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民 生 问 题 清 单
中国扶贫基金会
2008年8月
一、文化教育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1. 招生公平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学校招生的公平性?
2. 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3. 贫困生的教育问题。近年来与贫困生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由贫困生带来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教育和心理问题爱到广泛关注。大学每学年都有很多贫困生,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有的达上千万元之多,学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但相对于贫困生的庞大数量实在是太微弱了。
4. 择校制度。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户籍和区域管理,中国的择校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教育内容
1. 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恶性事件。“开平市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性虐待视频”近日在网上广泛流传,很难相信几个十几岁的少年竟有如此“狠毒”之心。与“马加爵”事件、校园偷拍事件一起,都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缺失。在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未将来的社会埋下不稳定的炸弹。
2. 正当渠道的性教育缺失引发社会问题。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如何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性观念?高校调查表明,只有76.6%的男生认为自慰是“自然正常”、“有好处”的,对自慰的看法是积极的,而女生只有51.8%。其中有2.7%的男生和2.6%的女生认为自慰是违反道德的;15%的男生和18.5%的女生认为自慰会有损健康和性能力。由于缺少正确的性教育渠道,只能从三级片、低级杂志等地方取得片面的性知识,影响青少年正常的性学观。许多大学生有基本的避孕常识,但不懂得具体方法及工具、药品的使用。这些都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3.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影响文化传承。中小学不设(毛笔)书法课,小学升初中不考语文,只考数学和英语,这不禁让人对上世纪70年代黄帅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与今日英语狂热的理性思考,我们是否不左就右?我们不应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
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 灾害与安全教育的提倡。如果不是汶川大地震,我们不可能把灾害教育列在我们的教育清单里。但其实,在灾难频发地和发达国家,减灾、防灾的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它已经成为每个儿童的生存的重要课程。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
5. 心理教育。随着就业、升学等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进行心理的自我调剂?大学校园的跳楼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
6 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互联网上信息安全,网络交友规则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学校教育
1. 应试教育的优劣的讨论。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
2.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有几大特点:延续性和继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内容应当保留,哪些内容又值得提倡,一直是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
3. 素质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于是乎,除了拼命找“好学校”外,就是见班就报,什么琴棋书画,数学外语等等,样样不拉。新教材改革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不少家长担心素质教育的减负意味着减能力,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在家庭加负,教育体制改革的效果不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五)家庭教育
1. 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宣布从今年9月1号起,全区小学生到校时间由原来的早7:30推迟到8:00,并规定一律取消早读,目
的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必要的睡眠和休息。没想到的是,在教委看来一项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的政策,却遭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一名5年级学生的父亲表示,不能依着孩子不起床,早上的时间无论做练习还是背课文都能学到东西,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想法。
2. 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家庭虽然也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用方式和方法多简单粗暴,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很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育救助。贫困、服刑、畸形家庭的儿童享受教育机会少,家庭关注少,在受教育方面存在困难,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其犯罪或边缘化的可能性更大,需要社会机构对此类儿童进行教育救助,帮助他们完成应受的教育。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开展了针对家庭有问题的儿童的救助活动,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六)教育体系
1. 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薪资、地位、自由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2. 民办高校的社会作用。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与中青世纪教育机构等主办方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调查统计,6月22日将7项数据指标位于前十位的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中国软件管理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北京人文大学和燕京华侨大学作为代表的首都民办高校品牌实力的典范向社会整体公布。这标志着北京“十强”民办大学新鲜出炉。
3.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将于年底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的覆盖率可达98%。
4. 在职教育。教育改革的呼声近来越来越高,但人们关心的领域大多是全日制教育,对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关注较少。而在职教育恰恰是管理最为混乱,最不规范,最需要改革的一块。在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必须整顿和规范。
5. 教育乱收费。在今天的“知本时代”,教育越来越收到国人重视,同时教育收费也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哪里?教育资源该如何合理配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呢……
(七)教师培养
1. 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何提倡教师师德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2. 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八)文化活动
1.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问题。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城市人文形象的重要标志.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内心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对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下乡问题。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下乡容易扎根难,下乡文化的作用等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3. 社会诚信的缺失。信用卡恶意透支,持假证书毕业,假老虎,假羚羊等事件,反映出社会诚信的缺失,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地方的党和政府的威信下降、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市场信用严重缺失等等,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4. 中国电影分级制度。“色戒”因情色内容对儿童有不良影响,其女主角遭到广电总局的封杀,如果中国设立完整的电影分级制度,可以更有效规范和促进电影市场发展。
(九)文化的传承
1.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到底是否值得发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2.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言,必须遵循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任何创新都不能离开传承,但是中国的文化由于历史原因,传承效果不佳,并且随着洋文化的不断冲击,出现洋节热中节冷的现象,虽然2008年中国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但是公众对传统节日如何过还存在疑惑。
3.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起来,更要不断的重复和创新,在人民网上曾有一篇很热的文章《民间艺术像珍稀动物每分钟都在消亡》,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医疗卫生
(一)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 医德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防止药物的滥用。2007年11月21日,怀孕9个月的李丽云因呼吸困难,在同居男子肖志军的陪同下赴北京某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发现孕妇及胎儿均生命垂危。由于肖志军多次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最终孕妇及体内胎儿不治身亡。肖志军拒签字致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据《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明祥教授认为,肖志军不构成过失杀人罪,医院至少应该受到道义上的指责。
2. 民营医院的发展。80年代民营医院开始在医疗行业中出现,经过这么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给整个医疗体制带来竞争和活力,对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让患者能够真正享受到低廉、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民营医院也正遭遇着阵痛……
3. 异地统一医保的问题。我国有1.4亿多老年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中有一些异地居住,确实带来医疗保险费用异地报销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探索了一些办法。一种办法是老年人在居住地看病就医后,由原医保管理地定期给予报销;另一种办法是医保管理
地区的医保经办机构,对异地安置比较集中的地区,委托当地医保经办机构代管。
4.医患关系。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关心的一个沉重话题。随之而生的,还有医生与患者之关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常有患者抱怨,大夫在给病人看病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病人提出的疑问也是爱搭不理,这种现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5.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例如,北京1200万人有三甲医院57家,而有些千万人口的城市,却连一家三乙医院也没有。
6. 医疗收费高。中国数所名校乱收费行为被曝光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向外界公布了八起医药价格违法案件,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名院被官方点名。79岁的董合久,九个月内被迫9次转院后,含恨而终;注射液3元卖不掉,涨到288元却畅销,为什么?医生开出一盒回扣是50元;中国医改最大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巨大的利益难以撼动。
7.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滞后。近几年医疗救助目标人群覆盖率低,救助项目涉及范围较窄,医疗救助标准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诊疗过程不良开支过大,医疗成本上涨,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异化现象;管理上的缺陷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卫生政策上的缺失,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平衡;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滞后,致使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工作缺少法律保障。
8. 医院公益和营利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医院承担的功能、任务与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存在矛盾。多年来,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只有通过增加服务手段增加经济收益,以维护正常的运行和发展。这种创收机制导致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群众负担逐年上升,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形成恶性循环。
(二)医疗保障框架的建立
1. 如何建立覆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框架,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
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2. 改革就医制度,普及网上挂号、电话预约挂号等便捷方式,推广挂号实名制度等。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目前国家通过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制定严格的控制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办法,逐步解决农村医疗的问题
1. 医疗制度公示,加强医院药品零售、医疗器械检查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完善公示制度
2. 平抑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采用财政扶持、民间捐助相结合方式,扩大平价医院、平价药店覆盖面
3. 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保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 社区医院的发展。发展城市社区医院,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5. 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问题。对低收入者降低医保理赔门槛、提高报销比例,发挥医保“社会稳定器”作用,近期降低医保报销基线。
6. 新医改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
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四)医疗卫生体系的监管问题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法制还不够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在行政执法、加强监管等方面还不够有力,致使部分地方、部分医院问题层出不穷,医疗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生病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影响。
(五)禁烟;
关于吸烟的危害,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嗜烟如命者却大有人在,全球每10支香烟中就有3支是在中国消费的。一项有18万多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公共场所吸烟被评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十大生活陋习之首,在北京十大环保公约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也位列其首。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正式实施。任何禁令的执行都是一个难题,有禁无止既会使禁令无法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又会损害禁令的威严和公信力。对于北京乃至中国,禁烟会成为转瞬即逝的形式主义浪花,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转折点?
(六)流行病的控制;
各种传染病因其特异的流行环节、特征及不同的外界环境,因而它们的预防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绝大多数传染病只能以控制发病与防制流行为目标。极少数疾病由于条件成熟,措施有效,可以达到消除的要求。为了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人们期望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流行病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迈向消除,最终才能达到消灭的目标。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
(一)收入增加
1.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它是基于居民财富逐步累积、财产性收入快速而不均衡增长的背景,是对财产性收入的承认和肯定,是防止财富在积累过程中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收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要通过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群众拥有”的路径,让财产性收入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 "的现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这一公认的经济增长的"恶魔",既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遭受重创,也可能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改变。
1. 物价上涨;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8.7%,月环比上涨了2.6%。这一数据与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为6.6%一起,再度向我们揭示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物价上涨趋势仍在延续,通胀压力仍在进一步增强。
(三)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 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6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变了农村面貌。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在农民心目中都是需要改善的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民收入问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统计表明,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但是与其他的社会阶级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及社会整体收入增加的速度。
4. 农业发展结构。每年国家的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同时取消了农业税,其他的乱收费现象也在不断的治理过程中。
5. 农民的社会地位。目前来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阶层,而那些所谓的“城里人”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农民。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你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6.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目前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
(四)人口问题
1.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暂住人口”问题;一是从跨区域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劳动力”或“民工潮”问题。
2.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王翔委员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导致人口危机: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不平衡危机、人口老龄化不正常危机和维护人口正常替换不合理危机。同时,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影响提升素质:一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反比例增长问题令人担忧,城市居民实行“一胎制”,而广大农
村地区“二胞胎”已是普遍现象;新增人口接受教育的落差问题令人担忧;三是计划生育引发的道德问题令人担忧,社会上出现包二奶、假离婚甚至借腹生子现象。
3. 人口增加引发的社会问题。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人口的增加造成贫困、资源匮乏、就业难等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城市文明。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如何促进城市持续和谐发展?
(六)促进创业
创业不仅包括创办中小企业,还包括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合作组织以及新的项目,特别是国家和地方优先重点发展的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要使就业扶持政策与产业行业优惠政策形成支持创业的合力。
(七)税收
1.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依据。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税起征点如何调整?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保护低收入人群的利益,还是降低个税起征点以防止漏税,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自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但是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存在欠缺,导致漏税、对税收制度不满的现象存在
3. 税收结构的问题,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让大多数中等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缴税,而理应多缴税的高收入者却缴税很少。
(八)经济发展问题
1. 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企
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进出口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九)奥运会举办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这将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各方面的突破性发展。从宏观来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奥运会的召开在某些方面也会对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
1. 奥运后经济的发展。奥运会开始筹办以来,对北京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研究分析表明,奥运经济效应的发挥为北京年经济增长带来两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作用。北京市统计局于秀琴副局长也认为,奥运会的筹办对北京近年较快、稳定的增长影响很大。但是,奥运会后北京经济或将放缓。北京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黄为指出,从历届奥运会的规律看,北京奥运后经济减缓有其可能性。如何维持奥运后北京经济持续的快速、稳定增长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2. 奥运影响公众生活。在筹备和举办奥运后期间,出台了单双号限行、场馆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绿化、环境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奥运期间提倡的排队出行、文明用语、爱护公共环境等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公众的生活。
(十)股市行情
2007年,中国股市覆雨翻云,股票指数波澜壮观、屡创新高,暴涨与阴跌扰乱了人们的心,流动性过剩和本币升值导致的资产价格重估是2007股市的两条主线。全球经济较快增长,企业盈利提升和流动性过剩等共同推升了本轮牛市。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币升值、市场流动性仍然过剩的背景之下,2008年中国股市仍然充满着诱惑和期待。
1. 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负责人日前说,当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以及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和健全,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十一)贫富差距增加
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失业、腐败、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相对突出。种种迹象表明,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1. 仇富现象。产生仇富心理既有一般人性方面的因素,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制度的不完善会进一步刺激和加重人们的仇富心理。
2. 垄断行业性高收入问题,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
3. 社会收入分配;我国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是由改革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垄断和特权等原因造成。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分配机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住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 房价调控。除了深圳、广州等城市房价在2007年岁末有所下降外,全国房市还是涨声一片,而且各地房价与几年前相比,涨幅很大。有专家认为由于地价上涨趋势明显,房价的上扬依然不可避免。也有一部分专家指出,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价有望降到合理的价格,两种观点不断交锋,未来房价的走势仍是不解之谜。
2. 经济适用房。排号难、审核松、富人化趋势明显等问题,使原本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在现实操作中走了样、变了味,据二手
房经纪公司透露,目前私下交易现象突出,经济适用房是否能有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还是成为炒房的捷径?
3. 限价房分配,广州乃至国内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限价房项目,竟然是优先甚至定向销售给单位内部员工的"史上最豪华"单位自建房,这种嬗变令人颇为咋舌。
4. 廉租房分配,政府在加大廉租房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对于廉租房的分配,以及包括续租、转让等在内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二)交通
1. 交通拥挤,城市交通拥堵,导致市民上下班时间成本高;公众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停车难,行车难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影响大气环境的问题之一,交通的拥堵问题对奥运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2. 燃料涨价。燃料涨价属于世界问题,而涨价的燃料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3. 轨道交通,中国轨道交通覆盖率低,构成不合理的现象影响社会交通和公众出行。
4. 公交票价如何制定?北京公交降价,深圳公交涨价,公共交通价格的变动有利有弊。公交票价定为多少合理?如何确定?
(三)权益与保障
1. 妇女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从广义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狭义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又以弱势群体为主。国家通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社会成员得以平等地分享文明社会成果,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2. 儿童保护。弱势儿童权利保护,防止对儿童的暴力和虐待,预防未成年人违法,关爱残疾儿童和儿童权利与人类进步等方面都属于儿童保护的范畴
3. 中国的人权建设。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受到抨击,传统文化提倡的集体大于个人的道德水准越来越受到个人主义的挑战。从范跑跑事件看到,自我和牺牲之间的天平该如何倾斜,其实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外交部发言人对外国不友好人士讲:中国的人权改善由13亿中国人民说了算。那么,中国的人权该如何建设呢?
4.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许多实际的问题,选举秩序混乱,基层行政机关决策透明度不高,村务公开不规范,人才建设不力,基层公众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且受到旧观念的影响,民主意识不强。
5. 异地养老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很快,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此同时,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也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3170万增加到2006年的4635万人,增加了46.21%.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是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各省市之间的制度鸿沟一般人是难以逾越的。同时,对退休人员而言,名为“属地管理”,而实际上是“属单位所在地管理”。老人在社会保险方面遇到情况,在单位所在地还有个说话的地方,离开单位所在地就成了离群的孤雁,有问题就难以解决。
6. 保险业理赔难。目前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离不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问题是,许多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保险理赔过程中常感到“理赔难”,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保险合同专业性较强而保险公司或其代理人在投保时又未完全讲清楚;从主观上讲,则是很多投保人并没有或没有足够知识认真通读和读懂保险合同。不管其中的“谁是谁非”,这个问题的解决牵动着亿万国民的神经
7. 低保线上调。广东农村低保线提至1200元,安徽农村低保线提至860元,近几年全国的低保线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调。
(四)流动人口管理
1. 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的呼声向来已久,而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早已是不争的常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户籍制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人口的管理,它是以行政管理的视角为主体,民众自由迁徙的利益往往让步于管理的便
利。对人口进行地域的限制,从而减化了社会结构,对于指标化的行政思维来说,户籍制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跃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前进,人口流动的频率随之也不断加大。市场经济需要社会资源的充分涌动,人口也不例外。当然,人口自由流动的现实需求背后,也包涵着个体权益、身份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挣脱户籍制的束缚,让自己不因出身而限制了生活的地域,已经成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2. 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根据某项调查,接近半数身在北京的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而享有医疗、工伤等保障的农民工比例更低。
3. 农民工对保障的认知不足。不知道要签合同,不知道要保障,不知道安全问题,缺乏法律意识
4. 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问题(如讨薪、工伤)。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但建筑单位欠发工资现象屡有发生。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调控办法,维护农民工利益
5. 农民工融入城市。调查显示,对于农民工进城这个问题,京沪穗三地有3
5.3%的人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地不多了,农民进城也是谋生的需要,但是也有四分之一(25.6%)的受访者反对农民工进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农民在农村一样可以赚钱,他们到城市则抢了城市居民的饭碗。还有14.5%的受访者不支持农民进城是因为他们生活习惯太差,随地吐痰,不注意穿着,影响城市形象。
(五)收入问题
1.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按地区确定的,全国没有统一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统一管理。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诸项因素发生变化,则各地有调整最低工资的权力。
(六)扶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期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七)劳动与就业
1. 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问题。签订了就业协议,苦等数月后却被告知因患“乙肝小三阳”不予录用。今年4月中旬,毕业于广西大学的周龙以侵害人格权为由状告广西某有限公司,要求赔偿违约金及精神抚慰金。日前,受理该案的钦州市钦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广西某公司赔偿周龙精神抚慰金1万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也要求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但是不少企业在招聘之时,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作为拒绝劳动者的原因,弱势劳动者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
2. 带薪年假让劳动者无假可休? 国家出台带薪年假的政策,充分保障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配合取消长假,推动国内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企业和单位借此政策缩短原有的休假时间,或者制定苛刻的休假政策,导致部分企业职工的年假“缩水”。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全国各地传出国家完善"带薪年休"制度的呼声。
(八)劳动保障
1. 高强度工作引发的身心亚健康。华为员工跳楼,青年白领猝死的报道,青年劳动群体的工作状况堪忧。有调查发现,不少行业白领的工作时长达到12小时/日,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身体、心理亚健康现象频繁发生,引发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2. 劳动合同规范性问题。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不愿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有的企业即使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够规范,条款内容比较简单、空洞,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劳动时间、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没有列入。
3. 维权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基层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基层单位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劳动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遭遇侵权问题的劳动者往往维权无
门,不知通过何种组织或机构维权,劳动者维权途径的构建也是亟需推进的工作
(九)社会服务
1. 养犬引发的问题。因养犬引发的犬伤人、犬扰民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公害。日前,北京市为此启动了以“创建和谐社会,争做文明养犬人”为主题的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无证养犬、公共场所违规遛犬等问题。
2. 老年人社会服务。未来二、三十年以后,中国将步入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如何尽快健全老年社会服务政策,构建起一套完善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是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出台的老年社会政策对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目前已经难以应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社会服务需求。
3. 社区管理与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灾区建设
1. 灾民就业问题。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灾民未来的就业问题浮出水面,如何让有技能的灾民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具备专业技能灾民进行职业培训,得到生存的技术,是亟需解决的灾后问题。
2. 灾民法律援助。灾害发生后,依法处理各种继承、公证、救助手续,切实未灾民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3. 灾害引发的环境问题。地震之后,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受灾地区防范和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各级环保部门要密切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确保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防范大量使用融雪剂后可能产生的水环境污染,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加强供电、交通恢复后生产企业治污设施监管,保障在线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坚决杜绝企业擅自停用治污设施,切实防止发生重特大环境事件。
4. 灾害后传染病的防治。地震灾害发生后, 由于地震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水源与食物污染等极易引起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地震灾后尤其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易造成人员外伤,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十一)社会治安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经济向前发展的保障,但是我国一些治安乱点屡打不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部分地方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爆炸、火灾、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城市中流浪人员结成帮派,划地为界;各种偷窃抢劫行为依然不息;暴力拆迁行为让业主颇有怨言……如何切实加强治安管理工作,严防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如何才能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避免各类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有哪些还亟待改进……
1. 削减刑事犯罪。刑事犯罪对公众的影响力最大,偷窃、抢劫杀(伤)人行为,成为各地屡见不鲜、难以根治的治安顽症,使老百姓没有安全感。
2. 农村治安问题。讲三农问题,我们也只不过是看到经济方面的调查和数据,其实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更令人担忧。城市有充足的警力做保障,而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却很少有人关注。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人群,目前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抵抗力量几乎为零。前不久发生的河南、河北、安徽连环入室强奸、杀人案,大多是灭门案,而且案件久侦不破。事实上,案犯的做案手段并不是很高明,现场也都是原始现场并留有大量的痕迹和遗留物,但是案子为何久侦不破,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的不重视和对边远地区的农村弱势群体的漠视。现在讲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谈社会治安问题,切实不要把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给遗忘了。
3. 城市治安问题。“城市治安”在一个时期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城市都无法回避,并都在殚精竭虑予以改善的“民心工程”。以广州为例,治安问题被许多人所诟病,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为治安问题出台众多举措,但是城市治安的改善还需要包括公众在内的多方努力。
(十二)公益事业与NGO组织的发展
1. NGO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组织”)无论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估计有300多万家),还是其发挥的社会作用,以及获得的良好社会影响,在地震这场灾难中,一夜间令大部分中国地下NGO都站到亮处,承担救灾义务,而政府也对他们持包容态度,让一直“发育不良”的地下NGO得见天日,政府各部门还提供方便,为NGO建构庞大救援空间。这大批无偿的义务民间组织,过去十年来在中国散播人道关怀和培训志愿者的种子,使得这次救灾工作一呼百应。这些民间组织更人性化的具体而微的救助工作,许多时候不是政府能够替代的,实实在在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
2. 善款落地模式。在为救助汶川大地震的捐赠报道中,我们看到不少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巨额捐助,不论是单笔最高捐赠还是普通民众自发捐款的规模,相信都创造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个新纪录。在经历如此庞大的社会捐款之后,如果没有一个监督奉献的爱心的是否达到其利用价值的制度,我们有理由担心,那些有良心、有责任的企业公民和普通民众有可能对慈善事业失去信心。
3. 善款监督,曾因“承诺捐款未到位”而一度在舆论中处境不利的知名跨国企业沃尔玛,日前又因为一份在企业内部流传的群发邮件而披露出“公司把本该交给国家支配的员工捐款自行处分”的丑闻。同样的质疑也存在于接收大笔捐款的NGO组织,善款究竟流向何方?有无挪为他用?捐助者的疑问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增无减。
4. 社会工作的倡导,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事业,在其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充分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体现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它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个人福祉、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社工的专业价值体现为“助人自助”,即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的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
5.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8%的企业经营者对“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示
认同。在2008年的地震灾难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倡和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6. NGO组织的公信力建设,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上演了一个捐赠神话,截至6月11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5.74亿元。在感叹捐赠神话的同时,也让中国的NGO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慈善事业作出的评价。这种尴尬局面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表露无疑。
7. NGO组织的品牌建设。在我国,对NGO运作的普遍认识是:NGO是以志愿精神为动力的非营利组织,作为公益组织,NGO应该埋头做实事,而不要去想什么宣传,更不能像企业那样花费力量去搞品牌,否则NGO将会失去其公益的纯洁本质,而向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沦落”。这种认知是公益对“品脾”的一种偏见,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NGO的成长和发展。
(十三)就业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2. 下岗再就业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底,我国失业人口达到1100-1300万人,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上海市也一样经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改革攻关的重要历史时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过量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十四)城市管理
1.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如何保存?
前门大街变成“迪士尼”。国外批评家指出,虽然北京前门大街改造秉承存留历史风貌的理念,但新建成的前门大街更像“迪士尼”,其观赏性大于作为传统商业街的使用效用。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变得小心翼翼,但如何找到改造和保护的方式仍值得深入探讨。
2. 城市小广告治理,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居民楼的楼道里,大街上的灯柱和墙壁及公车站牌上,随处可见豆腐块大小的小广告。既然是“癣”,便是一种病态。是病就得治。然而,“城市牛皮癣”发作有年,但治疗方法却一直未有突破。无论是用水洗或用手揭,还是用铲子铲,这些“外科手术”都是治标而不治本。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3. 城市管理的“疏”与“堵”,“城管李志强在执法冲突中遇害”,“城管打人致死”一系列的事件暴露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有专家认为,城管与非法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利益矛盾的激化点,违章摆摊、黑车等问题反映出这些地点的市民的购物、出行需求未得到满足。城市管理以疏导为主,通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通过合理的规划将“非法”人员收编到合法的队伍中来。
五、环境与灾害
(一)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危害人类的21世纪最大的问题,具有公地性、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叠加性、全面影响性和时空密集性等特点。
1. 温室气体减排,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在4月称,中国可能在2007今年或2008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后,荷兰环境评价部的一份报告则估算出,中国在2006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美国,达到62亿吨。中国政府并未回避问题,6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具体执行方案,并称将在年底对官员就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问责。 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我们提出,从2006年-201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
2. 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3. 水污染问题。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对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4. 农业污染问题。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930万吨(折纯),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5.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尽管居民对垃圾作了分类投放,最终却仍会被环卫工混杂着装进垃圾车里。调查发现,大多城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目前仍仅限于市民自觉投放的层次上,而在收集、运输、处理等后续环节上并没有做实“分类”…… 实际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精确区分是非常困难的,而配套设施的缺乏则更无法保证垃圾分类的实现。如此前分后合的做法,使得分类垃圾箱成了形象工程。
6. 垃圾处理与减排,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处理的投入,我国垃圾处理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十五”计划期间,
一大批垃圾处理项目按照新标准开工建设并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垃圾处理能力。但由于环境意识、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装备、设施配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垃圾处理处置仍在低水平上运行,已建处理设施运营情况不甚理想。垃圾包围城市、严重污染环境的态势,不但未能得到有效遏止,反而大有越演越烈的发展趋势。
7.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8. 沙尘暴,滚滚沙尘掠过华北、东北,跨过长江,频繁袭来的沙尘暴使人们体验到风沙的无情,天灾的恐怖。沙尘暴与其说它是天灾,不如说它是人祸!是乱砍滥伐留下结果,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退耕还林,就是高瞻远瞩的举措,我们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加强,但愿沙尘暴不再光顾。
9. 生物多样性破坏,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10.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已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性转折。但正确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框架,对那些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地区而言,很容易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11. 噪声污染,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
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二)环境污染治理
1. 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源头控制,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2. 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3. 城市环境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相关费用。
4. 新能源开发。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供应约束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近虑加远忧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大力开发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5. 能源节约利用。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亿吨,而同期国内石油的生产为2亿吨,缺口达1亿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紧张,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亟待树立能源节约意识。
(三)环境教育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正规教育中有关上述方面的内容极为稀少,所涉及到的环境教育基本上仅满足于环境知识的传递,而缺少对人类与自然环境本质关系的揭示,缺乏将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联系的分析,从而使得环境教育向技术方面倾斜。垃圾分类、绿色校园、节约水资源等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灾害问题
1. 灾害的预防。在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20亿人受到影响。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约百分之六十五。尽管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把灾害评估与早期预警相结合并采取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能够避免灾害成为灾难。也就是说可以采取行动来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
2. 灾害预警。在灾害频发的今天,灾害预警可以有效防范灾害,降低灾害对人民经济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损失。
3. 环境污染引发的灾害。松花江水质污染,四川煤气田井喷等事故引发水体、大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大批居民迁出,事故发生地成为死城。近年来,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产生的后果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防止事故发生,发生后如何将恢复环境,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五)灾害预警
1. 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期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政府要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2. 灾害演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年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中灾害预防演习安排较少,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在灾害频发的今天,应急防灾的教育与演习十分重要。
(六)灾后重建问题
1. 灾民心理重建问题。在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人整个就反应系统全部失灵了,叫“木僵状态”,就是反应迟钝,然后记忆困难。记忆空白,就是这是人整个感觉很迟钝,这个是需要一段时间要康复的。
2. 灾后经济重建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在经济领域所造成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资产(特别是不动产贬值)、人员、自然禀赋等要素上,重建的蓝图不能囿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性问题,而要着眼于提升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素质,坚持高起点、可持续、良性循环、和谐共生为原则,尽可能地一步到位,变输血为造血,避免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
六、政治与法律
(一)政务公开
1.政府公信力建设。“周老虎”是去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周老虎”事件,是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面对汹涌的舆论监督,作为政府部门陕西省林业厅草率认定虎照为真并轻率发布是很严重的错误;在公众质疑声中意识到可能犯错却拒不承认则是更加严重的错误;而后又像无赖一样既不进行二次鉴定又不愿意认错则是大错而特错。令人欣慰的是,陕西省政府最终成立了调查组,既给出了真相,又作出了处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虽然陕西省政府的查处来得晚了些,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政府的诚信及其形象。这既是一堂生动的政府诚信课,也是一堂生动的危机公关课。经过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洗礼,陕西省以及各地政府的诚信意识以及危机处理水平应该会得到一次很大的提高。
2. 审计结果的公示。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的监督活动。审计结果对公众进行公示,是政府对公众负责的有效途径。
3. 公众监督政府行为。在“周老虎”事件中,由于公众的参与,虎照的真假才得以水落石出,公众在事件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未来公众参与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方式值得提倡。
4.行政传播的透明度。杨佳上海袭警案留给人们不尽的思考,在公众的不断追问下,上海公安局显得十分“沉默”,这种沉默造成公众的不满,甚至发生道德的偏移,称杨佳为“义士”,作为事件的主体,上海公安局有必要向社会公示案件办理的进展,通过有效的方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舆论谴责。
(二)行政流程的简化
1. 行政流程繁琐,企业反映,政府部门的审批、验收、报送数据、缴纳费用的程序虽然进行的一定的简化,但有的程序仍十分繁琐,比如工伤审批的周期从申请到审批完成要3个月的时间,建议部门之间进行联合,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工作效率。2. 企业报送数据的重复问题,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科室之间报送数据有重复的现象,同时报送数据的流程、时间、周期对于企业运营来说,存在不方便的地方。
(三)反腐倡廉;
1. 限制公权力滥用。成都一个人喝了酒和警察发生了一点争执,被警察把两条腿给打断了。湖南某地一名工商管理人员收管理费,卖菜的小贩说早上还没卖到钱,就抬腿一脚,把卖菜的给踢死了。大学生孙志刚,就因为没有带证件被抓起来。在全国政协社科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上述滥用公权现象提出了激烈批评。这些严重损害人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公职人员违法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制定民法典,通过一部完善的、进步的、科学的民法典向整个社会,特别是向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灌输私法观念、私权观念,约束国家公权力的行使,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使政府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2. 腐败问题。反腐败问题一直是论坛关注的热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反腐败是个大工程,荡涤腐败,清明社会,需要更多人的意见和智慧。
(四)普及法律
1. 中国公民的法律知识缺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一方面容易犯一些错误,甚至连自己犯了错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国法律普及率低,尤其是与公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的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民工、妇女等弱势群体,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的行动都存在欠缺
(五)法律援助
1. 法律援助的有效性,根据《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在诉讼阶段。但法律援助的对象都是困难人群,漫长的诉讼程序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使大部分困难人群难以承担。由于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在知识、经济等条件上不对等,很多进入诉讼程序的诉讼案件因农民工举证不足而败诉。如何建立有效的法律援助体系,帮助弱势群体取证、监督,需要各界的支持
2. 青少年犯罪,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应该怎样来面对?
(六)中国法律清理与完善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我国现行的不少法律条文存在瑕疵,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中国的法制进程很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立法质量不高的劣法、笨法。而如果要形成一个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就必须对这些不发挥作用或限制社会发展的劣法进行一次大规模清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旺生有所期待。 2008年4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这一众人期待的行动,列入了新一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中。
1.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完善,“百安居名誉权纠纷案件”、迅雷诉讼案、中国盗版市场问题,一系列的事件说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知识技术创新,新专利技术引进等工作,也在世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2. 新劳动法中“无固定期合同”引发的经济和就业问题,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公众认为新劳动法倾向于保障劳方利益,是值得提倡的;另一方面有人提出,新劳动法“维护懒人”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劳动法规定过严将引发“避法潮”,难以真正保障劳方利益。新劳动法出台,企业和劳动者各自出对应措施,辞退潮、拒签潮等问题随之引发社会讨论。
3. 新劳动法下的劳资关系的协调。2008年6月6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上,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玉国向会议作了《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检查报告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总体上情况良好,但超时加班和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现象仍较为突出。有的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用计件工资变相掩盖超时加班的违法行为,劳动者靠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取劳动报酬。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存在将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成最高工资标准,不区分正常的法定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和加班时的劳动报酬、压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定额等问题,直接导致职工收入偏低。
4.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决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者之间,不仅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而且它们的效力也是不同的。它们的效力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些地方性法规存在违反宪法,违反行政法规的情况,规范地方性法规需要关注。
5. 物权法出台带来的变化。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首次确认了物权的类型,明确物权保护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的问题,划清个人(社会)和政府各自行使权利(力)界线。物权法的立法给行政执法、依法保护集体和个人财务、房地产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工作契机。
6.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等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公开劳动保障业务工作流程、职责范围、服务标准等内容,接受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7. 互联网法律的建立与完善。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发展,由互联网引发许多问题和纠纷,比如域名抢注、网民言论、网上著作权、电子商务诚信、网络
病毒、网络犯罪等问题凸现,如何在不影响网络发展的情况下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立法成为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
8. 量刑标准的判定。许霆取款案量刑过重,公众质疑判决的依法性和公正性,法律是规范社会的一个工具,法律并没有必要非采取置人于死地或用许一生的人身自由来赎罪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因此,法官在量刑的时候应该考虑惩罚的效果,中带你在于给犯罪分子悔过的机会,尊重人权。
9. 公益诉讼问题。“公益诉讼”,主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公民以个人名义进行“公益诉讼”的行为。2005年8月3日,因收取“进津费”,李刚博士状告天津市政工程局一案,开庭审理。由这个案件开始,“公益诉讼”这个话题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时下很热的一个公众话题。
中 国 民 生 问 题 清 单
中国扶贫基金会
2008年8月
一、文化教育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1. 招生公平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学校招生的公平性?
2. 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3. 贫困生的教育问题。近年来与贫困生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由贫困生带来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教育和心理问题爱到广泛关注。大学每学年都有很多贫困生,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有的达上千万元之多,学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但相对于贫困生的庞大数量实在是太微弱了。
4. 择校制度。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户籍和区域管理,中国的择校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教育内容
1. 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恶性事件。“开平市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性虐待视频”近日在网上广泛流传,很难相信几个十几岁的少年竟有如此“狠毒”之心。与“马加爵”事件、校园偷拍事件一起,都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缺失。在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未将来的社会埋下不稳定的炸弹。
2. 正当渠道的性教育缺失引发社会问题。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如何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性观念?高校调查表明,只有76.6%的男生认为自慰是“自然正常”、“有好处”的,对自慰的看法是积极的,而女生只有51.8%。其中有2.7%的男生和2.6%的女生认为自慰是违反道德的;15%的男生和18.5%的女生认为自慰会有损健康和性能力。由于缺少正确的性教育渠道,只能从三级片、低级杂志等地方取得片面的性知识,影响青少年正常的性学观。许多大学生有基本的避孕常识,但不懂得具体方法及工具、药品的使用。这些都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3.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影响文化传承。中小学不设(毛笔)书法课,小学升初中不考语文,只考数学和英语,这不禁让人对上世纪70年代黄帅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与今日英语狂热的理性思考,我们是否不左就右?我们不应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
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 灾害与安全教育的提倡。如果不是汶川大地震,我们不可能把灾害教育列在我们的教育清单里。但其实,在灾难频发地和发达国家,减灾、防灾的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它已经成为每个儿童的生存的重要课程。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
5. 心理教育。随着就业、升学等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进行心理的自我调剂?大学校园的跳楼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
6 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互联网上信息安全,网络交友规则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学校教育
1. 应试教育的优劣的讨论。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
2.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有几大特点:延续性和继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内容应当保留,哪些内容又值得提倡,一直是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
3. 素质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于是乎,除了拼命找“好学校”外,就是见班就报,什么琴棋书画,数学外语等等,样样不拉。新教材改革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不少家长担心素质教育的减负意味着减能力,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在家庭加负,教育体制改革的效果不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五)家庭教育
1. 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宣布从今年9月1号起,全区小学生到校时间由原来的早7:30推迟到8:00,并规定一律取消早读,目
的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必要的睡眠和休息。没想到的是,在教委看来一项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的政策,却遭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一名5年级学生的父亲表示,不能依着孩子不起床,早上的时间无论做练习还是背课文都能学到东西,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想法。
2. 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家庭虽然也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用方式和方法多简单粗暴,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很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育救助。贫困、服刑、畸形家庭的儿童享受教育机会少,家庭关注少,在受教育方面存在困难,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其犯罪或边缘化的可能性更大,需要社会机构对此类儿童进行教育救助,帮助他们完成应受的教育。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开展了针对家庭有问题的儿童的救助活动,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六)教育体系
1. 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薪资、地位、自由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2. 民办高校的社会作用。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与中青世纪教育机构等主办方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调查统计,6月22日将7项数据指标位于前十位的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中国软件管理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北京人文大学和燕京华侨大学作为代表的首都民办高校品牌实力的典范向社会整体公布。这标志着北京“十强”民办大学新鲜出炉。
3.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将于年底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的覆盖率可达98%。
4. 在职教育。教育改革的呼声近来越来越高,但人们关心的领域大多是全日制教育,对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关注较少。而在职教育恰恰是管理最为混乱,最不规范,最需要改革的一块。在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必须整顿和规范。
5. 教育乱收费。在今天的“知本时代”,教育越来越收到国人重视,同时教育收费也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哪里?教育资源该如何合理配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呢……
(七)教师培养
1. 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何提倡教师师德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2. 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八)文化活动
1.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问题。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城市人文形象的重要标志.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内心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对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下乡问题。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下乡容易扎根难,下乡文化的作用等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3. 社会诚信的缺失。信用卡恶意透支,持假证书毕业,假老虎,假羚羊等事件,反映出社会诚信的缺失,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地方的党和政府的威信下降、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市场信用严重缺失等等,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4. 中国电影分级制度。“色戒”因情色内容对儿童有不良影响,其女主角遭到广电总局的封杀,如果中国设立完整的电影分级制度,可以更有效规范和促进电影市场发展。
(九)文化的传承
1.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到底是否值得发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2.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言,必须遵循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任何创新都不能离开传承,但是中国的文化由于历史原因,传承效果不佳,并且随着洋文化的不断冲击,出现洋节热中节冷的现象,虽然2008年中国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但是公众对传统节日如何过还存在疑惑。
3.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起来,更要不断的重复和创新,在人民网上曾有一篇很热的文章《民间艺术像珍稀动物每分钟都在消亡》,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医疗卫生
(一)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 医德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防止药物的滥用。2007年11月21日,怀孕9个月的李丽云因呼吸困难,在同居男子肖志军的陪同下赴北京某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发现孕妇及胎儿均生命垂危。由于肖志军多次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最终孕妇及体内胎儿不治身亡。肖志军拒签字致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据《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明祥教授认为,肖志军不构成过失杀人罪,医院至少应该受到道义上的指责。
2. 民营医院的发展。80年代民营医院开始在医疗行业中出现,经过这么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给整个医疗体制带来竞争和活力,对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让患者能够真正享受到低廉、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民营医院也正遭遇着阵痛……
3. 异地统一医保的问题。我国有1.4亿多老年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中有一些异地居住,确实带来医疗保险费用异地报销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探索了一些办法。一种办法是老年人在居住地看病就医后,由原医保管理地定期给予报销;另一种办法是医保管理
地区的医保经办机构,对异地安置比较集中的地区,委托当地医保经办机构代管。
4.医患关系。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关心的一个沉重话题。随之而生的,还有医生与患者之关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常有患者抱怨,大夫在给病人看病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病人提出的疑问也是爱搭不理,这种现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5.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例如,北京1200万人有三甲医院57家,而有些千万人口的城市,却连一家三乙医院也没有。
6. 医疗收费高。中国数所名校乱收费行为被曝光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向外界公布了八起医药价格违法案件,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名院被官方点名。79岁的董合久,九个月内被迫9次转院后,含恨而终;注射液3元卖不掉,涨到288元却畅销,为什么?医生开出一盒回扣是50元;中国医改最大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巨大的利益难以撼动。
7.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滞后。近几年医疗救助目标人群覆盖率低,救助项目涉及范围较窄,医疗救助标准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诊疗过程不良开支过大,医疗成本上涨,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异化现象;管理上的缺陷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卫生政策上的缺失,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平衡;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滞后,致使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工作缺少法律保障。
8. 医院公益和营利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医院承担的功能、任务与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存在矛盾。多年来,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只有通过增加服务手段增加经济收益,以维护正常的运行和发展。这种创收机制导致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群众负担逐年上升,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形成恶性循环。
(二)医疗保障框架的建立
1. 如何建立覆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框架,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
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2. 改革就医制度,普及网上挂号、电话预约挂号等便捷方式,推广挂号实名制度等。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目前国家通过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制定严格的控制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办法,逐步解决农村医疗的问题
1. 医疗制度公示,加强医院药品零售、医疗器械检查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完善公示制度
2. 平抑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采用财政扶持、民间捐助相结合方式,扩大平价医院、平价药店覆盖面
3. 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保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 社区医院的发展。发展城市社区医院,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5. 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问题。对低收入者降低医保理赔门槛、提高报销比例,发挥医保“社会稳定器”作用,近期降低医保报销基线。
6. 新医改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
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四)医疗卫生体系的监管问题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法制还不够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在行政执法、加强监管等方面还不够有力,致使部分地方、部分医院问题层出不穷,医疗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生病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影响。
(五)禁烟;
关于吸烟的危害,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嗜烟如命者却大有人在,全球每10支香烟中就有3支是在中国消费的。一项有18万多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公共场所吸烟被评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十大生活陋习之首,在北京十大环保公约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也位列其首。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正式实施。任何禁令的执行都是一个难题,有禁无止既会使禁令无法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又会损害禁令的威严和公信力。对于北京乃至中国,禁烟会成为转瞬即逝的形式主义浪花,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转折点?
(六)流行病的控制;
各种传染病因其特异的流行环节、特征及不同的外界环境,因而它们的预防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绝大多数传染病只能以控制发病与防制流行为目标。极少数疾病由于条件成熟,措施有效,可以达到消除的要求。为了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人们期望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流行病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迈向消除,最终才能达到消灭的目标。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
(一)收入增加
1.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它是基于居民财富逐步累积、财产性收入快速而不均衡增长的背景,是对财产性收入的承认和肯定,是防止财富在积累过程中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收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要通过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群众拥有”的路径,让财产性收入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 "的现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这一公认的经济增长的"恶魔",既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遭受重创,也可能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改变。
1. 物价上涨;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8.7%,月环比上涨了2.6%。这一数据与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为6.6%一起,再度向我们揭示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物价上涨趋势仍在延续,通胀压力仍在进一步增强。
(三)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 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6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变了农村面貌。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在农民心目中都是需要改善的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民收入问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统计表明,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但是与其他的社会阶级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及社会整体收入增加的速度。
4. 农业发展结构。每年国家的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同时取消了农业税,其他的乱收费现象也在不断的治理过程中。
5. 农民的社会地位。目前来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阶层,而那些所谓的“城里人”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农民。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你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6.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目前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
(四)人口问题
1.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暂住人口”问题;一是从跨区域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劳动力”或“民工潮”问题。
2.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王翔委员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导致人口危机: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不平衡危机、人口老龄化不正常危机和维护人口正常替换不合理危机。同时,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影响提升素质:一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反比例增长问题令人担忧,城市居民实行“一胎制”,而广大农
村地区“二胞胎”已是普遍现象;新增人口接受教育的落差问题令人担忧;三是计划生育引发的道德问题令人担忧,社会上出现包二奶、假离婚甚至借腹生子现象。
3. 人口增加引发的社会问题。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人口的增加造成贫困、资源匮乏、就业难等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城市文明。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如何促进城市持续和谐发展?
(六)促进创业
创业不仅包括创办中小企业,还包括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合作组织以及新的项目,特别是国家和地方优先重点发展的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要使就业扶持政策与产业行业优惠政策形成支持创业的合力。
(七)税收
1.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依据。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税起征点如何调整?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保护低收入人群的利益,还是降低个税起征点以防止漏税,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自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但是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存在欠缺,导致漏税、对税收制度不满的现象存在
3. 税收结构的问题,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让大多数中等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缴税,而理应多缴税的高收入者却缴税很少。
(八)经济发展问题
1. 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企
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进出口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九)奥运会举办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这将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各方面的突破性发展。从宏观来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奥运会的召开在某些方面也会对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
1. 奥运后经济的发展。奥运会开始筹办以来,对北京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研究分析表明,奥运经济效应的发挥为北京年经济增长带来两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作用。北京市统计局于秀琴副局长也认为,奥运会的筹办对北京近年较快、稳定的增长影响很大。但是,奥运会后北京经济或将放缓。北京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黄为指出,从历届奥运会的规律看,北京奥运后经济减缓有其可能性。如何维持奥运后北京经济持续的快速、稳定增长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2. 奥运影响公众生活。在筹备和举办奥运后期间,出台了单双号限行、场馆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绿化、环境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奥运期间提倡的排队出行、文明用语、爱护公共环境等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公众的生活。
(十)股市行情
2007年,中国股市覆雨翻云,股票指数波澜壮观、屡创新高,暴涨与阴跌扰乱了人们的心,流动性过剩和本币升值导致的资产价格重估是2007股市的两条主线。全球经济较快增长,企业盈利提升和流动性过剩等共同推升了本轮牛市。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币升值、市场流动性仍然过剩的背景之下,2008年中国股市仍然充满着诱惑和期待。
1. 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负责人日前说,当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以及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和健全,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十一)贫富差距增加
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失业、腐败、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相对突出。种种迹象表明,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1. 仇富现象。产生仇富心理既有一般人性方面的因素,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制度的不完善会进一步刺激和加重人们的仇富心理。
2. 垄断行业性高收入问题,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
3. 社会收入分配;我国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是由改革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垄断和特权等原因造成。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分配机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住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 房价调控。除了深圳、广州等城市房价在2007年岁末有所下降外,全国房市还是涨声一片,而且各地房价与几年前相比,涨幅很大。有专家认为由于地价上涨趋势明显,房价的上扬依然不可避免。也有一部分专家指出,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价有望降到合理的价格,两种观点不断交锋,未来房价的走势仍是不解之谜。
2. 经济适用房。排号难、审核松、富人化趋势明显等问题,使原本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在现实操作中走了样、变了味,据二手
房经纪公司透露,目前私下交易现象突出,经济适用房是否能有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还是成为炒房的捷径?
3. 限价房分配,广州乃至国内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限价房项目,竟然是优先甚至定向销售给单位内部员工的"史上最豪华"单位自建房,这种嬗变令人颇为咋舌。
4. 廉租房分配,政府在加大廉租房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对于廉租房的分配,以及包括续租、转让等在内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二)交通
1. 交通拥挤,城市交通拥堵,导致市民上下班时间成本高;公众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停车难,行车难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影响大气环境的问题之一,交通的拥堵问题对奥运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2. 燃料涨价。燃料涨价属于世界问题,而涨价的燃料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3. 轨道交通,中国轨道交通覆盖率低,构成不合理的现象影响社会交通和公众出行。
4. 公交票价如何制定?北京公交降价,深圳公交涨价,公共交通价格的变动有利有弊。公交票价定为多少合理?如何确定?
(三)权益与保障
1. 妇女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从广义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狭义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又以弱势群体为主。国家通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社会成员得以平等地分享文明社会成果,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2. 儿童保护。弱势儿童权利保护,防止对儿童的暴力和虐待,预防未成年人违法,关爱残疾儿童和儿童权利与人类进步等方面都属于儿童保护的范畴
3. 中国的人权建设。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受到抨击,传统文化提倡的集体大于个人的道德水准越来越受到个人主义的挑战。从范跑跑事件看到,自我和牺牲之间的天平该如何倾斜,其实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外交部发言人对外国不友好人士讲:中国的人权改善由13亿中国人民说了算。那么,中国的人权该如何建设呢?
4.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许多实际的问题,选举秩序混乱,基层行政机关决策透明度不高,村务公开不规范,人才建设不力,基层公众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且受到旧观念的影响,民主意识不强。
5. 异地养老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很快,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此同时,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也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3170万增加到2006年的4635万人,增加了46.21%.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是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各省市之间的制度鸿沟一般人是难以逾越的。同时,对退休人员而言,名为“属地管理”,而实际上是“属单位所在地管理”。老人在社会保险方面遇到情况,在单位所在地还有个说话的地方,离开单位所在地就成了离群的孤雁,有问题就难以解决。
6. 保险业理赔难。目前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离不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问题是,许多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保险理赔过程中常感到“理赔难”,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保险合同专业性较强而保险公司或其代理人在投保时又未完全讲清楚;从主观上讲,则是很多投保人并没有或没有足够知识认真通读和读懂保险合同。不管其中的“谁是谁非”,这个问题的解决牵动着亿万国民的神经
7. 低保线上调。广东农村低保线提至1200元,安徽农村低保线提至860元,近几年全国的低保线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调。
(四)流动人口管理
1. 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的呼声向来已久,而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早已是不争的常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户籍制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人口的管理,它是以行政管理的视角为主体,民众自由迁徙的利益往往让步于管理的便
利。对人口进行地域的限制,从而减化了社会结构,对于指标化的行政思维来说,户籍制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跃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前进,人口流动的频率随之也不断加大。市场经济需要社会资源的充分涌动,人口也不例外。当然,人口自由流动的现实需求背后,也包涵着个体权益、身份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挣脱户籍制的束缚,让自己不因出身而限制了生活的地域,已经成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2. 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根据某项调查,接近半数身在北京的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而享有医疗、工伤等保障的农民工比例更低。
3. 农民工对保障的认知不足。不知道要签合同,不知道要保障,不知道安全问题,缺乏法律意识
4. 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问题(如讨薪、工伤)。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但建筑单位欠发工资现象屡有发生。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调控办法,维护农民工利益
5. 农民工融入城市。调查显示,对于农民工进城这个问题,京沪穗三地有3
5.3%的人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地不多了,农民进城也是谋生的需要,但是也有四分之一(25.6%)的受访者反对农民工进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农民在农村一样可以赚钱,他们到城市则抢了城市居民的饭碗。还有14.5%的受访者不支持农民进城是因为他们生活习惯太差,随地吐痰,不注意穿着,影响城市形象。
(五)收入问题
1.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按地区确定的,全国没有统一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统一管理。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诸项因素发生变化,则各地有调整最低工资的权力。
(六)扶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期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七)劳动与就业
1. 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问题。签订了就业协议,苦等数月后却被告知因患“乙肝小三阳”不予录用。今年4月中旬,毕业于广西大学的周龙以侵害人格权为由状告广西某有限公司,要求赔偿违约金及精神抚慰金。日前,受理该案的钦州市钦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广西某公司赔偿周龙精神抚慰金1万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也要求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但是不少企业在招聘之时,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作为拒绝劳动者的原因,弱势劳动者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
2. 带薪年假让劳动者无假可休? 国家出台带薪年假的政策,充分保障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配合取消长假,推动国内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企业和单位借此政策缩短原有的休假时间,或者制定苛刻的休假政策,导致部分企业职工的年假“缩水”。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全国各地传出国家完善"带薪年休"制度的呼声。
(八)劳动保障
1. 高强度工作引发的身心亚健康。华为员工跳楼,青年白领猝死的报道,青年劳动群体的工作状况堪忧。有调查发现,不少行业白领的工作时长达到12小时/日,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身体、心理亚健康现象频繁发生,引发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2. 劳动合同规范性问题。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不愿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有的企业即使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够规范,条款内容比较简单、空洞,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劳动时间、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没有列入。
3. 维权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基层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基层单位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劳动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遭遇侵权问题的劳动者往往维权无
门,不知通过何种组织或机构维权,劳动者维权途径的构建也是亟需推进的工作
(九)社会服务
1. 养犬引发的问题。因养犬引发的犬伤人、犬扰民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公害。日前,北京市为此启动了以“创建和谐社会,争做文明养犬人”为主题的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无证养犬、公共场所违规遛犬等问题。
2. 老年人社会服务。未来二、三十年以后,中国将步入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如何尽快健全老年社会服务政策,构建起一套完善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是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出台的老年社会政策对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目前已经难以应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社会服务需求。
3. 社区管理与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灾区建设
1. 灾民就业问题。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灾民未来的就业问题浮出水面,如何让有技能的灾民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具备专业技能灾民进行职业培训,得到生存的技术,是亟需解决的灾后问题。
2. 灾民法律援助。灾害发生后,依法处理各种继承、公证、救助手续,切实未灾民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3. 灾害引发的环境问题。地震之后,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受灾地区防范和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各级环保部门要密切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确保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防范大量使用融雪剂后可能产生的水环境污染,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加强供电、交通恢复后生产企业治污设施监管,保障在线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坚决杜绝企业擅自停用治污设施,切实防止发生重特大环境事件。
4. 灾害后传染病的防治。地震灾害发生后, 由于地震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水源与食物污染等极易引起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地震灾后尤其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易造成人员外伤,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十一)社会治安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经济向前发展的保障,但是我国一些治安乱点屡打不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部分地方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爆炸、火灾、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城市中流浪人员结成帮派,划地为界;各种偷窃抢劫行为依然不息;暴力拆迁行为让业主颇有怨言……如何切实加强治安管理工作,严防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如何才能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避免各类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有哪些还亟待改进……
1. 削减刑事犯罪。刑事犯罪对公众的影响力最大,偷窃、抢劫杀(伤)人行为,成为各地屡见不鲜、难以根治的治安顽症,使老百姓没有安全感。
2. 农村治安问题。讲三农问题,我们也只不过是看到经济方面的调查和数据,其实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更令人担忧。城市有充足的警力做保障,而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却很少有人关注。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人群,目前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抵抗力量几乎为零。前不久发生的河南、河北、安徽连环入室强奸、杀人案,大多是灭门案,而且案件久侦不破。事实上,案犯的做案手段并不是很高明,现场也都是原始现场并留有大量的痕迹和遗留物,但是案子为何久侦不破,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的不重视和对边远地区的农村弱势群体的漠视。现在讲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谈社会治安问题,切实不要把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给遗忘了。
3. 城市治安问题。“城市治安”在一个时期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城市都无法回避,并都在殚精竭虑予以改善的“民心工程”。以广州为例,治安问题被许多人所诟病,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为治安问题出台众多举措,但是城市治安的改善还需要包括公众在内的多方努力。
(十二)公益事业与NGO组织的发展
1. NGO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组织”)无论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估计有300多万家),还是其发挥的社会作用,以及获得的良好社会影响,在地震这场灾难中,一夜间令大部分中国地下NGO都站到亮处,承担救灾义务,而政府也对他们持包容态度,让一直“发育不良”的地下NGO得见天日,政府各部门还提供方便,为NGO建构庞大救援空间。这大批无偿的义务民间组织,过去十年来在中国散播人道关怀和培训志愿者的种子,使得这次救灾工作一呼百应。这些民间组织更人性化的具体而微的救助工作,许多时候不是政府能够替代的,实实在在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
2. 善款落地模式。在为救助汶川大地震的捐赠报道中,我们看到不少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巨额捐助,不论是单笔最高捐赠还是普通民众自发捐款的规模,相信都创造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个新纪录。在经历如此庞大的社会捐款之后,如果没有一个监督奉献的爱心的是否达到其利用价值的制度,我们有理由担心,那些有良心、有责任的企业公民和普通民众有可能对慈善事业失去信心。
3. 善款监督,曾因“承诺捐款未到位”而一度在舆论中处境不利的知名跨国企业沃尔玛,日前又因为一份在企业内部流传的群发邮件而披露出“公司把本该交给国家支配的员工捐款自行处分”的丑闻。同样的质疑也存在于接收大笔捐款的NGO组织,善款究竟流向何方?有无挪为他用?捐助者的疑问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增无减。
4. 社会工作的倡导,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事业,在其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充分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体现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它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个人福祉、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社工的专业价值体现为“助人自助”,即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的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
5.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8%的企业经营者对“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示
认同。在2008年的地震灾难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倡和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6. NGO组织的公信力建设,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上演了一个捐赠神话,截至6月11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5.74亿元。在感叹捐赠神话的同时,也让中国的NGO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慈善事业作出的评价。这种尴尬局面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表露无疑。
7. NGO组织的品牌建设。在我国,对NGO运作的普遍认识是:NGO是以志愿精神为动力的非营利组织,作为公益组织,NGO应该埋头做实事,而不要去想什么宣传,更不能像企业那样花费力量去搞品牌,否则NGO将会失去其公益的纯洁本质,而向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沦落”。这种认知是公益对“品脾”的一种偏见,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NGO的成长和发展。
(十三)就业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2. 下岗再就业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底,我国失业人口达到1100-1300万人,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上海市也一样经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改革攻关的重要历史时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过量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十四)城市管理
1.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如何保存?
前门大街变成“迪士尼”。国外批评家指出,虽然北京前门大街改造秉承存留历史风貌的理念,但新建成的前门大街更像“迪士尼”,其观赏性大于作为传统商业街的使用效用。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变得小心翼翼,但如何找到改造和保护的方式仍值得深入探讨。
2. 城市小广告治理,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居民楼的楼道里,大街上的灯柱和墙壁及公车站牌上,随处可见豆腐块大小的小广告。既然是“癣”,便是一种病态。是病就得治。然而,“城市牛皮癣”发作有年,但治疗方法却一直未有突破。无论是用水洗或用手揭,还是用铲子铲,这些“外科手术”都是治标而不治本。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3. 城市管理的“疏”与“堵”,“城管李志强在执法冲突中遇害”,“城管打人致死”一系列的事件暴露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有专家认为,城管与非法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利益矛盾的激化点,违章摆摊、黑车等问题反映出这些地点的市民的购物、出行需求未得到满足。城市管理以疏导为主,通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通过合理的规划将“非法”人员收编到合法的队伍中来。
五、环境与灾害
(一)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危害人类的21世纪最大的问题,具有公地性、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叠加性、全面影响性和时空密集性等特点。
1. 温室气体减排,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在4月称,中国可能在2007今年或2008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后,荷兰环境评价部的一份报告则估算出,中国在2006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美国,达到62亿吨。中国政府并未回避问题,6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具体执行方案,并称将在年底对官员就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问责。 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我们提出,从2006年-201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
2. 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3. 水污染问题。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对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4. 农业污染问题。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930万吨(折纯),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5.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尽管居民对垃圾作了分类投放,最终却仍会被环卫工混杂着装进垃圾车里。调查发现,大多城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目前仍仅限于市民自觉投放的层次上,而在收集、运输、处理等后续环节上并没有做实“分类”…… 实际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精确区分是非常困难的,而配套设施的缺乏则更无法保证垃圾分类的实现。如此前分后合的做法,使得分类垃圾箱成了形象工程。
6. 垃圾处理与减排,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处理的投入,我国垃圾处理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十五”计划期间,
一大批垃圾处理项目按照新标准开工建设并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垃圾处理能力。但由于环境意识、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装备、设施配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垃圾处理处置仍在低水平上运行,已建处理设施运营情况不甚理想。垃圾包围城市、严重污染环境的态势,不但未能得到有效遏止,反而大有越演越烈的发展趋势。
7.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8. 沙尘暴,滚滚沙尘掠过华北、东北,跨过长江,频繁袭来的沙尘暴使人们体验到风沙的无情,天灾的恐怖。沙尘暴与其说它是天灾,不如说它是人祸!是乱砍滥伐留下结果,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退耕还林,就是高瞻远瞩的举措,我们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加强,但愿沙尘暴不再光顾。
9. 生物多样性破坏,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10.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已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性转折。但正确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框架,对那些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地区而言,很容易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11. 噪声污染,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
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二)环境污染治理
1. 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源头控制,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2. 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3. 城市环境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相关费用。
4. 新能源开发。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供应约束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近虑加远忧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大力开发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5. 能源节约利用。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亿吨,而同期国内石油的生产为2亿吨,缺口达1亿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紧张,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亟待树立能源节约意识。
(三)环境教育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正规教育中有关上述方面的内容极为稀少,所涉及到的环境教育基本上仅满足于环境知识的传递,而缺少对人类与自然环境本质关系的揭示,缺乏将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联系的分析,从而使得环境教育向技术方面倾斜。垃圾分类、绿色校园、节约水资源等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灾害问题
1. 灾害的预防。在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20亿人受到影响。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约百分之六十五。尽管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把灾害评估与早期预警相结合并采取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能够避免灾害成为灾难。也就是说可以采取行动来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
2. 灾害预警。在灾害频发的今天,灾害预警可以有效防范灾害,降低灾害对人民经济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损失。
3. 环境污染引发的灾害。松花江水质污染,四川煤气田井喷等事故引发水体、大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大批居民迁出,事故发生地成为死城。近年来,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产生的后果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防止事故发生,发生后如何将恢复环境,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五)灾害预警
1. 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期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政府要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2. 灾害演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年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中灾害预防演习安排较少,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在灾害频发的今天,应急防灾的教育与演习十分重要。
(六)灾后重建问题
1. 灾民心理重建问题。在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人整个就反应系统全部失灵了,叫“木僵状态”,就是反应迟钝,然后记忆困难。记忆空白,就是这是人整个感觉很迟钝,这个是需要一段时间要康复的。
2. 灾后经济重建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在经济领域所造成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资产(特别是不动产贬值)、人员、自然禀赋等要素上,重建的蓝图不能囿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性问题,而要着眼于提升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素质,坚持高起点、可持续、良性循环、和谐共生为原则,尽可能地一步到位,变输血为造血,避免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
六、政治与法律
(一)政务公开
1.政府公信力建设。“周老虎”是去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周老虎”事件,是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面对汹涌的舆论监督,作为政府部门陕西省林业厅草率认定虎照为真并轻率发布是很严重的错误;在公众质疑声中意识到可能犯错却拒不承认则是更加严重的错误;而后又像无赖一样既不进行二次鉴定又不愿意认错则是大错而特错。令人欣慰的是,陕西省政府最终成立了调查组,既给出了真相,又作出了处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虽然陕西省政府的查处来得晚了些,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政府的诚信及其形象。这既是一堂生动的政府诚信课,也是一堂生动的危机公关课。经过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洗礼,陕西省以及各地政府的诚信意识以及危机处理水平应该会得到一次很大的提高。
2. 审计结果的公示。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的监督活动。审计结果对公众进行公示,是政府对公众负责的有效途径。
3. 公众监督政府行为。在“周老虎”事件中,由于公众的参与,虎照的真假才得以水落石出,公众在事件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未来公众参与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方式值得提倡。
4.行政传播的透明度。杨佳上海袭警案留给人们不尽的思考,在公众的不断追问下,上海公安局显得十分“沉默”,这种沉默造成公众的不满,甚至发生道德的偏移,称杨佳为“义士”,作为事件的主体,上海公安局有必要向社会公示案件办理的进展,通过有效的方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舆论谴责。
(二)行政流程的简化
1. 行政流程繁琐,企业反映,政府部门的审批、验收、报送数据、缴纳费用的程序虽然进行的一定的简化,但有的程序仍十分繁琐,比如工伤审批的周期从申请到审批完成要3个月的时间,建议部门之间进行联合,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工作效率。2. 企业报送数据的重复问题,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科室之间报送数据有重复的现象,同时报送数据的流程、时间、周期对于企业运营来说,存在不方便的地方。
(三)反腐倡廉;
1. 限制公权力滥用。成都一个人喝了酒和警察发生了一点争执,被警察把两条腿给打断了。湖南某地一名工商管理人员收管理费,卖菜的小贩说早上还没卖到钱,就抬腿一脚,把卖菜的给踢死了。大学生孙志刚,就因为没有带证件被抓起来。在全国政协社科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上述滥用公权现象提出了激烈批评。这些严重损害人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公职人员违法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制定民法典,通过一部完善的、进步的、科学的民法典向整个社会,特别是向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灌输私法观念、私权观念,约束国家公权力的行使,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使政府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2. 腐败问题。反腐败问题一直是论坛关注的热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反腐败是个大工程,荡涤腐败,清明社会,需要更多人的意见和智慧。
(四)普及法律
1. 中国公民的法律知识缺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一方面容易犯一些错误,甚至连自己犯了错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国法律普及率低,尤其是与公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的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民工、妇女等弱势群体,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的行动都存在欠缺
(五)法律援助
1. 法律援助的有效性,根据《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在诉讼阶段。但法律援助的对象都是困难人群,漫长的诉讼程序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使大部分困难人群难以承担。由于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在知识、经济等条件上不对等,很多进入诉讼程序的诉讼案件因农民工举证不足而败诉。如何建立有效的法律援助体系,帮助弱势群体取证、监督,需要各界的支持
2. 青少年犯罪,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应该怎样来面对?
(六)中国法律清理与完善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我国现行的不少法律条文存在瑕疵,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中国的法制进程很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立法质量不高的劣法、笨法。而如果要形成一个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就必须对这些不发挥作用或限制社会发展的劣法进行一次大规模清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旺生有所期待。 2008年4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这一众人期待的行动,列入了新一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中。
1.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完善,“百安居名誉权纠纷案件”、迅雷诉讼案、中国盗版市场问题,一系列的事件说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知识技术创新,新专利技术引进等工作,也在世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2. 新劳动法中“无固定期合同”引发的经济和就业问题,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公众认为新劳动法倾向于保障劳方利益,是值得提倡的;另一方面有人提出,新劳动法“维护懒人”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劳动法规定过严将引发“避法潮”,难以真正保障劳方利益。新劳动法出台,企业和劳动者各自出对应措施,辞退潮、拒签潮等问题随之引发社会讨论。
3. 新劳动法下的劳资关系的协调。2008年6月6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上,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玉国向会议作了《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检查报告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总体上情况良好,但超时加班和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现象仍较为突出。有的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用计件工资变相掩盖超时加班的违法行为,劳动者靠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取劳动报酬。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存在将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成最高工资标准,不区分正常的法定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和加班时的劳动报酬、压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定额等问题,直接导致职工收入偏低。
4.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决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者之间,不仅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而且它们的效力也是不同的。它们的效力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些地方性法规存在违反宪法,违反行政法规的情况,规范地方性法规需要关注。
5. 物权法出台带来的变化。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首次确认了物权的类型,明确物权保护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的问题,划清个人(社会)和政府各自行使权利(力)界线。物权法的立法给行政执法、依法保护集体和个人财务、房地产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工作契机。
6.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等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公开劳动保障业务工作流程、职责范围、服务标准等内容,接受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7. 互联网法律的建立与完善。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发展,由互联网引发许多问题和纠纷,比如域名抢注、网民言论、网上著作权、电子商务诚信、网络
病毒、网络犯罪等问题凸现,如何在不影响网络发展的情况下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立法成为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
8. 量刑标准的判定。许霆取款案量刑过重,公众质疑判决的依法性和公正性,法律是规范社会的一个工具,法律并没有必要非采取置人于死地或用许一生的人身自由来赎罪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因此,法官在量刑的时候应该考虑惩罚的效果,中带你在于给犯罪分子悔过的机会,尊重人权。
9. 公益诉讼问题。“公益诉讼”,主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公民以个人名义进行“公益诉讼”的行为。2005年8月3日,因收取“进津费”,李刚博士状告天津市政工程局一案,开庭审理。由这个案件开始,“公益诉讼”这个话题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时下很热的一个公众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