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部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 ,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 ,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 ,情节发展 ,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

A. 议论纷纷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锤百炼

B. 议论纷纷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回百折

C. 众说纷纭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回百折

D. 众说纷纭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锤百炼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最恰当的”。“议论纷纷” 成语,主谓式;作谓语、主语、定语。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也作:纷纷议论。“众说纷纭” 成语,纷纭:多而杂乱。作谓语,整体意思: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异口同声”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形容意见一致。亦作" 异口同音”。“ 同声附和” 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 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千锤百炼”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千回百折” 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依据语境,答案为C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的几个词语,两两相近,但词义,使用对象有区别。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B. 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C. 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C 项。A 项中“亘古的旅途”比喻人生;B 项,用“纸上泼的油渍”比喻“双颊涂的胭脂”;C 项运用了夸张手法;D 项中“可悲的厚障壁”比隔阂。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

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 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 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 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D 项。正是暮春三月三日时节,飘落的桃花随春水洒满潭面。这无尽的欢乐充满了世界,驾着小舟依然一副镜中游玩的舒畅。句子“春水桃花满禊潭”中的桃花就是指真实的桃花。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 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4.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的名胜正确的一项是( )

甲、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乙、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丙、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丁、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A. 岳阳楼 关帝庙 刘鹗纪念馆 庄子庙

B. 岳阳楼 武侯祠 李清照纪念馆 老子庙

C. 鹳雀楼 陶潜祠 刘鹗纪念馆 观音庙

D. 黄鹤楼 关帝庙 蒲松龄纪念馆 老子庙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的名胜正确的一项”这是对对联和名胜的考

查,由对联可以知道,分别对应的是岳阳楼、武侯祠、李清照纪念馆、老子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

【名师点睛】“四面湖山归眼底”这句出自:予观夫(f 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是武侯祠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是李清照的词集.>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 。" 文采有后主遗风" 指李清照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5.“题辞”是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使用“题辞”,须考量相应的场合,如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适用于教育机构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下面选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好合 齿德俱尊 启迪有方

B. 宜尔室家 寿比南山 杏林春暖

C. 珠联璧合 福寿全归 英才渊薮

D. 琴瑟重调 松鹤延龄 时雨春风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考生答题时要要注意场合、身份、对象。注意题干要求“题辞”,依据语境中“新婚”“ 长辈寿庆”“ 教育机构”,答案为B 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要注意各种情境条件(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说写者不能一相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2)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3)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4)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5)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孙思邈传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

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②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

③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

④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方助之以济人 济:治理 B .年已老,而听视聪瞭 瞭:明白 C .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殚:穷尽 D .遗令薄葬 薄:简单、节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 .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圣僧。

C .孙思邈一生大多数时间隐逸行医,拒绝了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职,说明他胸无大志,对功名也没有兴趣。

D .孙思邈的年龄是个谜,他自己说是隋文帝辛酉年间出身,到现在93岁,但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9.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孙思邈所说的“名医之道”。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6.B

7.C

8.(1)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判断句、恨、器、难为用,各1分,句意1分)

(2)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每句1分)

9.治病要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答“天人合一”亦可)治病胆要大心要细,

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每点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 项中“瞭”是“明亮”的意思。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年已老,而听视聪瞭”由后面句子中“听视”“ 聪”联系成语耳聪目明,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表述错误。孙思邈曾对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是犯曲解文意的错误。

8.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判断句、恨、器、难为用;(2)“发乎面” “动乎形”“此以及天地”。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孙思邈所说的‘名医之道’”关键词“名医之道”,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中,筛选关键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技巧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审清题目,抓住关键词,筛选文中信息,总结形成答案。本题就是抓住关键词“名医之道”,筛选关键语句,总结答案。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

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

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0.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1分)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2分)

11.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2分)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2分)最后两

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体物写人的表达技巧。答题区间在上片前三句,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答题关键词“意思幽微”“ 篇章奇妙”,答题区间下片。考生要从诗歌的深刻意蕴和结构技法角度答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结合注释,知道花卿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7)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别有幽愁暗恨生(4)无边落木萧萧下(5)佳木秀而繁阴(6)弓如霹雳弦惊(7)则孤陋而寡闻(8)操千曲而后晓声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愁”“ 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①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际,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象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那一个角色来。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幸而不曾造次。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 ②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③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

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

注:①故事发生在大观园内;②画蔷者为大观园十二个学戏女孩子之一的龄官,她喜欢贾蔷。

13.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4.小说节选部分情节一波三折,出现多次误会,试作简要概括。

15.节选部分以贾宝玉之眼为叙事视角,试赏析这样写有何好处?

16.有人给节选部分拟了三个题目,分别是“夏日”、“邂逅”和“痴”,作家王蒙认为“痴”最贴切,试作探究。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3.“赤日”写出了夏日的炎热,(1分)“满耳蝉声”以声衬静,(1分)写出了大观园的静谧;(1分)为下文写伏天由晴转雨作铺垫。(1分)

14.小说通过三次误会造成了情节的波澜起伏。第一次宝玉误以为女孩学黛玉葬花;第二次宝玉见女孩儿以簪画蔷,误以为她要作诗填词;第三次宝玉提醒女孩不要淋雨,被女孩儿误认为是丫头。(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5.①作者故意隐去,以宝玉所见完成叙事,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②宝玉不识女孩,不知女孩所为何事,误会迭起,使情节一波三折,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③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刻画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形象。(写多情、体贴亦可)(每点2分)

16.①“夏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邂逅”表现了情节设置方面的某些特点,二者或指向笼统,或概括片面,无法表现小说的核心内容;②“痴”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小说的情感线索;③ 看者痴,被看者亦痴,形象地刻画了宝玉和女孩儿的多情;④“痴”突出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题,表现了曹雪芹对“情种”的赞颂。(任意3点得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景物描写段落的作用,首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结构是哪个结合段落位置,内容上,结合景物描写内容答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本题中这段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渲染气氛。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

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节选部分情节一波三折,出现多次误会,试作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情节一波三折”“ 多次误会”“概括”。筛选关键情节,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技巧点拨】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节选部分以贾宝玉之眼为叙事视角,试赏析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里有两问,前者问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后者是问作用。作者故意隐去,以宝玉所见完成叙事,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情节一波三折,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刻画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形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典例拓展】答题时注意人称的选取,叙述的顺序,组织的方式,和环境、抒情、议论的结合等。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如上文《想飞》中的画线句子的“你”指的是作品中的不能飞的体态笨拙的鸟,《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显然指“周总理”;而朱自清《匆匆》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指的就是读者,在向读者发问呢。第三人称: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以全知视角像读者叙述故事。

16.

试题分析:题干“有人给节选部分拟了三个题目,分别是‘夏日’、‘邂逅’和‘痴’,

作家王蒙认为‘痴’最贴切,试作探究。”,小说的作用题要建立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角度。分析标题的作用还要从表达效果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懒惰的智慧

(美)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②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③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④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着它们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⑤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会是什么勤快的农夫,他们才不在乎整天在地里走路呢。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⑥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 ·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由此观察某一工序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⑦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到地上的时间,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

⑧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本文有删节)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18.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懒惰的智慧”的内涵。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7.首先给懒惰正名,指出是懒汉推动了社会进步;其次从体力和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懒惰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次肯定懒惰的意义,呼吁人们认真看待懒汉。(每点2分)

18.①举例论证,如波特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就提高了发动机效率;②对比论证,如将懒惰的服务员和勤劳的伙计作对比,说明懒惰的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假设论证,如果没有懒汉们建立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每点2分)

19.①懒惰不是无所事事,不是重复和低效的劳动,而是带有进取性的创造性探索;②懒惰提高了效率,激励了发明,增强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③精神的懒惰发现了自然规律,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首先,先看文章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使用思路题的术语进行概括。但仔细读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给懒惰正名,指出是懒汉推动了社会进步;其次从体力和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懒惰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次肯定懒惰的意义,呼吁人们认真看待懒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 顺序词,B 关联词,C 指代词,D 范围词,E 类别词,F 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题关键词“论证方法”答题时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波特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就提高了发动机效率。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将懒惰的服务员和勤劳的伙计作对比,说明懒惰的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了对比论证;如果没有懒汉们建立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运用了假设论证。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典型、充分或新颖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说服力较强,易于被读者接受。2. 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

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实论述的内容,增强论述的底蕴,充分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修养和积累,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对比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性,其作用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侧重于展现事物间的共性。5.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其作用是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且使论述生动形象,有感染力。6.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7.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8. 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谬误,归谬论证也称“反证法”。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懒惰的智慧’的内涵。”,这既是考查句子的含义,又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首先明确这句话的位置,然后牢记一文解题的诀窍,在这句话的左右寻找答案。“懒惰的智慧”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论述的观点,由文章内容可知,懒惰不是无所事事,不是重复和低效的劳动,而是带有进取性的创造性探索;懒惰提高了效率,激励了发明,增强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精神的懒惰发现了自然规律,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生活的现实让人懂得要现实地生活。”

张闻天:“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地生活。”

高晓松:“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已不记清是何时喜欢上陶渊明的这两句诗的了,却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就像高晓松说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城市中,水泥的建筑,华丽的街道,早已掩饰了那过去的曾经,物是人非的世界,充满着种种所谓的美好,然而这其中所暗含的,是大多数人所不能知道的陷阱。可曾记得,为了一个梦想,放弃了诸多?可曾记得,为了眼前的那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可曾记得,当你获得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却又丝毫不满足,继续着所谓的种种?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究竟最后得到了什么,当你回首的那一刻,你想到的又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这样忙碌的一生是为了什么?真的不想知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洒脱,一种淡泊,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精神,是我最向往的境界。岁月流逝,我成长着,成长中获得了许多,明白了许多。有人说,陶渊明的精神不合时宜,不值得提倡。那时我就想,为什么?思索中我得出了那么一种诠释:那种人早已被欲望所淹没,早已分不清自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大概就是那么一种情形吧。而我,我只是跳出那么一种阻隔,用清醒的眼光去看待其中所谓的种种。我幻想着有那么一天,在远离欲望的城市外某一处生活着,静静地品味着其中的种种;又或者我用那种眼光去感悟世人,明白其中的种种。每每念到此诗,细细地品味,我总会无比地向往陶渊明所处的环境,那种心态,以及那种境界。

有那么一种感觉,当我们身处这个社会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腐蚀,而这时的我们如果用这种心态去过滤一下自我,就可以获得一丝明白,一丝感悟,此刻的心就可以升华。于是,我企图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境界走去,而它却是那么的遥远,遥不可及。但我对它的向往,丝毫不减。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名言类新材料作文可以是一则材料、两则或多则材料,也可以是单一观点型、对立观点型或者相辅相成型材料。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写作前都要弄清楚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一般而言,名言类材料作文比较好的写作方法是:抓关键词,紧扣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则材料关键词“现实地生活”“理想地生活”“苟且”“诗和远方”写作之前应弄清楚“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含义。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而“诗和远方的田野”也并不是实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歌词中还突出了“不止”,即“不仅仅”,它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更强调了人生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平凡世俗的生活,亦不能少了美好的情怀,不能忘记美好的向往、内心的憧憬,保持心灵的充盈。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例如:本题材料中关键词“现实地生活”“理想地生活”“苟且”“诗和远方”。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部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 ,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 ,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 ,情节发展 ,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

A. 议论纷纷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锤百炼

B. 议论纷纷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回百折

C. 众说纷纭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回百折

D. 众说纷纭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锤百炼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最恰当的”。“议论纷纷” 成语,主谓式;作谓语、主语、定语。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也作:纷纷议论。“众说纷纭” 成语,纷纭:多而杂乱。作谓语,整体意思: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异口同声”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形容意见一致。亦作" 异口同音”。“ 同声附和” 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 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千锤百炼”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千回百折” 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依据语境,答案为C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的几个词语,两两相近,但词义,使用对象有区别。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B. 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C. 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C 项。A 项中“亘古的旅途”比喻人生;B 项,用“纸上泼的油渍”比喻“双颊涂的胭脂”;C 项运用了夸张手法;D 项中“可悲的厚障壁”比隔阂。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

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 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 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 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D 项。正是暮春三月三日时节,飘落的桃花随春水洒满潭面。这无尽的欢乐充满了世界,驾着小舟依然一副镜中游玩的舒畅。句子“春水桃花满禊潭”中的桃花就是指真实的桃花。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 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4.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的名胜正确的一项是( )

甲、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乙、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丙、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丁、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A. 岳阳楼 关帝庙 刘鹗纪念馆 庄子庙

B. 岳阳楼 武侯祠 李清照纪念馆 老子庙

C. 鹳雀楼 陶潜祠 刘鹗纪念馆 观音庙

D. 黄鹤楼 关帝庙 蒲松龄纪念馆 老子庙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的名胜正确的一项”这是对对联和名胜的考

查,由对联可以知道,分别对应的是岳阳楼、武侯祠、李清照纪念馆、老子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

【名师点睛】“四面湖山归眼底”这句出自:予观夫(f 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是武侯祠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是李清照的词集.>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 。" 文采有后主遗风" 指李清照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5.“题辞”是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使用“题辞”,须考量相应的场合,如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适用于教育机构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下面选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好合 齿德俱尊 启迪有方

B. 宜尔室家 寿比南山 杏林春暖

C. 珠联璧合 福寿全归 英才渊薮

D. 琴瑟重调 松鹤延龄 时雨春风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考生答题时要要注意场合、身份、对象。注意题干要求“题辞”,依据语境中“新婚”“ 长辈寿庆”“ 教育机构”,答案为B 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名师点睛】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要注意各种情境条件(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说写者不能一相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2)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3)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4)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5)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孙思邈传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

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②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

③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

④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方助之以济人 济:治理 B .年已老,而听视聪瞭 瞭:明白 C .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殚:穷尽 D .遗令薄葬 薄:简单、节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 .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圣僧。

C .孙思邈一生大多数时间隐逸行医,拒绝了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职,说明他胸无大志,对功名也没有兴趣。

D .孙思邈的年龄是个谜,他自己说是隋文帝辛酉年间出身,到现在93岁,但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9.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孙思邈所说的“名医之道”。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6.B

7.C

8.(1)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判断句、恨、器、难为用,各1分,句意1分)

(2)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每句1分)

9.治病要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答“天人合一”亦可)治病胆要大心要细,

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每点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 项中“瞭”是“明亮”的意思。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年已老,而听视聪瞭”由后面句子中“听视”“ 聪”联系成语耳聪目明,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表述错误。孙思邈曾对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是犯曲解文意的错误。

8.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判断句、恨、器、难为用;(2)“发乎面” “动乎形”“此以及天地”。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孙思邈所说的‘名医之道’”关键词“名医之道”,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中,筛选关键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技巧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审清题目,抓住关键词,筛选文中信息,总结形成答案。本题就是抓住关键词“名医之道”,筛选关键语句,总结答案。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

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

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0.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1分)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2分)

11.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2分)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2分)最后两

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体物写人的表达技巧。答题区间在上片前三句,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答题关键词“意思幽微”“ 篇章奇妙”,答题区间下片。考生要从诗歌的深刻意蕴和结构技法角度答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结合注释,知道花卿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7)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别有幽愁暗恨生(4)无边落木萧萧下(5)佳木秀而繁阴(6)弓如霹雳弦惊(7)则孤陋而寡闻(8)操千曲而后晓声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愁”“ 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①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际,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象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那一个角色来。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幸而不曾造次。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 ②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③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

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

注:①故事发生在大观园内;②画蔷者为大观园十二个学戏女孩子之一的龄官,她喜欢贾蔷。

13.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4.小说节选部分情节一波三折,出现多次误会,试作简要概括。

15.节选部分以贾宝玉之眼为叙事视角,试赏析这样写有何好处?

16.有人给节选部分拟了三个题目,分别是“夏日”、“邂逅”和“痴”,作家王蒙认为“痴”最贴切,试作探究。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3.“赤日”写出了夏日的炎热,(1分)“满耳蝉声”以声衬静,(1分)写出了大观园的静谧;(1分)为下文写伏天由晴转雨作铺垫。(1分)

14.小说通过三次误会造成了情节的波澜起伏。第一次宝玉误以为女孩学黛玉葬花;第二次宝玉见女孩儿以簪画蔷,误以为她要作诗填词;第三次宝玉提醒女孩不要淋雨,被女孩儿误认为是丫头。(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5.①作者故意隐去,以宝玉所见完成叙事,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②宝玉不识女孩,不知女孩所为何事,误会迭起,使情节一波三折,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③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刻画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形象。(写多情、体贴亦可)(每点2分)

16.①“夏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邂逅”表现了情节设置方面的某些特点,二者或指向笼统,或概括片面,无法表现小说的核心内容;②“痴”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小说的情感线索;③ 看者痴,被看者亦痴,形象地刻画了宝玉和女孩儿的多情;④“痴”突出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题,表现了曹雪芹对“情种”的赞颂。(任意3点得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景物描写段落的作用,首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结构是哪个结合段落位置,内容上,结合景物描写内容答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本题中这段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渲染气氛。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

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节选部分情节一波三折,出现多次误会,试作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情节一波三折”“ 多次误会”“概括”。筛选关键情节,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技巧点拨】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节选部分以贾宝玉之眼为叙事视角,试赏析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里有两问,前者问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后者是问作用。作者故意隐去,以宝玉所见完成叙事,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情节一波三折,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刻画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形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典例拓展】答题时注意人称的选取,叙述的顺序,组织的方式,和环境、抒情、议论的结合等。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如上文《想飞》中的画线句子的“你”指的是作品中的不能飞的体态笨拙的鸟,《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显然指“周总理”;而朱自清《匆匆》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指的就是读者,在向读者发问呢。第三人称: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以全知视角像读者叙述故事。

16.

试题分析:题干“有人给节选部分拟了三个题目,分别是‘夏日’、‘邂逅’和‘痴’,

作家王蒙认为‘痴’最贴切,试作探究。”,小说的作用题要建立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角度。分析标题的作用还要从表达效果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懒惰的智慧

(美)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②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③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④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着它们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⑤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会是什么勤快的农夫,他们才不在乎整天在地里走路呢。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⑥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 ·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由此观察某一工序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⑦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到地上的时间,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

⑧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本文有删节)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18.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懒惰的智慧”的内涵。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7.首先给懒惰正名,指出是懒汉推动了社会进步;其次从体力和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懒惰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次肯定懒惰的意义,呼吁人们认真看待懒汉。(每点2分)

18.①举例论证,如波特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就提高了发动机效率;②对比论证,如将懒惰的服务员和勤劳的伙计作对比,说明懒惰的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假设论证,如果没有懒汉们建立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每点2分)

19.①懒惰不是无所事事,不是重复和低效的劳动,而是带有进取性的创造性探索;②懒惰提高了效率,激励了发明,增强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③精神的懒惰发现了自然规律,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首先,先看文章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使用思路题的术语进行概括。但仔细读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给懒惰正名,指出是懒汉推动了社会进步;其次从体力和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懒惰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次肯定懒惰的意义,呼吁人们认真看待懒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 顺序词,B 关联词,C 指代词,D 范围词,E 类别词,F 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题关键词“论证方法”答题时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波特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就提高了发动机效率。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将懒惰的服务员和勤劳的伙计作对比,说明懒惰的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了对比论证;如果没有懒汉们建立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运用了假设论证。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典型、充分或新颖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说服力较强,易于被读者接受。2. 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

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实论述的内容,增强论述的底蕴,充分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修养和积累,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对比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性,其作用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侧重于展现事物间的共性。5.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其作用是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且使论述生动形象,有感染力。6.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7.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8. 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谬误,归谬论证也称“反证法”。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懒惰的智慧’的内涵。”,这既是考查句子的含义,又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首先明确这句话的位置,然后牢记一文解题的诀窍,在这句话的左右寻找答案。“懒惰的智慧”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论述的观点,由文章内容可知,懒惰不是无所事事,不是重复和低效的劳动,而是带有进取性的创造性探索;懒惰提高了效率,激励了发明,增强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精神的懒惰发现了自然规律,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生活的现实让人懂得要现实地生活。”

张闻天:“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地生活。”

高晓松:“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已不记清是何时喜欢上陶渊明的这两句诗的了,却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就像高晓松说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城市中,水泥的建筑,华丽的街道,早已掩饰了那过去的曾经,物是人非的世界,充满着种种所谓的美好,然而这其中所暗含的,是大多数人所不能知道的陷阱。可曾记得,为了一个梦想,放弃了诸多?可曾记得,为了眼前的那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可曾记得,当你获得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却又丝毫不满足,继续着所谓的种种?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究竟最后得到了什么,当你回首的那一刻,你想到的又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这样忙碌的一生是为了什么?真的不想知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洒脱,一种淡泊,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精神,是我最向往的境界。岁月流逝,我成长着,成长中获得了许多,明白了许多。有人说,陶渊明的精神不合时宜,不值得提倡。那时我就想,为什么?思索中我得出了那么一种诠释:那种人早已被欲望所淹没,早已分不清自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大概就是那么一种情形吧。而我,我只是跳出那么一种阻隔,用清醒的眼光去看待其中所谓的种种。我幻想着有那么一天,在远离欲望的城市外某一处生活着,静静地品味着其中的种种;又或者我用那种眼光去感悟世人,明白其中的种种。每每念到此诗,细细地品味,我总会无比地向往陶渊明所处的环境,那种心态,以及那种境界。

有那么一种感觉,当我们身处这个社会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腐蚀,而这时的我们如果用这种心态去过滤一下自我,就可以获得一丝明白,一丝感悟,此刻的心就可以升华。于是,我企图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境界走去,而它却是那么的遥远,遥不可及。但我对它的向往,丝毫不减。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名言类新材料作文可以是一则材料、两则或多则材料,也可以是单一观点型、对立观点型或者相辅相成型材料。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写作前都要弄清楚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一般而言,名言类材料作文比较好的写作方法是:抓关键词,紧扣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则材料关键词“现实地生活”“理想地生活”“苟且”“诗和远方”写作之前应弄清楚“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含义。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而“诗和远方的田野”也并不是实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歌词中还突出了“不止”,即“不仅仅”,它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更强调了人生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平凡世俗的生活,亦不能少了美好的情怀,不能忘记美好的向往、内心的憧憬,保持心灵的充盈。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例如:本题材料中关键词“现实地生活”“理想地生活”“苟且”“诗和远方”。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相关文章

  • 从2017各地高考数学难度排行,看2018高考数学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 更多提分宝典 即将陆续推出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数学拿到140分是难以企及的梦.有多难?举个例子:今年广西(全国3卷)的数学平均分--数学(文)46.8分,数学(理)60.2分!难怪每年高考考生考完数学出来,脸色基本都晴转多云. 今年高考结 ...查看


  •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深度研读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推进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认真阅读与研习教材,努力在教学实 ...查看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 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 ...查看


  • 2017年高考怎么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
  • 全国卷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研究中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以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年 ...查看


  • 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 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第Ⅰ卷 一. 1.[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称(ch ēn ɡ)心 .感喟(ku ì) 蒲(p ú)公英 .. 暗香盈(y ín ɡ)袖 . 逸兴遄(chu á ...查看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 ...查看


  • 高中语文图文转换试题列表
  • 难度: 使用次数:17 入库时间:2015-12-24 来源: 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6.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 ...查看


  • 暑假计划:2017年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 ...查看


  • 八年级下学期月测评语文试卷2
  • 八年级下学期月测评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旸谷(yáng) 璀璨(càn) 酷肖(xiào) 目光灼灼(zhuó)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