家访,成绩下降时必家访,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时必家访,与同学争吵时必家访。
4. 从家庭教育角度重视
(1)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子女”父母应尽可能地把子女寄养在有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处,使之处在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等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思想。
(2) 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
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手中有钱而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家长应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成长。
(3) 明确“监护人”职责,树立角色意识
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受关怀。监护人要及时纠正留守子女的缺点,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 总之,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构建监护网,真正形成“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家庭关爱、自我教育”的社会氛围,切实为山区“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学困生帮扶计划
透视我校的初四学生状态,很显然比一般学校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是由原来的三处中学合并而来的,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有少部分比较好,但有一大部分学生则两方面都很差,甚至个别学生漏洞很多。因此为了使学困生尽快赶上学优生,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特制定此计划。
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困生主动要求进步。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可能被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他们学习、生活由于变化而还有些不适应,还有些父母离异,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他们倍感亲切、温暖,让他们安心并乐意学习,努力追上其他学生。
二. 具体办法如下:
1. 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制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
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2. 根据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精心制定一套相应的辅导内容,每次辅导有详细的辅导记录,总结优缺,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3. 定期对学困生进行考了解学习生活情况。
4. 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
5. 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6.为学困生建立学习档案,把学困生根据学困学科分配给各位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
7.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给老师提供交流反馈的机会,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使帮扶学困生成为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责任。
8.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优秀生的心理辅导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 那些遵守纪律, 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 聪明伶俐, 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极为招人喜爱, 他们一直被光环所笼罩,倍受老师的瞩目关怀, 恩泽雨露, 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同学学习的榜样, 家长心中的明珠,即大家所谓的”优生”。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通常采取的是放任放心态度, 然而, 他们真的让人如此放心吗? 看似美玉无暇光芒四射的他们, 其实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隐患”。
优等生智力水平比较高, 观察问题细致, 思考问题深入, 比同龄的学生更加敏感早熟, 心理问题更为复杂, 难以解决。
一 自私自利, 心高气傲, 排斥他人
优生们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 深受老师喜爱而感到自我满足, 自命不凡, 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及心理感受, 认为自己完美无缺, 无可挑剔, 看不起其他同学, 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别人身上, 从不找自己的过错, 不愿与别人平等相处, 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 即使对老师也傲慢无礼, 品头论足.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曾经的得意门生见到自己时形同陌路, 睬都不睬, 普通的学生反而非常热情. 优生们认为老师无私奉献的爱是理所应该的, 对此他们漠然接受, 连声谢谢也不说, 特别是对“时过境迁”的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更是视若路人。
二 意志薄弱, 经不起批评, 心理承受力差
我班的学习委员拾岩同学平时表现十分突出, 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 可这次演讲比赛她却只得了三等奖, 比赛成绩一出来, 她就哭着说自己不可能是三等奖, 评委不公平, 以后再也不参加演讲比赛了。这类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表扬, 奖励, 比起普通的学生更禁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当他们遇到一点挫折时, 常常怨天尤人, 不愿正视自己的不足, 并容易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有的优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 家长的几句责骂或老师的批评而离家出走, 甚至轻生, 可见他们的心理耐挫力是多么的微弱啊!
三 情感冷漠, 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生活中,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除了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外, 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不理。当集体受到表扬时他们漠然以对, 当集体受到批评时他们无动于衷, 一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样子, 更别说让他们为班级做点事, 出点力了。打扫卫生和他们无关, 损坏了的公物他们视而不见。在他们的心中毫无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 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
优生们之所以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生”, 和他们在老师面前的善于表现有直接关系。大扫除时, 正和别人说笑打闹的他们, 见到老师走来, 立即从别人手里夺来扫帚, 卖力的扫起来; 平时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从不理睬的他们, 在课堂上却是极其热心„„老师眼中的他们和同学面前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 以至于老师对同学们给他的评价难以置信。
老师们由于“光环”效应, 往往片面认为优等生其他方面亦优秀, 人为的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现象,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造成只重视优等生学业上的提高, 而忽视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根据以上几个主要心理状态,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本着培养合格人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尝试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多为别人着想, 友好平等的和同学相处,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热心以及集体荣誉感。
二、消除自傲心理,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桀骜不驯的心理。老师要引导他们对这种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让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提醒他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培养耐挫力
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适当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优等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重视,就想办法让他参与,感受失败。而对有的自以为是的骄傲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奥数的题目,让他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老师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老师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说:“成才必成人, 人字的一撇是智能, 一捺是人格, 只有让知识与崇高的国格, 高尚的品格, 优秀的性格, 健全的体格相结合,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可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老师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家庭优越的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优越的家庭越来越多,生活在优越家庭的学生,在学习、纪律、生活等各方面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家庭优越的学生也成为引起关注的群体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想一想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优越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优越的原因,一是党的政策好,父母通过上学学得的知识,加上勤劳、苦干,在经济上收入比一般的家庭要高出许多,教育学生父母为今天的富裕生活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不能吃父母的老本,应该为父母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自豪,同时要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差别,在各方面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让这类学生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激发出学生的上进心。在纪律、道德、学习各个方面要有超越父母的决心,要有人生的远大理想。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在家庭优越的学生,心理上会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不理解家庭优越的原因。为此他们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例如,乱花钱,乱买东西,吃穿上要比别人高一等,从心理上有一种别人不如我的感觉。这类孩子只注重经济上的攀比,而忽视了学习、纪律、道德等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势利导,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其他学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新人。
教师要引导这类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不要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想法,要在学习、纪律、道德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教育他们要有爱心,要有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最好成绩。
二、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
在对单亲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其独
特的心理特点,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某些观点采取了一些相
适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I 、多数单亲学生感情脆弱,对生活缺乏热情,意志不坚强,生活和学习杂乱无章。究其原因,在单亲家庭中,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失去它应有的地位。这一部分家长不少忙于生计,忙于寻找失去的那一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 有的与学校完全没有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应培养和保护儿童,父母有抚养教育末成年子女的义务。要教育好这些孩子,首先必须力争一个得力的亲人管教。我把这些单亲学生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给他们讲孩子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这方面曾作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你们应该常常记得,你们生育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要知道在你们的工厂里、在你们的机关里,如果没有生产很好的产品。而生产了粗劣产品,你们会感到羞愧的,给社会造出不好的或有害的分子,尤其是你们更大的耻辱。" 我以这些来拨动单亲学生家长情感的弦,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学生王某不到一岁父母就离异了,从小缺乏母亲的精心照料和抚爱,犹同植物缺乏阳光一样,成长较差。精神萎靡不振,天天没有做作业,语、数成绩均不及格。四年级我接手教他,对他父亲作了大量的工作后,我让他留下单位电话号码,以后便经常把王某在校的情况及时向他反馈。我要求家长晚上决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还和他商定每晚7:30至8:30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这时候,家长也要静下心来读一读书,营造一种宁静温警的家庭气氛。每一次单元考试前和考试后,我都通过电话或便条告诉王某父亲考试时间和考试成绩。王某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成绩也渐渐进步了,爱哭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小学毕业时,他语、数成绩都上了80分。
2、多数单亲学生性格倔强,自尊心强,但在这要强的外表下却隐藏自卑,人际关系不大好。李某读五年级以前家庭幸福和睦,她年年都是" 三好" 学生。父母离婚后,学习退步,
各方面都下降了。她和奶奶住在一起,可她日夜思念父母,经常躲在被褥里暗自流泪。父亲还不让母亲来看她,她又气又伤心,变得脾气暴躁,在家常顶撞奶奶,在校有时对同学也很暴躁。有次为一点小事竟把同学的一个新文具盒摔得稀烂。我没有当众批评她,放学后,我让她留下来,心平气和地询问她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她面对现实,不要让抑郁和痛苦把自己压垮。有什么烦心事,就来告诉老师,陈老师愿意帮助她。我让班上性格最开朗的班干部和她同座,跟她交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当她生病的时候,我带着小干部们上门去看望她。有次,当那位曾被她摔坏了文具盒的同学因生病拉下功课,我在班上间谁愿帮那位同学补课时,有意把目光落到她的身上,她得到鼓励,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结果她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在班上表扬她时,她兴奋得脸都红了。老师同学赞许的目光给了她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她变得开朗了,走路的脚步也轻快了,她终于度过了最痛苦的感情危机,各方面的成绩又开始上升,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
3、单亲学生渴望集体生活和集体的认可,他们愿意为集体服
务。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单亲学生因家庭生活的不幸,他们
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劳动的本领,变得比较勤劳,独立生活能力比其它孩子强。姜昕是一个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女孩,她内问,自制能力强,成绩也比较好。我让她担任班上的中队长,经常和她一起商量班上的事情,细心地在生活中给她以关照。她成为了威信很高的学生干部,工作非常主动,而且细致深人,成绩也越来越好。在区作文竞赛中,她获得六年级组一等奖。有次,她发现我的红墨水钢笔批改作业时不太流畅,便邀了几个同学替我买了支新钢笔,并写上一段感人的话,悄悄地放在我的力公桌上。多么有感情的孩子,我的心被感动了。
4、单亲学生需要异性长辈的抚育。由于家庭的破裂,单亲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由于单亲家庭生活的失调使孩子的心理有了缺陷,有的变得冷漠、孤僻; 有的则变得狂放不嚣。女孩子较懂
事,但一般变得胆小抑郁,心事沉沉; 男孩子则大多变得懒惰,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很难管教。除了在学校多对他们加以注意和关照外,我还要求家长创造条件,多让他们与异性的长辈接触,特别是让他们多得到男性长辈的爱抚,男孩子需得到男性长辈的关照和管束,学习男性大方得体的举止; 女孩子需感受男性长辈豁达开朗的性情,有利于她们成人后的人际交往。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单亲学生,我还根据家长的要求,替他们安排家庭教师,有补习功课的,发展美术、书法、器乐特长的,培养英语、计算机兴趣的„„跟着妈妈一起生活的单亲学生,尽量安排男性的家庭教师。杨某某是一个和妈妈一起生活的身高体胖,精力充沛的男孩,他性情浮躁,毫无纪律观念,但他爱好画画。和他母亲商量后,我替他 安排了一位男家庭教师,不但教他画画,而且告诉他办事要沉稳细心,行为举止应有规范。她妈妈高兴地说:"他真听这位大哥哥的话,还从没见他这么乖过。" 待他有一定的进步后。我让他为集体出黑板报,还鼓励他参加区绘画比赛。他的才能得到施展,充沛的精力得以释放,他像变了一个人,教师和同学由原来对他的讨厌、嫌弃转为称赞和喜爱他。
5、单亲学生在初级阶段都有一定的心灵创伤,德、智、体全面下降。父母闹纠纷时,争吵和矛盾占据了双亲过多的精力,自顾不暇,无心教育子女。同时长期的家庭纠纷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当父母离婚时,这种危机到了高潮,子女面对父母离婚这一事实,会深深感到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外出务工子女
1、学习成绩普遍不佳
在我市农村,夫妻以方都外出务工的人员,他们一般将子女托付给双方老人代管,老人只能勉强让孩子不冻不饿,根本无力关心辅导孩子学业,这些孩子普遍学习成绩不佳。据我们对我市某县一所中学的调查得知,该校共有务工人员子女234人,其中80%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还有20多人是思想道德和学业都不佳的“双差生”,有57%的学生有过“逃学、逃课”行为,49%的学生认为“读书没有意义”。
2、日常生活不稳定
外出打工的父母除了给足孩子的学习费用外,生活上只留很少的零用钱,遇到孩子生病,添置学习生活用品等,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满足孩子需求。许多老人年事已高,孩子早上常常睡“冒”了,不吃早饭,空腹上学,迟到早退在这部分孩子中习以为常,造成他们生活极不稳定。
3、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务工人员子女年龄一般都在8—15岁,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下,度过青少年的两个心理转型期,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关心和精神引导,半数以上的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性格自闭、孤独、冷漠或有暴力倾向。调查显示,近1000名务工人员子女中竟有556名孩子有以上心理感受。这种失衡的心理,对这部分孩子融入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令人担忧。一位女生在调查问卷关于对父母外出务工态度时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是我最亲近的陌生人”!
4、存在不良行为习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取得成绩没有父母的及时鼓励赞扬,犯了小错没有父母的及时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务工人员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行为习惯不良的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存在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现象,甚至沾染撒谎、打架、上网、赌博、小偷小摸、早恋等恶习的占这部分孩子半数以上。我市某县的一所寄宿学校,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8名住校的务工人员子女晚上一起翻墙出校,其中三个跑进网吧玩游戏,五个结伴乘车去苏州找外出打工的父母,此种现象令学校和家庭极为担忧。
二、务工人员子女问题成因
一是社会重视不够
各级基层组织想方设法获取用工信息,千方百计广开输出渠道,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未能将其子女培养教育问题与劳务输出工作一样强力推进,重视了经济效益,忽视了关心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接班人健康成长这一重要社会问题。 二是父母关心不够
许多年轻夫妻急于想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摆脱生活困难,挣钱的主要用途是盖新房,添家具,帮助孩子交学费,却很少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渴望和需求,和孩子几乎没有精神、思想沟通。
三是学校帮助不够
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家庭之外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给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与同龄孩子更多的帮助,即使有许多的学校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是受上述因素所限力所不及。
3. 从学校教育角度解决
(1)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要加大对留守子女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子女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切实消除留守子女心理障碍,使其树立学习信心。举办家长学校,为代管人开设系列
讲座,鼓励家长或监护人定期校访,反馈留守子女在家表现,了解留守子女在校的情况。请专家或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验交流,探讨教育留守子女的有效途径。
(2) 实施“德育导师”制度
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制度的创新。“导师”要对留守子女的思想进行引导,学习上加以辅导,生活上给予关心,情感上给予诱导。做好“结对子”等帮扶工作,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 班主任要有“四心”,做到“五必访”教师要正确认识“留守子女”优点和缺点,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同时还要做到“五必访”:即“留守子女”情绪不好时必家访,身体不佳时必家访,成绩下降时必家访,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时必家访,与同学争吵时必家访。
4. 从家庭教育角度重视
(1)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子女”父母应尽可能地把子女寄养在有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处,使之处在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等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思想。
(2) 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
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手中有钱而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家长应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成长。
(3) 明确“监护人”职责,树立角色意识
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受关怀。监护人要及时纠正留守子女的缺点,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 总之,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构建监护网,真正形成“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家庭关爱、自我教育”的社会氛围,切实为山区“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学困生帮扶计划
透视我校的初四学生状态,很显然比一般学校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是由原来的三处中学合并而来的,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有少部分比较好,但有一大部分学生则两方面都很差,甚至个别学生漏洞很多。因此为了使学困生尽快赶上学优生,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特制定此计划。
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困生主动要求进步。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可能被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他们学习、生活由于变化而还有些不适应,还有些父母离异,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他们倍感亲切、温暖,让他们安心并乐意学习,努力追上其他学生。
二. 具体办法如下:
1. 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制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
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2. 根据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精心制定一套相应的辅导内容,每次辅导有详细的辅导记录,总结优缺,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3. 定期对学困生进行考了解学习生活情况。
4. 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
5. 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6.为学困生建立学习档案,把学困生根据学困学科分配给各位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
7.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给老师提供交流反馈的机会,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使帮扶学困生成为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责任。
8.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优秀生的心理辅导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 那些遵守纪律, 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 聪明伶俐, 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极为招人喜爱, 他们一直被光环所笼罩,倍受老师的瞩目关怀, 恩泽雨露, 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同学学习的榜样, 家长心中的明珠,即大家所谓的”优生”。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通常采取的是放任放心态度, 然而, 他们真的让人如此放心吗? 看似美玉无暇光芒四射的他们, 其实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隐患”。
优等生智力水平比较高, 观察问题细致, 思考问题深入, 比同龄的学生更加敏感早熟, 心理问题更为复杂, 难以解决。
一 自私自利, 心高气傲, 排斥他人
优生们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 深受老师喜爱而感到自我满足, 自命不凡, 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及心理感受, 认为自己完美无缺, 无可挑剔, 看不起其他同学, 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别人身上, 从不找自己的过错, 不愿与别人平等相处, 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 即使对老师也傲慢无礼, 品头论足.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曾经的得意门生见到自己时形同陌路, 睬都不睬, 普通的学生反而非常热情. 优生们认为老师无私奉献的爱是理所应该的, 对此他们漠然接受, 连声谢谢也不说, 特别是对“时过境迁”的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更是视若路人。
二 意志薄弱, 经不起批评, 心理承受力差
我班的学习委员拾岩同学平时表现十分突出, 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 可这次演讲比赛她却只得了三等奖, 比赛成绩一出来, 她就哭着说自己不可能是三等奖, 评委不公平, 以后再也不参加演讲比赛了。这类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表扬, 奖励, 比起普通的学生更禁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当他们遇到一点挫折时, 常常怨天尤人, 不愿正视自己的不足, 并容易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有的优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 家长的几句责骂或老师的批评而离家出走, 甚至轻生, 可见他们的心理耐挫力是多么的微弱啊!
三 情感冷漠, 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生活中,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除了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外, 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不理。当集体受到表扬时他们漠然以对, 当集体受到批评时他们无动于衷, 一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样子, 更别说让他们为班级做点事, 出点力了。打扫卫生和他们无关, 损坏了的公物他们视而不见。在他们的心中毫无责任感和义务感。
四 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
优生们之所以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生”, 和他们在老师面前的善于表现有直接关系。大扫除时, 正和别人说笑打闹的他们, 见到老师走来, 立即从别人手里夺来扫帚, 卖力的扫起来; 平时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从不理睬的他们, 在课堂上却是极其热心„„老师眼中的他们和同学面前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 以至于老师对同学们给他的评价难以置信。
老师们由于“光环”效应, 往往片面认为优等生其他方面亦优秀, 人为的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现象,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造成只重视优等生学业上的提高, 而忽视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根据以上几个主要心理状态,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本着培养合格人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尝试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多为别人着想, 友好平等的和同学相处,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热心以及集体荣誉感。
二、消除自傲心理,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桀骜不驯的心理。老师要引导他们对这种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让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提醒他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培养耐挫力
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适当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优等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重视,就想办法让他参与,感受失败。而对有的自以为是的骄傲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奥数的题目,让他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老师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老师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说:“成才必成人, 人字的一撇是智能, 一捺是人格, 只有让知识与崇高的国格, 高尚的品格, 优秀的性格, 健全的体格相结合,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可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老师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家庭优越的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优越的家庭越来越多,生活在优越家庭的学生,在学习、纪律、生活等各方面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家庭优越的学生也成为引起关注的群体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想一想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优越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优越的原因,一是党的政策好,父母通过上学学得的知识,加上勤劳、苦干,在经济上收入比一般的家庭要高出许多,教育学生父母为今天的富裕生活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不能吃父母的老本,应该为父母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自豪,同时要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差别,在各方面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让这类学生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激发出学生的上进心。在纪律、道德、学习各个方面要有超越父母的决心,要有人生的远大理想。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在家庭优越的学生,心理上会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不理解家庭优越的原因。为此他们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例如,乱花钱,乱买东西,吃穿上要比别人高一等,从心理上有一种别人不如我的感觉。这类孩子只注重经济上的攀比,而忽视了学习、纪律、道德等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势利导,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其他学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新人。
教师要引导这类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不要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想法,要在学习、纪律、道德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教育他们要有爱心,要有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最好成绩。
二、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
在对单亲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其独
特的心理特点,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某些观点采取了一些相
适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I 、多数单亲学生感情脆弱,对生活缺乏热情,意志不坚强,生活和学习杂乱无章。究其原因,在单亲家庭中,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失去它应有的地位。这一部分家长不少忙于生计,忙于寻找失去的那一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 有的与学校完全没有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应培养和保护儿童,父母有抚养教育末成年子女的义务。要教育好这些孩子,首先必须力争一个得力的亲人管教。我把这些单亲学生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给他们讲孩子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这方面曾作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你们应该常常记得,你们生育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要知道在你们的工厂里、在你们的机关里,如果没有生产很好的产品。而生产了粗劣产品,你们会感到羞愧的,给社会造出不好的或有害的分子,尤其是你们更大的耻辱。" 我以这些来拨动单亲学生家长情感的弦,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学生王某不到一岁父母就离异了,从小缺乏母亲的精心照料和抚爱,犹同植物缺乏阳光一样,成长较差。精神萎靡不振,天天没有做作业,语、数成绩均不及格。四年级我接手教他,对他父亲作了大量的工作后,我让他留下单位电话号码,以后便经常把王某在校的情况及时向他反馈。我要求家长晚上决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还和他商定每晚7:30至8:30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这时候,家长也要静下心来读一读书,营造一种宁静温警的家庭气氛。每一次单元考试前和考试后,我都通过电话或便条告诉王某父亲考试时间和考试成绩。王某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成绩也渐渐进步了,爱哭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小学毕业时,他语、数成绩都上了80分。
2、多数单亲学生性格倔强,自尊心强,但在这要强的外表下却隐藏自卑,人际关系不大好。李某读五年级以前家庭幸福和睦,她年年都是" 三好" 学生。父母离婚后,学习退步,
各方面都下降了。她和奶奶住在一起,可她日夜思念父母,经常躲在被褥里暗自流泪。父亲还不让母亲来看她,她又气又伤心,变得脾气暴躁,在家常顶撞奶奶,在校有时对同学也很暴躁。有次为一点小事竟把同学的一个新文具盒摔得稀烂。我没有当众批评她,放学后,我让她留下来,心平气和地询问她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她面对现实,不要让抑郁和痛苦把自己压垮。有什么烦心事,就来告诉老师,陈老师愿意帮助她。我让班上性格最开朗的班干部和她同座,跟她交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当她生病的时候,我带着小干部们上门去看望她。有次,当那位曾被她摔坏了文具盒的同学因生病拉下功课,我在班上间谁愿帮那位同学补课时,有意把目光落到她的身上,她得到鼓励,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结果她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在班上表扬她时,她兴奋得脸都红了。老师同学赞许的目光给了她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她变得开朗了,走路的脚步也轻快了,她终于度过了最痛苦的感情危机,各方面的成绩又开始上升,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
3、单亲学生渴望集体生活和集体的认可,他们愿意为集体服
务。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单亲学生因家庭生活的不幸,他们
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劳动的本领,变得比较勤劳,独立生活能力比其它孩子强。姜昕是一个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女孩,她内问,自制能力强,成绩也比较好。我让她担任班上的中队长,经常和她一起商量班上的事情,细心地在生活中给她以关照。她成为了威信很高的学生干部,工作非常主动,而且细致深人,成绩也越来越好。在区作文竞赛中,她获得六年级组一等奖。有次,她发现我的红墨水钢笔批改作业时不太流畅,便邀了几个同学替我买了支新钢笔,并写上一段感人的话,悄悄地放在我的力公桌上。多么有感情的孩子,我的心被感动了。
4、单亲学生需要异性长辈的抚育。由于家庭的破裂,单亲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由于单亲家庭生活的失调使孩子的心理有了缺陷,有的变得冷漠、孤僻; 有的则变得狂放不嚣。女孩子较懂
事,但一般变得胆小抑郁,心事沉沉; 男孩子则大多变得懒惰,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很难管教。除了在学校多对他们加以注意和关照外,我还要求家长创造条件,多让他们与异性的长辈接触,特别是让他们多得到男性长辈的爱抚,男孩子需得到男性长辈的关照和管束,学习男性大方得体的举止; 女孩子需感受男性长辈豁达开朗的性情,有利于她们成人后的人际交往。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单亲学生,我还根据家长的要求,替他们安排家庭教师,有补习功课的,发展美术、书法、器乐特长的,培养英语、计算机兴趣的„„跟着妈妈一起生活的单亲学生,尽量安排男性的家庭教师。杨某某是一个和妈妈一起生活的身高体胖,精力充沛的男孩,他性情浮躁,毫无纪律观念,但他爱好画画。和他母亲商量后,我替他 安排了一位男家庭教师,不但教他画画,而且告诉他办事要沉稳细心,行为举止应有规范。她妈妈高兴地说:"他真听这位大哥哥的话,还从没见他这么乖过。" 待他有一定的进步后。我让他为集体出黑板报,还鼓励他参加区绘画比赛。他的才能得到施展,充沛的精力得以释放,他像变了一个人,教师和同学由原来对他的讨厌、嫌弃转为称赞和喜爱他。
5、单亲学生在初级阶段都有一定的心灵创伤,德、智、体全面下降。父母闹纠纷时,争吵和矛盾占据了双亲过多的精力,自顾不暇,无心教育子女。同时长期的家庭纠纷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当父母离婚时,这种危机到了高潮,子女面对父母离婚这一事实,会深深感到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