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该怎么区别?

在诗鉴和散文阅读中,有些表现手法的类别很难界定,特别是烘托、衬托等概念模糊不清,使用时模棱两可,老师能帮我区分一下它们吗?

为便于说明,我以下面三个句子为例:

1、深夜,一片寂静,偶尔传来一两声狗的叫声

2、天空阴沉沉的,正如我此时的心情

3、台上的同学个个聚精会神、满面笑容地看着台上的表演。

略微研究一下高考试题就会知道,技巧类考查出题频率很高,且题型多变,综合性强目前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很多但又很乱,专家对相似试题拟写答案出入也很大,表述不规范也屡见不鲜。

先让我们弄明白此题涉及的几个手法概念:

一、定义

1、渲染,本指国画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文学创作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如: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艺术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清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 唐代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4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二、区分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

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四、答案

1、衬托;2、衬托;3、烘托。

五、个人理解与说明

上述可能较为复杂,怎么化敏为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呢?不妨这样记忆: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一是两事物具不具备;二是搭配上习惯不同(烘托„„气氛,衬托„„心情);三是烘托中陪衬事物不止一个,衬托则不一定。

对比与衬托主要是看两事物有无主次之分,渲染则多方面的正面描写。

另外,从范畴上看,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既属于写作手法,也属于修辞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烘托与衬托可以通用,高中生不必这么刻意去区分,高考也不会在这方面设陷。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该怎么区别?

在诗鉴和散文阅读中,有些表现手法的类别很难界定,特别是烘托、衬托等概念模糊不清,使用时模棱两可,老师能帮我区分一下它们吗?

为便于说明,我以下面三个句子为例:

1、深夜,一片寂静,偶尔传来一两声狗的叫声

2、天空阴沉沉的,正如我此时的心情

3、台上的同学个个聚精会神、满面笑容地看着台上的表演。

略微研究一下高考试题就会知道,技巧类考查出题频率很高,且题型多变,综合性强目前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很多但又很乱,专家对相似试题拟写答案出入也很大,表述不规范也屡见不鲜。

先让我们弄明白此题涉及的几个手法概念:

一、定义

1、渲染,本指国画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文学创作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如: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艺术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清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 唐代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4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二、区分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

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四、答案

1、衬托;2、衬托;3、烘托。

五、个人理解与说明

上述可能较为复杂,怎么化敏为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呢?不妨这样记忆: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一是两事物具不具备;二是搭配上习惯不同(烘托„„气氛,衬托„„心情);三是烘托中陪衬事物不止一个,衬托则不一定。

对比与衬托主要是看两事物有无主次之分,渲染则多方面的正面描写。

另外,从范畴上看,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既属于写作手法,也属于修辞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烘托与衬托可以通用,高中生不必这么刻意去区分,高考也不会在这方面设陷。


相关文章

  •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汇总
  •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 ...查看


  •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区别
  •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区别 教学博苑 2013-12-05 0533 5d56b7b40102ee7m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区别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 ...查看


  • 10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描写)
  • 第十课时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描写)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时能从描写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 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 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 ...查看


  • 常见表达技巧一览表
  • 常用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2.5.2易混术语解析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查看


  • 衬托手法 俗语说
  • 衬托 一.概念: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 ...查看


  • 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 - 1 -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 ...查看


  • 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查看


  • 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 ...查看


  •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