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

1.阴阳学说

1.1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1.1.1 两种属性: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的概念。

1.1.2 阴阳对立制约;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相互对立、排斥、斗争关系。

1.1.3 阴阳互根互用;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吸引、不可分离的关系。又是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

1.1.4 阴阳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主要说明事物的量变关系。

1.1.5 阴阳转化:" 阳极似阴,阴极似阳" ,主要说明事物的质变过程。

1.2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1.2.1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有形,不离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2.2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阳升阴降、阳主出阴主入;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终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2.3 疾病的诊断:阴阳为总纲,《内经》"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1.2.4 疾病的治疗:根据阴阳的盛衰"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1 中医学理论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健康与疾病的防治,基本观点是:

1.1 整体观念--即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观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1.2 辨证论治:

八纲

辨证(通过四诊)→(遵照)脏腑 等辨证系统→"证" 的确定→制定治疗法则→治法

病因

2 中医诊疗要点:

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也就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1 基本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理等理论;

2.2 基本知识:辨证法则、治疗法则等、中药知识、方剂学知识、有关哲学辩证法、伦理学知识;

2.3 基本技能:四诊技术、方剂学、针灸、推拿按摩等独特疗法。 另外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运用等。

3.脏腑学说

3.1 五脏: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特点是:生化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

3.1.1 心:主血脉、主神志、其情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附心包:具有" 代心受邪" ," 代君行令" 的职能,起到心脏的作用。

3.1.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情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面,开窍于鼻。

3.1.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其情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大肠相表里)。

3.1.4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情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3.1.5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包括肾阴、肾阳)。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狭义的精是生殖之精;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的物质,也称" 精气"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水,发为血之余,血乃肾精所化生。故发的生机根于肾。主纳气,其情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3.2 六腑: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

3.2.1 胆:" 为中精之府" ,贮存和排泄胆汁,又为奇恒之腑。

3.2.2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2.3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3.2.4 大肠:传导小肠的剩余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水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3.2.5 膀胱:贮藏和排出尿液。

3.2.6 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功能有二。是最大的腑,无法与其匹配,故又称" 孤府"

①主持清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②为水液运行之通道。

3.3 奇恒之腑:似腑而又不是腑," 藏而不泻" 为奇特之腑。

3.3.1 脑:为髓之海,精明之腑," 脑为元神之府" 。

女子胞:又称胞宫,为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髓:骨髓、脊髓、脑髓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

骨: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牙的营养来源于肾,肾中精气充足则齿坚固,

脉:即血脉,全身血脉都属于心所主。血在脉中运行,有赖于心的搏动,输

送全身,发挥血的濡养作用。

胆:藏精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藏而不泻" 故为奇恒之府。

中医基本理论

1.阴阳学说

1.1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1.1.1 两种属性: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的概念。

1.1.2 阴阳对立制约;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相互对立、排斥、斗争关系。

1.1.3 阴阳互根互用;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吸引、不可分离的关系。又是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

1.1.4 阴阳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主要说明事物的量变关系。

1.1.5 阴阳转化:" 阳极似阴,阴极似阳" ,主要说明事物的质变过程。

1.2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1.2.1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有形,不离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2.2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阳升阴降、阳主出阴主入;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终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2.3 疾病的诊断:阴阳为总纲,《内经》"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1.2.4 疾病的治疗:根据阴阳的盛衰"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1 中医学理论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健康与疾病的防治,基本观点是:

1.1 整体观念--即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观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1.2 辨证论治:

八纲

辨证(通过四诊)→(遵照)脏腑 等辨证系统→"证" 的确定→制定治疗法则→治法

病因

2 中医诊疗要点:

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也就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1 基本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理等理论;

2.2 基本知识:辨证法则、治疗法则等、中药知识、方剂学知识、有关哲学辩证法、伦理学知识;

2.3 基本技能:四诊技术、方剂学、针灸、推拿按摩等独特疗法。 另外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运用等。

3.脏腑学说

3.1 五脏: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特点是:生化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

3.1.1 心:主血脉、主神志、其情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附心包:具有" 代心受邪" ," 代君行令" 的职能,起到心脏的作用。

3.1.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情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面,开窍于鼻。

3.1.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其情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大肠相表里)。

3.1.4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情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3.1.5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包括肾阴、肾阳)。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狭义的精是生殖之精;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的物质,也称" 精气"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水,发为血之余,血乃肾精所化生。故发的生机根于肾。主纳气,其情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3.2 六腑: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

3.2.1 胆:" 为中精之府" ,贮存和排泄胆汁,又为奇恒之腑。

3.2.2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2.3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3.2.4 大肠:传导小肠的剩余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水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3.2.5 膀胱:贮藏和排出尿液。

3.2.6 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功能有二。是最大的腑,无法与其匹配,故又称" 孤府"

①主持清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②为水液运行之通道。

3.3 奇恒之腑:似腑而又不是腑," 藏而不泻" 为奇特之腑。

3.3.1 脑:为髓之海,精明之腑," 脑为元神之府" 。

女子胞:又称胞宫,为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髓:骨髓、脊髓、脑髓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

骨: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牙的营养来源于肾,肾中精气充足则齿坚固,

脉:即血脉,全身血脉都属于心所主。血在脉中运行,有赖于心的搏动,输

送全身,发挥血的濡养作用。

胆:藏精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藏而不泻" 故为奇恒之府。


相关文章

  •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试行)
  • 附件2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试行)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达到中医 ...查看


  • 河北医科大学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
  • 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 本硕连读专业: 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 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临床诊疗技能,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 ...查看


  • 2013年护理人员中医药培训计划
  • 北京大卫中医院 2013年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 ...查看


  • 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 (二)恒动观念 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 ...查看


  • 中医学教学大纲2013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51 理论课学时: 51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 ...查看


  • 福建中医药大学专业2012
  •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招生专业简介 一.中医学院 学院电话:22860665 网址:http://zyx.fjtcm.edu.cn/ 1.1七年制中医学专业 七年本硕连读,学制七年,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文理兼收. 入学一年后分流至七年制中医 ...查看


  •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 ...查看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查看


  • 运用自然辩证法对于医学的考虑
  • 就中医是否科学的看法 摘 要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智慧在医学上的精妙运用,是非科学的.通过对中医理论和中医药方的基本分析,结果发现中医不属于现代科学,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抱残守缺,拒绝现代医学,无度.不当或夸张地吹捧中医. 关键词 中医 科学 夸大 ...查看


  •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 2008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 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