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远征、典礼”等词语。
2、背诵《长征》和《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3、走进毛泽东,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是伟大的领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5、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四、课时划分
25、七律·长征
26、开国大典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8*、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2、注重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
3、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六、制定计划时间:2009年12月15日
25、七律·长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读通诗歌,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弄懂诗句意思。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新课导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1、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⑴字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⑵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2、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3、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1、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熟读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解疑
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1、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⑴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⑵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⑶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2、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3、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4、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小结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达标》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腾越 南五岭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乐观向上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教学后记:
26、开国大典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安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场景。
(教师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
3、检查反馈:
⑴生字、词语的检查:
“协”,查什么部?(十部。)
“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
“擎”,共几笔?(16笔)
“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
飘拂 (招展、飘扬)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
⑶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
⑷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练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
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
综合板书:
1234 5678910
会场 典礼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1213 阅兵 1415 游行
26、开国大典
1、2、3、4 5、6、7、8、9、10
会场
教学后记:
11、12、13 阅兵 14、15 游行 典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揭示句子:
比较: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
作业设计:
1、总结学习方法:(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典礼前:入场 工人 农民
典礼: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三四段内容,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挑选一句,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⑴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概括时让学生简要说出理解根据。)
⑵点拨:为什么人们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人们热爱解放军,感激解放军。)
3、选读12、13小节。
4、简单了解聂荣臻、朱德。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
划出文章中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句子。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2、理解:
“火花结成彩”是什么意思?“灯火一片红”指什么?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地面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游行庆祝。句子写出厂节日夜晚的首都绚丽多姿的欢庆气氛。)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气氛。(自由读体会,分组读竞赛。)
4、读结尾句,领会句子意思:
⑴“两股红流”指什么?(两支游行队伍。)
⑵为什么能用“红流”作比?
(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游行。红流,写出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⑶“光明”指什么?(天上的礼花,地上的灯火。)象征什么?(新中国前途光明。) ⑷说说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和内含的意思。(第一层,两支游行队伍分东西两头走去,几十
万灯笼火把和礼花照亮了北京城;第二层,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从此有了灿烂辉煌的光明前景。)朗读此句。
四、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自学单元“学习提示”。如何领会中心思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中心:
⑴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样的场面?
(会场庄严、隆重、气氛热烈;典礼隆重,人民群众心情激动,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人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⑵调整语言,综合归纳:
(补充时间、地点、人。)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语言不强求统一,但要点要说齐。)
⑶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写这些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调欢庆气氛和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群众爱党、爱领袖、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重学单元“学习指导”: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读懂课文一概括出主要内容一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一想想这些内容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任选二题):
⑴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⑶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并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
教学后记: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和毛主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⑶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②“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⑷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⑸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②“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2、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⑴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⑵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作业设计:
1、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2、完成《课堂达标》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
教学后记:
28*、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图片1(太阳)和图片2(毛主席头像):
利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幅插图有什么联系?这样很容易把伟人的特质表现出来.这样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主动、直观、而有新颖,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大家一定见过这两张图片。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呢?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释题:
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
二、互动学习
1、初步了解课文,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
2、制定学习目标。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的目标自己。
⑴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⑵指名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公布学习小结,目标:
①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②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重点来进行,有的放矢。)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让学生自主研讨,共同制定目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
3、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
4、学习成果交流:
⑴指名说,小结并板书:
请群众来碾米给群众泡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在学生自学时应指明要高度概括,语言要精练,简明。)
⑵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⑶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含义,重点朗读。
⑷概括一下毛主席的品质(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三、延伸拓展
1、出示要求:
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 (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
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观点。)
动手:一位主席和一群群众在一起快乐地劳动和谈天,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就请你用笔在书中的插图上写写你的感想吧。
(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手脑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思考:
⑴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
⑵“他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操劳着”,如果课文要围绕这句话来写,还能写这三件事吗,为什么?
(有机延伸,提高能力。)
⑶毛主席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可他还要花时间来管这些小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能力拓展,强化挖掘文章内涵的作用。)
2、自主选择,合作完成。
3、交流:
四、激情升华
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听听这首动人的赞歌吧,如果你会唱,你就跟着一起唱吧!(齐唱《北京的金山上》)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关心群众
送茶 依靠群众
推碾 同甘共苦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名称。
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1、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三、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2、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1)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3)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3、范文赏析。
中秋赏月晚会
傍晚,我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蹦蹦跳跳跑进校园,来参加“中秋赏月晚会”。一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装点的主席台:一条横幅高悬在上方“欢度中秋,共赏明月”几个娟秀的大字特别夺目。横幅下是用彩笔绘出的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鸭梨,甜滋滋的葡萄,香喷喷的香蕉,多美呀!小伙伴们围在主席台下面,望着艳丽的大丽花,争芳斗艳的菊花,心里充满了金秋的快乐。
夜幕降临了,小树上的彩灯,一闪一闪就像明亮、快活的眼睛。大队辅导员佟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说:“晚会开始!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顿时,扩音器里播出了欢乐的乐曲,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一阵阵响亮的掌声,响成一片。你看,张明和孙磊说的相声,逗得大伙笑得合不拢嘴;一年级同学演的“小蜜蜂舞”,是那么有趣;五年级同学演的“丰收舞”更吸引人:只见舞台中央出现了一棵白生生、绿油油的“大白菜”,紫色的“茄子”、顶花的“黄瓜”、圆溜溜的“西红柿”,围绕着“大自菜”尽情地跳呀、唱呀,欢庆丰收的到
来!
“月亮升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情不自禁地望着那夜空,多么美丽的圆月呀!它慢慢地、慢慢地升入夜空,是那么圆,那么亮,简直就像一个明晃晃的大圆盘。它把银色的光辉洒在校园的小树上,映在同学们的脸上,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噗——哧”,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回荡在夜空里,放焰火啦!只见绚丽多姿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金色细雨,纷纷落下;有的像孔雀开屏,惹人喜爱;有的像长蛇狂舞,光彩夺目。“快跳舞吧!”小芳拉着我的手,进入到欢乐的海洋里。小伙伴们戴着各种美丽的头饰翩翩起舞,仿佛就像一个童话的世界:“小白免”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又消失在人群中。“嫦娥阿姨”托着红色的长纱,随着音乐节拍起舞,是多么轻盈呀!也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捧,一手“搭凉棚”,左张右望,大概是在找“唐僧”吧,月亮升得更高了,披着月光,踏着节拍,小伙伴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语文课代表王明明站在主席台上,大声朗诵起诗篇:
中秋的圆月撒下了一片光辉,
我们想起了台湾的小姐妹,
隔着万水和千山,
我们盼望祖国早统一„„
是呀,我多么希望和阿里山的小哥哥、日月潭边的小妹妹一起欢度这中秋的夜晚啊!月亮姑娘,请把我的思念带给他们吧!
“女孩节”联欢会
星期六的下午,天气真好,暖洋洋的。我们班的同学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在教室里准备共同庆祝我们三(1)中队的“女孩节”。
同学们都到齐了。主持人笑容满面地走到前面,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宣布:“各位女孩小组、各位男孩嘉宾:为欢庆女孩节,三(1)中队‘让友谊在我们心中闪光’主题联欢会,现在开始!”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紧接着节目表演就开始了。
男孩们首先登台表演。他们的节目一个紧接一个,丰富多彩:相声、笑话、唱歌小品,还有《拔萝卜》的节目呢!其中最精彩的是张灵的时装表演。上场前,他有点怕羞,准备临阵脱逃,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才披上汤华娟的红格子外套,勇敢地走上台去。他模仿港台歌星的口吻说:“各位小组,为了庆祝您的节目,我要献给您一个节目,希望您喜欢。谢谢!”然后就表演起来。你别说,他的表演还蛮像时装模特儿呢!你瞧,他大滋滋的,嘴里哼着曲子,腰一扭一扭的,步履也挺轻盈,不时地将衣服掀起来,转一圈儿,再亮一亮相。惹得大家又是鼓掌,又是跺脚,笑得前仰后合。
男孩们表演后,女孩们开始施展艺术才华了。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李冬燕等人表演的小歌舞《山谷静悄悄》。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她们四个人翩翩起舞,一会儿学小兔奔跑,一会儿学敲小鼓,动作大方舒展,整齐协调,像一群欢乐的小天使,还真有点儿专业的味道。大家欣赏着,都使劲地拍起手、喝起采来。噢——,忘了告诉你,这个舞蹈还是李冬燕自己创编的呢!
精彩的表演结束了,主持人宣布:“主题联欢的最后一项,请我们的男孩嘉宾向女孩小姐们赠送节日礼物!”于是,男孩们都站了起来,拿出了自己准备的礼物,女孩们也纷纷站起来,大家一起唱起了《找朋友》的歌儿。我拿着一块红橡皮,学着绅士的样子,赠给了冯娟。冯娟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
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友谊在我们心中闪光”的联欢活动圆满结束了。
精彩的篮球赛
我班和三班的女子篮球赛,在星期一的下午举行。我们两个班的同学都坐在球场边上,准备为比赛呐喊助威。
裁判员鸣笛,战幕拉开了。发球、运球、传球、断球、拼抢„„双方运动员个个生龙活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观众的眼睛都瞪得老大,紧紧盯住篮球转来转去,嘴里还不时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啊、好球!”我班李弄三步上篮,腾空投进了一个球。三班的同学急了,个个瞪圆了眼睛,叫运动员加油。看,她们的主力队员周静和杜玲配合得多妙呀!杜玲接到球后,一个大转身,左冲右突,投进了一个球。
比分拉开了。我班同学不住地喊:“五年二班加油!五年二班加油!”喊声给我班运动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她们紧紧地盯住对方,寸步不离。
这时,李雾抢前一步,断到了对方的球。对方一看球被截走了,就跑上来阻拦,李弄迅速把球传给张清方。三班的杜玲和周静左右夹攻,拦住了正要投篮的张清方。只见张清方的脸涨得通红,迅速运球,左躲右闪,躲开了三班队员的阻拦,接着“噌!噌!噌!”三大步跑到篮板前,一个跳跃,手腕一压,“咧厂篮球应声人网!多么精彩的镜头啊!4:2,同学们欢呼起来:“好球!张清方好样的!”蹲在场外记分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高喊:“张清方打得好!”接着是三班发球。周静把球发给了杜玲,杜玲巧妙地虚晃一枪,把球回传给篮下的周静。周静正要传出,张清方冲到她面前,周静传球时有点紧张,竞把球一下子传到了杜玲的身后,被我班的李雾接住。只见李雾迅速跑动运球,一抬腕就投进了一个擦板球„„哨音响了,我班以18:14结束了上半场。
下半场,运动。员们你争我夺,个个汗流浃背,脸涨得通红,有的累得跑不动了,但还是坚持下来。最后,我班运动员终于以26:19的成绩,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
同学们笑啊跳啊,纷纷的议论着胜利的来之不易„„
《灯光》梗概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慢步在华灯璀璨的天安门广场上,忽然听见后面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不尽回忆起一件往事:那是1947年秋,郝副营长带领突击连去打前锋,而天空黑暗,后续部队看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在危机之中点亮了一本书,照亮了突破口,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机枪打中,这位年轻的战士壮烈的牺牲了。他,一个伟大的战士,为了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而他自己却没来的及见一见电灯。
《西游记》故事梗概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
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水浒传》故事梗概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战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表现出作者罗贯中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雪孩子》故事梗概
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房子、树上、地上一片白。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它和小兔一起玩。
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兔真高兴,她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高兴!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屋子里很冷,她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兔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着火了。雪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己却融化了。
他去哪儿了呢?原来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儿„„
二、进行写作练习
1、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2、学生写,教师巡视。
三、作文讲评
1、选取好、中、差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
2、同桌互读修改。
回顾·拓展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教学重点: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作好交流的准备。
2、搜集一些毛泽东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1、谈话导人: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2、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3、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4、全班交流。
二、交流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收获和运用
1、回忆本单元学习中你学到的关于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请同学评一评写得怎样。
3、说说你在其它文章、书籍中看到的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内容,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三、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1、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试着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①说说在这学期的课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
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
②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具体谈谈吗?有什么不足之处还需努力呢?
2、集体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二、阅读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祁黄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再读成语故事,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远征、典礼”等词语。
2、背诵《长征》和《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3、走进毛泽东,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是伟大的领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5、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四、课时划分
25、七律·长征
26、开国大典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8*、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2、注重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
3、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六、制定计划时间:2009年12月15日
25、七律·长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读通诗歌,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弄懂诗句意思。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新课导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1、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⑴字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⑵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2、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3、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1、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熟读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解疑
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1、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⑴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⑵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⑶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2、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3、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4、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小结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达标》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腾越 南五岭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乐观向上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教学后记:
26、开国大典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安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场景。
(教师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
3、检查反馈:
⑴生字、词语的检查:
“协”,查什么部?(十部。)
“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
“擎”,共几笔?(16笔)
“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
飘拂 (招展、飘扬)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
⑶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
⑷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练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
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
综合板书:
1234 5678910
会场 典礼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1213 阅兵 1415 游行
26、开国大典
1、2、3、4 5、6、7、8、9、10
会场
教学后记:
11、12、13 阅兵 14、15 游行 典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揭示句子:
比较: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
作业设计:
1、总结学习方法:(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典礼前:入场 工人 农民
典礼: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三四段内容,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挑选一句,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⑴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概括时让学生简要说出理解根据。)
⑵点拨:为什么人们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人们热爱解放军,感激解放军。)
3、选读12、13小节。
4、简单了解聂荣臻、朱德。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
划出文章中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句子。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2、理解:
“火花结成彩”是什么意思?“灯火一片红”指什么?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地面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游行庆祝。句子写出厂节日夜晚的首都绚丽多姿的欢庆气氛。)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气氛。(自由读体会,分组读竞赛。)
4、读结尾句,领会句子意思:
⑴“两股红流”指什么?(两支游行队伍。)
⑵为什么能用“红流”作比?
(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游行。红流,写出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⑶“光明”指什么?(天上的礼花,地上的灯火。)象征什么?(新中国前途光明。) ⑷说说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和内含的意思。(第一层,两支游行队伍分东西两头走去,几十
万灯笼火把和礼花照亮了北京城;第二层,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从此有了灿烂辉煌的光明前景。)朗读此句。
四、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自学单元“学习提示”。如何领会中心思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中心:
⑴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样的场面?
(会场庄严、隆重、气氛热烈;典礼隆重,人民群众心情激动,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人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⑵调整语言,综合归纳:
(补充时间、地点、人。)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语言不强求统一,但要点要说齐。)
⑶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写这些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调欢庆气氛和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群众爱党、爱领袖、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重学单元“学习指导”: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读懂课文一概括出主要内容一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一想想这些内容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任选二题):
⑴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⑶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并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
教学后记: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和毛主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⑶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②“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⑷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⑸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②“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2、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⑴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⑵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作业设计:
1、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2、完成《课堂达标》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
教学后记:
28*、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图片1(太阳)和图片2(毛主席头像):
利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幅插图有什么联系?这样很容易把伟人的特质表现出来.这样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主动、直观、而有新颖,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大家一定见过这两张图片。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呢?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释题:
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
二、互动学习
1、初步了解课文,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
2、制定学习目标。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的目标自己。
⑴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⑵指名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公布学习小结,目标:
①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②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重点来进行,有的放矢。)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让学生自主研讨,共同制定目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
3、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
4、学习成果交流:
⑴指名说,小结并板书:
请群众来碾米给群众泡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在学生自学时应指明要高度概括,语言要精练,简明。)
⑵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⑶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含义,重点朗读。
⑷概括一下毛主席的品质(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三、延伸拓展
1、出示要求:
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 (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
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观点。)
动手:一位主席和一群群众在一起快乐地劳动和谈天,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就请你用笔在书中的插图上写写你的感想吧。
(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手脑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思考:
⑴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
⑵“他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操劳着”,如果课文要围绕这句话来写,还能写这三件事吗,为什么?
(有机延伸,提高能力。)
⑶毛主席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可他还要花时间来管这些小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能力拓展,强化挖掘文章内涵的作用。)
2、自主选择,合作完成。
3、交流:
四、激情升华
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听听这首动人的赞歌吧,如果你会唱,你就跟着一起唱吧!(齐唱《北京的金山上》)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关心群众
送茶 依靠群众
推碾 同甘共苦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名称。
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1、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三、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2、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1)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3)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3、范文赏析。
中秋赏月晚会
傍晚,我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蹦蹦跳跳跑进校园,来参加“中秋赏月晚会”。一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装点的主席台:一条横幅高悬在上方“欢度中秋,共赏明月”几个娟秀的大字特别夺目。横幅下是用彩笔绘出的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鸭梨,甜滋滋的葡萄,香喷喷的香蕉,多美呀!小伙伴们围在主席台下面,望着艳丽的大丽花,争芳斗艳的菊花,心里充满了金秋的快乐。
夜幕降临了,小树上的彩灯,一闪一闪就像明亮、快活的眼睛。大队辅导员佟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说:“晚会开始!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顿时,扩音器里播出了欢乐的乐曲,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一阵阵响亮的掌声,响成一片。你看,张明和孙磊说的相声,逗得大伙笑得合不拢嘴;一年级同学演的“小蜜蜂舞”,是那么有趣;五年级同学演的“丰收舞”更吸引人:只见舞台中央出现了一棵白生生、绿油油的“大白菜”,紫色的“茄子”、顶花的“黄瓜”、圆溜溜的“西红柿”,围绕着“大自菜”尽情地跳呀、唱呀,欢庆丰收的到
来!
“月亮升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情不自禁地望着那夜空,多么美丽的圆月呀!它慢慢地、慢慢地升入夜空,是那么圆,那么亮,简直就像一个明晃晃的大圆盘。它把银色的光辉洒在校园的小树上,映在同学们的脸上,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噗——哧”,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回荡在夜空里,放焰火啦!只见绚丽多姿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金色细雨,纷纷落下;有的像孔雀开屏,惹人喜爱;有的像长蛇狂舞,光彩夺目。“快跳舞吧!”小芳拉着我的手,进入到欢乐的海洋里。小伙伴们戴着各种美丽的头饰翩翩起舞,仿佛就像一个童话的世界:“小白免”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又消失在人群中。“嫦娥阿姨”托着红色的长纱,随着音乐节拍起舞,是多么轻盈呀!也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捧,一手“搭凉棚”,左张右望,大概是在找“唐僧”吧,月亮升得更高了,披着月光,踏着节拍,小伙伴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语文课代表王明明站在主席台上,大声朗诵起诗篇:
中秋的圆月撒下了一片光辉,
我们想起了台湾的小姐妹,
隔着万水和千山,
我们盼望祖国早统一„„
是呀,我多么希望和阿里山的小哥哥、日月潭边的小妹妹一起欢度这中秋的夜晚啊!月亮姑娘,请把我的思念带给他们吧!
“女孩节”联欢会
星期六的下午,天气真好,暖洋洋的。我们班的同学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在教室里准备共同庆祝我们三(1)中队的“女孩节”。
同学们都到齐了。主持人笑容满面地走到前面,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宣布:“各位女孩小组、各位男孩嘉宾:为欢庆女孩节,三(1)中队‘让友谊在我们心中闪光’主题联欢会,现在开始!”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紧接着节目表演就开始了。
男孩们首先登台表演。他们的节目一个紧接一个,丰富多彩:相声、笑话、唱歌小品,还有《拔萝卜》的节目呢!其中最精彩的是张灵的时装表演。上场前,他有点怕羞,准备临阵脱逃,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才披上汤华娟的红格子外套,勇敢地走上台去。他模仿港台歌星的口吻说:“各位小组,为了庆祝您的节目,我要献给您一个节目,希望您喜欢。谢谢!”然后就表演起来。你别说,他的表演还蛮像时装模特儿呢!你瞧,他大滋滋的,嘴里哼着曲子,腰一扭一扭的,步履也挺轻盈,不时地将衣服掀起来,转一圈儿,再亮一亮相。惹得大家又是鼓掌,又是跺脚,笑得前仰后合。
男孩们表演后,女孩们开始施展艺术才华了。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李冬燕等人表演的小歌舞《山谷静悄悄》。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她们四个人翩翩起舞,一会儿学小兔奔跑,一会儿学敲小鼓,动作大方舒展,整齐协调,像一群欢乐的小天使,还真有点儿专业的味道。大家欣赏着,都使劲地拍起手、喝起采来。噢——,忘了告诉你,这个舞蹈还是李冬燕自己创编的呢!
精彩的表演结束了,主持人宣布:“主题联欢的最后一项,请我们的男孩嘉宾向女孩小姐们赠送节日礼物!”于是,男孩们都站了起来,拿出了自己准备的礼物,女孩们也纷纷站起来,大家一起唱起了《找朋友》的歌儿。我拿着一块红橡皮,学着绅士的样子,赠给了冯娟。冯娟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
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友谊在我们心中闪光”的联欢活动圆满结束了。
精彩的篮球赛
我班和三班的女子篮球赛,在星期一的下午举行。我们两个班的同学都坐在球场边上,准备为比赛呐喊助威。
裁判员鸣笛,战幕拉开了。发球、运球、传球、断球、拼抢„„双方运动员个个生龙活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观众的眼睛都瞪得老大,紧紧盯住篮球转来转去,嘴里还不时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啊、好球!”我班李弄三步上篮,腾空投进了一个球。三班的同学急了,个个瞪圆了眼睛,叫运动员加油。看,她们的主力队员周静和杜玲配合得多妙呀!杜玲接到球后,一个大转身,左冲右突,投进了一个球。
比分拉开了。我班同学不住地喊:“五年二班加油!五年二班加油!”喊声给我班运动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她们紧紧地盯住对方,寸步不离。
这时,李雾抢前一步,断到了对方的球。对方一看球被截走了,就跑上来阻拦,李弄迅速把球传给张清方。三班的杜玲和周静左右夹攻,拦住了正要投篮的张清方。只见张清方的脸涨得通红,迅速运球,左躲右闪,躲开了三班队员的阻拦,接着“噌!噌!噌!”三大步跑到篮板前,一个跳跃,手腕一压,“咧厂篮球应声人网!多么精彩的镜头啊!4:2,同学们欢呼起来:“好球!张清方好样的!”蹲在场外记分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高喊:“张清方打得好!”接着是三班发球。周静把球发给了杜玲,杜玲巧妙地虚晃一枪,把球回传给篮下的周静。周静正要传出,张清方冲到她面前,周静传球时有点紧张,竞把球一下子传到了杜玲的身后,被我班的李雾接住。只见李雾迅速跑动运球,一抬腕就投进了一个擦板球„„哨音响了,我班以18:14结束了上半场。
下半场,运动。员们你争我夺,个个汗流浃背,脸涨得通红,有的累得跑不动了,但还是坚持下来。最后,我班运动员终于以26:19的成绩,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
同学们笑啊跳啊,纷纷的议论着胜利的来之不易„„
《灯光》梗概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慢步在华灯璀璨的天安门广场上,忽然听见后面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不尽回忆起一件往事:那是1947年秋,郝副营长带领突击连去打前锋,而天空黑暗,后续部队看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在危机之中点亮了一本书,照亮了突破口,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机枪打中,这位年轻的战士壮烈的牺牲了。他,一个伟大的战士,为了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而他自己却没来的及见一见电灯。
《西游记》故事梗概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
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水浒传》故事梗概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战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表现出作者罗贯中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雪孩子》故事梗概
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房子、树上、地上一片白。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它和小兔一起玩。
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兔真高兴,她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高兴!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屋子里很冷,她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兔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着火了。雪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己却融化了。
他去哪儿了呢?原来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儿„„
二、进行写作练习
1、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2、学生写,教师巡视。
三、作文讲评
1、选取好、中、差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
2、同桌互读修改。
回顾·拓展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教学重点: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作好交流的准备。
2、搜集一些毛泽东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1、谈话导人: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2、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3、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4、全班交流。
二、交流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收获和运用
1、回忆本单元学习中你学到的关于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请同学评一评写得怎样。
3、说说你在其它文章、书籍中看到的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内容,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三、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1、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试着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①说说在这学期的课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
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
②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具体谈谈吗?有什么不足之处还需努力呢?
2、集体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二、阅读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祁黄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再读成语故事,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