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英雄的足迹一封迟到的抗战家书

寻找英雄的足迹 一封迟到的抗战家书 中央电视台 2015年08月14日

一封迟到的家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 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 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在生命最后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她曾在抗战期间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打击日本侵略军。1935年11月,她在与敌作战中被俘,并经受住了酷刑折磨。1936年8月,赵一曼被日军处死,年仅31岁。

在这封留给儿子的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留恋孩子、心疼骨肉的善良母亲。她的悲痛、不舍、内疚和嘱托,一字一句融入进这封百字家书中。不过遗憾的 是,这封家书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 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 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1935年冬,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委的赵一曼在与敌人的连续作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敌人对她施行了惨绝人 寰的酷刑。凶残的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指甲缝里,把辣椒水灌进她的肚子里,用蘸盐的鞭把戳开她的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胸口„„但她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 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护治疗。在医院当中赵一曼仍然不忘进行抗日宣传,争取了护士韩永义帮助自己逃离了医院,但是又被日本关东军追了回来。

敌人无法从赵一曼口中得到任何东西,就决定将她押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望着窗外不禁思绪万千。她听说妈妈逢人便打听她 的下落,可她竟一个口信也没有给妈妈捎过。作为女儿,最遗憾的是未能在年迈的老母亲膝下尽孝;作为妻子,不能与异国他乡的丈夫相伴;而作为一个母亲,没能 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母亲的爱。赵一曼预感到这是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了,于是向看守要来了纸和笔,给他的儿子宁儿写下了这封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感人至深的遗 书。

中国的好女儿,儿子的好妈妈!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牺牲的时候,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抗联精神 永垂青史”,赵一曼这个看似柔弱如水的女子,竟然坚强得如同一块不可随意扭曲的钢铁,她是中国的好女儿,儿子的好妈妈!

寻找英雄的足迹 一封迟到的抗战家书 中央电视台 2015年08月14日

一封迟到的家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 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 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在生命最后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她曾在抗战期间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打击日本侵略军。1935年11月,她在与敌作战中被俘,并经受住了酷刑折磨。1936年8月,赵一曼被日军处死,年仅31岁。

在这封留给儿子的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留恋孩子、心疼骨肉的善良母亲。她的悲痛、不舍、内疚和嘱托,一字一句融入进这封百字家书中。不过遗憾的 是,这封家书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 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 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1935年冬,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委的赵一曼在与敌人的连续作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敌人对她施行了惨绝人 寰的酷刑。凶残的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指甲缝里,把辣椒水灌进她的肚子里,用蘸盐的鞭把戳开她的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胸口„„但她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 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护治疗。在医院当中赵一曼仍然不忘进行抗日宣传,争取了护士韩永义帮助自己逃离了医院,但是又被日本关东军追了回来。

敌人无法从赵一曼口中得到任何东西,就决定将她押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望着窗外不禁思绪万千。她听说妈妈逢人便打听她 的下落,可她竟一个口信也没有给妈妈捎过。作为女儿,最遗憾的是未能在年迈的老母亲膝下尽孝;作为妻子,不能与异国他乡的丈夫相伴;而作为一个母亲,没能 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母亲的爱。赵一曼预感到这是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了,于是向看守要来了纸和笔,给他的儿子宁儿写下了这封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感人至深的遗 书。

中国的好女儿,儿子的好妈妈!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牺牲的时候,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抗联精神 永垂青史”,赵一曼这个看似柔弱如水的女子,竟然坚强得如同一块不可随意扭曲的钢铁,她是中国的好女儿,儿子的好妈妈!


相关文章

  • 给抗战老兵的一封信-阜阳论坛-颍淮论坛
  • 致抗战老兵的一封家书 敬爱的抗战老兵们: 您们好 ! 这实在是一封迟到70年的致敬信和致歉信,也是一次民间的立正军礼.那场全民族浴血抗战赢得的胜利已经70年了,你们九死一生后坚忍的活着,就是另一场胜利.时间之殇镀上荣光,让我们的纪念和敬祀有 ...查看


  •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经典版
  •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作者 最近几天,央视新闻连续播出革命烈士赵一曼写给儿子的抗战家书.1936年8月1日,他们将赵一曼押上了开往珠河的火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这封家书在 ...查看


  • 国军抗战烈士之家书
  • 六十多年前,数以千万计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告别父母妻儿,毅然奔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烽火连天,国军抗日将士的家书极难保存,更何况49年之后,他们都成了"反革命",他们的家书更难寻觅.本人从网上偶得几篇,供大 ...查看


  • 开学第一节课观后感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四年四班 郭宇桐 星期五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第一课的主题是"英雄不朽",四位主持人分别以"爱国"."勇敢"."团结& ...查看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全景史料 (1945-2015)
  • (1945-2015)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华网 "众益行"走进董存瑞部队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360全景 时空新闻:二战回眸                 珍贵的抗战文物 英雄闯关小游戏          ...查看


  • 四年级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
  • 2015年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 --铭记历史,报效祖国 曾所小学 四年级 梁淇惠 开学前夕,我有幸观看了<2015开学第一课:英雄不朽>节目,这是央视少儿节目专门为我们小学生策划的开学节目.看完后,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 ...查看


  • 让抗战文物活起来7-23人民日报
  • 让抗战文物活起来:113处抗战类国保单位以新面貌开放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5-07-23 09:45:03 原标题:让抗战文物活起来(文化脉动) 北京门头沟举办"不能忘却的纪念"百日展览展示活动.资料图片 观众 ...查看


  • "寻访红色足迹"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 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为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引导广大青年勿忘历史,珍惜今天,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特别策划并举办了本次&q ...查看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Word文档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1) 七十年来 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的仁人志士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为振兴中华 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牺牲 谱写了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赞歌 曾记否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