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 )育了人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中,( )为强调对自然的亲近。故而中国画中,山水画是一大宗。而山水画,或粗( ),或细腻,恰恰都是以自然之美,让人开阔心怀,忘却喧嚣。如果在居室中挂一幅山水画,上面有山石、涧水、瀑布,或许还有飞鸟盘( )、樵翁渔夫,那么, 。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哺(f ǔ) 尤 旷(ku àng ) 桓 B. 哺(b ǔ) 犹 犷(ku àng ) 环
C. 哺(f ǔ) 犹 旷(gu ǎng ) 环 D. 哺(b ǔ) 尤 犷(gu ǎng ) 桓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
A .即使一个人生活在大都市中,也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B .一个人尽管生活在大都市中,也得到身心的愉悦,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
C .一个人即使生活在大都市中,也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D .一个人即使生活在大都市中,却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警察与劫匪对峙了很久,多亏了李所长见风使舵,做出了正确的指挥,大家通力合作,....
才将劫匪一举擒获。
B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拙政园风景绮丽无比,此刻身在其中,一切都历历可数,当....真是不虚此行啊!
C .楼下的施工队在大家午休时间还在施工,纷纷扬扬,喧闹异常,让人无法安睡,严重影....
响了大家的正常休息。
D .张老师曾对大家说,等他退休后,就到乡下租一间带院子的小屋,闲暇时候,能安步当...车,其乐亦融融。 .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轻薄桃花逐水流。
A .思家步月清宵立 B. 颠狂柳絮随风去
C. 好竹连山觉笋香 D. 霹雳收威暮雨开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主观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 9题。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少机辩,有干能。起家奉朝请。魏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阙。未及发,而神武已逼洛阳,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文武,议
其去就。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抽刀投地曰:“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景昭感悟,遂率众赴关右。景昭战败,刚遂没于蛮。后自赎免,乃见东魏东荆州刺史李魔怜,劝令归关西。魔怜纳之,使刚至并州,密观事势。神武引刚内宴,因令刚赍书申敕荆州。.刚还报魔怜,仍说魔怜以州归西。魔怜乃使刚入朝。大统初,刚使梁魏兴,赍移书与其梁州刺史杜怀宝等论邻好。即与刚盟歃,受移送建康,仍遣人随刚报命。是年,又诏刚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时有流言,传刚东叛,神武因设反间,声遣迎接。刚乃率骑袭其丁坞,拔之,露板言状。太祖知刚无贰,乃加赉焉。渭州民郑五丑构逆,与叛羌傍乞铁勿相应,令刚往镇之。将发,..
魏文帝引见内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时五丑已克定夷镇,所在立栅。刚至,并攻破之,又进破铁勿伪广宁郡。铁勿平,( )获羌卒千人,配刚军中,教( )戎旅,皆尽( )力用。孝闵帝践祚,出为利沙方渠四州军事。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服之。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伪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诏刚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经略焉。仍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渠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
后被征赴阙。遇疾,卒于路。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释】①露板:指奏章。因其不缄封,故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令刚赍书申敕荆州 敕:劝诫 .
B. 渭州人郑五丑构逆 构逆:发动叛乱 ..
C. 诏刚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经略焉 经略:策划治理 ..
D. 梁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 惮:劳苦 .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铁勿平,( )获羌卒千人,配刚军中,教( )戎旅,皆尽( )力用。
A. 其 之 乎 B.而 之 其
C. 所 以 其 D.乃 以 乎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
B.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C.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D.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8.简要分析概括文中赵刚的形象特点。(3分)
答:
9.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3分)
译文:
(2)魔怜纳之,使刚至并州,密观事势。(3分)
译文:
①
(3)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4分)
译文:
三、古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8分)
入若耶溪
(南朝. 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 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注释】①艅艎:舟名。泛泛:船行无阻之貌。②逾:同“愈”更加。
(1)两诗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王诗的五六句着意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 。(4分)
(2)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但二者传达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王诗中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悲倦游”“动归念”直接 。(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 (《定风波》)
(2)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阿房宫赋》)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 (《咏怀古迹·其三》) ②①罩着若耶,而山林却显得更为宁静幽深,用“噪”“鸣”反衬山林的幽静。崔诗五六句 表现了作者胸中之意。崔诗中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
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
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
了改变。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
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的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有诸多益处。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现明显。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作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
12.本文首先概述城镇化对 的影响,再从多个角度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城镇化在 方面弊端明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4分)
13.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城镇化过程中,简单替代、抛弃农村传统文化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修
正、补充、更新农村传统文化。
B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牲畜、气象等因素关系密切,城镇化后,与土地、天地等
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
C .城镇化后,农村原有的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市中淡化,农村原有的文化传统会因派不上
用场而要通过改变来适应新环境。
D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的现代化,这样可以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得到先进文化
的浸润。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变了原来农村的邻里相识格局,也改变了原来农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
B .城镇化使农民有了各种文化活动场所,生活变得轻松,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兴起也唤起了
人们对以往农村生活的怀念。
C .节气、天象是传统农牧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围绕这一因素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独具
特色、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
D .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是农村的传统礼俗,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传统礼
俗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淡化。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修鞋的
筱敏
①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
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②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
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③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
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④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⑤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
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⑥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
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唯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⑦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黏合胶的小罐“扑”地
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⑧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
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⑨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
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唯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⑩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
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⑪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
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15.本文为什么以“修鞋的”为题,而不以“修鞋者”或“修鞋的人”为题?(4分)
答:
16.请根据⑥~⑧段的描写,分条简析修鞋人的心理。(5分) ....
答:
17.第二段中对于阳光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何作用?(6分)
答:
18.结合人物形象与遭遇,探究本文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6分)
答: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抓牛尾巴的年轻人
作者:佚名 编译:张维
年轻人爱上了农场主漂亮的女儿,想娶她为妻。他上门请求农场主同意这门婚事。农场主打
量了一下小伙子,对他说道:“孩子,你出去站在院子里,待会儿我放出去三头公牛,一次放一头。如果你能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我就同意这门婚事。”
年轻人站在那里,摩拳擦掌,等待着公牛的出现。
不一会儿门打开了,冲出来一头身躯庞大、气势汹汹的公牛。年轻人被这头公牛的凶劲吓住了,他打定主意先避开这头牛,选择第二头牛下手,于是他跑到了一旁,让这头牛从身边经过,直接从后门冲进了牧场。
门再一次打开,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第二头比第一头牛还要大、还要凶,小伙子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令人恐怖的牛。这头公牛凶巴巴地站在那里,瞪眼看着他,嘴里流着白沫,喉咙里发出一阵阵低沉地咆哮声。年轻人心想不管第三头牛是什么样子,起码比眼前这头牛要好得多。于是他赶紧跑到旁边,又把这头牛让过去,让它从后门直接冲进牧场。
当门第三次打开时, 。
请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逻辑,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横线处给小说补写一个有意蕴的结尾。150字左右。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中新网3月20日电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多国记者的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提问时说,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二)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出习主席在治国理念上与古人有何相似之处?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启程
(奥地利)卡夫卡
我吩咐将我的马从圈里牵出来。仆人没听懂我的话。我自己来到马圈,给我的马备好鞍具,然后跨了上去。我听见远处有吹小号的声音,我问仆人这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
到。在大门口他挡住我问道:“您这是去哪儿,先生?”
“我不知道,”我说,“只要离开这里,只要离开这里。不停地离开这里,只有这样我才能到达我的目的地。”
“那您知道您的目的地吗?”他问。
“我知道,”我回答说,“我说过:‘离开这里’,这就是我的目的地。”
“你没带干粮。”他说。
“我不需要干粮,”我说,“你看,人生的旅程是那么漫长,如果在路上什么也得不到,那我必定饿死无疑。干粮是救不了我的命的。幸亏这是一趟确实不同寻常的旅行。”
探究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哲理,100字左右。
答: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乐坛著名的羽·泉组合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说:“很多人问我们,怎么可以很长时间在一起都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团队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去承认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成员的价值。其实我们的主语是我们,不是你和我,所以主语是我们,永远是这个团队里最重要的事情。”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澧县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 )育了人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中,( )为强调对自然的亲近。故而中国画中,山水画是一大宗。而山水画,或粗( ),或细腻,恰恰都是以自然之美,让人开阔心怀,忘却喧嚣。如果在居室中挂一幅山水画,上面有山石、涧水、瀑布,或许还有飞鸟盘( )、樵翁渔夫,那么, 。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哺(f ǔ) 尤 旷(ku àng ) 桓 B. 哺(b ǔ) 犹 犷(ku àng ) 环
C. 哺(f ǔ) 犹 旷(gu ǎng ) 环 D. 哺(b ǔ) 尤 犷(gu ǎng ) 桓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
A .即使一个人生活在大都市中,也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B .一个人尽管生活在大都市中,也得到身心的愉悦,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
C .一个人即使生活在大都市中,也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D .一个人即使生活在大都市中,却有如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警察与劫匪对峙了很久,多亏了李所长见风使舵,做出了正确的指挥,大家通力合作,....
才将劫匪一举擒获。
B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拙政园风景绮丽无比,此刻身在其中,一切都历历可数,当....真是不虚此行啊!
C .楼下的施工队在大家午休时间还在施工,纷纷扬扬,喧闹异常,让人无法安睡,严重影....
响了大家的正常休息。
D .张老师曾对大家说,等他退休后,就到乡下租一间带院子的小屋,闲暇时候,能安步当...车,其乐亦融融。 .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轻薄桃花逐水流。
A .思家步月清宵立 B. 颠狂柳絮随风去
C. 好竹连山觉笋香 D. 霹雳收威暮雨开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主观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 9题。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少机辩,有干能。起家奉朝请。魏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阙。未及发,而神武已逼洛阳,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文武,议
其去就。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抽刀投地曰:“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景昭感悟,遂率众赴关右。景昭战败,刚遂没于蛮。后自赎免,乃见东魏东荆州刺史李魔怜,劝令归关西。魔怜纳之,使刚至并州,密观事势。神武引刚内宴,因令刚赍书申敕荆州。.刚还报魔怜,仍说魔怜以州归西。魔怜乃使刚入朝。大统初,刚使梁魏兴,赍移书与其梁州刺史杜怀宝等论邻好。即与刚盟歃,受移送建康,仍遣人随刚报命。是年,又诏刚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时有流言,传刚东叛,神武因设反间,声遣迎接。刚乃率骑袭其丁坞,拔之,露板言状。太祖知刚无贰,乃加赉焉。渭州民郑五丑构逆,与叛羌傍乞铁勿相应,令刚往镇之。将发,..
魏文帝引见内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时五丑已克定夷镇,所在立栅。刚至,并攻破之,又进破铁勿伪广宁郡。铁勿平,( )获羌卒千人,配刚军中,教( )戎旅,皆尽( )力用。孝闵帝践祚,出为利沙方渠四州军事。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服之。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伪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诏刚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经略焉。仍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渠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
后被征赴阙。遇疾,卒于路。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释】①露板:指奏章。因其不缄封,故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令刚赍书申敕荆州 敕:劝诫 .
B. 渭州人郑五丑构逆 构逆:发动叛乱 ..
C. 诏刚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经略焉 经略:策划治理 ..
D. 梁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 惮:劳苦 .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铁勿平,( )获羌卒千人,配刚军中,教( )戎旅,皆尽( )力用。
A. 其 之 乎 B.而 之 其
C. 所 以 其 D.乃 以 乎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
B.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C.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D.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远连殊俗/蛮左强犷/历世不宾/乃表请讨之
8.简要分析概括文中赵刚的形象特点。(3分)
答:
9.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3分)
译文:
(2)魔怜纳之,使刚至并州,密观事势。(3分)
译文:
①
(3)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4分)
译文:
三、古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8分)
入若耶溪
(南朝. 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 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注释】①艅艎:舟名。泛泛:船行无阻之貌。②逾:同“愈”更加。
(1)两诗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王诗的五六句着意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 。(4分)
(2)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但二者传达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王诗中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悲倦游”“动归念”直接 。(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 (《定风波》)
(2)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阿房宫赋》)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 (《咏怀古迹·其三》) ②①罩着若耶,而山林却显得更为宁静幽深,用“噪”“鸣”反衬山林的幽静。崔诗五六句 表现了作者胸中之意。崔诗中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
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
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
了改变。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
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的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有诸多益处。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现明显。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作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
12.本文首先概述城镇化对 的影响,再从多个角度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城镇化在 方面弊端明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4分)
13.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城镇化过程中,简单替代、抛弃农村传统文化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修
正、补充、更新农村传统文化。
B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牲畜、气象等因素关系密切,城镇化后,与土地、天地等
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
C .城镇化后,农村原有的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市中淡化,农村原有的文化传统会因派不上
用场而要通过改变来适应新环境。
D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的现代化,这样可以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得到先进文化
的浸润。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变了原来农村的邻里相识格局,也改变了原来农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
B .城镇化使农民有了各种文化活动场所,生活变得轻松,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兴起也唤起了
人们对以往农村生活的怀念。
C .节气、天象是传统农牧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围绕这一因素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独具
特色、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
D .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是农村的传统礼俗,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传统礼
俗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淡化。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修鞋的
筱敏
①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
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②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
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③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
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④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⑤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
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⑥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
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唯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⑦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黏合胶的小罐“扑”地
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⑧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
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⑨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
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唯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⑩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
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⑪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
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15.本文为什么以“修鞋的”为题,而不以“修鞋者”或“修鞋的人”为题?(4分)
答:
16.请根据⑥~⑧段的描写,分条简析修鞋人的心理。(5分) ....
答:
17.第二段中对于阳光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何作用?(6分)
答:
18.结合人物形象与遭遇,探究本文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6分)
答: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抓牛尾巴的年轻人
作者:佚名 编译:张维
年轻人爱上了农场主漂亮的女儿,想娶她为妻。他上门请求农场主同意这门婚事。农场主打
量了一下小伙子,对他说道:“孩子,你出去站在院子里,待会儿我放出去三头公牛,一次放一头。如果你能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我就同意这门婚事。”
年轻人站在那里,摩拳擦掌,等待着公牛的出现。
不一会儿门打开了,冲出来一头身躯庞大、气势汹汹的公牛。年轻人被这头公牛的凶劲吓住了,他打定主意先避开这头牛,选择第二头牛下手,于是他跑到了一旁,让这头牛从身边经过,直接从后门冲进了牧场。
门再一次打开,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第二头比第一头牛还要大、还要凶,小伙子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令人恐怖的牛。这头公牛凶巴巴地站在那里,瞪眼看着他,嘴里流着白沫,喉咙里发出一阵阵低沉地咆哮声。年轻人心想不管第三头牛是什么样子,起码比眼前这头牛要好得多。于是他赶紧跑到旁边,又把这头牛让过去,让它从后门直接冲进牧场。
当门第三次打开时, 。
请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逻辑,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横线处给小说补写一个有意蕴的结尾。150字左右。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中新网3月20日电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多国记者的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提问时说,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二)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出习主席在治国理念上与古人有何相似之处?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启程
(奥地利)卡夫卡
我吩咐将我的马从圈里牵出来。仆人没听懂我的话。我自己来到马圈,给我的马备好鞍具,然后跨了上去。我听见远处有吹小号的声音,我问仆人这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
到。在大门口他挡住我问道:“您这是去哪儿,先生?”
“我不知道,”我说,“只要离开这里,只要离开这里。不停地离开这里,只有这样我才能到达我的目的地。”
“那您知道您的目的地吗?”他问。
“我知道,”我回答说,“我说过:‘离开这里’,这就是我的目的地。”
“你没带干粮。”他说。
“我不需要干粮,”我说,“你看,人生的旅程是那么漫长,如果在路上什么也得不到,那我必定饿死无疑。干粮是救不了我的命的。幸亏这是一趟确实不同寻常的旅行。”
探究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哲理,100字左右。
答: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乐坛著名的羽·泉组合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说:“很多人问我们,怎么可以很长时间在一起都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团队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去承认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成员的价值。其实我们的主语是我们,不是你和我,所以主语是我们,永远是这个团队里最重要的事情。”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