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5月4日,一个光荣的日子,一个青年人的节日。
89年前的激扬呐喊犹在耳畔,我们却已进入了一个“80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青年主体的时代。“80后”们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在5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欣慰地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89年前的那股爱国主义的热流依旧奔涌在这些接过历史火炬的青年人的血脉中,他们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
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80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正因为‘80后’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担心,‘80后’青年能否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80后”手中的时候,围绕着另外一把火炬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
当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藏独”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时,全世界的人们见证了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
圣火所过之地,留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谎……
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中国”二字成为他们心中的最重。
“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的。”
这是4月19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出生于1982年的中国留法学生约20分钟的流利法语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国人当中引发了反响和思考。
做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人李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地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
网友“我的中国心”说:“我们这一代有共同的心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目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出生于1980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刘丽冰说:“我天天关注火炬的传递。我越来越从骨子里觉得:祖国的强大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爱国’这个命题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须这样做。”
“80后”:爱国,炽热而不失理性
“80后”的中国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到新一代中国青年巨大的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80后”的中国青年在爱国心的强大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理性和理智。
“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李洹如是冷静地回答关于下一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这个问题。
“如果说‘80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的话,我觉得就是‘理性爱国’这四个字。”他说。
在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80后”那么热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我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1840年,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事实!除非足够强大,否则就是尔为刀俎吾为鱼肉。所以,稳定在这个多事之秋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这是一篇在网上迅速传播的一名“80后”网友的帖子。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80后’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摘自(《解读“80后”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浙江文明网)
注:文中“80后“指出生于1980—1990年间的中国青年。
1、本文着力阐述的一个观点是什么?
2、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主要观点?请概括回答(至少概括三个)
3、作者认为“80后”青年爱国的独特方式是什么?
4、文章写了人们对“80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答案:
1、“80后”青年爱国不失理性
2、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捣乱的反华势力作斗争;在互联网上,用事实和论据批驳揭露西方媒体的谎言;李洹(huán)用法语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作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李洹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作为中国人有责任这样做等等
3、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4、为下文突出“80后”青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祖国利益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5月4日,一个光荣的日子,一个青年人的节日。
89年前的激扬呐喊犹在耳畔,我们却已进入了一个“80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青年主体的时代。“80后”们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在5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欣慰地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89年前的那股爱国主义的热流依旧奔涌在这些接过历史火炬的青年人的血脉中,他们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
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80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正因为‘80后’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担心,‘80后’青年能否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80后”手中的时候,围绕着另外一把火炬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
当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藏独”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时,全世界的人们见证了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
圣火所过之地,留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谎……
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中国”二字成为他们心中的最重。
“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的。”
这是4月19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出生于1982年的中国留法学生约20分钟的流利法语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国人当中引发了反响和思考。
做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人李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地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
网友“我的中国心”说:“我们这一代有共同的心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目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出生于1980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刘丽冰说:“我天天关注火炬的传递。我越来越从骨子里觉得:祖国的强大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爱国’这个命题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须这样做。”
“80后”:爱国,炽热而不失理性
“80后”的中国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到新一代中国青年巨大的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80后”的中国青年在爱国心的强大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理性和理智。
“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李洹如是冷静地回答关于下一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这个问题。
“如果说‘80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的话,我觉得就是‘理性爱国’这四个字。”他说。
在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80后”那么热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我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1840年,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事实!除非足够强大,否则就是尔为刀俎吾为鱼肉。所以,稳定在这个多事之秋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这是一篇在网上迅速传播的一名“80后”网友的帖子。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80后’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摘自(《解读“80后”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浙江文明网)
注:文中“80后“指出生于1980—1990年间的中国青年。
1、本文着力阐述的一个观点是什么?
2、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主要观点?请概括回答(至少概括三个)
3、作者认为“80后”青年爱国的独特方式是什么?
4、文章写了人们对“80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答案:
1、“80后”青年爱国不失理性
2、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捣乱的反华势力作斗争;在互联网上,用事实和论据批驳揭露西方媒体的谎言;李洹(huán)用法语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作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李洹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作为中国人有责任这样做等等
3、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4、为下文突出“80后”青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祖国利益的可贵品质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