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与思考

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因而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建议:“教科书编写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本文将从时代性、经典性和可接受性三个方面来对选文进行分析。

1、选文的时代性。范文的时代性体现在: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足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多有受益;运用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广东版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点。坚持文质兼美的标准,选择时代性强、艺术性高的文章作为选文。注意选取反映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和平、环境、科学、生命意识等作品,以反映时代的脉搏,使学生更好地树立现代意识和呼吸到新鲜气息。增添时评、新闻等许多新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作家名气即使不大,只要文章好,也会选进来。高考状元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深受学生喜爱。这种不拘一格选美文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也存在些许遗憾:(1)随着时代变迁,有些科学术语或观点、学说发生变化,编者却未做适当修改。比如《说数》(必修3第26页),“自然数均为正数”。但此说已过时,现在“0”已归入自然数。(2)对同时代外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毫不触及,尤其是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3)也许很多当代作品没有定论,且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不是很多,也比较难以选择,所选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与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题材过多关注革命、旧中国方面,大多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如蜻蜓点水,其它时代的诗人则缺席。

2、选文的经典性。本文所指经典性不仅指选文在遣词造句、谋局布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还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外文化名著经典。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11参考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08—109页.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就应该有一定的典范性,语言和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否则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本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有可商榷的地方。如孙绍振的《说不尽的狗》(必修2第83页),“西蒙太太很为菲力克斯的文凭而骄傲”,“而”在这里多余,副词“很”位置不当,应该修饰动词“骄傲”,全句改为“西蒙太太为菲力克斯的文凭很骄傲”更合乎语法习惯。还有“那是非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把你的房子烧了不可的”,“被”字句与“把”字句混用,这是学生常见的病句类型。另有标点使用问题,此处不再赘述。科学小品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必修3第30页)用语也有地方欠斟酌:“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表述非常不严密,给我们的是一个模糊概念。科学用语应该准确、严密,下定义更应该揭示被定义词的本质属性。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超低温指比低温更低的温度,物理学上指低于-263℃的液态空气的温度。文学用语可以生活化,不规范可以原谅,但科学小品则一定要强调严密、准确,这可能会影响学生治学态度。

经典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在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晶,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有些语文教学专家提出:“要让中学生同中外古今大师级人物对话,以提高其眼力和文化品位。”笔者深知一套教材不可能篇篇经典,也不可能把经典全部入选。但本套教材难以给人经典厚重的感觉。不知是文体限制,还是新面孔太多?也不知是选文中出现不规范用语,还是我们没读到熟知作家的熟知作品?冰心散文以清丽见长,“这许多散文,以《寄小读者》和《往事(一)》、《往事(二)》最具冰心的艺术个性,影响也最为深远。”教材所选其晚年之作《霞》和《我的家在哪里》。秦牧《菱角的喜剧》也非其代表作品,所用事例带有生产斗争的痕迹,学生哗然。如果因其趣味性入选,《鬣狗的风格》可能更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至今依然畅销,当代的贾平凹、余秋雨散文一样受到学生喜爱,但教材遗忘了他们,着实令人遗憾。小说单元虽有两个,但是不同时期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风采,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展现不足。另外,优秀的地方戏曲没有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其文学价值弥足珍贵。但法、墨两家的作品无立锥之地。

3、选文的可接受性。选择范文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接受心理,要适合教学。就是2

323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4页. 转引自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35页. 4 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389页.

说,一是课文难易要适度;二是课文要短小精悍;三是课文要有情趣。

(1)选文的难易程度。“基本阅读”选文难度低于“扩展阅读”,无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带动“扩展阅读”。本套教材“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课文的地方”,“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这是给读完‘基本阅读’需要继续阅读的同学准备的”。“基本阅读”是讲读课,着重于新知识的学习;“拓展阅读”是自读课,应该是新知识的运用。在一个新单元中,如果学生在“基本阅读”后就能自行“拓展阅读”,那么他就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且经过自己的阅读后,也能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 但二者选文都是名家名篇,难度相当,有些“拓展阅读”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基本阅读”。以必修2第四单元为例,“拓展阅读”选文《逍遥游(节选) 》,意思难懂,蕴义深奥,涉及庄子的哲学思想。其难度显然高过“基本阅读”的《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与妻书》,要求学生自读,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基本阅读”中学到的新知识根本迁移不到《逍遥游(节选) 》里。而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是迁移不可缺少的因素,学习迁移的范围与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知识结构、文化和生活内涵。即使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也会因作家而异。而同一单元的课文并不具备同一性和相似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而展现不同的知识和写作特色。当“基本阅读”与“拓展阅读”内容和体裁皆有很大不同时,是无法把思路、方法拿来模仿、迁移,从而立竿见影地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带动作用的。小说与戏剧单元“基本阅读”的内容和体裁与“扩展阅读”完全不同,根本就是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展示,尤其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春之声》和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节选)》内容那么难以把握。

另外,有些选文难易不太适度。刘心武虽然有名,但其微型小说《等待散场》不够厚度,和《差别》(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斯)在技巧与内容上都比较简单,更适合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意义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内容浅白、一目了然的作品,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怎能发展学生的鉴赏、探究能力?当然经典作品也不能艰深难懂。就一个作品而言,对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不要紧,但若对整篇文章的基本语言模式的意义感觉不到,这篇文章再好也不适宜于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像《等待戈多》之类。

(2)选文的情趣性。富有情趣的优秀文本往往能触及学生思维的枢纽和情感的闸门,给学生一种启迪,一种震撼,学生愿意走进并亲近它,拥抱并拥有这种语言,在惊叹作者语5

65 6 参考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1—112页. 陈佳民:《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广东教育》,2005年第1期下半月,第16—17页.

言魅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语言的原创力和生长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本如果不感兴趣,那么文本入选的价值也难以实现。

教材选择思路的功利化倾向弱化了选文的情趣性。传记单元导语开宗明义:“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从“布衣总统”孙中山的平民本色、高尚情操到华罗庚的奋斗不息再到罗曼·罗兰取得成就的内、外因素无不流露思想教育。议论散文《菱角的喜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的主题充满了哲学意味。当然语文具有育人功能,但如果过于直白,那与政治教科书的区别在哪里?现代诗歌充满了革命豪气,连学生最喜欢的小说也在或隐或显地进行思想教育,《等待散场》的无私奉献和《差别》的学会思考与观察。议论文更是如此,《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善良》一看题目就知其主题。或许编者考虑到学生成长问题,他们肩负重任,政治思想要过硬,但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陈佳民教授在介绍新教材时谈到本有“爱情”组元,但专家担心有负面效应,而换为“经济”单元。当然教材的编者们也有很多无奈,也饱尝“爱情”与“经济”的苦恼。但叶圣陶认为:“其拟以入选者,应为心焉好之,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而且就“爱情”来讲,中学生恋爱已经不是新闻,读一些好的爱情诗篇,了解伟人的爱情观,远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家长的围追堵截。对政治思想考虑太多,就影响对文学美感、作品质量的考虑;对社会需要考虑得过多,对人的心灵需要的考虑就会相对减少。

选文文学性减弱,也使教材的情趣性降低。文学作品和读者在心理情感上容易接近和沟通,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作家王蒙认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正是依托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五彩纷呈的文学样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和思想,承担起培育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广大师生都喜欢和看重文学作品,特别是好的诗文精品。一套语文教材,如果文学性减弱,显然会降低和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

王土荣老师说:广东版教材1—5册有诗歌单元3个,小说单元2个,戏剧单元1个,9877

8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转引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3页.

转引叶军彪: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发展趋势,9

http://www.wms.edu/research/dissertation_detail1.asp?id=5.

还有散文单元2个,传记单元1个:这与世界母语教材中文学作品分量很重的法国相当。文体分布见下表:

表3.1 各单元文体分布表

10

但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却感觉与过去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文学性减弱了。文学类选择诗歌、小说、戏剧、散文4种文体8个单元,约占课文总数的53%,而200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高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所选作品,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有些“拓展阅读”的文章比“基本阅读”的更有文学气息一些,但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而学生比较喜欢的传记现属实用文体类,选文总体上显得比较浅白,文学色彩大多不浓。整套教材的文学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情趣也就下降了。

二、对选文的若干建议

1、选文的时代性

在注重对含有民族优秀传统价值文本的选取时,适当注意选择当代中外文坛的作品,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展示青少年内心情感的现当代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通俗文学的独特风景线微型传奇,老作家聂云岚1994年在《今古传奇》上发表的《诈骗》、《义骗》、《雅骗》是其中精品,意蕴深厚,又有较强的语言功力,篇幅不长,应该适合中学生阅读。11如果是考虑精品不多,或者选文数量受限,可以放在拓展阅读,或者在课后思考探究中提及推荐,引导学生课外了解欣赏。如果学生总是在学沉淀下来的东西,感受不到当代文坛的10 王土荣:《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新教材——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11 参考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275页.

脉搏,还是令人有点遗憾的。另外,随时代进步,有些科研成果有了新进展,选文应有所体现。至少选文中出现的某些术语,如果内涵发生变化,应及时调整。

2、选文的经典性

(1)对选文做适当的加工与修改,使之更具典范性。即便名家也可能出现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地方,而演讲词更需仔细推敲。如“这一点很令我诧异”(孙绍振《说不尽的狗》,必修2),现场演讲可能会觉得此句幽默,但诉诸文字,选入教材,就不规范。“一旦清醒了因果律明确了,就只能„„”(同上),当时演讲可能一口气说出来,但作为教材选文还是在第一个“了”字后加一逗号更好。

(2)增加经典的份量。多选大家素有定评的文章以及名家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北岛无疑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具备了岩石般的质感”,应该在本套教材有个席位。应该考虑让学生领略古希腊的文明、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世界文学巨匠以及缺席的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墨子不但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精心选择墨家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戏曲文化,尤其国粹京剧,还有体现广东特色的粤剧,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下。茶文化、绘画艺术等均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这些内容文章也完全可以入选教材。

3、选文的可接受性

(1)选文难易应适度。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依然不懂,学不到东西,又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易,学生没兴趣,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最好是让学生稍微跳一下,能摘到桃子的高度。“拓展阅读”应略低于“基本阅读”的难度,且二者的知识点应有更多的相似性。学生把在“基本阅读”中得到得知识运用到“拓展阅读”,巩固所得。这一点对文言文单元的选文尤为重要。

(2)增强情趣性。一般来说,有真情真意的文章,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实际接受水平的文章,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文章,大都富有情趣,深得学生喜爱。如《孔雀东南飞》、《与妻书》和《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所以编者不妨考虑把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附着在语言、形象、情感之后,增加至情至性的美文。像曾国藩、傅雷的家书,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马克思十八岁的择业观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又贴近他们的实际,相信会激起他们阅读的愿望。

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高美玲 8069192

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因而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建议:“教科书编写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本文将从时代性、经典性和可接受性三个方面来对选文进行分析。

1、选文的时代性。范文的时代性体现在: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足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多有受益;运用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广东版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点。坚持文质兼美的标准,选择时代性强、艺术性高的文章作为选文。注意选取反映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和平、环境、科学、生命意识等作品,以反映时代的脉搏,使学生更好地树立现代意识和呼吸到新鲜气息。增添时评、新闻等许多新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作家名气即使不大,只要文章好,也会选进来。高考状元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深受学生喜爱。这种不拘一格选美文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但也存在些许遗憾:(1)随着时代变迁,有些科学术语或观点、学说发生变化,编者却未做适当修改。比如《说数》(必修3第26页),“自然数均为正数”。但此说已过时,现在“0”已归入自然数。(2)对同时代外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毫不触及,尤其是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3)也许很多当代作品没有定论,且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不是很多,也比较难以选择,所选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与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题材过多关注革命、旧中国方面,大多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如蜻蜓点水,其它时代的诗人则缺席。

2、选文的经典性。本文所指经典性不仅指选文在遣词造句、谋局布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还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外文化名著经典。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11参考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08—109页.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就应该有一定的典范性,语言和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否则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本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有可商榷的地方。如孙绍振的《说不尽的狗》(必修2第83页),“西蒙太太很为菲力克斯的文凭而骄傲”,“而”在这里多余,副词“很”位置不当,应该修饰动词“骄傲”,全句改为“西蒙太太为菲力克斯的文凭很骄傲”更合乎语法习惯。还有“那是非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把你的房子烧了不可的”,“被”字句与“把”字句混用,这是学生常见的病句类型。另有标点使用问题,此处不再赘述。科学小品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必修3第30页)用语也有地方欠斟酌:“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表述非常不严密,给我们的是一个模糊概念。科学用语应该准确、严密,下定义更应该揭示被定义词的本质属性。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超低温指比低温更低的温度,物理学上指低于-263℃的液态空气的温度。文学用语可以生活化,不规范可以原谅,但科学小品则一定要强调严密、准确,这可能会影响学生治学态度。

经典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在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晶,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有些语文教学专家提出:“要让中学生同中外古今大师级人物对话,以提高其眼力和文化品位。”笔者深知一套教材不可能篇篇经典,也不可能把经典全部入选。但本套教材难以给人经典厚重的感觉。不知是文体限制,还是新面孔太多?也不知是选文中出现不规范用语,还是我们没读到熟知作家的熟知作品?冰心散文以清丽见长,“这许多散文,以《寄小读者》和《往事(一)》、《往事(二)》最具冰心的艺术个性,影响也最为深远。”教材所选其晚年之作《霞》和《我的家在哪里》。秦牧《菱角的喜剧》也非其代表作品,所用事例带有生产斗争的痕迹,学生哗然。如果因其趣味性入选,《鬣狗的风格》可能更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至今依然畅销,当代的贾平凹、余秋雨散文一样受到学生喜爱,但教材遗忘了他们,着实令人遗憾。小说单元虽有两个,但是不同时期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风采,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展现不足。另外,优秀的地方戏曲没有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其文学价值弥足珍贵。但法、墨两家的作品无立锥之地。

3、选文的可接受性。选择范文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接受心理,要适合教学。就是2

323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4页. 转引自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35页. 4 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389页.

说,一是课文难易要适度;二是课文要短小精悍;三是课文要有情趣。

(1)选文的难易程度。“基本阅读”选文难度低于“扩展阅读”,无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带动“扩展阅读”。本套教材“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课文的地方”,“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这是给读完‘基本阅读’需要继续阅读的同学准备的”。“基本阅读”是讲读课,着重于新知识的学习;“拓展阅读”是自读课,应该是新知识的运用。在一个新单元中,如果学生在“基本阅读”后就能自行“拓展阅读”,那么他就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且经过自己的阅读后,也能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 但二者选文都是名家名篇,难度相当,有些“拓展阅读”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基本阅读”。以必修2第四单元为例,“拓展阅读”选文《逍遥游(节选) 》,意思难懂,蕴义深奥,涉及庄子的哲学思想。其难度显然高过“基本阅读”的《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与妻书》,要求学生自读,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基本阅读”中学到的新知识根本迁移不到《逍遥游(节选) 》里。而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是迁移不可缺少的因素,学习迁移的范围与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知识结构、文化和生活内涵。即使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也会因作家而异。而同一单元的课文并不具备同一性和相似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而展现不同的知识和写作特色。当“基本阅读”与“拓展阅读”内容和体裁皆有很大不同时,是无法把思路、方法拿来模仿、迁移,从而立竿见影地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带动作用的。小说与戏剧单元“基本阅读”的内容和体裁与“扩展阅读”完全不同,根本就是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展示,尤其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春之声》和萨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节选)》内容那么难以把握。

另外,有些选文难易不太适度。刘心武虽然有名,但其微型小说《等待散场》不够厚度,和《差别》(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斯)在技巧与内容上都比较简单,更适合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意义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内容浅白、一目了然的作品,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怎能发展学生的鉴赏、探究能力?当然经典作品也不能艰深难懂。就一个作品而言,对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不要紧,但若对整篇文章的基本语言模式的意义感觉不到,这篇文章再好也不适宜于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像《等待戈多》之类。

(2)选文的情趣性。富有情趣的优秀文本往往能触及学生思维的枢纽和情感的闸门,给学生一种启迪,一种震撼,学生愿意走进并亲近它,拥抱并拥有这种语言,在惊叹作者语5

65 6 参考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1—112页. 陈佳民:《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广东教育》,2005年第1期下半月,第16—17页.

言魅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语言的原创力和生长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本如果不感兴趣,那么文本入选的价值也难以实现。

教材选择思路的功利化倾向弱化了选文的情趣性。传记单元导语开宗明义:“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从“布衣总统”孙中山的平民本色、高尚情操到华罗庚的奋斗不息再到罗曼·罗兰取得成就的内、外因素无不流露思想教育。议论散文《菱角的喜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的主题充满了哲学意味。当然语文具有育人功能,但如果过于直白,那与政治教科书的区别在哪里?现代诗歌充满了革命豪气,连学生最喜欢的小说也在或隐或显地进行思想教育,《等待散场》的无私奉献和《差别》的学会思考与观察。议论文更是如此,《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善良》一看题目就知其主题。或许编者考虑到学生成长问题,他们肩负重任,政治思想要过硬,但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陈佳民教授在介绍新教材时谈到本有“爱情”组元,但专家担心有负面效应,而换为“经济”单元。当然教材的编者们也有很多无奈,也饱尝“爱情”与“经济”的苦恼。但叶圣陶认为:“其拟以入选者,应为心焉好之,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而且就“爱情”来讲,中学生恋爱已经不是新闻,读一些好的爱情诗篇,了解伟人的爱情观,远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家长的围追堵截。对政治思想考虑太多,就影响对文学美感、作品质量的考虑;对社会需要考虑得过多,对人的心灵需要的考虑就会相对减少。

选文文学性减弱,也使教材的情趣性降低。文学作品和读者在心理情感上容易接近和沟通,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作家王蒙认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正是依托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五彩纷呈的文学样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和思想,承担起培育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广大师生都喜欢和看重文学作品,特别是好的诗文精品。一套语文教材,如果文学性减弱,显然会降低和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

王土荣老师说:广东版教材1—5册有诗歌单元3个,小说单元2个,戏剧单元1个,9877

8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转引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3页.

转引叶军彪: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发展趋势,9

http://www.wms.edu/research/dissertation_detail1.asp?id=5.

还有散文单元2个,传记单元1个:这与世界母语教材中文学作品分量很重的法国相当。文体分布见下表:

表3.1 各单元文体分布表

10

但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却感觉与过去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文学性减弱了。文学类选择诗歌、小说、戏剧、散文4种文体8个单元,约占课文总数的53%,而200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高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所选作品,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有些“拓展阅读”的文章比“基本阅读”的更有文学气息一些,但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而学生比较喜欢的传记现属实用文体类,选文总体上显得比较浅白,文学色彩大多不浓。整套教材的文学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情趣也就下降了。

二、对选文的若干建议

1、选文的时代性

在注重对含有民族优秀传统价值文本的选取时,适当注意选择当代中外文坛的作品,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展示青少年内心情感的现当代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通俗文学的独特风景线微型传奇,老作家聂云岚1994年在《今古传奇》上发表的《诈骗》、《义骗》、《雅骗》是其中精品,意蕴深厚,又有较强的语言功力,篇幅不长,应该适合中学生阅读。11如果是考虑精品不多,或者选文数量受限,可以放在拓展阅读,或者在课后思考探究中提及推荐,引导学生课外了解欣赏。如果学生总是在学沉淀下来的东西,感受不到当代文坛的10 王土荣:《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新教材——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11 参考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275页.

脉搏,还是令人有点遗憾的。另外,随时代进步,有些科研成果有了新进展,选文应有所体现。至少选文中出现的某些术语,如果内涵发生变化,应及时调整。

2、选文的经典性

(1)对选文做适当的加工与修改,使之更具典范性。即便名家也可能出现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地方,而演讲词更需仔细推敲。如“这一点很令我诧异”(孙绍振《说不尽的狗》,必修2),现场演讲可能会觉得此句幽默,但诉诸文字,选入教材,就不规范。“一旦清醒了因果律明确了,就只能„„”(同上),当时演讲可能一口气说出来,但作为教材选文还是在第一个“了”字后加一逗号更好。

(2)增加经典的份量。多选大家素有定评的文章以及名家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北岛无疑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具备了岩石般的质感”,应该在本套教材有个席位。应该考虑让学生领略古希腊的文明、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学流派、世界文学巨匠以及缺席的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墨子不但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精心选择墨家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戏曲文化,尤其国粹京剧,还有体现广东特色的粤剧,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下。茶文化、绘画艺术等均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这些内容文章也完全可以入选教材。

3、选文的可接受性

(1)选文难易应适度。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依然不懂,学不到东西,又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易,学生没兴趣,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最好是让学生稍微跳一下,能摘到桃子的高度。“拓展阅读”应略低于“基本阅读”的难度,且二者的知识点应有更多的相似性。学生把在“基本阅读”中得到得知识运用到“拓展阅读”,巩固所得。这一点对文言文单元的选文尤为重要。

(2)增强情趣性。一般来说,有真情真意的文章,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实际接受水平的文章,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文章,大都富有情趣,深得学生喜爱。如《孔雀东南飞》、《与妻书》和《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所以编者不妨考虑把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附着在语言、形象、情感之后,增加至情至性的美文。像曾国藩、傅雷的家书,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马克思十八岁的择业观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又贴近他们的实际,相信会激起他们阅读的愿望。

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高美玲 8069192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
  • 作者:隆林 语文建设 2006年07期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高中新课标公布,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大幕拉开了.依据高中新课标的精神,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几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思考了一些问题.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选文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选文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姓名:杨文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指导教师:刘莉萱 20090501 摘要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直面 ...查看


  • 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教材版本及特点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特色: 一.教材编排 努力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写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低年级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兼顾阅读.口语交际等.根据课标提出的‚ ...查看


  • 文言文山水
  • 语文学刊2006年第3期 十一回平儿语).这一点她丈夫贾琏不是不知道,但出于男人的自尊心理和传统对妇女的日常行为规范而言,凤姐也有出格的地方,贾琏就曾在平儿面前发泄不满: "他防我像防贼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安排
  •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访谈(提纲) 佚 名 主持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将于2004年6月正式出版,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编写的.今天我们邀请这套教材的编者,介绍一下这套教材的基本情况 ...查看


  • 晴空一鹤排云上引诗情到碧宵
  • 摘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使之体会人生的丰富,了解生活的真谛,进而获得精神世界的陶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等矛盾的碰撞也不断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一些学生对人不关 ...查看


  •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陈海燕
  •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 陈海燕 在一个午后,走进了王荣生老师的研究世界中.他话风如文风,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庸俗的套数,也不作虚假地敷衍,句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我感觉自己犹如进入一个清凉世界,思想也似乎澄明起来. 一直以来,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新课改实践中的思考--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之一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初到高中的阅读心理的特点,就把原来编排得非常有意思的阅读顺序打乱,完全回到新课改之前,按照文体分类来实施教学,使得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